拉德米拉•莫阿卡宁(Radmila Moacanin)出生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Belgrade)。曾在日内瓦、纽约和洛杉矶学习,获得了语言学文凭、联合国国际事务硕士学位、社会服务学硕士学位、心理学博士学位。她也是意大利的富布莱特学者。
莫阿卡宁博士曾在联合国常驻缅甸代表团、纽约大学医学中心、南加尼福尼亚医疗中心工作过。她是国家强化期刊项目(National Intensive Journal Program)的顾问,曾经担任莫斯科心理学学院的客座讲师。现在,拉德米拉•莫阿卡宁住在洛杉矶,是一名心理治疗师,也是圣地亚哥大学综合研究的兼职教授;加州“写作冥想”休养所的管理者。她曾经周游世界,会六种语言。作者修习禅宗和藏传佛教超过三十年。
心智的本质、心智的运作是佛教教义的基本议题,正如心智是荣格作品的基本议题一样。此书将藏传佛教和荣格心理学的本质进行比较,讨论了二者的相同和相异之处,旨在桥接东方和西方的哲学、灵性传统,以及心理学和伦理体系的某些方面。
本书首先通过对藏传佛教的简要概述解读了佛教的本质、介绍荣格心理学中的经典术语,然后对比荣格心理学和藏传佛教的方法,进而通过解释原型象征,揭示了东西方哲学灵性传统的关联、相同点和异同点。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美国人所写的,同时写这个书的年代应该是西藏哒赖流亡国外的时候所写的 总体一个感觉这本书写的还不错,特别是对一些佛教的起源,已经他的传成分化,传播地已经后来大乘和小乘的追求,同时也更多的写了西藏佛教与荣格心理学的关系等,虽然只是写了个大概...
评分##已购。先分述藏传佛教和荣格主要思想,再比较异同。万神殿所有人神同形的意象——神袛、空行母、本尊都不能视作外在世界的存有,他们只是个体心灵的映射,只在内在经验中显现出来。阿赖耶识的概念和荣格的无意识概念非常温和。和佛陀不同,荣格并不认为痛苦有结束的可能。在他看来,幸福和痛苦是对立的两面,是生命中不可或缺之物。两个体系相似之处有:人类经由内在的转化获得自由;心灵自身就有解脱的潜能;非常强调直接经验;初学时需要引导,但最终要摆脱外在的权威。两个体系都认为学习者自己的心灵才是其向导,必须自己去发现真理。都相信没有“罪”,有的是“无知”,缺乏自我了解,这是受苦、被无意识冲动奴役的根源。那些无知的人生活在幻象之中,无法获得满足。发现内在神性是两个体系中的核心内容:获得真知的人不再是基督徒,而是成了基督。
评分##追随男神的脚步 我在成为神棍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是否存在灵魂?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心理学与宗教两条途径都可以带我们进入到更深更广的那个所在,从而超越普遍的痛苦,达到真实的智慧。虽然在不同门派面前个人止步的程度不同,但对生死之道、宇宙之理的体认与追求,应该是一致的。关键在于净化自我,用心求正,悲悯而爱。荣格的...
评分##相似之处:人类经由内在的转化获得自由;心灵自身就有解脱的潜能;非常强调直接经验;自己的心灵是向导,去发现真理,最终摆脱外在的权威。
评分 评分 评分那么多的大型概念,自性、佛、道、德、集体无意识,都是象征性的描述词,是人尝试理解自身的框架,此种框架并非固定的,它是能动的延异的,它所能带来的结果通常是精神方面的,然在理性控制的社会,“灵修”就成为了逃避人工世界的出口。
评分##太概念化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