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道学与宋王朝

君主、道学与宋王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诚峰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绪 论 / 1
上篇 君主支配
第一章 从唐宋“ 宰相概念” 论君主支配模式 / 17
一、 《通典》与《册府元龟》论“ 宰相” / 17
二、 隋与唐前期的“ 知政事官” / 22
三、 中唐以来的“ 内职” 与王朝结构变化 / 35
四、 本章结语:“ 委托制” 与“ 枢机制” / 50
第二章 南宋后期政治中的“ 双重委托” / 53
一、 史弥远时代的“ 双重委托” / 55
二、 史嵩之的复刻 / 65
三、 史嵩之退场 / 81
四、 本章结语 / 86
第三章 后权相时代的困境 / 88
一、 二相制下的信任危机 / 88
二、 后权相时代的朝阃关系 / 104
三、 贾似道的特点 / 122
四、 本章结语 / 136
下篇 道学的政治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 道学政治理论的两截 / 141
一、 明明德与格物致知 / 142
二、 絜矩之道 / 149
三、 道学实践的分化 / 155
四、 本章结语 / 169
第二章 宋理宗“ 敬天” / 171
一、 宋理宗御制《敬天图》 / 172
二、 宋理宗的应天之“ 实” 与反响 / 185
三、 本章结语 / 195
第三章 “ 省赋恤民” 与“ 剜肉补疮” / 197
一、 朱熹在南康军的“ 省赋恤民” / 199
二、 陈宓在南康军 / 211
三、 “ 代输” 的形式与实质 / 226
四、 本章结语 / 237
第四章 南宋末年的公田法与道学、道学家 / 243
一、 公田法的倡议者 / 244
二、 提领、督催与分司官 / 249
三、 六郡专官 / 257
四、 本章结语 / 262
全书结语 / 267
附录 宋理宗端平恢复考 / 271
参考文献 / 283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本书从君主支配、道学的政治理论与实践两个议题入手,探析宋王朝形态的特点。上篇先从史料中提炼了“枢机”与“委托”两种中国古代君主支配的基本模式,进而用“双重委托”概念为南宋晚期政治史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下篇将道学政治理论分为“明明德”“新民”两截,分别探讨其对南宋政治实践的影响。前者从理论上的要求变为君道的现实,配合了君主支配;后者以“絜矩之道”为核心,推动了道学家持续不断的省赋恤民行动,改变了南宋军事财政的形态。本书希望摆脱将古代王朝视为粗放版现代国家的成见,从历史的逻辑把握宋王朝的形态。

用户评价

评分

是方老师近些年来试图回到历史逻辑去思考宋王朝国家形态的系统论述,以支配/被支配的权力关系去论述君主、宰相、士大夫(道学家)的复杂关系。总统/枢机的性质塑造了南宋双重委托格局,书中虽始于史弥远,但并非仅此之后,高孝、宁宗韩侂胄亦符合于此。君-相-阃的委托格局形成于南宋特殊的战时体制,模型结构的提炼必定会削平某些岐异的历史细节,如书中对理宗朝二相制的理解,以及对相-阃之间复杂权力分配的失语,但并不影响其解释性。贾似道的上台汲取了二史委托的缺陷,成功笼络到道学家的支持。道学家的实践来自于朱子学中对平天下的理解,所谓絜矩之道便是由均至平的关键。君主同样需要面对道学话语的压力,然在具体民事领域又分化为省赋恤民与剜肉补疮,因南宋的财政压力,前者又不可避免地异化为后者,公田法便是诞生于解决这一问题的逻辑中

评分

是方老师近些年来试图回到历史逻辑去思考宋王朝国家形态的系统论述,以支配/被支配的权力关系去论述君主、宰相、士大夫(道学家)的复杂关系。总统/枢机的性质塑造了南宋双重委托格局,书中虽始于史弥远,但并非仅此之后,高孝、宁宗韩侂胄亦符合于此。君-相-阃的委托格局形成于南宋特殊的战时体制,模型结构的提炼必定会削平某些岐异的历史细节,如书中对理宗朝二相制的理解,以及对相-阃之间复杂权力分配的失语,但并不影响其解释性。贾似道的上台汲取了二史委托的缺陷,成功笼络到道学家的支持。道学家的实践来自于朱子学中对平天下的理解,所谓絜矩之道便是由均至平的关键。君主同样需要面对道学话语的压力,然在具体民事领域又分化为省赋恤民与剜肉补疮,因南宋的财政压力,前者又不可避免地异化为后者,公田法便是诞生于解决这一问题的逻辑中

评分

是方老师近些年来试图回到历史逻辑去思考宋王朝国家形态的系统论述,以支配/被支配的权力关系去论述君主、宰相、士大夫(道学家)的复杂关系。总统/枢机的性质塑造了南宋双重委托格局,书中虽始于史弥远,但并非仅此之后,高孝、宁宗韩侂胄亦符合于此。君-相-阃的委托格局形成于南宋特殊的战时体制,模型结构的提炼必定会削平某些岐异的历史细节,如书中对理宗朝二相制的理解,以及对相-阃之间复杂权力分配的失语,但并不影响其解释性。贾似道的上台汲取了二史委托的缺陷,成功笼络到道学家的支持。道学家的实践来自于朱子学中对平天下的理解,所谓絜矩之道便是由均至平的关键。君主同样需要面对道学话语的压力,然在具体民事领域又分化为省赋恤民与剜肉补疮,因南宋的财政压力,前者又不可避免地异化为后者,公田法便是诞生于解决这一问题的逻辑中

评分

是方老师近些年来试图回到历史逻辑去思考宋王朝国家形态的系统论述,以支配/被支配的权力关系去论述君主、宰相、士大夫(道学家)的复杂关系。总统/枢机的性质塑造了南宋双重委托格局,书中虽始于史弥远,但并非仅此之后,高孝、宁宗韩侂胄亦符合于此。君-相-阃的委托格局形成于南宋特殊的战时体制,模型结构的提炼必定会削平某些岐异的历史细节,如书中对理宗朝二相制的理解,以及对相-阃之间复杂权力分配的失语,但并不影响其解释性。贾似道的上台汲取了二史委托的缺陷,成功笼络到道学家的支持。道学家的实践来自于朱子学中对平天下的理解,所谓絜矩之道便是由均至平的关键。君主同样需要面对道学话语的压力,然在具体民事领域又分化为省赋恤民与剜肉补疮,因南宋的财政压力,前者又不可避免地异化为后者,公田法便是诞生于解决这一问题的逻辑中

评分

是方老师近些年来试图回到历史逻辑去思考宋王朝国家形态的系统论述,以支配/被支配的权力关系去论述君主、宰相、士大夫(道学家)的复杂关系。总统/枢机的性质塑造了南宋双重委托格局,书中虽始于史弥远,但并非仅此之后,高孝、宁宗韩侂胄亦符合于此。君-相-阃的委托格局形成于南宋特殊的战时体制,模型结构的提炼必定会削平某些岐异的历史细节,如书中对理宗朝二相制的理解,以及对相-阃之间复杂权力分配的失语,但并不影响其解释性。贾似道的上台汲取了二史委托的缺陷,成功笼络到道学家的支持。道学家的实践来自于朱子学中对平天下的理解,所谓絜矩之道便是由均至平的关键。君主同样需要面对道学话语的压力,然在具体民事领域又分化为省赋恤民与剜肉补疮,因南宋的财政压力,前者又不可避免地异化为后者,公田法便是诞生于解决这一问题的逻辑中

评分

是方老师近些年来试图回到历史逻辑去思考宋王朝国家形态的系统论述,以支配/被支配的权力关系去论述君主、宰相、士大夫(道学家)的复杂关系。总统/枢机的性质塑造了南宋双重委托格局,书中虽始于史弥远,但并非仅此之后,高孝、宁宗韩侂胄亦符合于此。君-相-阃的委托格局形成于南宋特殊的战时体制,模型结构的提炼必定会削平某些岐异的历史细节,如书中对理宗朝二相制的理解,以及对相-阃之间复杂权力分配的失语,但并不影响其解释性。贾似道的上台汲取了二史委托的缺陷,成功笼络到道学家的支持。道学家的实践来自于朱子学中对平天下的理解,所谓絜矩之道便是由均至平的关键。君主同样需要面对道学话语的压力,然在具体民事领域又分化为省赋恤民与剜肉补疮,因南宋的财政压力,前者又不可避免地异化为后者,公田法便是诞生于解决这一问题的逻辑中

评分

是方老师近些年来试图回到历史逻辑去思考宋王朝国家形态的系统论述,以支配/被支配的权力关系去论述君主、宰相、士大夫(道学家)的复杂关系。总统/枢机的性质塑造了南宋双重委托格局,书中虽始于史弥远,但并非仅此之后,高孝、宁宗韩侂胄亦符合于此。君-相-阃的委托格局形成于南宋特殊的战时体制,模型结构的提炼必定会削平某些岐异的历史细节,如书中对理宗朝二相制的理解,以及对相-阃之间复杂权力分配的失语,但并不影响其解释性。贾似道的上台汲取了二史委托的缺陷,成功笼络到道学家的支持。道学家的实践来自于朱子学中对平天下的理解,所谓絜矩之道便是由均至平的关键。君主同样需要面对道学话语的压力,然在具体民事领域又分化为省赋恤民与剜肉补疮,因南宋的财政压力,前者又不可避免地异化为后者,公田法便是诞生于解决这一问题的逻辑中

评分

是方老师近些年来试图回到历史逻辑去思考宋王朝国家形态的系统论述,以支配/被支配的权力关系去论述君主、宰相、士大夫(道学家)的复杂关系。总统/枢机的性质塑造了南宋双重委托格局,书中虽始于史弥远,但并非仅此之后,高孝、宁宗韩侂胄亦符合于此。君-相-阃的委托格局形成于南宋特殊的战时体制,模型结构的提炼必定会削平某些岐异的历史细节,如书中对理宗朝二相制的理解,以及对相-阃之间复杂权力分配的失语,但并不影响其解释性。贾似道的上台汲取了二史委托的缺陷,成功笼络到道学家的支持。道学家的实践来自于朱子学中对平天下的理解,所谓絜矩之道便是由均至平的关键。君主同样需要面对道学话语的压力,然在具体民事领域又分化为省赋恤民与剜肉补疮,因南宋的财政压力,前者又不可避免地异化为后者,公田法便是诞生于解决这一问题的逻辑中

评分

是方老师近些年来试图回到历史逻辑去思考宋王朝国家形态的系统论述,以支配/被支配的权力关系去论述君主、宰相、士大夫(道学家)的复杂关系。总统/枢机的性质塑造了南宋双重委托格局,书中虽始于史弥远,但并非仅此之后,高孝、宁宗韩侂胄亦符合于此。君-相-阃的委托格局形成于南宋特殊的战时体制,模型结构的提炼必定会削平某些岐异的历史细节,如书中对理宗朝二相制的理解,以及对相-阃之间复杂权力分配的失语,但并不影响其解释性。贾似道的上台汲取了二史委托的缺陷,成功笼络到道学家的支持。道学家的实践来自于朱子学中对平天下的理解,所谓絜矩之道便是由均至平的关键。君主同样需要面对道学话语的压力,然在具体民事领域又分化为省赋恤民与剜肉补疮,因南宋的财政压力,前者又不可避免地异化为后者,公田法便是诞生于解决这一问题的逻辑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