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谢………………………………………………………………………1
引言………………………………………………………………………1
第一章 雏凤之声:贤良进卷中的策论………………………………8
论礼、性以及为政…………………………………………………15
论历史人物…………………………………………………………24
《留侯论》…………………………………………………………31
第二章 国政主张:反对新法…………………………………………38
变法初期发表于京城的异议………………………………………46
作于地方的讽喻诗…………………………………………………53
乌台诗案……………………………………………………………61
第三章 苏轼的知识论与自我论………………………………………71
对于新学以及其他哲学思源的批判………………………………73
《东坡易传》与《东坡书传》………………………………………87
“道”与“性”………………………………………………………94
阴阳调和……………………………………………………………97
“无我”……………………………………………………………104
第四章 再登朝堂:元祐时代的党争…………………………………110
与司马光之间的分歧………………………………………………111
散为百东坡:苏轼人生中的言象行
与程颐之间的论争…………………………………………………120
“以白为黑,以西为东”……………………………………………126
第五章 知州与谪臣:地方政务上的表现……………………………139
在杭州的饥荒赈济…………………………………………………139
知州任上的其他政务表现…………………………………………158
以个人身份主动参与的地方事务…………………………………165
第六章 千手千眼:佛教对苏轼的影响………………………………172
作为核心佛法要义的慈悲…………………………………………173
禅·净土·菩萨……………………………………………………181
无心与应物…………………………………………………………190
“不执”……………………………………………………………198
未曾消逝过的疑虑…………………………………………………203
第七章 胸中水镜:苏轼的诗…………………………………………211
游戏文字……………………………………………………………211
诗人眼中的世界……………………………………………………221
情的难题……………………………………………………………241
第八章 贬谪时期的文学………………………………………………251
苏轼的谪居境况……………………………………………………252
哲学思考及其局限…………………………………………………269
东坡·陶渊明·坚定的满足感……………………………………277
超越尘世……………………………………………………………286
怨愤与反抗之诗……………………………………………………301
第九章 书法与绘画……………………………………………………310
拓展改进古文家的书学主张………………………………………317
自出新意……………………………………………………………324
落笔的瞬间…………………………………………………………330
两种绘画技法………………………………………………………336
所绘之物的人格品性寄寓…………………………………………341
理·寓·识…………………………………………………………348
画与诗………………………………………………………………352
动机之问……………………………………………………………355
第十章 一洗绮罗香泽之态:东坡词里的自我抒情…………………368
革新词体的原因……………………………………………………376
小令:漫步于尘世…………………………………………………393
慢词:幽寂昏暗的场景与闪现其间的思辨………………………402
结语………………………………………………………………………417
对于苏轼的早期评价………………………………………………417
内心充满矛盾的艺文追求…………………………………………432
“文”的意蕴所指…………………………………………………439
多维视角的认知功效………………………………………………445
引用书目…………………………………………………………………456
标题索引…………………………………………………………………479
专名索引…………………………………………………………………484
译后记…………………………………………………………赵惠俊 514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