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

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复生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前言 关于“宋学”与“儒学复兴”

第一章 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的产生及其特点
第一节 中国社会在唐宋之际的剧变
第二节 儒学史上的疑经思潮
第三节 “学统四起”与儒学复兴运动的特点

第二章 排斥异端:反佛老思潮的高涨
第一节 佛老势力在唐末宋初的消长
第二节 北宋中期反佛老思潮及其特点
第三节 理学家之辟佛老

第三章 古文运动的再兴与儒学复兴思潮
第一节 宋初文坛的两种风向
第二节 古文运动的再起与儒学的复兴
第三节 以儒家之道为中心的古文运动
第四节 儒家文学政教中心论的复苏

第四章 史学更新与儒学复兴思潮
第一节 史以明道:史学风气的变化
第二节 宋人重议论:史论新特点
第三节 唐、五代史的重写:《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第四节 编年体的复活:《唐史记》《资治通鉴》和《唐鉴》

第五章 “王道”理想与政治革新
第一节 北宋前期的政治风尚
第二节 政风之变与儒学思潮
第三节 从庆历新政到熙宁变法:“王道”理想的追求

第六章 兴学运动与儒学复兴思潮
第一节 由私学到官学和地方立学
第二节 从庆历兴学到熙丰教育改革
第三节 从兴学运动看儒学思潮的影响

第七章 儒学思潮影响下的科举改革
第一节 宋初科举制度的发展
第二节 北宋中期的科举改革
第三节 从科举改革的发展脉络看儒学思潮的影响

第八章 理学是儒学复兴运动的产物
第一节 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的分裂
第二节 理学是新儒学派别中的一家
第三节 新儒中的新儒:理学及新学、蜀学

结语 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的核心问题
一、 用义理之学取代章句注疏之学
二、 用儒家之道取代“异端”
三、 复兴经世致用的“有为”之学
四、 疑经思潮与古文运动

申论一 宋朝“火运”与“五德转移”政治学说的终结
一、 宋朝“国运”的确立
二、 “火神”之祀及其升格
三、 “火德中微”及其重建
四、 炎帝崇祀的流变
五、“五德转移”政治学说的终结

申论二 宋代“天命观”的嬗变与新“天命”的建立
一、 引言
二、 “政治神学”在宋代的危机
三、 “恐惧修省”老传统之回归
四、 “天命即天理”:新天命之建立

后记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唐宋之际,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则是肇端于中唐而兴盛于北宋中期的儒学复兴运动。新儒学者鄙弃传统经生拘守注疏的习气,将眼光心思转向对儒经义理的探索,以用之于社会实践。新儒以复兴周孔之道、致君尧舜之业为旗帜,在各个领域掀起了复兴儒学的热潮,波属云委,终于走向兴盛的坦途。本书力图从不同侧面揭示这一跌宕起伏的动态过程,展现变革时代中的壮阔画卷。

本书脱胎于刘复生教授的博士学位论文,导师徐中舒教授,副导师吴天墀教授,1990年于四川大学通过答辩。1991年收入“大陆地区博士论文丛刊”,由台北文津出版社出版。

本书在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的基础上作全面增订。增订本对文津版的讹误作了校勘,少数章节标题有所改动,注释改为页下注并做了补充。“宋学”与“儒学复兴”是本书涉及的两个基本概念,新撰前言中,对二者的内涵和相互关系进行了梳理和交待。内容的叙述有所充实,补充了荆公新学和苏氏蜀学的内容。增补了结语,对“儒学复兴运动”的五大核心问题和它努力达成的目标作了概括的总结。另外增加有申论两题,一是“五德转移”学说及其终结问题,再是天命观从传统“灾异论”到“天命即天理”的嬗变,两题皆与北宋中期儒学复兴思潮密切相关,以政治道德取代政治神学是儒家政治文化的一大转变,故而申论附之于后。

用户评价

评分

##经典

评分

90分,刘复生先生博论的修订版,当与陈植锷先生博论对照阅读,可见宋史南派与北派的学术源流与逻辑异同。刘氏强调,唐宋儒学复兴运动虽有关却有别,宋代的儒学复兴运动发生于北宋中叶,可谓卓见。其主张北宋儒学复兴运动即思想解放运动,核心问题是义理之学、排击异端、通经致用、经典怀疑、古文运动。与旧版相比,概念性更明,对话性更强,体系性更胜。然而,全书依然存在部分瑕疵。譬如误读史料,41页以赵大建隆三年多次前往太清观论证崇道,其实这是中古以降的祈晴求雨的礼制。又如误读论文,155页称李华瑞先生对宋初黄老持论与他“稍有不同”,其实人家与他是截然对立。还如回顾遗漏,许多后辈学者如张维玲、李长远的论著,均未参考。????

评分

##经典

评分

##原点性著作,常读常新????????????

评分

##经典

评分

##经典

评分

90分,刘复生先生博论的修订版,当与陈植锷先生博论对照阅读,可见宋史南派与北派的学术源流与逻辑异同。刘氏强调,唐宋儒学复兴运动虽有关却有别,宋代的儒学复兴运动发生于北宋中叶,可谓卓见。其主张北宋儒学复兴运动即思想解放运动,核心问题是义理之学、排击异端、通经致用、经典怀疑、古文运动。与旧版相比,概念性更明,对话性更强,体系性更胜。然而,全书依然存在部分瑕疵。譬如误读史料,41页以赵大建隆三年多次前往太清观论证崇道,其实这是中古以降的祈晴求雨的礼制。又如误读论文,155页称李华瑞先生对宋初黄老持论与他“稍有不同”,其实人家与他是截然对立。还如回顾遗漏,许多后辈学者如张维玲、李长远的论著,均未参考。????

评分

##原点性著作,常读常新????????????

评分

##经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