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的智慧 《道德经》中的和谐自然
定价:18.50元
作者:王守国,张体义
出版社:海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535062536
字数:
页码:15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五千文》,是春秋时期的(即李耳)所作的远古语录体。在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自汉景帝起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自认是李耳之后,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的智慧 <道德经>中的和谐自然》选取《道德经》中有代表性的语句和典故进行了阐述和评议,可作为古典文学、历史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目录
说个一二三
自然一点
水润的
的老师
的三宝
庄稼地里的人生哲学
拉风箱的学问
简是一种境界
有与无的和谐
自古知兵非好战
可贵的胜利
赵括母亲的智慧
知足不易知止难
西邻五子食不愁
寿司店里的秘密
九方皋得意忘形
卧阁清风垂拱治
让他三尺又何妨
衍圣公爱吃合菜
鏖兵不羡霍嫖姚
拳无拳来意无意
宁拙毋巧得自然
大音希声弦外听
强梁
糊涂
了不值钱
一撇一捺才成人
秀恩爱,死得快
“虎妈”与“兔爸”
扁鹊的两个神医哥哥
烹小鲜,若治大国
千里之行,慎终如始
附录:《道德经》全文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购买这本书之前,我其实已经收藏了好几个版本的《道德经》,但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是过度“心灵鸡汤化”,缺乏一种坚实的根基。这本特别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似乎找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点——既保留了对原文精髓的尊重和准确性,又注入了作者对当下社会环境的深刻洞察。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章节,很多解读往往停留在比喻层面,但这本书却进一步探讨了在如今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社会结构中,这种“不干预”的智慧如何转化为一种更具韧性的管理哲学。它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更优的“思考框架”。这种引导式的论述,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处理问题时的惯性思维,比如过度控制、急于求成的心态,都能在书中找到对应的“解药”。这种“治本”的思考,比单纯的技巧指导要高明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静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很有古籍的味道,但又不失现代印刷的精致感。我特意选了一个阳光很好的午后,翻开它,纸张的质感非常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反光的纸,而是带着一点点哑光和温暖的触感,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觉得疲劳。封面设计上,那种留白的处理,巧妙地营造出一种“空”的意境,仿佛在邀请读者放下外界的喧嚣,进入一个宁静的思辨空间。内页的排版也看得出是用心了,字体的选择典雅大气,行距和页边距的把握恰到好处,使得每一页看起来都像一幅精心构图的画作。虽然我还没深入研究内容,但仅仅是触觉和视觉上的愉悦感,就已经值回票价了。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的尊重和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让人对后续的阅读充满期待,相信内容本身也一定经过了精心的编校和呈现。
评分我通常对哲学类的书籍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们晦涩难懂,充满了高高在上的理论。但拿到这本《道德经》的解读本后,我的看法有了极大的转变。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易近人,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那些拗口的古文解释,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将老子的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小例子中去。比如,书中关于“无为”的阐述,不是简单地解释“不作为”,而是通过现代人面对工作压力、人际关系时的困境来对比,说明真正的“无为”是如何达到更高层次的“有为”和效率。这种贴近生活、代入感极强的叙事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哲学,而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古老智慧与现代心灵之间的桥梁,让那些原本遥不可及的道家思想,变得触手可及、可以实践。这种解读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阅读过的许多同类书籍,确实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评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注释和引用的资料处理得相当严谨。虽然它面向的是大众读者,但能看出背后有着扎实的文献支撑。我特意对比了其中对一些核心概念,比如“道”、“德”、“常”的阐释,发现作者并没有随意附会,而是清晰地梳理了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流变和核心含义。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似乎还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其他相关思想(比如早期儒家或术数的一些概念)来进行相互参照,使得对“道”的理解更加立体和饱满,避免了将《道德经》孤立地看待。这种跨文本的参照,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理解老子思想的维度。对于那些想要深入探究但又不想直接面对艰涩原典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拐杖”和“向导”,它为你铺设好了探索的阶梯,让你能够稳健地迈向更高远的境界。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对我个人而言,更多体现在它提供的“内在稳定感”。我们生活在一个强调“抓取”和“拥有”的时代,人们的焦虑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外部世界的过度依赖和对不确定性的恐惧。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心境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它教导的不是如何去战胜外部的敌人,而是如何调整内在的频率,与环境保持一种动态的、和谐的流动。比如,书中对“知足”的阐述,并非提倡安于现状的消极避世,而是通过降低欲望的“阈值”,从而提高对当下拥有的“感知度”,这在精神上是一种巨大的释放。读完一章,我常常会停下来,不是为了记住什么概念,而是真的去感受一下周围的世界——风吹过树叶的声音、阳光洒在地上的温度,这些平时被忽略的细节,突然变得清晰而美好起来。这本书带来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对生命本真的重新校准,它让人回归到一种更自然、更放松的存在状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