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收字18000多个,涵盖古汉语中的所有常用字和部分难字。
提供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形体,揭示字的演变过程。
分析汉字的形体,说明字形跟字义、字音的关系,提示古今字传承和用法的重要变化。
阐释字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阐明字义的发展脉络。
标注词性,便于读者更加准确地理解字词的含义和掌握用法。
列有书证,以先秦、两汉经典和唐宋名篇为主,内容准确。
选配精美图片500多幅,形象、直观地体现字义、词义。
内容简介
特别重视对字源的阐释,专门在字头下设立了“字源”项,不仅阐明了字的构造,而且揭示了字的演变过程。此外,还在字头后依次列出了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等形体,并标明了每种形体的来源,如“毛公鼎”“说文”“曹全碑”等。这样,读者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字形的演变过程和演变关系(单色本)》所引用的书证多为始见书证,且以先秦两汉的经典和唐宋名篇为主。为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对引文中的生僻字、词,酌加注音和释义。
内页插图
目录
使用说明
凡例
汉语拼音音节表
部首检字表
(一)部首目录
(二)检字表
(三)难检字笔画索引
正文
附录
汉语拼音方案
天干地支和干支次序表
中国历代纪元表
中国历代度量衡简表
节气表
精彩书摘
郊:【字源】形声兼会意字,阝(邑)为形,交为声兼表义,表示与城邑相连。本义指距离都城百里以内的地方。
【释义】①<名>古代都城以外百里以内的地方。《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郊。”|《孟子·梁惠王下》:“臣闻郊关之内有圆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汉书·司马相如传》:“悉为农郊。”②(名)城外,野外。江淹《望荆山》:“寒郊无留影,秋日悬清光。”|杜甫《野望》:“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袁宏道《满井游记》:“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③<动)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浇:【释义】①<动>浇地,灌溉。陈寿《三国志·魏书·邓艾传》:“艾以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宋之问《蓝田山庄》:“蓝水暮浇田。”|脱脱《宋史·河渠志》:“浇溉民田,顷亩浩瀚。”②(动>使变薄。刘安《淮南子·齐俗训》:“浇天下之淳,析天下之朴。”|班固《汉书·黄霸传》:“浇淳散朴,并行伪貌,有名亡实,倾摇解怠,甚者为妖。”|范晔《后汉书·党锢传序》:“叔末浇讹,王道陵缺,而犹假仁以效己。凭义以济功。”
咬:【释义】<拟>形容鸟鸣的声音。祢衡《鹦鹉赋》:“咬咬好音。”
骄:【字源】形声字,马为形,乔为声。本义指六尺高的马。
【释义】①<形>马壮而健。《诗经·卫风·硕人》:“四牡有骄。”|陆游《追忆征西幕中旧事》:“小猎南山雪未消,绣旗斜卷玉骢骄。”②(形>骄傲,自大。《左传·隐公三年》:“骄奢淫逸,所自邪也。”|商鞅《商君书·战法》:“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杜牧《阿房宫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③<动>使骄傲。《左传·文公十六年》:“师叔曰:‘不可。姑义与之遇以骄之。”’|《孙子兵法·计》:“怒而挠之,卑而骄之。”④(形)猛烈,强烈。杜甫《阻雨不得归滚西甘林》:“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王安石《孤桐》:“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⑤(动)骄宠。《孙子兵法·地形》:“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性复疏懒。”|杜甫《北征》:“平生所骄(一作‘娇’)儿,颜色白胜雪。”
前言/序言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人类文字史上从古代一直沿用至今的最博大精深的文字。它既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又是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载体。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语言如何发展,学习、研究乃至运用古代汉语言文字,是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尤其是无数学人的选择之一。今天,随着中华文化在全球影响的扩大,国内全面素质教育的推行,“古汉语热”已成为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独特而又令人振奋的现象。作为专门从事古代汉语言和文化等领域研究与教学工作的我们,在为之欣喜之余,深感我们应当对此做出我们的贡献。基于这样的初衷,同时为满足广大古汉语学习者、研究者和爱好者的需要,我们组织并诚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权威学术机构的数十位古代汉语言专家、学者,历时数年,精雕细镂,终于完成了这部集语言、文化、历史、审美以及实用等为一体的力作:《古代汉语字典》。
本字典收录了中国古籍中的通用汉字18000余个,其中包括了古汉语中的所有常用字和部分难字及异体字。
字典的主要功能和特色有:
第一,阐释字源。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表意文字,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它的音、形、义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了解汉字的源流和演变,对于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是至关重要的。有鉴于此,本字典特别重视对字源的阐释,专门在字头下设立了“字源”项,不仅阐明了字的构造,而且揭示了字的演变过程。此外,还在字头后依次列出了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等形体,并标明了每种形体的来源,如“毛公鼎”“说文”“曹全碑”等。这样,读者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字形的演变过程和演变关系。
第二,系统释义。相对于现代汉语辞书来说,古汉语辞书应更加注重用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汉字的演变和字义的变迁;同时,还要从语言学的观点出发,把字义看作一个系统,厘清字义的引申脉络。本字典在对字的释义上,特别遵循了这一原则。首先,对字的本义给予明确的说明,再按照先本义、后引申义的顺序释义。这样的编排既体现了释义的系统性,又可使读者获得更加完整的信息,从而更加全面、透彻地理解汉字。
第三,标注词性。在每个义项前标注词性是本字典的另一个突出特点。这样既避免了兼类词在标注词性时可能出现词性混淆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使释义的层次更加清晰,为读者更好地理解字的含义和用法提供帮助。
第四,提供书证。本字典所引用的书证多为始见书证,且以先秦两汉的经典和唐宋名篇为主。这不仅足资信赖,而且更提升了本字典的权威性。为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对引文中的生僻字、词,酌加注音和释义。
第五,图文辉映。本字典随文选配了500余幅颇具欣赏价值并对字词起诠释作用的精美图片。这不仅可使读者藉以加深对字词的理解,而且也使本字典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古往今来,各类古汉语辞书林林总总、纷繁杂然。我们今天奉献给读者的这部《古代汉语字典》力求博采众家之长,在继承、扬弃与创新之间实现一种统一。然而,惟编校工作之复杂与浩繁,书中难免会存在些许贻误与遗憾,希望广大读者不吝批评指正。我们相信,这部凝结着国内众多语言、科研、教育、出版等方面专家、学者智慧与心血的宏富之作,定会成为深受我国广大读者欢迎的语文工具书。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与您提供的书名不相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一个丰富的阅读体验描述,且不提及您提到的那本字典。 --- 《大唐风华录:盛世气象与人文图景》 作者: 陆怀瑾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传播 内容概要 《大唐风华录:盛世气象与人文图景》并非一部单纯的编年史著作,而是一部力求深入剖析盛唐气象下,社会结构、文化脉动与个体命运之间复杂关联的通史性研究。本书以公元7世纪中叶至8世纪中叶的百年间为核心时段,重点聚焦于唐帝国如何从内部的制度革新迈向外部的恢弘扩张,并最终在文化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作者陆怀瑾,以其深厚的历史学功底和对古典文献的独到解读,描绘出了一幅宏大而又细腻的盛唐画卷。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制度基石”、“边疆开合”、“文化熔炉”和“风流人物群像”四大板块,旨在全面展现唐代中叶这一“黄金时代”的内在张力与外在光辉。 第一部:制度基石——开创与承袭的张力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奠定盛唐基业的各项核心制度的形成与演变。作者首先考察了三省六部制的成熟,分析了它如何平衡皇权与相权的微妙关系,并有效提升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在此基础上,本书重点分析了科举制度在这一时期的深化与社会流动性之间的关系。不再将科举视为简单的选官工具,而是将其置于整个士族与庶族力量博弈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租庸调制改革的探讨极具洞察力。通过对各地赋税记录的交叉比对,揭示了均田制在人口增长压力下面临的实际困境,以及由此催生的土地兼并现象,为理解后期的“两税法”变迁埋下了伏笔。这部分内容强调了“制度的活力源于其适应性”,即唐初的成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在理想与现实的摩擦中寻求平衡的结果。 第二部:边疆开合——丝路的动脉与胡风的浸染 盛唐的强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对辽阔疆域的有效控制和对域外世界的开放态度。本部分详细梳理了唐朝对东突厥、吐蕃及西域诸国的军事部署与外交策略。作者利用新近出土的敦煌文书和海外使节记录,重构了安西都护府在维护丝绸之路畅通中的复杂角色。 “胡风的浸染”是本章的亮点。陆怀瑾着重分析了来自中亚、印度乃至更远方的文化元素如何渗透到唐朝的日常生活中。从胡旋舞的流行、番邦音乐在宫廷宴饮中的地位,到粟特商人对商业网络的构建,无不体现出唐朝作为“世界中心”的文化自信。书中通过对长安城“西市”商业布局的细致描述,生动再现了那个商品琳琅、万邦杂处的繁荣景象,展现了唐代在文化交流上的兼容并蓄。 第三部:文化熔炉——诗歌、宗教与艺术的巅峰 唐诗的辉煌是盛唐最显著的标志。本书并未停留在对李白、杜甫作品的简单鉴赏,而是将其置于特定的社会心态中加以解读。例如,盛唐的边塞诗,被视为是国家扩张期国民集体昂扬精神的文学投射;而山水田园诗的兴起,则被视为部分士人对政治高压下“退隐”理想的寄托。 在宗教方面,本书对佛教的鼎盛及其与儒家、道家关系的论述尤为精妙。作者通过对玄奘西行求法的动机分析,阐释了印度佛教思想如何与中国本土哲学进行深度融合,催生了禅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派。同时,景教、摩尼教等外来宗教在长安的传播轨迹,也从侧面反映了唐代宗教政策的宽松性及其对多元文化的吸引力。 艺术方面,本书聚焦于初唐至盛唐的雕塑与绘画风格的演变,特别是吴道子“吴带当风”笔法的时代背景,揭示了盛唐审美从魏晋的清峻转向雍容华贵的内在驱动力。 第四部:风流人物群像——帝王、宰相与布衣 为使历史鲜活,本书以群像的方式刻画了塑造了盛唐的关键人物。除了高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帝王,书中对姚崇、宋璟等贤相的政治手腕进行了深入剖析,强调了“君臣共治”理念在开元盛世中的实践意义。 更具人文关怀的是对“布衣”阶层的关注。作者通过对几位著名诗人、学者,乃至杰出工匠的侧写,探讨了社会底层知识分子如何在体制内或体制外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例如,对一位长期游走于边疆和内地的织锦工匠的记述,展现了盛唐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自下而上推动国家富庶的隐形力量。 结语与展望 《大唐风华录》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对“盛世”的反思。作者并未将盛唐描绘成一个完美无缺的乌托邦,而是着力展现其内在的复杂性与危机伏笔。它是一部关于巅峰的记录,也是一部关于鼎盛背后隐忧的预警。本书以其宏大的叙事结构、扎实的史料运用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为读者提供了一窥唐代磅礴气象的绝佳视角。无论历史爱好者还是专业研究者,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