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規範字典:辭海版 9787532649457

通用規範字典:辭海版 9787532649457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書岩 著
圖書標籤:
  • 辭海
  • 規範
  • 字典
  • 語言文字
  • 工具書
  • 漢語
  • 參考
  • 綜閤類
  • 權威
  • 普及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韻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辭書齣版社
ISBN:9787532649457
商品編碼:29938187908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08-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通用規範字典:辭海版 作者 張書岩
定價 39.80元 齣版社 上海辭書齣版社
ISBN 9787532649457 齣版日期 2017-08-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膠訂
開本 32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辭海版?通用規範字典》收錄頒布的《通用規範漢字錶》8105個漢字及個彆錶外字,並依該錶分為三個級彆,標注不同符號,一目瞭然。字頭按音序排列,字頭後依據《通用規範漢字錶》附列對應的繁體字、異體字,注齣其筆畫數和所屬部首,部首采用國傢語委標準《漢字部首錶》的201部,依據《GB13000.1字符集漢字部首歸部規範》進行歸部。釋義按字義的發展順序依次排列,齣現在成語或古代名句中的本義或古義酌情收入,虛詞義標注詞性,每個義項後列齣多個簡明例證幫助理解,指導使用。字典收錄語言文字規範、曆史文化常識等附錄十四個,配備漢語拼音音節索引和筆畫索引,方便讀者查檢。

本字典全麵貫徹國傢語言文字規範,內容全麵,功能齊備,實用性特彆突齣,能充分滿足廣大中等文化程度及以上讀者使用,特彆適閤大中小學師生、語言文字工作者和對外漢語教學的需要。


   作者簡介

   目錄

凡例……………………………………………1

漢語拼音音節索引……………………………5

部首檢字錶……………………………………11

(一)部首目錄…………………………11

(二)檢字錶……………………………13

正文…………………………………………1-541

附錄

一 漢語拼音方案……………………542

二 新舊字形對照錶……………………545

三 現代常用字部件錶…………………548

四 漢字結構分類錶……………………571

五 漢字筆順規則錶……………………572

六 部分疑難字(繁體)筆順錶………574

七 漢字簡化方式一覽錶………………575

八 標點符號用法說明…………………577

九 我國少數民族分布簡錶……………590

十 我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及省會(首府)名稱錶……………………………………593

十一 乾支錶……………………………594

十二 節氣錶……………………………595

十三 我國曆史朝代公元對照簡錶……596

十四 常用計量單位錶…………………598

筆畫索引………………………………………601


   編輯推薦

收錄頒布的《通用規範漢字錶》8105個字

嚴格遵循國傢新語言文字規範標準

注音釋義、繁簡字形體、筆畫部首一目瞭然

酌情列齣成語、名句中齣現的漢字本義或古義,簡明實用

收錄語言文字規範、曆史文化常識等附錄十四個

特彆適閤大中小學師生、語言文字工作者和對外漢語教學的需要


   文摘

   序言

詞海探秘:古代漢語詞匯的精妙構建與流變(示例) 【本書簡介】 本書並非《通用規範字典:辭海版》,而是深入探究中國古代漢語詞匯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生成、演變及其文化內涵的一部專題性學術著作。它旨在梳理自先秦至唐宋這一漫長曆史時期內,漢字組閤如何凝練成具有獨立意義的詞匯實體,以及這些詞匯在社會、哲學、文學等領域中的具體投射與功能變化。 本書的構建邏輯,側重於“結構”與“語境”的互證。我們認為,詞匯並非孤立的符號,而是特定時代精神與社會結構在語言層麵的沉積。因此,全書以時間為軸,輔以主題切片的方式展開論述。 第一部分:上古漢語的詞匯基石——單音節的聚閤與詞化 本部分聚焦於先秦文獻,探討漢語如何從以單音節語素為主的形態,逐步過渡到具備固定詞匯意義的結構。 一、語素與詞匯的界限模糊地帶: 我們詳細分析瞭《詩經》與《尚書》中大量具有“語素兼詞性”特徵的現象。例如,“德”、“道”、“禮”等核心概念,在早期語境中往往是高度凝練的、多義的語素。本書通過句法分析,辨析瞭在特定句式中,這些語素如何被固定化為一個相對穩定的詞匯單位。這不僅僅是詞匯學的問題,更是早期哲學思維對世界進行劃分的體現。 二、復音化的萌芽: 重點考察瞭上古漢語中最早的復音詞類型——雙音節詞的齣現。不同於後世成熟的復音化進程,上古的雙音節詞多錶現為意義的“並列”或“強調”。我們選取瞭如“天地”、“父母”、“兄弟”等基礎社會關係詞匯進行深入剖析,揭示其在宗法社會建構中的基礎作用。並對比瞭早期神話語境(如“誇父逐日”)中,為增強敘事氣勢而産生的臨時性雙音節結構。 三、文化核心詞的詞義窄化與廣化: 通過對比甲骨蔔辭和金文中的相關用語,展示瞭如“祭”、“年”、“方”等詞匯,如何在禮樂文明興起後,其原始的、更具象的意義逐漸被抽象化、規範化,最終成為承擔國傢意識形態構建的關鍵詞匯。 第二部分:秦漢的統一與詞匯的規範化壓力 秦漢大一統的政治格局,對語言,尤其是書麵語的規範化産生瞭強大的驅動力。 一、隸變對詞匯形態的影響: 漢代隸書的成熟,使得書寫符號的固定性大大增強,這間接促進瞭詞匯形態的穩定。本書探討瞭漢賦和碑刻文字中,齣現的大量形容詞和副詞的疊用現象(如“巍巍”、“赫赫”),分析其作為一種修辭手段,如何反過來推動瞭雙音節形容詞體係的初步形成。 二、官方語言(雅言)對地方詞匯的吸納與淘汰: 重點考察瞭西漢“辭賦”對民間詞匯的篩選過程。例如,某些具有濃厚楚語色彩的詞匯,在進入官方敘事體係後,其音韻和語義經曆瞭何種程度的“標準化”處理。本書利用齣土文獻(如居延漢簡)中的俗體字和地方用語,與經典文獻中的“雅言”進行交叉比對,構建瞭一幅漢代詞匯生態的立體圖景。 三、佛教傳入對詞匯係統的初步衝擊: 東漢末年,隨著佛教的早期傳播,一批音譯詞匯開始滲透。本書不關注後世的成熟譯法,而是側重於早期佛經在傳譯過程中,本土詞匯如何被徵用以對譯梵文概念(如“悟”、“緣”等概念的早期使用),以及這種對譯如何改變瞭本土詞匯原有的哲學負載。 第三部分:魏晉南北朝的流變與“美學詞匯”的勃興 這是一個政治動蕩、民族交融加劇的時代,也催生瞭中國文學史上對“言不盡意”的極緻追求。 一、玄學思潮對抽象詞匯的重塑: 魏晉玄學的核心在於對“有”與“無”、“名”與“實”的探討。本書詳盡分析瞭“自然”、“本真”、“虛無”、“常道”等一係列核心概念詞匯,如何在王弼、嵇康、竹林七賢的論述中,獲得瞭脫離日常經驗的、高度形而上的語義色彩。這些詞匯的詞性使用,也變得更加靈活和傾嚮於名詞化。 二、駢文體製對詞匯的“裝飾性”強化: 駢文對偶、聲律的極緻追求,直接導緻瞭詞匯的“華麗化”傾嚮。本部分研究瞭大量四字格詞匯(成語的早期形態)的興盛,例如“澄明”、“高妙”、“清峻”等。這些詞匯的使用,往往側重於營造氣氛和抒發幽微情感,而非傳遞具體信息,標誌著詞匯審美價值的顯著提升。 三、南北交融中的詞匯滲透: 分析瞭北方少數民族的語言對當時漢語詞匯,尤其是在軍事、地理和風俗類詞匯上的影響。同時也考察瞭南方文人在麵對北方文化壓力時,如何通過對古典詞匯的重新詮釋,來構建自身的文化身份認同。 第四部分:唐宋的詞匯高峰與語言的世俗化傾嚮 唐朝的繁盛與宋代的市民經濟發展,使漢語詞匯達到瞭前所未有的成熟度和多樣性。 一、唐詩中詞匯的“情景交融”: 唐詩的成熟標誌著詞匯語境化的巔峰。本書研究瞭王維、李白、杜甫等人如何通過對自然景象的精確捕捉,凝練齣具有強烈畫麵感和情感張力的詞匯組閤。例如,分析“孤舟”、“殘陽”、“清霜”等詞匯在不同詩人筆下的細微語義差異。 二、宋詞對口語化詞匯的吸收: 宋詞(尤其是婉約詞)的興起,顯示齣語言嚮更貼近日常情感錶達的世俗化趨勢。本書對比瞭唐代七言絕句和宋代詞牌,考察瞭“相思”、“彆離”、“憔悴”等情感詞匯,在宋代如何被更精細化、更富於心理描摹的錶達所取代。這反映瞭宋代文人階層對個體細膩情感的重視。 三、宋代官修典籍對詞匯的整理與固化: 宋代官方對前代文獻的整理工作(如校勘學的發展),客觀上起到瞭固化部分高頻核心詞匯形態的作用,為後世的漢語詞匯體係打下瞭堅實的基礎。本書簡要概述瞭這一整理工作對詞匯規範性的貢獻。 結語: 本書旨在通過對特定曆史階段詞匯的微觀剖析,揭示漢語言文字在數韆年間的生命力與適應性。它試圖說明,每一個詞匯的背後,都深藏著特定時代的社會秩序、哲學思辨和審美趣味。閱讀本書,即是沿著時間的長河,探尋那些構成我們今日所用漢語的,古老而精妙的語言基石。

用戶評價

評分

初次接觸這套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排版的匠心獨運。現在的很多工具書為瞭追求“精簡”或“現代化”,往往把字號弄得極小,或者行間距壓縮得令人發指,讀起來就像在啃一塊乾癟的木頭。然而,這本“通用規範字典”,在版式設計上卻展現齣一種對讀者體驗的尊重。清晰的主次層級劃分,無論是正文的宋體、注釋的仿宋,還是引文的楷體,都恰到好處地起到瞭區分作用,使得我們在快速查找信息時,眼睛不會輕易疲勞。更讓我驚喜的是,它在處理一些多義詞和易混淆詞組時的邏輯結構。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定義,而是通過小標題、分段論述,甚至引入對比性的錶格(雖然是文字形式的對比),幫助讀者構建一個立體化的理解網絡。我記得我當時對比瞭幾個與“道”相關的哲學詞匯,它對這些高度抽象的概念的處理方式,簡潔而不失準確,精準而不失韻味,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瞭理解的門檻,尤其對於非專業背景的愛好者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這種對細節的關注,體現瞭編纂者對知識傳播的鄭重其事。

評分

從我個人的閱讀習慣來看,一本好的參考書,應該能夠激發你産生更多的聯想和進一步探索的欲望,而不是讀完一個詞條就徹底蓋棺定論。這本字典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巧妙。它在解釋完核心概念之後,往往會留下一些“引申義”或者“相關詞條索引”。這些“鈎子”非常有效,它不會直接給齣答案,而是指嚮更廣闊的知識領域。比如,當我查閱一個關於古代禮製的詞匯時,它在解釋完後,會提示我參考與之相關的社會結構、服飾製度甚至天文曆法等詞條。這種設計,極大地拓展瞭我的閱讀路徑,讓我不再局限於單點知識的查詢,而是開始構建一個知識的網狀結構。這種引導式的編纂思路,比那種死闆的“A=B”的解釋方式要高明得多。它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導師,在為你指明方嚮,而不是直接把你拽到目的地。這種循序漸進、啓發思考的特性,讓我在翻閱它的時候,時常會忘記時間,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

評分

坦率地說,在眾多的字典和詞典中,我通常會選擇那些由曆史悠久、聲譽卓著的齣版社齣品的。這本《通用規範字典》之所以能進入我的書架,並在我的案頭占據重要位置,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所傳遞齣的那種“慢工齣細活”的工匠精神。它沒有追求快餐式的普及,而是緻力於打造一個具有長期參考價值的“規範”。在實際應用中,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那些具有復雜曆史演變和地方差異的詞語時的細緻入微。例如,對於一些特定地域或特定行業中使用的術語,它會明確標注其適用範圍,避免瞭讀者在跨語境使用時産生的誤解。這種對“規範性”的執著,使得它超越瞭普通詞典的範疇,更像是一部語言學的“標準手冊”。每一次翻閱,都仿佛是對自己知識準確性的一次校準。它的分量和厚度,不僅僅是紙張和油墨的重量,更是無數次推敲、考證和修正的知識積纍的體現,這種沉甸甸的價值感,是無法用市麵上那些輕飄飄的電子詞典所替代的。

評分

這本書,說實話,拿到手的時候,我內心是有些忐忑的。畢竟現在市麵上的各種工具書汗牛充棟,真正能讓人眼前一亮的實在不多。我主要關注的是它在處理一些專業術語和傳統文化概念時的深度和廣度。翻開目錄,那種厚重感就撲麵而來,仿佛一本武林秘籍,等待著我去一一破解其中的奧秘。最吸引我的是它對一些古籍中罕用詞匯的解釋,那種考據的嚴謹性,不是隨便翻翻網絡就能得到的。記得有一次查閱一個古代建築術語,好幾本大型辭書都語焉不詳,結果在這本“通用規範字典”裏,不僅給齣瞭清晰的釋義,還附帶瞭相關的曆史沿革和不同時期用法的細微差彆,這簡直是做研究的福音。我個人認為,一本好的字典,不僅僅是詞語的堆砌,更是一種知識體係的梳理和構建,它引導你去理解一個概念背後的文化土壤。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沒有陷入純粹的機械性解釋,而是融入瞭大量的文化背景和語境分析,讓每一個詞條都鮮活起來,充滿瞭生命力。那種感覺就像是跟一位博學的老先生對話,他不僅告訴你“是什麼”,更告訴你“為什麼是這樣”。

評分

我對工具書的評價往往非常苛刻,因為它們直接關乎我們獲取信息的準確性和效率。這本“辭海版”的字典,在我使用過程中,展現齣一種令人信服的權威性。它所引用的參考資料和修訂依據,似乎都經過瞭極其審慎的篩選和交叉驗證。我特彆注意瞭它對一些新興的、或者說是從邊緣學科逐漸進入主流視野的詞匯的處理方式。很多舊版詞典對這些詞匯往往要麼避而不談,要麼給齣一個非常滯後的、甚至帶有偏見的解釋。但在這本書裏,我發現它能夠相當及時地吸納這些新的知識點,並且給齣瞭非常中立、符閤當前學術界主流認知的定義。這說明編纂團隊不僅擁有紮實的傳統學術功底,更保持著對當下知識迭代的敏銳觸覺。這種與時俱進的嚴謹性,是衡量一本字典“生命力”的關鍵指標。它不是一本靜止的文物,而是一個持續呼吸、不斷成長的知識載體。對於需要撰寫學術性文章,或者進行嚴肅的知識學習的人來說,能夠依靠這樣一本可靠的工具書進行“定稿”,無疑是讓人感到踏實和安心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