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规范字典:辞海版 9787532649457

通用规范字典:辞海版 978753264945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书岩 著
图书标签:
  • 辞海
  • 规范
  • 字典
  • 语言文字
  • 工具书
  • 汉语
  • 参考
  • 综合类
  • 权威
  • 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49457
商品编码:29938187908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通用规范字典:辞海版 作者 张书岩
定价 39.80元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 9787532649457 出版日期 2017-08-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辞海版?通用规范字典》收录颁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8105个汉字及个别表外字,并依该表分为三个级别,标注不同符号,一目了然。字头按音序排列,字头后依据《通用规范汉字表》附列对应的繁体字、异体字,注出其笔画数和所属部首,部首采用国家语委标准《汉字部首表》的201部,依据《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进行归部。释义按字义的发展顺序依次排列,出现在成语或古代名句中的本义或古义酌情收入,虚词义标注词性,每个义项后列出多个简明例证帮助理解,指导使用。字典收录语言文字规范、历史文化常识等附录十四个,配备汉语拼音音节索引和笔画索引,方便读者查检。

本字典全面贯彻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内容全面,功能齐备,实用性特别突出,能充分满足广大中等文化程度及以上读者使用,特别适合大中小学师生、语言文字工作者和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


   作者简介

   目录

凡例……………………………………………1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5

部首检字表……………………………………11

(一)部首目录…………………………11

(二)检字表……………………………13

正文…………………………………………1-541

附录

一 汉语拼音方案……………………542

二 新旧字形对照表……………………545

三 现代常用字部件表…………………548

四 汉字结构分类表……………………571

五 汉字笔顺规则表……………………572

六 部分疑难字(繁体)笔顺表………574

七 汉字简化方式一览表………………575

八 标点符号用法说明…………………577

九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简表……………590

十 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及省会(首府)名称表……………………………………593

十一 干支表……………………………594

十二 节气表……………………………595

十三 我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596

十四 常用计量单位表…………………598

笔画索引………………………………………601


   编辑推荐

收录颁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8105个字

严格遵循国家新语言文字规范标准

注音释义、繁简字形体、笔画部首一目了然

酌情列出成语、名句中出现的汉字本义或古义,简明实用

收录语言文字规范、历史文化常识等附录十四个

特别适合大中小学师生、语言文字工作者和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


   文摘

   序言

词海探秘:古代汉语词汇的精妙构建与流变(示例) 【本书简介】 本书并非《通用规范字典:辞海版》,而是深入探究中国古代汉语词汇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生成、演变及其文化内涵的一部专题性学术著作。它旨在梳理自先秦至唐宋这一漫长历史时期内,汉字组合如何凝练成具有独立意义的词汇实体,以及这些词汇在社会、哲学、文学等领域中的具体投射与功能变化。 本书的构建逻辑,侧重于“结构”与“语境”的互证。我们认为,词汇并非孤立的符号,而是特定时代精神与社会结构在语言层面的沉积。因此,全书以时间为轴,辅以主题切片的方式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上古汉语的词汇基石——单音节的聚合与词化 本部分聚焦于先秦文献,探讨汉语如何从以单音节语素为主的形态,逐步过渡到具备固定词汇意义的结构。 一、语素与词汇的界限模糊地带: 我们详细分析了《诗经》与《尚书》中大量具有“语素兼词性”特征的现象。例如,“德”、“道”、“礼”等核心概念,在早期语境中往往是高度凝练的、多义的语素。本书通过句法分析,辨析了在特定句式中,这些语素如何被固定化为一个相对稳定的词汇单位。这不仅仅是词汇学的问题,更是早期哲学思维对世界进行划分的体现。 二、复音化的萌芽: 重点考察了上古汉语中最早的复音词类型——双音节词的出现。不同于后世成熟的复音化进程,上古的双音节词多表现为意义的“并列”或“强调”。我们选取了如“天地”、“父母”、“兄弟”等基础社会关系词汇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在宗法社会建构中的基础作用。并对比了早期神话语境(如“夸父逐日”)中,为增强叙事气势而产生的临时性双音节结构。 三、文化核心词的词义窄化与广化: 通过对比甲骨卜辞和金文中的相关用语,展示了如“祭”、“年”、“方”等词汇,如何在礼乐文明兴起后,其原始的、更具象的意义逐渐被抽象化、规范化,最终成为承担国家意识形态构建的关键词汇。 第二部分:秦汉的统一与词汇的规范化压力 秦汉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对语言,尤其是书面语的规范化产生了强大的驱动力。 一、隶变对词汇形态的影响: 汉代隶书的成熟,使得书写符号的固定性大大增强,这间接促进了词汇形态的稳定。本书探讨了汉赋和碑刻文字中,出现的大量形容词和副词的叠用现象(如“巍巍”、“赫赫”),分析其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如何反过来推动了双音节形容词体系的初步形成。 二、官方语言(雅言)对地方词汇的吸纳与淘汰: 重点考察了西汉“辞赋”对民间词汇的筛选过程。例如,某些具有浓厚楚语色彩的词汇,在进入官方叙事体系后,其音韵和语义经历了何种程度的“标准化”处理。本书利用出土文献(如居延汉简)中的俗体字和地方用语,与经典文献中的“雅言”进行交叉比对,构建了一幅汉代词汇生态的立体图景。 三、佛教传入对词汇系统的初步冲击: 东汉末年,随着佛教的早期传播,一批音译词汇开始渗透。本书不关注后世的成熟译法,而是侧重于早期佛经在传译过程中,本土词汇如何被征用以对译梵文概念(如“悟”、“缘”等概念的早期使用),以及这种对译如何改变了本土词汇原有的哲学负载。 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的流变与“美学词汇”的勃兴 这是一个政治动荡、民族交融加剧的时代,也催生了中国文学史上对“言不尽意”的极致追求。 一、玄学思潮对抽象词汇的重塑: 魏晋玄学的核心在于对“有”与“无”、“名”与“实”的探讨。本书详尽分析了“自然”、“本真”、“虚无”、“常道”等一系列核心概念词汇,如何在王弼、嵇康、竹林七贤的论述中,获得了脱离日常经验的、高度形而上的语义色彩。这些词汇的词性使用,也变得更加灵活和倾向于名词化。 二、骈文体制对词汇的“装饰性”强化: 骈文对偶、声律的极致追求,直接导致了词汇的“华丽化”倾向。本部分研究了大量四字格词汇(成语的早期形态)的兴盛,例如“澄明”、“高妙”、“清峻”等。这些词汇的使用,往往侧重于营造气氛和抒发幽微情感,而非传递具体信息,标志着词汇审美价值的显著提升。 三、南北交融中的词汇渗透: 分析了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对当时汉语词汇,尤其是在军事、地理和风俗类词汇上的影响。同时也考察了南方文人在面对北方文化压力时,如何通过对古典词汇的重新诠释,来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认同。 第四部分:唐宋的词汇高峰与语言的世俗化倾向 唐朝的繁盛与宋代的市民经济发展,使汉语词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熟度和多样性。 一、唐诗中词汇的“情景交融”: 唐诗的成熟标志着词汇语境化的巅峰。本书研究了王维、李白、杜甫等人如何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精确捕捉,凝练出具有强烈画面感和情感张力的词汇组合。例如,分析“孤舟”、“残阳”、“清霜”等词汇在不同诗人笔下的细微语义差异。 二、宋词对口语化词汇的吸收: 宋词(尤其是婉约词)的兴起,显示出语言向更贴近日常情感表达的世俗化趋势。本书对比了唐代七言绝句和宋代词牌,考察了“相思”、“别离”、“憔悴”等情感词汇,在宋代如何被更精细化、更富于心理描摹的表达所取代。这反映了宋代文人阶层对个体细腻情感的重视。 三、宋代官修典籍对词汇的整理与固化: 宋代官方对前代文献的整理工作(如校勘学的发展),客观上起到了固化部分高频核心词汇形态的作用,为后世的汉语词汇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书简要概述了这一整理工作对词汇规范性的贡献。 结语: 本书旨在通过对特定历史阶段词汇的微观剖析,揭示汉语言文字在数千年间的生命力与适应性。它试图说明,每一个词汇的背后,都深藏着特定时代的社会秩序、哲学思辨和审美趣味。阅读本书,即是沿着时间的长河,探寻那些构成我们今日所用汉语的,古老而精妙的语言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接触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排版的匠心独运。现在的很多工具书为了追求“精简”或“现代化”,往往把字号弄得极小,或者行间距压缩得令人发指,读起来就像在啃一块干瘪的木头。然而,这本“通用规范字典”,在版式设计上却展现出一种对读者体验的尊重。清晰的主次层级划分,无论是正文的宋体、注释的仿宋,还是引文的楷体,都恰到好处地起到了区分作用,使得我们在快速查找信息时,眼睛不会轻易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处理一些多义词和易混淆词组时的逻辑结构。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定义,而是通过小标题、分段论述,甚至引入对比性的表格(虽然是文字形式的对比),帮助读者构建一个立体化的理解网络。我记得我当时对比了几个与“道”相关的哲学词汇,它对这些高度抽象的概念的处理方式,简洁而不失准确,精准而不失韵味,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理解的门槛,尤其对于非专业背景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编纂者对知识传播的郑重其事。

评分

坦率地说,在众多的字典和词典中,我通常会选择那些由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出版社出品的。这本《通用规范字典》之所以能进入我的书架,并在我的案头占据重要位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所传递出的那种“慢工出细活”的工匠精神。它没有追求快餐式的普及,而是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长期参考价值的“规范”。在实际应用中,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那些具有复杂历史演变和地方差异的词语时的细致入微。例如,对于一些特定地域或特定行业中使用的术语,它会明确标注其适用范围,避免了读者在跨语境使用时产生的误解。这种对“规范性”的执着,使得它超越了普通词典的范畴,更像是一部语言学的“标准手册”。每一次翻阅,都仿佛是对自己知识准确性的一次校准。它的分量和厚度,不仅仅是纸张和油墨的重量,更是无数次推敲、考证和修正的知识积累的体现,这种沉甸甸的价值感,是无法用市面上那些轻飘飘的电子词典所替代的。

评分

从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来看,一本好的参考书,应该能够激发你产生更多的联想和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而不是读完一个词条就彻底盖棺定论。这本字典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巧妙。它在解释完核心概念之后,往往会留下一些“引申义”或者“相关词条索引”。这些“钩子”非常有效,它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指向更广阔的知识领域。比如,当我查阅一个关于古代礼制的词汇时,它在解释完后,会提示我参考与之相关的社会结构、服饰制度甚至天文历法等词条。这种设计,极大地拓展了我的阅读路径,让我不再局限于单点知识的查询,而是开始构建一个知识的网状结构。这种引导式的编纂思路,比那种死板的“A=B”的解释方式要高明得多。它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导师,在为你指明方向,而不是直接把你拽到目的地。这种循序渐进、启发思考的特性,让我在翻阅它的时候,时常会忘记时间,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毕竟现在市面上的各种工具书汗牛充栋,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实在不多。我主要关注的是它在处理一些专业术语和传统文化概念时的深度和广度。翻开目录,那种厚重感就扑面而来,仿佛一本武林秘籍,等待着我去一一破解其中的奥秘。最吸引我的是它对一些古籍中罕用词汇的解释,那种考据的严谨性,不是随便翻翻网络就能得到的。记得有一次查阅一个古代建筑术语,好几本大型辞书都语焉不详,结果在这本“通用规范字典”里,不仅给出了清晰的释义,还附带了相关的历史沿革和不同时期用法的细微差别,这简直是做研究的福音。我个人认为,一本好的字典,不仅仅是词语的堆砌,更是一种知识体系的梳理和构建,它引导你去理解一个概念背后的文化土壤。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陷入纯粹的机械性解释,而是融入了大量的文化背景和语境分析,让每一个词条都鲜活起来,充满了生命力。那种感觉就像是跟一位博学的老先生对话,他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告诉你“为什么是这样”。

评分

我对工具书的评价往往非常苛刻,因为它们直接关乎我们获取信息的准确性和效率。这本“辞海版”的字典,在我使用过程中,展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权威性。它所引用的参考资料和修订依据,似乎都经过了极其审慎的筛选和交叉验证。我特别注意了它对一些新兴的、或者说是从边缘学科逐渐进入主流视野的词汇的处理方式。很多旧版词典对这些词汇往往要么避而不谈,要么给出一个非常滞后的、甚至带有偏见的解释。但在这本书里,我发现它能够相当及时地吸纳这些新的知识点,并且给出了非常中立、符合当前学术界主流认知的定义。这说明编纂团队不仅拥有扎实的传统学术功底,更保持着对当下知识迭代的敏锐触觉。这种与时俱进的严谨性,是衡量一本字典“生命力”的关键指标。它不是一本静止的文物,而是一个持续呼吸、不断成长的知识载体。对于需要撰写学术性文章,或者进行严肃的知识学习的人来说,能够依靠这样一本可靠的工具书进行“定稿”,无疑是让人感到踏实和安心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