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历史地理必读本) 9787550243439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国语(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历史地理必读本) 9787550243439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春秋] 左丘明,王超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中华文化
  • 历史
  • 地理
  • 经典
  • 国语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文化教材
  • 传统文化
  • 普及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439
商品编码:2991119372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国语(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历史地理必读本)

定价:12.0元

作者:(春秋)左丘明,王超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439

字数:13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在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中,先秦古籍就如那些不言苟笑的智者,安静地站在那里,等着后来人的解读。作为先秦时期的历史文献汇编,《国语》是我国一部国别史,以人物的对话、言论、辩论来反映历史事实或说明观点,让我们在历史的厚重与真实中,细细聆听先贤们的智慧。

内容提要


《国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记载了西周、春秋时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人物、事迹、言论的国别史杂记。全书共二十一卷,以春秋时各国人物为主线,客观叙述了他们身上发生的典型故事,并以此贯穿当时的历史环境,是一本通俗易懂解读的精品读本。

目录


作者介绍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的史学家。据说左丘明是一位盲人,与孔子同时代或在其前。

文摘


祭公谏穆王征犬戎
  【原文】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櫜①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昔我先王世后稷②,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不敢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③。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今自大毕、伯士④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注释】
  ①櫜(ɡāo):收藏弓箭的袋子。
  ②后稷(jì):上古时掌农事的官名,相传周王室的始祖曾长期担任此职。
  ③商牧:指商都近郊的牧野,商王朝军队曾经与周武王率领的诸侯联军在此决战。
  ④大毕、伯士:犬戎族的首领。
  【译文】
  周穆王要去征讨犬戎,祭公谋父阻拦说:“不可以这样做。先王向天下昭示道德而不是武力。平时要隐藏军队,在合适的时机再动用武力,这样才会显示出军队的威力,如果炫耀就会滥用,那样就会失去威慑作用。所以周公的《颂》诗说:‘不要滥用武力,我只希望让美德遍及全国,相信大王定会守住疆土。’先王鼓励百姓端正德行和敦厚品行,广开财路以满足百姓需求,让他们有满意的器物可以使用,显示出利害所在,凭借礼法来教育他
  们,使他们懂得是非、怀念君王的恩德并且能够畏惧君王的威严。因此先王能够将自己的霸业世代相传。“以前先王世代担任农官并且尽心为虞、夏做事。到夏朝时农事衰败,先王因此失去官职,只好在戎狄接邻的地方住下来。他不敢放弃祖业,经常反省自己的德行,继承祖先的业绩,维护他们的制度,时刻勤勉,在立德立业上做得超过前人。到了武王时期,继续发扬光大先人的美德,敬奉神灵、保护民众,神人都会感到喜悦。而商王帝辛则被百姓深恶痛绝,他的统治十分残暴,所以百姓都乐于拥护武王,武王于是出兵商郊牧野。由此可见先王并不是崇尚武力,只是因为体恤百姓的忧患而除去了他们的祸患。“先王制度规定,在王畿内外分为甸服、侯服,侯服之外是宾服,夷蛮的地方是要服,戎狄地方是荒服。属甸服的是供日祭,属侯服的是供月祀,属宾服的是供时享,属要服的是供岁贡,属荒服的有朝见天子的责任。这每天的一次祭、每月的一次祀、每季的一次享、每年的一次贡和一生一次的朝见天子的礼仪都是先王定下的。假如甸服不履行义务,天子就应该内省自己;如果侯服不履行义务,天子就应该检查自己的号令;如果宾服不履行义务,天子就应该检查法律规章;如果要服不履行义务,天子就应该检查名号尊卑;如果荒服不履行义务,天子就应该内省自己的德行,做完以上的条令后,还有不履行义务的才能依法处置。所以,才会有惩罚不祭、讨伐不祀、征讨不享、谴责不贡、告谕不朝的措施,才会有惩罚的刑法、军队、装备、严令、晓谕的文辞。假如颁布了这些法令、文告后还有不履行义务的,那就要再一次地内省自己的品行而不应该轻易劳民远征。这样,所有的诸侯、诸王都会听从、信服。如今自从大毕、伯士去世以后,犬戎的君长一直都按照荒服的义务来拜见,但天子说:‘我将要以不享的罪名前去讨伐他们,并向他们显耀军事力量。’这难道不是放弃王的遗训从而败坏王业吗?我听说犬戎性情十分纯朴,
  能够遵守先人的德行,所以说他们是有能力抵御我们的。”周穆王非但没有听从劝告,反而前去征讨犬戎,结果后来只得到了四只白狼、四只白鹿这些战利品,但从此荒服地区的诸侯就再也不来拜见了。
  邵公谏厉王弭谤
  【原文】
  厉王虐,国人①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②,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③献曲,史④献书,师箴,瞍⑤赋,矇诵,百工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⑦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注释】
  ①国人:当时对居于国都的人的通称。
  ②卫巫:卫地的巫师。
  ③瞽(ɡǔ):盲人乐官。
  ④史:史官。
  ⑤瞍(sǒu):无眸曰瞍。
  ⑥百工:主管营建制造等事务的官职。
  ⑦耆(qí)、艾:指老年人、老臣。
  【译文】
  周厉王非常残暴,全国上下都指责他。邵公说:“百姓已经承受不了他的了。”厉王知道后十分生气,便找来巫师,监视指责他的人,以便杀死他们。国人再也没有谁敢说话,路上遇见就用眼色来示意。厉王非常高兴,对邵公说:“我会让这些人不再敢讲了。”邵公说:“你塞住了他们的巴。这要比堵塞河流还要可怕数倍。河流若被堵住导致决口,受伤的人一定多,民众也是一样。所以要学会引导百姓说话。因此天子处理政事,要让列卿列士能够呈献出民间诗歌,乐官能够呈献出民间乐曲,史官能够呈献出史书,师氏能够进箴言,瞍者可以朗诵,矇者能够吟咏,百官能够劝谏,平民的议论能够顺利上达,近臣能做到尽心规劝,宗室姻亲可以补过纠偏,乐官、史官要施行教诲,元老重臣要负责劝诫监督,然后天子再考虑取舍,这样政事才会施行顺利。百姓有嘴,就像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钱财用品都由此而产出;又像大地上有平川沃野一样,衣服食物都由此而出。只有百姓发表意见,政事的好与坏才能借以反映,才能够做好事而预防不测,才能使得生活富足。百姓在心里所考虑的在口头上说出来,这是很自然的行为,不能强行阻塞,如果不让他们说话,那朝政还能支撑多久?”厉王不听,然后国都里没有人敢说话,过了三年,国人就把厉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芮良夫论荣夷公
  【原文】
  厉王说荣夷公,芮良夫曰:“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或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胡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能久乎?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其极,犹日怵惕,惧怨之来也。故《颂》①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大雅》②曰:‘陈锡载周。’是不布利而惧难乎?故能载周,以至于今。今王学,其可乎?匹夫,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既,荣公为卿士,诸侯不享,王流于彘。
  【注释】
  ①《颂》:《诗·周颂·思文》,这是一首周人祭祀其始祖后稷的乐歌。
  ②《大雅》:《诗·大雅·文王》,这是一首颂扬周文王功绩的诗歌。
  【译文】
  周厉王看重荣夷公,芮良夫说:“王室要衰败了!荣夷公只想独占财利而不知有大难。利益都是在万物中繁衍出来的,都是由天地所养育的,如果想要独占它,就会带来很多怨恨。天地万物,每个人都可以取用,怎么可以独占呢?独占就会触怒太多的人,却又不防患于未然,用这种思想教导天子,天子的统治能长久吗?治理天下的人,应该开通利途从而分配给所有人,使世间万物都能得到应得的一份,即使这样做了尚且还在担忧,担心招来怨恨。所以《颂》诗说:‘文德兴盛的后稷啊,功堪比天;让百姓好好地生存,都能受到恩惠。’《大雅》说:‘广泛地施德,奠定了周朝。’这不正是布施恩惠所保持戒惧的心吗?所以开创王业才能延续至今。现在陛下想独占财利,这行吗?普通人独自拥有财利,都被称为盗贼,作为天子,那样归顺王室的人就少了。荣夷公如果会被重用,周朝一定就会衰败。”不久后,荣夷公当上了卿士,但诸侯都不来拜见献享了,很快厉王就被放逐到了彘地。
  富辰谏襄王以狄伐郑及以狄女为后
  【原文】
  襄王十三年,郑人伐滑①。王使游孙伯请滑,郑人执之。王怒,将以狄伐郑。富辰谏曰:“不可。古人有言曰:‘兄弟谗阋,侮人百里。’周文公之诗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若是则阋乃内侮,而虽阋不败亲也。郑在天子,兄弟也②。郑武、庄有大勋力于平、桓;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子颓之乱,又郑之由定。今以小忿弃之,是以小怨置大德也,无乃不可乎!且夫兄弟之怨,不征于他,征于他,利乃外矣。章怨外利,不义;弃亲即狄,不祥;以怨报德,不仁。夫义所以生利也,祥所以事神也,仁所以保民也。不义则利不阜,不祥则福不降,不仁则民不至。古之明王不失此三德者,故能光有天下,而和宁百姓,令闻不忘。王其不可以弃之。”王不听。十七年,王降狄师以伐郑。王德狄人,将以其女为后。富辰谏曰:“不可。夫婚姻,祸福之阶也。由之利内则福,利外则取祸。今王外利矣,其无乃阶祸乎?昔挚、畴之国也由大任,杞、缯由大姒,齐、许、申、吕由大姜,陈由大姬,是皆能内利亲亲者也。昔鄢之亡也由仲任,密须由伯姞,郐由叔妘,聃由郑姬,息由陈妫,邓由楚曼,罗由季姬,卢由荆妫,是皆外利离亲者也。”王曰:“利何如而内,何如而外?”对曰:“尊贵、明贤、庸勋、长老、爱亲、礼新、亲旧。然则民莫不审固其心力以役上令,官不易方,而财不匮竭,求无不至,动无不济。百姓兆民,夫人奉利而归诸上,是利之内也。若七德离判,民乃携贰,各以利退,上求不暨,是其外利也。夫狄无列于王室,郑伯南也,王而卑之,是不尊贵也。狄,豺狼之德也,郑未失周典,王而蔑之,是不明贤也。平、桓、庄、惠皆受郑劳,王而弃之,是不庸勋也。郑伯捷之齿长矣,王而弱之,是不长老也。狄,隗姓也,郑出自宣王,王而虐之,是不爱亲也。夫礼,新不间旧,王以狄女间姜、任,非礼且弃旧也。王一举而弃七德,臣故曰利外矣。《书》有之曰:‘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王不忍小忿而弃郑,又登叔隗以阶狄。狄,封豕豺狼也,不可猒也。”王不听。十八年,王黜狄后。狄人来诛杀谭伯。富辰曰:“昔吾骤谏王,王弗从,以及此难。若我不出,王其以我为怼乎!”乃以其属死之。初,惠后欲立王子带,故以其党启狄人。狄人遂入,周王乃出居于郑,晋文公纳之。
  【注释】
  ①滑:周代同姓诸侯国。
  ②兄弟也:郑始封于周宣王时,其国君是周宣王之弟姬友,所以富辰说郑是周的兄弟之国。
  【译文】
  周襄王十三年,郑国征讨滑国。襄王派大夫游孙伯为滑国说情,被郑人扣留。襄王大怒,准备利用狄国力量去攻打郑国。富辰劝阻说:“不可以这样做。古人有言道:‘兄弟之间发生争执,但仍一起抗御外侮。’周公的诗说:‘兄弟在家内相争,对外要一致抗。’因此,兄弟不和是内部的冲突虽有争执但不会影响手足之情。郑君与天子有兄弟之情。郑武公、郑庄公为平王、桓王立过大功,我们王族的东迁也曾经凭借过晋国、郑国,子颓乱也是郑国帮助平定的。现在由于这点仇怨就要遗弃郑国,那就是因为小怨而忘记大德,是不行的!何况,兄弟之间的纠纷尚且不用外人插手,否则,利益就会减少。暴露内怨却让外人得利,这是不义;疏远亲族却和狄人来往,这是不祥;以怨报德,这是不仁。蕴生利益要靠义,侍奉神明要靠祥,养护百姓要靠仁。不义就不会有利益;不祥福就不降临;不仁民就不归顺。古代英明的君王不会失去这三种德行,所以拥有广大的疆域,使百姓安宁,到现在也不会有人忘记他的德行。您不能摒弃这些德行啊!”襄王不听劝。十七年,用狄人的军队去攻打郑国。襄王非常感激狄人,并要娶狄人的女子为王后。富辰劝谏说:“不能这样做。婚姻是产生祸福的土壤。有利于自己的就是福,让外人得益那就会有祸。现在您让外人获得利益,这难道不是招引祸害吗?以前挚、畴因为大任而得到福,杞、缯因为大姒而得到福,齐、许、申、吕因为大姜而得到福,陈因为大姬而得到福,这些都是可以让自己获取利益的例子。以前鄢国因仲任而,密须因伯姞而,郐因叔妘而,聃因郑姬而,息因陈妫而,邓因楚曼而,罗因季姬而,卢因荆妫而,这些都是让外人得到利益的例子。”襄王问:“是什么使自己获利,又是什么使外人得到利益
  呢?”富辰答道:“尊重贵族,表扬贤人,起用功臣,尊敬长者,友爱亲戚,礼待宾客,亲近故旧。如此,百姓就会听从上面指挥,官府不用变更常道而财物不致匮乏,所求都会办到。百姓就会把利益奉献给王室,这就是使自己获得利益。假如以上七件事做得不好,百姓就会为自己谋利,国家的要求做不到,这就是让外人获得利益。狄国不是王室的封侯,而郑国却位在男服,如若陛下瞧不起他,这是不尊重贵族。狄人的所为像豺狼一样,但郑国没有违背周室的制度,陛下却蔑视它,这是不表彰贤人。平王、桓王、庄王、惠王都受过郑国的好处,陛下却要离弃它,这是不起功臣。郑文公已经年纪大了,陛下却把他当作年轻人对待,这是不恭敬长者。狄是隗姓,郑却是宣王的后裔,陛下却亏待了他,这是不友爱亲族。根据礼制,新的不能取代旧的,陛下要狄人的女人来取代姜氏、任氏成为王后,这不符合礼制,而且是抛弃旧交的行为。陛下您的一个举措就会使七德都丢弃,因此臣认为这是利为外人所得。《尚书》中说:‘忍耐才会成功。’陛下不可以容忍小事而离弃郑国,还要娶叔隗为后招来狄人。狄人像豺狼一样,是不会满足的。”襄王没有听取。十八年,废黜了狄后。狄人前来报复,杀掉大夫谭伯。富辰说:“以前我屡次劝谏,陛下不听,所以遭此祸难。如果我不去抵御狄人,陛下可能会认为我有怨气了。”于是率领自己的部属出战死了。原来,惠后想要立自己的儿子叔带为王,因此叔带让他的党羽借襄王废黜狄后的机会引来狄人。于是狄人入侵,襄王逃亡到郑国,后来被晋文公接纳护送回国。
  刘康公论鲁大夫俭与侈
  【原文】
  定年,使刘康公聘于鲁,发币①于大夫。季文子、孟献子皆俭,叔孙宣子、东门子家皆侈。归,王问鲁大夫孰贤?对曰:“季、孟其长处鲁乎!
  叔孙、东门其亡乎!若家不亡,身必不免。”王曰:“何故?”对曰:“臣闻之:为臣必臣,为君必君。宽肃宣惠,君也;敬恪恭俭,臣也。宽所以保本也,肃②所以济时也,宣所以教施也,惠所以和民也。本有保则必固,时动而济则无败功,教施而宣则遍,惠以和民则阜。若本固而功成,施遍而民阜,乃可以长保民矣,其何事不彻③?敬所以承命也,恪所以守业也,恭所以给事也,俭所以足用也。以敬承命则不违,以恪守业则不懈,以恭给事则宽于死,以俭足用则远于忧。若承命不违,守业不懈,宽于死而远于忧,则可以上下无隙矣,其何任不堪?上任④事而彻,下能堪其任,所以为令闻长世也。今夫二子者俭,其能足用矣,用足则族可以庇。二子者侈,侈则不恤匮,匮而不恤,忧必及之,若是则必广其身。且夫人臣而侈,国家弗堪,亡之道也。”王曰:“几何?”对曰:“东门之位不若叔孙,而泰侈焉,不可以事二君。叔孙之位不若季、孟,而亦泰侈焉,不可以事三君。若皆蚤世犹可,若登年以载其毒,必亡。”十六年,鲁宣公卒。赴者未及,东门氏来告乱,子家奔齐。简王十一年,鲁叔孙宣伯亦奔齐,成公未殁二年。
  【注释】
  ①发币:分发见面礼。
  ②肃:整。
  ③彻:通达。
  ④任:派遣。
  【译文】
  周定年,派遣刘康公出使鲁国,给鲁国的大夫分送礼物。季文子、孟献子都是俭朴的人,但叔孙宣子、东门子很。回来以后,定王问鲁国的大夫哪位比较贤德?刘康公回答道:“季孙、仲孙在鲁国地位会长久,但叔孙、东门就可能会败亡。如果家族侥幸不亡,他们本人一定逃不掉祸患。”定王说:“那是为什么?”刘康公回答说:“为臣一定遵行臣道,为君一定恪守君道。宽厚、严整、公正、仁爱,为君道;忠敬、谨慎、谦恭、俭朴,为臣道。宽厚可以维护基业,严整可以完成政务,公正可以施行教化,仁爱可以团结民众。基业得到维护就一定能稳固,按时机而行动政务完成就不会荒废,教化施行而公正就会普及,用仁爱来团结民众就能实现富足。如果基业稳固政务就会有所成就,教化有方而民众富足,就能够长久地保有百姓,还有什么事是做不到呢?忠敬可以承受君命,谨慎可以守护家业,谦恭可以执行公务,俭朴可以丰足财用。用忠敬就不会违抗君命,用谨慎来守护家业就不会荒废,用谦恭来执行公务就不会犯法,用俭朴来丰足财用就不用担忧。假如承受君命,保护家业,不违反刑法,君臣上下就会没有缝隙,还有什么事不能胜任呢?为上者施行的政务要都能办到,在下者能够胜任交办的公务,这样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如今季孙、仲孙俭朴,就能够长久生存。叔孙、东门,就会招来祸端。何况作为人臣却,国家不堪负担,就会走向衰败。”定王问:“他们能保持多久呢?”刘康公回答说:“东门子家的地位不如叔孙宣子但比叔孙宣子,因此不能连续两朝享有俸禄。叔孙宣子的地位比不上季孙、仲孙,可是也比他们,因此不可能连续三朝享有俸禄。如果他们死得早也就罢了,但如果他们有长久的年寿来干坏事,就一定会败亡。”周定王十六年,鲁宣公去世了。告丧的使者还没有到来,东门家的人就来报告发生变乱,东门子家逃到齐国。周简王十一年,叔孙宣子也逃奔到齐国,这恰好是鲁成公
  去世的前两年。
  曹刿问战
  【原文】
  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不爱①衣食于民,不爱牲玉于神。”对曰:“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②。是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今将惠以小赐,祀以独恭。小赐不咸,独恭不优。不咸,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将何以战?夫民求不匮于财,而神求优裕于享者也,故不可以不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③中心图民,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注释】
  ①爱:吝啬。
  ②共祀:供给祭品。
  ③苟:只要。
  【译文】
  鲁国要在长勺攻打齐国,曹刿问鲁庄公凭借什么去与齐国打仗。庄公说:“我对我的百姓从不吝啬衣食,对待神灵十分崇敬,从不会吝啬牛羊和玉器。”曹刿回答:“只有施行大的恩惠,百姓才会归附,神明才会赐福。假如你能公平地处理政事,让君子帮助你治国,百姓热心地贡献力量;务农不违背时令,耗费不超过预算,百姓的日用不会短缺,百姓才有能力供奉神灵。这样百姓都会听从你的安排,求神降福才会应验。现在你到了临战时才给百姓施行小的恩惠,向神灵供奉祭品。小惠不可以普遍,独自供奉也不可以丰裕。那样百姓就不会顺服,神灵也不会降福,你还怎么去作战呢?百姓追求财用不匮乏,神灵追求祭品充裕,因此不能不抓住根本问题。”庄公说:“处理百姓的案件时虽不敢说明察秋毫,但总是力求以情理判断。”曹刿回答说:“这是可行的。这样为百姓考虑,即使智慧不能遍及,也是可以达到目的的。”
  曹刿谏庄公如齐观社
  【原文】
  庄公如齐观社①。曹刿谏曰:“不可。夫礼,所以正②民也。是故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夫齐弃太公之法而观民于社,君为是举而往观之,非故业③也,何以训民?土发而社,助时也。收攟而蒸,纳要④也。今齐社而往观旅⑤,非先王之训也。天子祀上帝,诸侯会之受命焉。诸侯祀先王、先公,卿大夫佐之受事焉。臣不闻诸侯相会祀也,祀又不法。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公不听,遂如齐。

  ……

序言


《国语》是我国古代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它主要记载了西周穆王犬戎(约公元前976年)至韩、赵、魏灭智伯(公元前453年)大约五百三十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围绕历史事件、人物言谈,生动地记载了八个诸侯国的“邦国成败、嘉言善语”,因此被命名为“国语”。
  《国语》与《左传》在内容上相辅相成,《左传》主要记叙重大历史事件,《国语》则注重记叙当时历史人物的一些言论。由于《左传》是《春秋》三传之一,所以被称为《春秋内传》,而《国语》则被称为《春秋外传》。《国语》反映了两周时期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交、文化、风俗等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其次,《国语》开创了以国叙事的国别体先例,对后世的历史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以记录春秋时代的历史故事为主,写各国君主处理国事、与众臣之间发生的逸事,字里行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全书以施行道德感化为主,教育国君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应该具备怎样的道德,以及作为臣子该如何侍奉君主。首先君主要善于纳谏,善于和臣民沟通,要施惠于民;还要勤政爱民,以德服人;同时要做到重人轻物。而身为臣子要学会主动为君主分忧,要懂得谦让,面对利益时能够保持一颗无私的心;进谏时应懂得如何进退,做到功成身退。
  本书在内容上具有非常强的伦理倾向,弘扬德的精神,宣扬尊崇礼的规范,认为“礼”是治国的根本。此外,此书的政治观比较进步,反对和腐败,重视民意,重视人才,反映了很浓重的民本思想。
  《国语》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语言简洁、精练,笔法生动、传神,叙述各国历史,详略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刻画出一个个形象丰满、个性突出的人物。



《国语》:一部窥探先秦政治智慧与历史风貌的宏伟画卷 《国语》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书,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史实与言论。它并非一部流水账式的编年史,而是通过精心挑选的史事与人物对话,展现了那个风云变幻、思想碰撞的时代。这部著作,以其深刻的政治洞察、生动的人物刻画以及精炼的语言,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成为研究先秦历史、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以及古代汉语的不可或缺的文献。 内容概述:诸侯的言行与时代的脉搏 《国语》全书主要分为十二卷,依据不同的诸侯国而划分,即《周语》上下、《鲁语》上下、《齐语》、《晋语》上下、《郑语》、《卫语》、《宋语》、《吴语》、《越语》上下。每一卷都聚焦于一个或几个诸侯国,以详实的记载展现了各国的政治活动、外交博弈、社会风貌以及重要人物的言行。 《周语》作为开篇,涵盖了西周晚期和东周初期的历史,重点记述了周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以及君臣之间的对话与决策。其中不乏对朝政的评论、对政治得失的分析,以及对君主行为的规劝。例如,关于周厉王暴政导致国人不堪忍受,最终被驱逐的记载,深刻揭示了民心向背的重要性。 《鲁语》则主要记载了鲁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言论,鲁国作为周公的封国,在礼乐文化上有着重要地位。因此,《鲁语》中也包含了大量关于礼仪制度、道德规范的论述,以及对君臣关系的探讨。 《齐语》则聚焦于齐国的兴衰,尤其是齐桓公时期,着力展现了齐国称霸的政治策略和军事谋略,以及管仲等名臣的智慧。 《晋语》是《国语》篇幅最长、内容最丰富的卷之一,它详细记载了晋国从分裂到统一的过程中,各大家族之间的权力斗争、政治联盟与背叛,以及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晋国作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晋语》的记载对于理解春秋中后期的历史格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郑语》记载了郑国在春秋初期的政治变动,以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郑国是春秋初期最早崛起的国家之一,其历史对理解春秋时期的早期政治格局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卫语》则记录了卫国的历史,卫国在春秋时期是一个夹缝中求生存的国家,其历史充满了曲折与无奈。 《宋语》记载了宋国的历史,宋国作为商朝后裔的封国,在春秋时期也扮演着一定的角色。 《吴语》和《越语》则集中记载了春秋末期吴越争霸的历史,这是中国古代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篇章之一。书中生动地描绘了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吴复仇的传奇故事,以及夫差的刚愎自用、亡国之君的悲剧命运。这些记载不仅是历史故事,更是对人性、权谋、忠诚与背叛的深刻反思。 核心价值:政治智慧的宝库与历史的生动见证 《国语》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1. 政治智慧的启迪: 《国语》中充斥着无数关于政治决策、君臣关系、国家治理的论述。书中人物的言论,无论是忠臣的劝谏,还是奸臣的献媚,亦或是君主的决策,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政治智慧。例如,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深刻理解,对“德不孤,必有邻”的政治实践,以及对“用贤不如用能”的权衡,都闪烁着先秦时期政治思想的光芒。它教会我们如何审时度势,如何认识权力,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如何理解国家兴衰的根本原因。 2. 历史的生动再现: 与一般的史书不同,《国语》以语录体和事迹记载相结合的方式,将历史人物和事件置于鲜活的语境中。通过人物的对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当时的思想、情感和动机,仿佛身临其境。书中对战争的描写,对外交谈判的刻画,对宫廷斗争的揭示,都充满了戏剧性和感染力。它不仅仅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将历史人物还原为有血有肉的个体,让历史变得鲜活而易于理解。 3. 思想文化的镜鉴: 《国语》是研究先秦思想文化的重要资料。它不仅反映了儒、墨、道、法等各家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也记录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和社会习俗。书中关于礼乐制度的论述,关于忠君爱国的观念,关于仁义道德的推崇,都为我们了解先秦时期的精神风貌提供了重要线索。 4. 语言艺术的典范: 《国语》的语言精炼、准确、生动,是古代汉语的优秀范例。其叙事清晰,议论深刻,比喻贴切,使得许多篇章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许多成语典故都出自《国语》,如“围魏救赵”、“卧薪尝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等,都体现了其语言的强大生命力。 5. 史学方法的借鉴: 《国语》的编纂者在选择史料、组织叙事、刻画人物方面,展现了高超的史学水准。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有选择性地呈现,突出重点,揭示矛盾,并以人物的言行来印证或解释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这种以言佐事、以事证言的叙事方式,为后世史学著作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阅读《国语》的意义:穿越时空,洞察人心 在信息爆炸、节奏快速的现代社会,重读《国语》有着特殊的意义。它能够帮助我们: 慢下来,深入思考: 《国语》中的论述往往鞭辟入里,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它鼓励我们进行深度思考,而非浅尝辄止。 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历史并非简单的黑白分明,《国语》展现了那个时代人物的复杂性,他们的动机、选择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这有助于我们以更成熟的眼光看待历史和现实。 提升人文素养: 接触《国语》就是接触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它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借鉴古人的智慧: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的基本规律并没有改变。从《国语》中,我们可以汲取应对人生挑战、处理人际关系、做出明智决策的智慧。 总而言之,《国语》是一部内容宏富、价值深远的史书。它不仅是研究先秦历史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国语》,我们不仅能够了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能从中获得深刻的政治启迪、思想启迪和人生启迪。它如同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辉煌与暗淡,更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与永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也值得一提。纸张的质感很好,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封面设计古典又不失现代感,放在书架上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摆设。对于我这种喜欢收藏实体书的人来说,这本书的质量完全符合我的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份可以长久珍藏的文化遗产,每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感悟。

评分

这本中华国学经典精粹,我一直想找一本能系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希望能从中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也能对我们民族的历史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内容编排非常清晰,逻辑性很强。它不像那种晦涩难懂的古籍,而是用现代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解读那些古老的智慧。比如,在讲解一些历史事件的时候,作者不仅会叙述事情的经过,还会深入分析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让人读起来感觉非常透彻。

评分

坦白说,刚开始阅读时,我还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但实际体验下来,发现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易懂。作者似乎深知如何用最简洁明了的方式,将复杂的国学精髓传递给大众。这种“大白话”式的讲解,恰恰是很多传统文化普及读物所欠缺的。它成功地拉近了经典与普通读者的距离,让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实实在在地吸收了知识,收获颇丰。

评分

拿到书后,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对一些经典名篇的赏析。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能够挖掘出文字背后更深层次的情感和哲理。我常常在阅读这些赏析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些优美的词句和深刻的见解。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介绍知识,更像是在和读者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让人在阅读中获得精神上的滋养。这种体验是很多其他普及类读物难以给予的。

评分

我个人对历史和地理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确实没有让我失望。它把历史的脉络和地理环境的变迁结合起来,让我看到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深刻含义。读完之后,再看地图时,很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似乎都有了更立体的画面感。而且,书中对一些关键地理概念的解释非常到位,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掌握其中的精髓。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导览,让人在了解古人生活的同时,也能反思我们当下所处的环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