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43]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法律史-文明叢書6

[A343]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法律史-文明叢書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貞德 著
图书标签:
  • 法律史
  • 中国法律史
  • 清史
  • 社会史
  • 文化史
  • 历史研究
  • 公主
  • 文明丛书
  • 近代史
  • 政治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际图书快线专营店
出版社: 三民
ISBN:9789571435138
商品编码:29880517550
包装:平装
开本:32K
页数:144
正文语种:中文繁体

具体描述

作者:   
出版社: 三民书局
副标题: 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
出版年: 2012
页数: 144
丛书: 
ISBN: 9789571435138

内容简介  · · · · · ·

围绕着一桩背景复杂的家庭纠纷案件,从女性学者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古代中国人对于两性、家庭、政权等关系的认识以及在相关法律问题中引发的讨论。

作者简介  · · · · · ·

李贞德

學歷: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歷史學博士

經歷: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1992.8-1998.2),副研究員(1998.2-)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兼任副教授(1993.8-)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1994.8-)

●研究人员自述

貞德過去十年研究漢唐之間的婦女生活及其所處之社會與文化,未來十年亦將以此為研究重心。整個構想是以傳統禮法所鋪陳的父系家族為界域,探討婦女在出入此

父系家族時,如何經由鞏固、或反抗、或參與改變此父系家族而影響了自己的身份與地位,乃至漢唐之間社會與文化的發展。截至目前,論文寫作的重心與型態則以與此

相關的法制史和醫療史為主。同時,為方便同道,並自我定位,亦不時從事回顧與檢討的工作。〈婦女在家庭與社會中的角色--歐洲中古婦女史研究〉,〈最近中國宗教

史研究中的女性問題〉,和〈超越父系家族的藩籬-台灣地區的「中國婦女史」研究(1945-1995)〉等三篇研究討論的寫作即基於此。

貞德的研究,從婚姻制度入手,然後探討夫婦生活。博士論文Women and Marriage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Disunion (1992),通觀婦女的婚姻生活,為研究中國中古婦女生活史張綱舉目。“The Life of Women in the Six Dynasites”一文,則利用北朝的文集和碑刻資料,描繪婦女在家庭與社會活動時的活力。“The Death of a Princess: Codyfying Classical Family Ethics in Early Medieval China”一文則從姦非、夫妻鬥訟和連坐容隱等相關律令與案例,探討魏晉南北朝婦女的家族認同與家庭地位。

過去五年還專注於婦女在生育文化中的處境,利用正史、文集、碑刻、醫書、類書和宗教典籍等各種史料,研究傳統社會對於求子、懷孕、分娩、坐月、乃至避孕、

墮胎、絕育的觀念、禮俗和法律規定,以及其中的婦女角色和性別議題。〈漢唐之間求子醫方試探--兼論婦科濫觴與性別論述〉、〈漢唐之間醫書中的生產之道〉、〈漢

隋之間的「生子不舉」問題〉等三篇長文可說為中古早期婦女與生育文化的研究奠立了基礎。而在研究中,貞德發現三個相關並值得繼續追究的題目,可以作為未來五年

的研究重點:一是女性醫療照顧者,二是婦女的職業營生,三是主婦和母親角色的問題。〈漢魏六朝的乳母〉一文便是由探討家族與社會中的「重要邊緣人物」出發,嘗

試將生育文化的研究和母職角色、婦女營生等議題接榫,以期對中國中古婦女生活史有更深入認識。

●論文

1.西漢律令中的家庭倫理觀,《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9(1987),頁1-54。

2.Conflict and Compromise between Legal Authority and Ethical Idea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venge in Han Times,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1(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8),頁359-408。

3.The Life of Women in the Six Dynasties, 《婦女與兩性學刊》4(台北: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1993),頁47-80。

4.婦女在家庭與社會中的角色──歐洲中古婦女史研究,《新史學》4,2(1993),頁121-143。

5.最近中國宗教史研究中的女性問題,《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頁251-270。

6.漢隋之間的「生子不舉」問題,《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3(1995),頁747-812。

7.超越父系家族的藩籬──台灣地區的「中國婦女史研究」(1945-1995),《新史學》7,2(1996),頁139-179。

8.漢唐之間醫書中的生產之道,《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7,3(1996),頁533-654。

9.漢唐之間求子醫方試探──兼論婦科濫觴與性別論述,《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2(1997),頁283-367。

10.The Death of a Princess: Codifying Classical Family Ethics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in Sherry Mou ed., Presence and Presentation: Women in the Chinese

Literati Tradition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forthcoming).

11.漢魏六朝的乳母,《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印刷中)。



好的,为您撰写一本不包含《[A343]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法律史-文明叢書6》内容的图书简介。这本新书将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文化思潮与知识分子群像,深入剖析在内忧外患背景下,知识精英如何构建、传播并实践他们的现代化理念。 --- 书名:《熔炉与灯塔:1900-1949年中国知识界的思想图谱与社会实践》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全面梳理二十世纪上半叶(1900年至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心路历程、思想演变及其对社会变革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是一个国家在剧烈冲击下寻求自我重塑的时代,传统儒学秩序崩塌,西方思潮如洪水般涌入,知识分子们如同站在时代的熔炉前,一方面被历史的火焰炙烤,另一方面又试图成为照亮未来的灯塔。 本书不满足于简单罗列主义流派,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多维度的知识分子群像志。我们着重探讨在“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下,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危机、知识的本土化转化、以及实践路径的选择。 第一部分:旧邦的挽歌与新思的萌芽(1900-1919) 本部分首先描绘清末民初剧变时期,知识分子如何从传统的士大夫身份迅速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学生”与“革命家”。重点剖析新式学堂(如京师大学堂、各类留学生机构)作为思想孵化器的角色。 严复与“信、达、雅”的翻译实践: 探讨严复如何通过翻译赫胥黎、斯宾塞等人的著作,首次将进化论、功利主义等核心概念系统引入中国,并分析这种翻译策略如何无意中催生了对“物竞天择”的片面理解,影响了早期革命思潮。 梁启超的“新民”建构: 详细考察梁启超如何通过《新民丛报》构建起一套融合国家主义、改良主义与浪漫情怀的“新民”说,分析其对国民性改造的迫切心理,以及这种“急躁的现代化”观念如何为后来的激进思潮埋下伏笔。 五四前夜的文学革命: 聚焦于白话文运动的社会动因,而非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探讨胡适、陈独秀等人如何将文学视为改造国民精神、普及启蒙思想的“工具”,以及这种工具理性在初期对传统文化认同产生的冲击。 第二部分:激进与多元的张力(1920-1927) “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知识界实践力量的觉醒。本部分聚焦于思潮的爆炸性发展,以及不同阵营在“如何救中国”这一根本问题上的分化。 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失落与重塑: 考察在军阀混战的现实面前,知识分子对“民主”与“科学”纯粹性的幻灭。探讨他们如何开始反思,是制度先行还是文化先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初探: 细致梳理早期知识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接触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过程,重点分析其吸引力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历史解释框架和明确的革命阶级划分,尤其对目睹底层苦难的青年知识分子具有强大感召力。 “第三种人”的探索: 关注那些试图调和东西方、折衷保守与激进的知识群体,例如研究克尔凯郭尔、尼采的哲学家们,以及试图在乡土社会中寻找出路的文化改良主义者,他们的挣扎代表了当时思想光谱的宽度。 第三部分:抗争与坚守:知识的流亡与内化(1928-1949) 在国民政府的相对稳定与日本侵略的外部压力下,知识界的焦点从理论思辨转向了更迫切的社会关怀与文化传承。 “孤岛”与“后方”的文化场域: 深入分析沦陷区(上海、北平等地)的知识分子如何在政治的高压和物质的匮乏中维持知识的独立性。探讨以文学研究会、新月社为代表的群体,在坚持艺术自主性与社会责任感之间进行的艰难平衡。 乡村的转向与社会调查: 详细介绍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为核心的社会学研究热潮。知识分子群体大规模进入乡村,进行细致的社会调查(如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不再满足于抽象的理论批判,而是力求基于“中国事实”来构建现代知识体系,这标志着知识实践的深化。 西南联大的精神遗产: 重点剖析抗战期间,迁徙至西南的知识精英(如冯友兰、吴有训、闻一多等)如何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坚守学术自由、教育独立和民族气节。这不仅仅是学术机构的存续,更是知识分子群体对“现代公民”标准的集体践行。 本书特色与价值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知识、思想与具体的社会行动、地理空间、经济条件紧密联系起来,避免将知识分子描绘成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 1. 侧重“实践”而非“文本”: 每一章的论述都将围绕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选择”展开,如留学地的选择、发表阵地的选择、乃至抗战中的迁徙选择。 2. 群体动态分析: 摒弃了“大师传记式”的写法,而是将知识界视为一个不断流动、相互影响的复杂生态系统,展示不同代际、不同学科背景的知识分子之间如何产生冲突与合作。 3. 对“救亡”叙事的解构: 审视“救亡图存”口号下,知识分子自我强加的沉重使命感,以及这种使命感对个体创造力和学术独立性可能带来的挤压。 通过对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的系统梳理,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幅复杂而真实的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社会的历史画卷,理解当代中国的文化底色与知识传统是如何在那个熔炉中被锻造而成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语言非常成熟,那种低调的奢华感,让人联想到一些经典的学术著作,但又不失现代读者的审美偏好。我注意到书中的一些插图或地图的预告(虽然我还没细看内容),它们的排布方式似乎都在服务于整体的叙事节奏。对我来说,历史阅读的乐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细节的捕捉和对人物动机的揣摩。我希望作者能够把笔墨放在那些“为什么”而不是“发生了什么”上。这本书散发出的那种严谨而不失文采的气息,让我相信它在对严肃主题进行阐释时,会运用一种优雅且易于理解的语言。它承诺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敬畏与期待。

评分

我通常对历史题材的书籍抱有一种既期待又谨慎的态度,毕竟有些作品为了追求戏剧性会牺牲掉很多严谨性。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在保持叙事张力的同时,似乎也在努力挖掘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细微之处。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故事性”和“学术性”的,毕竟要让晦涩的史料变得生动有趣,同时又不失其严肃性,是极具挑战性的。这种平衡感,从书脊上散发出的沉稳气息中便可见一斑。我希望它能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特定时代的脉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事件的罗列上。它似乎暗示着,真正的历史往往隐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和边缘人物的命运之中,这正是我所追求的阅读深度。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快速浏览了索引,里面的关键词汇非常丰富,跨越了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显示出作者视野的开阔。我尤其关注那些涉及到“制度变迁”的部分,因为这往往是理解一个时代内核的关键。这本书的字体大小和行间距处理得非常人性化,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内容厚重的书来说至关重要。我倾向于认为,好的历史作品不仅要提供信息,更要提供一种思维框架。我期待这本书能激发我更多的思考,而不是仅仅作为知识的接收器。从它的整体气质来看,它似乎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叙述,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宏大、更具解释力的历史图景。

评分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简直绝了,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视觉冲击力,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的选择、留白的恰到好处,都让阅读体验变得极其舒适。光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作者的学术功底和广阔的视野,似乎每一个章节都藏着一个引人入胜的悬念。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感觉就像捧着一件艺术品。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深入研究它讲述的那些宏大叙事,想象着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如何在文字间重现光彩。从这本书的整体感觉来看,它无疑是一部值得珍藏的佳作,不仅仅是内容的价值,其外在的品质也足以让人感到愉悦。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在处理复杂议题时的那种冷静克制,非常打动我。我注意到书中的前言部分,作者并没有急于抛出惊人的结论,而是非常耐心地铺陈了研究背景和方法论,这让我感到非常安心。它透露出一种匠人精神,即对“求真”的执着。我个人对历史中的转折点特别感兴趣,那些关键的决策是如何在内外交困的环境下被做出的。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似乎预示着它会带领读者沿着一条逻辑清晰的脉络前行,逐步揭示事件的本质。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看似尘埃落定的历史事件,也许能从中发现一些被我们习惯性忽略的逻辑链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