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着一桩背景复杂的家庭纠纷案件,从女性学者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古代中国人对于两性、家庭、政权等关系的认识以及在相关法律问题中引发的讨论。
李贞德
學歷: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歷史學博士
經歷: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1992.8-1998.2),副研究員(1998.2-)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兼任副教授(1993.8-)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1994.8-)
●研究人员自述
貞德過去十年研究漢唐之間的婦女生活及其所處之社會與文化,未來十年亦將以此為研究重心。整個構想是以傳統禮法所鋪陳的父系家族為界域,探討婦女在出入此
父系家族時,如何經由鞏固、或反抗、或參與改變此父系家族而影響了自己的身份與地位,乃至漢唐之間社會與文化的發展。截至目前,論文寫作的重心與型態則以與此
相關的法制史和醫療史為主。同時,為方便同道,並自我定位,亦不時從事回顧與檢討的工作。〈婦女在家庭與社會中的角色--歐洲中古婦女史研究〉,〈最近中國宗教
史研究中的女性問題〉,和〈超越父系家族的藩籬-台灣地區的「中國婦女史」研究(1945-1995)〉等三篇研究討論的寫作即基於此。
貞德的研究,從婚姻制度入手,然後探討夫婦生活。博士論文Women and Marriage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Disunion (1992),通觀婦女的婚姻生活,為研究中國中古婦女生活史張綱舉目。“The Life of Women in the Six Dynasites”一文,則利用北朝的文集和碑刻資料,描繪婦女在家庭與社會活動時的活力。“The Death of a Princess: Codyfying Classical Family Ethics in Early Medieval China”一文則從姦非、夫妻鬥訟和連坐容隱等相關律令與案例,探討魏晉南北朝婦女的家族認同與家庭地位。
過去五年還專注於婦女在生育文化中的處境,利用正史、文集、碑刻、醫書、類書和宗教典籍等各種史料,研究傳統社會對於求子、懷孕、分娩、坐月、乃至避孕、
墮胎、絕育的觀念、禮俗和法律規定,以及其中的婦女角色和性別議題。〈漢唐之間求子醫方試探--兼論婦科濫觴與性別論述〉、〈漢唐之間醫書中的生產之道〉、〈漢
隋之間的「生子不舉」問題〉等三篇長文可說為中古早期婦女與生育文化的研究奠立了基礎。而在研究中,貞德發現三個相關並值得繼續追究的題目,可以作為未來五年
的研究重點:一是女性醫療照顧者,二是婦女的職業營生,三是主婦和母親角色的問題。〈漢魏六朝的乳母〉一文便是由探討家族與社會中的「重要邊緣人物」出發,嘗
試將生育文化的研究和母職角色、婦女營生等議題接榫,以期對中國中古婦女生活史有更深入認識。
●論文
1.西漢律令中的家庭倫理觀,《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9(1987),頁1-54。
2.Conflict and Compromise between Legal Authority and Ethical Idea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venge in Han Times,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1(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8),頁359-408。
3.The Life of Women in the Six Dynasties, 《婦女與兩性學刊》4(台北: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1993),頁47-80。
4.婦女在家庭與社會中的角色──歐洲中古婦女史研究,《新史學》4,2(1993),頁121-143。
5.最近中國宗教史研究中的女性問題,《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頁251-270。
6.漢隋之間的「生子不舉」問題,《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3(1995),頁747-812。
7.超越父系家族的藩籬──台灣地區的「中國婦女史研究」(1945-1995),《新史學》7,2(1996),頁139-179。
8.漢唐之間醫書中的生產之道,《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7,3(1996),頁533-654。
9.漢唐之間求子醫方試探──兼論婦科濫觴與性別論述,《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2(1997),頁283-367。
10.The Death of a Princess: Codifying Classical Family Ethics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in Sherry Mou ed., Presence and Presentation: Women in the Chinese
Literati Tradition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forthcoming).
11.漢魏六朝的乳母,《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印刷中)。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语言非常成熟,那种低调的奢华感,让人联想到一些经典的学术著作,但又不失现代读者的审美偏好。我注意到书中的一些插图或地图的预告(虽然我还没细看内容),它们的排布方式似乎都在服务于整体的叙事节奏。对我来说,历史阅读的乐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细节的捕捉和对人物动机的揣摩。我希望作者能够把笔墨放在那些“为什么”而不是“发生了什么”上。这本书散发出的那种严谨而不失文采的气息,让我相信它在对严肃主题进行阐释时,会运用一种优雅且易于理解的语言。它承诺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敬畏与期待。
评分我通常对历史题材的书籍抱有一种既期待又谨慎的态度,毕竟有些作品为了追求戏剧性会牺牲掉很多严谨性。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在保持叙事张力的同时,似乎也在努力挖掘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细微之处。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故事性”和“学术性”的,毕竟要让晦涩的史料变得生动有趣,同时又不失其严肃性,是极具挑战性的。这种平衡感,从书脊上散发出的沉稳气息中便可见一斑。我希望它能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特定时代的脉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事件的罗列上。它似乎暗示着,真正的历史往往隐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和边缘人物的命运之中,这正是我所追求的阅读深度。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快速浏览了索引,里面的关键词汇非常丰富,跨越了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显示出作者视野的开阔。我尤其关注那些涉及到“制度变迁”的部分,因为这往往是理解一个时代内核的关键。这本书的字体大小和行间距处理得非常人性化,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内容厚重的书来说至关重要。我倾向于认为,好的历史作品不仅要提供信息,更要提供一种思维框架。我期待这本书能激发我更多的思考,而不是仅仅作为知识的接收器。从它的整体气质来看,它似乎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叙述,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宏大、更具解释力的历史图景。
评分这部书的封面设计简直绝了,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视觉冲击力,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的选择、留白的恰到好处,都让阅读体验变得极其舒适。光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作者的学术功底和广阔的视野,似乎每一个章节都藏着一个引人入胜的悬念。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感觉就像捧着一件艺术品。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深入研究它讲述的那些宏大叙事,想象着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如何在文字间重现光彩。从这本书的整体感觉来看,它无疑是一部值得珍藏的佳作,不仅仅是内容的价值,其外在的品质也足以让人感到愉悦。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在处理复杂议题时的那种冷静克制,非常打动我。我注意到书中的前言部分,作者并没有急于抛出惊人的结论,而是非常耐心地铺陈了研究背景和方法论,这让我感到非常安心。它透露出一种匠人精神,即对“求真”的执着。我个人对历史中的转折点特别感兴趣,那些关键的决策是如何在内外交困的环境下被做出的。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似乎预示着它会带领读者沿着一条逻辑清晰的脉络前行,逐步揭示事件的本质。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看似尘埃落定的历史事件,也许能从中发现一些被我们习惯性忽略的逻辑链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