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语言变异建构社会身份
定价:49.00元
作者:张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509743522
字数:219000
页码:2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张焱所著的《语言变异建构社会身份》以“”英语教材为研究材料,在收集、整理和研究了“”时期高校英语教材中出现的大量语言变异现象的基础上,合理借鉴社会身份建构理论,综合研究了语言变异现象,验证了语言变异具有身份建构功能的论述,实现了语言学和社会学在身份建构学说方面的辩证统一,升华了两学科有关语言研究理论的成果。本书对“”时期高校教育状况研究、中国外语教学史研究、语言变异研究、身份建构研究等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内容提要
语言学的“社会决定论”一直把社会看成语言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决定因素,这个观点违反了辩证法。为了证明语言对社会具有决定作用,《语言变异建构社会身份》以“英语”对高校英语教师身份的建构为例,论述了语言变异的社会建构功能。
“英语”是高校英语教师为挽救自己命运而有意识创造出来的语言变异现象,它产生的背景是“”。“”爆发之前,由于新中国对外交往不断扩大,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英语教师的身份也很受重视。“”爆发之后,由于对知识分子的排斥,加上知识分子的自卑心态和封建“血统论”的提出,高校英语教师的身份一落千丈,成为饱受排挤和打击的对象。为了拯救自己的命运、在“”运动中求得生存,高校英语教师在屈服于当时政治形势的压力之后,依照“语言”的形式创造了“英语”,旨在通过语言表现来建构自己的革命身份。
“英语”的语言策略包括两个方面:语言内容的政治化和语言层次的大众化。语言内容的政治化主要是指语言的词汇、语句、段落和语篇等内容里都反映了大量的“”政治内容;语言层次的大众化主要是指语言难度的降低,更容易被多数人接受和理解。在这个语言策略的指导下,“英语”通过在词汇、语句、语调和语篇等方面实施的一系列语言变异,实施了对自己身份的重新建构。从具体的变异内容上看,词汇方面的语言变异主要包括生僻词演变为常用词、“弱势意相”变为“强势意相”、新意相的强制生成和造词功能的政治性延伸等方法。
语句方面的语言变异情况主要有政治语句充斥和大量中式英语语句的出现。语调变异集中于感叹句和口号两种形式。语篇变异则主要体现在段落和篇章的变异。
在对高校英语教师的身份进行建构的过程中,“英语”分别对身份的几个方面如政治形象、阶级立场和思想觉悟等进行了建构。在对政治形象的建构中,高校英语教师通过把“语言”中的大量政治词汇翻译成英语和使用大量符合当时政治要求的语句,使自己成为一个满口政治话语的人,其政治形象因此得以建构;通过在英语词汇和语句中使用大量与“红五类”等有关的内容,高校英语教师表明了自己的阶级立场;通过对课文内容的部分删改和整篇更换,高校英语教师建构了自己的思想觉悟。词汇和语句在对政治形象和阶级立场的建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语篇的变异由于经历时间长和思维过程深刻对思想觉悟的建构起到了重大作用。
“英语”对高校英语教师身份的建构证明了语言变异具有建构社会的功能,因此语言在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中的决定作用得到验证。这个结果不仅完善了语言和社会之间的辩证分析,还为身份建构功能在社会中的运用提供了思路。语言变异的身份建构功能可以在遵从语言民主化策略和语言技术化手段两个方面得到运用。
语言民主化策略强调多种身份的建构,其核心观念为语言价值中立,具体体现为各种语言均享有社会中的平等话语权。语言民主化策略鼓励各种语言都有自己的使用空间和平等地被使用的权利,强调在语言民主化的过程中避免因语言霸权而形成的偏向性身份建构和因语言奢化而形成的单一性身份建构。语言技术化强调语言调节,它主要通过对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调节来缓解或者化解社会矛盾。在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中,语言调节的主要对象是语言对抗和语言暴力。
通过发挥语言的社会建构功能来促进社会和谐,既要做到发挥该功能的正态效应,又要通过避免无中生有、断章取义和偷梁换柱等障碍性操作来减低其负面效应。语言变异现象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实施其社会建构功能,可以达到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张焱所著的《语言变异建构社会身份》通过论证语言变异的社会身份建构功能,完善了语言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辩证分析,实现了语言学和社会学之间跨学科研究的突破。对“英语”的研究,既填补了英语发展历史上“”这段时间的空白,又为语言变异研究发现了新的资料和素材。对高校英语教师身份的建构研究,既反映了“”期间高校英语教师这个特殊群体的处境,又探讨了他们为拯救命运而采取的的身份建构途径。
在身份建构研究中,丰富了社会学有关建构理论在身份建构方面的事例,从微观的语言角度补充了社会学对建构论的宏观论述。
目录
作者介绍
张焱,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教于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语言学。已出版《大学英语口语》(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英语彩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公共英语五级考试听力与口试成功必备》(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五级完全辅导精华》(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考研英语全题型成功必备》(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等著作。在《社会科学辑刊》《福建论坛》《演讲与口才》《外语与外语教学》《思想教育研究》《吉林教育学院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
文摘
序言
最近读了一些关于社会学和语言学的跨界著作,很多都流于表面,讲不出什么新意。但这本书的题目,让我立刻感受到了它试图深入挖掘某种复杂机制的雄心。我特别关注那些能够提供全新视角和分析框架的理论书籍,毕竟,读学术著作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拓展思维的边界。我期待作者能够在一个细致入微的案例分析中,展现出理论的强大解释力,而不是空泛地讨论概念。如果能通过具体的语境变化,展示出语言如何像一把精密的尺子,量度出社会阶层、群体归属乃至个体自我认知的细微差异,那这本书的价值就非同一般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操作性强的分析工具,而不是停留在描述层面。
评分坦白说,我对国内出版的社会科学类书籍常常抱有一种警惕,担心其理论深度是否能与国际前沿接轨。这次选择这本书,更多是出于对出版社一贯水准的信任,以及对这个题目本身的前瞻性的认可。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跨文化视角与本土化研究的,毕竟社会身份的构建机制在不同文化土壤中差异巨大。如果作者能巧妙地引用或批判性地吸收了欧美学界的主流理论,并将其有效地熔铸于本土的社会语境中,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分析框架,那这本书的贡献就不可估量了。我期待它能带来一股清新的学术空气,打破以往研究的某些既定窠臼,真正引领一波新的讨论热潮。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引人注目,那种略带复古的排版和用色,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平时对学术类的书籍不太感冒,总觉得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风格却透露出一种可以亲近的学术气息,让人愿意把它拿起来翻阅。书脊上的字体选择和字号搭配得恰到好处,即使是放在书架上,也显得沉稳而不失格调。特别是它那种低调的奢华感,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研究性的著作,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我个人对这类注重细节的出版物总是抱有好感,因为它代表了出版方对内容本身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诚意。光是这份视觉上的享受,就足以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产生更高的期待值,希望它能像它的外表一样,有料有深度。
评分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作者选择研究“变异”与“身份建构”的结合点,本身就极具挑战性。语言的流动性和社会的固化结构之间,如何产生持续的张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更看重的是作者在处理这种复杂性时所展现出的学术严谨性。是采用了扎实的田野调查数据,还是构建了精巧的逻辑模型?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既能满足专业人士的学术标准,又能被非专业读者理解吸收的叙事方式。那种能用清晰的逻辑链条,将看似无关的语言现象与宏大的社会结构变化串联起来的文字,对我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我希望它不是那种只有行内人才能看懂的“黑话堆砌”,而是真正能推动领域发展的高质量论著。
评分我是一个重度咖啡馆使用者,观察形形色色的人们在不同场合的语言习惯,对我来说是一种日常的乐趣。这本书的题目一下子击中了我的兴趣点——那些在不同社交场合下,人们不自觉地调整语速、词汇甚至口音的小动作,究竟隐藏着什么深层的动机?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解读这些“潜台词”的钥匙。它是否探讨了数字媒体时代,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之间,语言符号的折叠与重塑?如果能从更日常、更具生活气息的场景切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宏观的历史叙事上,那它就成功地走出了象牙塔。我期待读完后,能更敏锐地捕捉到身边人交流中的微妙信息,成为一个更洞察世事的旁观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