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xx章专业介绍及专业招生情况001
xx节动画专业简介001
第二节动画专业前景002
第三节各校动画专业招生计划及录取方式006
一、中国传媒大学006
二、北京电影学院010
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013
四、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015
五、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017
第二章专业考试内容概况021
xx节面试022
一、回答考官提问022
二、作品展示023
三、才艺展示024
第二节专业笔试024
一、素描025
二、速写(默写)029
三、命题创作035
第三章专业知识前期准备038
xx节专业书籍的选择038
一、素描038
二、速写038
三、漫画创作039
四、动画分镜(故事板)创作039
五、面试039
六、其他039
第二节基本技能训练040
一、素描040
二、速写050
三、命题创作(多格漫画、动画分镜)059
第三节日常生活积累085
一、拓展知识结构,激发创新思维085
二、积累创意素材085
三、丰富专业知识086
第四章专业应试策略与技巧087
xx节面试应试技巧087
一、自我介绍087
二、回答考官提问088
三、作品、才艺展示089
第二节笔试应试技巧090
一、素描(以半身像为例)090
二、速写093
三、多格漫画和动画分镜095
附录097
一、考官提问高频题目汇编097
二、XX作品选编098
(一)素描098
(二)速写104
(三)动画分镜108
三、中国传媒大学“小白杨奖”历届试题汇总112
四、高考文化课分数线参考114
后记117
“艺考强化训练丛书”共包含六册,分别是《广播电视编导应试技巧》《录音艺术(音响导演方向)应试技巧》《录音艺术(录音工程方向)应试技巧》《数字媒体专业应试技巧》《游戏专业应试技巧》《动画专业应试技巧》。本套丛书从专业考试、面试考核、文化课分数线等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各专业“艺考”应试技巧,同时根据不同专业详细介绍对应高校的专业情况、招生信息以及就业前景,可谓是“一条龙”服务。每册图书均采用*新“扫码看视频”技术,导师生动讲解,与图书相辅相成。本书同样选取了近100幅中外很好作品以及50多幅学生的临考作品进行点评。书中许多独特的考前培训方案、应试技巧和方法将启发考生的创意思路与灵感,让考生在激烈的游戏专业考试竞争中轻松获取高分。
从教学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编排非常注重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反馈机制。它深知,艺术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持续的自我修正。因此,书中设计了大量引导性的问题和自我评估表格,这些都不是那种敷衍的“思考题”,而是非常具体、指向性极强的“检查清单”。比如,在讲解故事板绘制时,它会要求读者在画完一组镜头后,立刻对照清单检查“视觉焦点是否清晰”、“运动轨迹是否流畅”、“情绪传达是否到位”。这种即时反馈的机制,极大地减少了错误知识点固化的风险。此外,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建议区分,对于零基础的入门者和已经有一定基础的进阶者,提供了不同的侧重点和训练强度建议。这体现了编者对艺术教育的深刻理解——因材施教,而非一刀切。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材,不如说是一套完整的、可自我迭代的“应试训练系统”,它不仅教会我怎么画,更教会了我如何系统化地学习一门手艺,这价值远超一本普通的辅导书。
评分这本教材在内容组织上的逻辑严密程度,简直可以拿来当做应试策略的范本研究。我之前接触过不少号称是“联考秘籍”的书,很多都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看完之后反而更加迷茫,抓不住重点。但这本书的编排,简直是为我们这种面对庞大考试内容无从下手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导航图”。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该画什么”,而是深入剖析了历年考题的内在规律和阅卷老师的偏好倾向。比如,它会非常细致地拆解“动态捕捉”和“镜头语言设计”这两大板块,不是简单地告诉你A要做到B,而是用层层递进的方式,从基础概念澄清,到中级表现手法解析,再到高级应试场景的模拟应用,每一步都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和自测标准。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极其丰富、而且极富条理性的导师进行一对一辅导,每当我在某个难点感到困惑时,翻阅下一页,恰好就能找到针对性的解析和更深层次的理论支撑。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循环,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和应试信心,不再是盲目地练习,而是带着目标和理解去创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院校学生的福音!从我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被它那种低调却不失专业感的封面设计所吸引。封面采用了哑光处理,手感非常细腻,那种触感让人觉得手里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整体色调选择了沉稳的深蓝和米白搭配,没有那种廉价的、过于花哨的印刷感,非常符合艺术考试的严肃氛围。内页纸张的选择也看得出来是用心了,白度适中,不会反光刺眼,无论是临摹还是做笔记都非常舒服。尤其让我惊喜的是,排版布局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结构清晰,逻辑性极强,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显得那么自然流畅,让复杂的考试要求和技巧梳理得井井有条。作者在版式设计上对细节的把控,比如字体字号的选用,行距和段落的留白,都充分体现了“设计感”——这对于一本教授“动画应试技巧”的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加分项。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读者的审美和对视觉传达的理解力。拿到这本书,我就知道自己在艺术高考的准备之路上,有了一个非常可靠、专业且赏心悦目的伙伴。这种对视觉体验的尊重,是很多同类教材所欠缺的。
评分作为一名即将步入艺考战场的学生,我对“实战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而这本书在这一点上,表现出了惊人的深度和广度。它没有沉溺于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大量引用了近年来的真实考题案例,并且对这些案例进行了“庖丁解牛”式的剖析。比如,在分析一个历年高频出现的“场景构建”题目时,书里不仅给出了参考范图,更重要的是,它详细描述了不同构图方案的优缺点,以及在有限时间内如何取舍,如何用最少的笔墨描绘出最丰富的信息量。这种对“时间管理”和“信息密度”的强调,是考场上最宝贵的经验。更让我觉得实用的是,它专门开辟了一个“常见失分点纠错”的环节,直接点明了我们在画稿时最容易犯的那些低级错误,比如透视崩塌、光影逻辑混乱、以及动画叙事节奏的脱节等等。这种直面问题的态度,比那些只报喜不报忧的书籍要负责任得多。每次做完练习,我都会对照书里的“红线标准”进行自我评估,感觉进步速度肉眼可见,确实是能“落地执行”的实战指南。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其对“创新思维”和“跨界融合”的探讨,这完全超出了我预期的“应试技巧”范畴。很多传统的艺考教材过于强调“模仿”和“标准答案”,时间一长,很容易让学生的个人风格被磨灭。然而,这本书似乎更注重引导学生在遵循考试规则的前提下,如何最大化地展现自己的独特视角和创意潜力。它探讨了如何将当代新兴的视觉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到传统动画设计要求中,如何在限制的命题内,通过非传统的叙事手法来出奇制胜。例如,它分析了某些成功的联考作品,其高分之处并非在于画技的完美无瑕,而在于其背后那个“聪明”的创意内核。这对于我们这些既想通过考试,又渴望在未来艺术生涯中有所建树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告诉我,应试技巧不是束缚,而是让你能更好地驾驭工具,去表达更深刻想法的基石。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看待每一次练习,都不再是单纯的“交作业”,而是一次小型的个人作品创作,格局瞬间就被打开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