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肖邦钢琴曲谱 肖邦与波兰音乐家 基础入门书籍 肖邦生平传记

正版肖邦钢琴曲谱 肖邦与波兰音乐家 基础入门书籍 肖邦生平传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肖邦
  • 钢琴曲
  • 乐谱
  • 古典音乐
  • 波兰音乐
  • 音乐入门
  • 传记
  • 音乐史
  • 钢琴教材
  • 肖邦作品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海源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ISBN:9787552308594
商品编码:29867618490
丛书名: 肖邦与波兰音乐家

具体描述

 
 
 
价格
¥81.00
套餐价
67.50
弹琴三大宝:哈农拜厄599

 

 

 

 

 

 

 

 

 

目录



前言

01肖邦:家世

02肖邦的生日究竞是哪

03肖邦出生前波兰已失去独立地位

04青年肖邦和辉煌风格

05几位德国音乐家以及诗人海涅眼中的肖邦

06珍贵的记忆——几个学生忆肖邦

07肖邦关于弹奏他自己作品的提示

08严师肖邦

09历史新发现纠正了肖邦传记中原有的错误

10莫舍莱斯与肖邦

11肖邦与他爱过的四位女性

12作为钢琴家的肖邦

13作为钢琴教育家的肖邦

14伟大的肖邦——波兰大地之子

15三位波兰专家谈肖邦练习曲的原创性

……

 

 

 

这部文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幅立体生动的肖邦画像。书中既有涉及肖邦家世、所处时代背景的描写,也有他的双和师长、友人的叙述;既有对肖邦学习生涯和举办音乐会的介绍,也有描述他的恋爱经历和享受爱情与友情的篇章。书中关于**肖邦钢琴比赛以及肖邦风格的阐述,对准确理解"肖邦"、演奏"肖邦"颇有助益。选编几篇关于波兰音乐家的文章,是因为这些音乐家深爱肖邦,致力于传承肖邦的音乐。

 

 

作者简介

梁全炳: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俄文专业、华沙大学波语系。曾供职于外交部、社科院、文化部并任驻波文化参赞。翻译家、获“波兰文化功勋章”和“光荣归于艺术家功勋章”。

姚曼华:毕业于外交学院、长期供职于外交部,曾常中国驻波兰大使馆。波兰共和国“骑士十字勋章”获得者。

梁镝:毕业于上海海运学院。曾任职于中国对外运输总公司、空中客车中国公司等,从事管理兼翻译。参与过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的电视转播工作。

 

这部文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幅立体生动的肖邦画像。书中既有涉及肖邦家世、所处时代背景的描写,也有他的双和师长、友人的叙述;既有对肖邦学习生涯和举办音乐会的介绍,也有描述他的恋爱经历和享受爱情与友情的篇章。书中关于**肖邦钢琴比赛以及肖邦风格的阐述,对准确理解"肖邦"、演奏"肖邦"颇有助益。选编几篇关于波兰音乐家的文章,是因为这些音乐家深爱肖邦,致力于传承肖邦的音乐。

 

 

 

 

作者简介

梁全炳: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俄文专业、华沙大学波语系。曾供职于外交部、社科院、文化部并任驻波文化参赞。翻译家、获“波兰文化功勋章”和“光荣归于艺术家功勋章”。

姚曼华:毕业于外交学院、长期供职于外交部,曾常中国驻波兰大使馆。波兰共和国“骑士十字勋章”获得者。

梁镝:毕业于上海海运学院。曾任职于中国对外运输总公司、空中客车中国公司等,从事管理兼翻译。参与过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的电视转播工作。

目录



前言

01肖邦:家世

02肖邦的生日究竞是哪

03肖邦出生前波兰已失去独立地位

04青年肖邦和辉煌风格

05几位德国音乐家以及诗人海涅眼中的肖邦

06珍贵的记忆——几个学生忆肖邦

07肖邦关于弹奏他自己作品的提示

08严师肖邦

09历史新发现纠正了肖邦传记中原有的错误

10莫舍莱斯与肖邦

11肖邦与他爱过的四位女性

12作为钢琴家的肖邦

13作为钢琴教育家的肖邦

14伟大的肖邦——波兰大地之子

15三位波兰专家谈肖邦练习曲的原创性

……

 
音乐巨匠的时代回响:德彪西与拉威尔的印象派革新 第一部分:德彪西——色彩与光影的音乐诗人 一、早年探索与巴黎的艺术浪潮 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1918),被誉为“印象派音乐之父”,其音乐生涯的开端,充满了对传统和声与结构的挑战与革新。他出生于法国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但早慧的天赋使他得以进入巴黎音乐学院深造。 在学院期间,德彪西接触了瓦格纳的宏大叙事,但他很快意识到,仅仅模仿德国的浪漫主义巨匠并不能表达他内心对声音的独特感知。1884年,他以一首《孩子们的世纪游园会》(L'enfant prodigue)赢得了享有盛誉的罗马大奖,这次资助使他得以前往罗马,尽管这段经历并非完全顺遂,却为他提供了沉淀和思考的时间。 德彪西的音乐世界深受象征主义诗歌(如马拉美和魏尔伦)以及法国印象派画作(如莫奈和德加)的影响。他追求的不是清晰的叙事或结构,而是捕捉瞬间的情感、空气的流动、光线的微妙变化,以及潜藏在事物表象下的“暗示”(suggestion)。 二、打破传统:和声、音阶与音色的革命 德彪西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对音乐基本元素的彻底重塑。他抛弃了传统大小调体系中严格的功能性和声,转而采用: 1. 五声音阶与全音阶: 特别是对东方音乐(如他接触到的印尼加美兰音乐)的借鉴,使他的音乐充满了异域情调和模糊的色彩感。全音阶的广泛使用,消除了传统调性中的主导张力,使音乐仿佛漂浮不定。 2. 平行和声与非功能性导向: 他经常使用平行五度、四度和弦的移动,这在古典和声中被视为“禁忌”,但在德彪西手中,它们成为营造特定音响纹理的工具。和弦不再是推动乐句发展的动力,而是本身即是目的,是色彩的斑块。 3. 音色的大师级运用: 德彪西对管弦乐配器有着惊人的洞察力。他偏爱使用木管乐器(如长笛、双簧管)的柔和音色,以及竖琴、弦乐的泛音,来营造雾气弥漫、朦胧梦幻的听觉景象。 三、钢琴作品的革新:水、月光与自然哲思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是其艺术思想最集中的体现。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La fille aux cheveux de lin): 这首作品(选自《前奏曲》第一册)以其清澈、温柔的旋律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画面,展现了德彪西对细腻情感捕捉的功力。 《月光》(Clair de lune): 作为《贝加摩组曲》中的第三乐章,这首作品是印象派音乐中最广为人知的篇章之一。它通过琶音的流动和对踏板的精妙控制,成功地将月夜的寂静、清冷与诗意融入音符之中。 《水中倒影》(Reflets dans l'eau): 展现了德彪西对钢琴触键(touch)的极致要求,通过快速、破碎的音型,模拟水波荡漾、光影摇曳的动态效果。 四、歌剧与管弦乐的巅峰成就 在管弦乐领域,《牧神午后前奏曲》(Prélude à l'après-midi d'un faune)是里程碑式的作品。它直接取材于马拉美的诗歌,以其缓慢的引入、长笛的独奏以及自由的节奏,彻底打破了交响诗的传统叙事模式,开启了二十世纪音乐的序幕。 而在歌剧领域,改编自莫里斯·梅特林克的象征主义剧作《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Pelléas et Mélisande),则代表了德彪西对歌剧的深刻理解——他拒绝瓦格纳式的英雄史诗,转而追求一种内在的、近乎对话式的、充满潜台词的音乐戏剧,人物的情感波动隐藏在音乐的细微变化之中。 第二部分:拉威尔——古典的严谨与异域的色彩 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1875-1937),与德彪西同为法国音乐的代表人物,但他的人生哲学和音乐风格却呈现出鲜明的对比。如果说德彪西是梦幻的、流动的,那么拉威尔则更为清醒、精致,且深受古典主义(特别是莫扎特和拉威尔)的结构训练。 一、精准的技艺与对形式的尊重 拉威尔的音乐充满了无可挑剔的技艺和对清晰度的追求。他并非不使用印象派的和声手法,但他总是将这些新的音响包裹在古典形式的框架内,使得其音乐在色彩斑斓的同时,仍保持着逻辑性和平衡感。他曾谦虚地表示,他是一位“古典主义者”,致力于“在最精巧的技艺中表达清晰的思想”。 二、对异域风情的迷恋与管弦乐魔术师 拉威尔对西班牙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母亲是巴斯克人)。这种文化背景在他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1. 《西班牙的颂歌》(Rapsodie espagnole): 这部管弦乐作品是拉威尔早期对色彩和节奏的精彩试验,特别是其中对“魅影”(Habanera)节奏的运用,展现了他对西班牙民间音乐的迷恋。 2. 《波莱罗》(Boléro): 这是拉威尔音乐中关于“重复”与“叠加”的极致研究。这部作品几乎完全基于两条主题的不断重复,唯一的驱动力来自于音量(Dynamics)的逐渐增强和配器色彩的微妙变化,最终在极度的紧张中爆发,是管弦乐配器法上的一个奇迹。 三、钢琴协奏曲与致敬大师 拉威尔的钢琴作品体现了他高超的技巧要求和对传统曲式的掌握: 《加斯帕尔之夜》(Gaspard de la nuit): 这是钢琴文献中最具挑战性的作品之一。其中第三乐章《水妖》(Scarbo)以其炫技的音符密度、复杂的节奏型和跳跃的织体,描绘了一个黑暗、怪诞的精灵形象,要求演奏者具备极高的速度和精确度。 《D大调左手钢琴协奏曲》: 这部作品是为一位在战争中失去右臂的钢琴家而作。它不仅展示了单手演奏的巨大潜力,更以其深沉的戏剧性、宽广的音域和宏大的管弦乐处理,证明了拉威尔在大型体裁上的驾驭能力。 四、对莫扎特的致敬与对自我的解剖 拉威尔后期对古典主义的回归更加明显。 《梭罗的模仿》(Le Tombeau de Couperin): 这部组曲是拉威尔为纪念在一战中牺牲的友人而作,它表面上模仿了巴洛克时期库普兰的风格,但其和声语汇和精致的配器,无疑是拉威尔式的、清醒的怀旧。 《达夫尼斯与克洛伊》(Daphnis et Chloé): 这是拉威尔的芭蕾舞剧巅峰之作,常以组曲形式演出。它融合了德彪西式的朦胧感与拉威尔对精确节奏和舞蹈律动的掌握,特别是第二组曲结尾的“众神苏醒”段落,是管弦乐配器技巧的教科书范例,充满生命力和光辉。 结语:印象的延续与分化 德彪西与拉威尔,两位站在世纪之交的音乐巨人,共同塑造了“印象主义”在音乐中的面貌。德彪西引导听众进入潜意识的迷雾与色彩的海洋;而拉威尔则在这一片色彩中,为我们绘制出了结构清晰、技艺精湛的建筑蓝图。他们的作品共同构成了二十世纪初法国音乐最辉煌的篇章,不仅影响了后来的作曲家,更为古典音乐的听众提供了探索声音极限的全新维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领会肖邦的音乐精髓,光靠跟着老师的指点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些背景知识的沉淀。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对肖邦晚年流亡巴黎后创作心态的分析,简直是一针见血。书中有一段文字描述了他在巴黎的社交圈子和他作为一个流亡者的复杂心境,这直接解释了为什么他的后期作品,比如一些奏鸣曲和叙事曲,会带有一种近乎绝望的宏大叙事感,而不仅仅是早期作品中那种纯粹的浪漫主义抒情。读完这部分内容,当我再回到乐谱上时,我对那些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跑动和突如其来的强弱对比,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那不是炫技,那是内心情绪的爆发。而且,这本书在引用一些历史资料时非常谨慎,每一条关于肖邦生平的论述都有清晰的出处标注,可见作者在资料搜集和考证上的严谨态度,这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深信不疑。

评分

这本乐谱集简直是钢琴学习者的福音,光是看到那个厚实的装帧和清晰的印刷,我就知道这不是那种随便印印就拿出来卖的盗版货。内页的纸张质量非常上乘,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有那种刺眼的油墨味,这对需要长时间对着谱子练习的我们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我最欣赏的是它对肖邦那些耳熟能详的练习曲和圆舞曲的处理,那些复杂的指法标记和力度记号,标注得极其详尽到位,简直就像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坐在旁边手把手地指导你一样。我前段时间还在为某个和弦的转换感到别扭,但翻开这本书后,对照着那些细致入微的脚踏(延音踏板)指示,我立刻就找到了感觉,演奏出来的音乐层次感和歌唱性一下子就出来了。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没有直接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巴赫赋格,而是选择了肖邦最富旋律性和感染力的入门作品,这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钻研下去的兴趣。可以说,光是这套曲目的编排和排版艺术,就值回票价了,绝对是值得收藏和反复使用的工具书。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买这本书的时候,是冲着那个“肖邦与波兰音乐家”的副标题去的,本以为会是那种严肃的学术研究或音乐史论著。结果打开一看,发现它的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它不仅仅是曲谱的堆砌,而是巧妙地将肖邦的生平片段、他与同期波兰艺术家的交往轶事穿插在了选曲的注释之中。比如,在讲解《夜曲》的时候,作者会引用当时流传的关于肖邦对故乡瓦尔苏瓦的思念的小故事,这让我在演奏时,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到旋律背后的情感基调,不再是机械地敲击琴键。这种“情景再现式”的教学方式,对我这种侧重情感表达的演奏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而且,那些关于波兰民间音乐元素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肖邦创作风格的分析,非常具有洞察力,它帮助我认识到,肖邦的音乐之所以具有那种独特的忧郁和贵族气质,是与其深厚的民族文化根源密不可分的。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演奏技术”与“人文理解”之间的桥梁。

评分

坦白说,我手里已经有好几套不同的肖邦曲谱了,但这一本给我带来的“新鲜感”是前所未有的。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没有把自己定位成“终极权威”,而是提供了一种多维度的解读视角。除了标准的五线谱外,它还附带了一些针对波兰民间舞曲节奏的解析图,这对理解玛祖卡和波兰舞曲的独特韵律至关重要。我记得有一次我在练习一首玛祖卡时,总是掌握不好那种特有的“三拍子里头含着二拍子的感觉”,但这本书里用图形化的方式将波兰民族节奏的切分和重音变化标示了出来,我一下子就明白了那些看似不协调的节奏律动是如何产生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许多钢琴家在演奏肖邦时,常常会陷入德奥浪漫主义的框架里去理解,而忽略了音乐中浓郁的东欧风情。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纯粹、更具地域色彩的肖邦音乐世界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可以说是充满了古典美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那种深沉的墨绿色封面,配上烫金的肖邦侧影浮雕,显得格外典雅肃穆。我特别喜欢它附赠的那张介绍肖邦生平的插画集,虽然篇幅不大,但里面挑选的肖邦肖像和他在巴黎沙龙演奏的照片都非常经典。对于我这种对音乐史不太敏感的“技术流”爱好者来说,这些视觉材料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阅读体验。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基础入门”部分做得非常扎实,它不像一些国内出版的教本那样,直接跳到高难度的练习,而是从最基础的手型稳定性和音阶的均匀性开始抓起,讲解得非常细致,甚至连手指触键的角度都有图示说明。我尝试着用书里介绍的“轻盈抬指法”练习了一周,感觉我的音色清晰度确实有了显著提升,那些原本听起来有些“糊”的琶音现在变得干净利落多了。这本教材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得到了完美的平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