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通用惯用语词典
定价:18.00元
作者:温端政
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1-01
ISBN:97878012686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软精装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词典为“通用语言文字系列工具书”之一,选收现代汉语中通用的惯用语近三千条,供具有初、中等文化程序的读者使用。
条目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首字声母、韵母相同的,按声调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排列。首字同音的,按笔画数排列。
根据《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为每个条目注音。
一律使用规范字形,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编印的《简化汉字总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批异体字整理表》为准。
先解释条目中的疑难字、词,再解释条目的字面义。不止一个义项的,分项说明。在解释字面义的基础上,重点解释条目的引申义或比喻义。
释义之后配有例句,辅助说明条目的语义和用法。副条也出例句。每个度项至少举一例,例句不止一个的,中间用竖线隔开。例句都选自式正的出版物。有语源的可列出语源,但本词典不以溯源为主。自编的例句,作为补充,若引例已能体现条目的语义和用法,就不再自编例句。
省略例句中与理解条目无关的文字,省略的部分用省略号表示,为使句句语义贯通而增补的文字用括号表示。
词条有异形,且都通用的,选择通行面更大的作主条,另外的作副条。副条以“也作”形式出现,不注音不释义。副条首字与主条不同的,另出条、注音,但不释义不举例,注明见主条。
对条目中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加以提示。
为便于检索,正文前有《词目首字音序索引》和《词目笔画索引》。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此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语言历史的对话。它不仅仅是告诉我“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作者似乎对语言的生命力怀有近乎虔诚的敬畏之心,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口语演变的关键节点。我发现书中有一个关于“说来就来”的分析特别有趣。在现代,这个表达通常带有即兴或无法控制的意味,但作者追溯到古代的某些民间曲艺中,发现它最初可能暗示着一种戏剧性的、预设好的登场效果。这种历史和现代的张力,让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用语立刻鲜活了起来。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克制和客观,几乎没有使用任何情绪化的形容词来评价某个表达的“好坏”或“是否过时”,而是冷静地陈述了它在不同社会群体和历史时期中的功能性。这使得读者在吸收知识时,能够保持批判性的思考,而不是被作者预设的观点所左右。它给予了我一种强大的语感基础,让我可以更自信地在各种场合下使用和理解复杂的汉语表达。
评分如果说市面上的许多语言学习资料侧重于“输入”——教你怎么读写——那么这本词典的侧重点则更偏向于“输出”的艺术化和精准化。我发现它在处理那些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表达时,展现了非凡的功力。例如,对于如何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赞叹”,书中罗列了十几种不同的方式,从带有戏谑意味的“绝了”,到庄重中带着敬佩的“叹为观止”,并详细分析了使用每一种方式时,听者可能会接收到的情感信号强度和社交距离。这种对“情境适配度”的强调,对于非母语者,乃至对母语表达感到力不从心的本地人来说,都是极具价值的指导。它教会你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如何根据交谈对象的身份、谈话的背景,以及你想要达成的沟通目标,来动态地选择最合适的表达工具。读完它,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简单地“会说中文”,而是开始学习如何“用中文进行有效的、有层次的交流”。这是一部真正能提升个人表达层次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坦白地说,并不符合当下流行的极简主义审美。它采用了厚实的纸张,装订得非常结实,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实在感,这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我喜欢那种指尖触碰到纸张纹理的感觉,以及油墨散发出的那种特有的、略带清苦的香气。更重要的是,它在内容组织上,呈现出一种严谨的、近乎档案式的编排逻辑。每一个词条的结构都非常清晰:首先是现代最常用的释义,然后是词源考证,紧接着是至少三个不同语境下的例句,最后往往会有一个“辨析”环节,专门对比易混淆的近义词。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比如,在处理“明察秋毫”和“洞若观火”的区别时,它明确指出前者侧重于细节的感知,后者则强调全局的理解,并配上了相应的场景描述,让人一目了然。这种细致入微的对比,是其他任何碎片化的网络资料都无法提供的深度。
评分这本据说收录了无数日常表达的词典,我满怀期待地翻开了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排版,那种经典的、略带陈旧感的字体设计,让人仿佛回到了图书馆里翻阅厚重工具书的年代。我尤其欣赏它对那些似是而非的口语现象的处理方式。比如,当我们说“拍马屁”时,这本书并没有仅仅给出一个简单的同义词替换,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行为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以及这种表达背后可能蕴含的文化暗示。它的释义详实得令人惊叹,很多我以为自己已经完全掌握的俗语,经过这里的解读,才发现自己只是知其表而未解其里。举个例子,关于“吃瘪”这个词,书里不仅解释了它的字面意思,还引述了好几个不同年代的文学作品片段作为例证,这使得我对这个词的理解从一个简单的负面情绪词汇,扩展到了一个带有时代烙印的社交困境表达。整体阅读下来,感觉它更像是一部语言学的田野考察报告,而非冰冷的词汇列表。它让你在学习新词汇的同时,也在学习如何更精准、更有分寸地进行人际交往。这绝对是为那些对语言的精确性有着极高要求的学习者准备的宝藏。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野心”。它似乎想穷尽所有被人们习惯性使用,却很少有人能说清其根源的表达方式。这种野心体现在其收录的广度上,从正式场合下委婉的拒绝用语,到朋友间开玩笑时脱口而出的俚语,似乎无所不包。然而,这种广度也带来了一定的阅读挑战。有时,我会在一个相对简单的表达上停留很久,因为作者提供的背景信息量过于庞大。例如,探讨“黔驴技穷”的出处时,作者不仅引用了柳宗元的寓言,还对比了不同朝代对该典故的演绎变化,甚至分析了现代人使用这个词时,对“黔”和“驴”的文化符号认知是否已经发生偏移。这种深挖细究的精神固然令人敬佩,但对于一个只想快速查阅“这个词现在到底怎么用了”的普通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它更像是一本供人沉思、需要慢品细嚼的学术著作,而非可以随时拿出来快速查阅的工具书。它要求你投入时间,去消化那些复杂的历史脉络和语用分析,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