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大全(第3版单色本)(精)

汉语成语大全(第3版单色本)(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梅萌 编
图书标签:
  • 汉语成语
  • 成语
  • 语言文字
  • 词汇
  • 工具书
  • 字典
  • 文化
  • 学习
  • 教育
  • 精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阳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国际
ISBN:9787517604679
商品编码:29731565511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汉语成语大全(第3版单色本)(精)
  • 作者:编者:梅萌
  • 定价:88
  • 出版社:商务**
  • ISBN号:9787517604679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08-01
  • 印刷时间:2017-08-01
  • 版次:3
  • 印次:6
  • 开本:32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2070
  • 字数:5000千字

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

目录

第3版修订说明
前言
凡例
词目首字音序索引
词目首字笔画索引
正文


好的,这是一本与《汉语成语大全(第3版单色本)(精)》内容无关的图书简介,着重于其他文化领域或特定主题的深入探讨。 --- 《古典诗词鉴赏与流变:从<诗经>到唐宋的意象变迁》 书籍概述 本书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古典诗词发展脉络,侧重于意象符号系统演变规律的学术专著。它并非单纯的成语词典或格言集,而是聚焦于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体裁——从先秦的质朴叙事,到汉魏的慷慨悲歌,再到唐宋的登峰造极,探究不同时代背景下,文人如何借由自然物象、历史典故来构建其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范式。全书以“意象”为核心切入点,深入剖析了特定文化符号(如“月亮”、“柳”、“松”、“玉”)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涵增殖与情感负载的变化。 第一部分:源头与奠基——先秦至魏晋的朴素与感伤 本部分追溯了中国诗歌意象的最初形态。在《诗经》时代,意象多与农业生产、婚恋祭祀紧密相连,其象征意义直白而淳厚,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描绘的是生命力的旺盛与繁衍的喜悦。接着,我们探讨了楚辞中浪漫主义色彩的兴起,屈原笔下的香草美人、神灵世界,为后世的象征手法奠定了基调。 魏晋风度是古典意象演变的关键转折点。在社会动荡与玄学思潮的影响下,诗人们开始关注个体生命体验的脆弱性与形而上的思索。“竹林七贤”的形象,如嵇康的孤傲、阮籍的放达,本身就成为一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意象。本书详细分析了“悲秋”、“怀古”主题在这一时期的深化,并指出“落日”、“孤舟”等意象如何从单纯的景物描写转变为承载个体命运的载体。 第二部分:盛世气象与境界拓展——唐代诗歌的辉煌图景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本书用大量篇幅论述了唐诗如何将前代的意象体系推向高峰,并创造出全新的审美格局。盛唐之音以其博大、开阔的胸襟著称,其意象选择也体现出强烈的生命力和动态美。 边塞诗的刚健之美: 以“黄河”、“大漠”、“长风”、“铁衣”为代表的意象群,构建了唐代雄浑的边疆叙事。我们分析了岑参、王昌龄如何将这些元素融入其家国情怀与个人抱负之中。 田园山水的澄澈意境: 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风,在王维手中被赋予了禅宗的空灵与哲思。本书着重解析了王维诗中“空山”、“流水”、“明月”的相互作用,如何达成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禅”的境界。 近体诗的格律与意象的耦合: 律诗和绝句的格律限制,反而迫使诗人将情感浓缩于精炼的意象之中。例如,杜甫的“沉郁顿挫”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茅屋”、“烽火”、“饥馑”等意象的反复锤炼来实现的。 第三部分:内在转向与精微表达——宋词的婉约与豪放 宋代,词这一新的文学体裁崛起,其语汇和意象选择与唐诗有所区别,更倾向于表达细腻、复杂的情感层次以及对日常生活的精确捕捉。 婉约派的闺阁情思: 李清照、秦观等词人将意象引向了更为私密和内向的空间。本书详述了“帘外”、“残灯”、“瘦损”、“酒痕”等意象如何构建起一个精致而感伤的女性世界。这些意象的叠用,形成了宋词特有的韵味。 豪放派的胸襟与历史关怀: 苏轼、辛弃疾则试图用词来承载经世济民的抱负。他们的意象选择更具历史厚度,如“大江东去”、“金戈铁马”、“栏杆拍遍”等,这些都与北宋末年的时代悲剧紧密相关。 第四部分:意象的流变与文化密码 全书的结论部分,旨在总结一种贯穿始终的文化现象:意象的“不朽”与“易变”。同一意象,如“梅花”,在不同时代承担的文化代码是不同的——它既是魏晋的隐逸象征,也是宋人坚守节操的写照。本书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这些意象如何成为解读中国古典文化心理结构的关键“密码”。 本书特色 1. 系统性与深度兼备: 区别于一般文学史的宏观叙述,本书采用“意象专题”的深入剖析方法,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2. 丰富的文本例证: 引用了大量经典诗词原文,并进行细致的文本细读,确保论证的准确性与可读性。 3. 跨学科视野: 适度引入了艺术史、哲学思想的背景知识,帮助读者理解意象背后的文化土壤。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浓厚兴趣,并希望超越表面阅读,深入探究诗歌背后文化意涵的读者、文学专业学生以及对中国传统美学感兴趣的研究者。它将引导读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发现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中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汉语成语大全》的第三版单色精装本,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非常有分量。我本来以为这种工具书可能比较枯燥,但翻开之后才发现,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字典,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文化史。首先,我得说它的编排方式非常人性化。不像我以前买的那种版本,查一个成语得绕好几个弯,这本书的索引做得极其清晰,无论是按拼音还是按部首都能快速定位。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每一个成语的解释都非常细致入微,不光有字面意思,还深入挖掘了其典故的出处,甚至还标注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细微语义差别。我记得有一次查“卧薪尝胆”,它不仅解释了越王勾践的故事,还引述了几个不同朝代文人对这个成语的解读,这对于想要深入理解成语背后文化内涵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而且,作为单色本,虽然没有花哨的插图,但那种黑白分明的印刷质感,反而透着一股沉稳和学术的严谨,非常适合静下心来仔细研读。这本书已经成为了我书桌上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随手翻开一页,都能发现新的乐趣和知识点。

评分

我是一位退休的语文教师,带了几十年课,对成语的教学一直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在我看来,教授成语的精髓,绝不仅仅是让学生背诵释义,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理解背后的历史脉络和文化语境。《汉语成语大全(第3版)》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的附加信息量非常大。除了标准的解释,它还设有“近义辨析”和“反义对照”的栏目。比如,它会把“胸有成竹”和“志在必得”放在一起比较,详细说明两者在语境和侧重点上的细微差别。这种对比式的学习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表达的精确性。此外,书中对一些带有强烈时代烙印的成语,还加入了简短的背景说明,帮助年轻一代的学生理解这些成语是如何从历史事件中诞生,并流传至今的。这套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高质量的备课助手,它提供的深度和广度,远超一般为应试教育服务的简化版本。它教会我的,是如何“活着用”成语,而不是简单地“记住”成语。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对买这本“大全”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我电脑里装了好几个成语词典软件,手机里也随时可以搜索。但使用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纸质书的魅力是电子产品无法取代的,尤其是在需要进行系统性、沉浸式学习的时候。这本第三版单色本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它不像软件那样,你搜什么就出现什么,它更鼓励你“偶然发现”的乐趣。比如,我可能只是想查一个带“马”字的成语,结果在翻阅过程中,目光会自然地被旁边一个从未注意过的、描述天气变化的成语所吸引。这种线性的、结构化的阅读体验,能有效地拓宽知识面,形成知识的网络,而不是孤立的信息点。而且,在查阅过程中,我可以用笔在旁边做批注、画重点,这种主动的交互方式,加深了记忆。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它告诉你,这里面承载的是一个庞大而严谨的知识体系,值得你投入时间去探索和消化,而不是像对待碎片信息那样草草略过。

评分

作为一名常年与文字打交道的编辑,我对于成语的运用和准确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市面上那些所谓的“大全”,很多都是互相抄袭、内容陈旧的劣质品,但这一版的《汉语成语大全》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它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其内容的“新”与“精”。“新”体现在它收录了大量近现代才逐渐流行起来,但已具有相当使用频率的新成语,这让我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避免了因为使用过时或不恰当的表达而产生的尴尬。而“精”则体现在对那些经典成语的考据上,很多我自以为很熟悉的成语,通过这本书的校注才发现自己一直以来理解得不够到位。它对“一词多义”的梳理极其到位,每个义项都配有清晰的例句,这些例句的选取也非常讲究,既能体现该义项的准确用法,又兼具文学性,而不是那些干巴巴的生硬句子。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号大小适中,行距合理,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种对读者体验的重视,在工具书中是难能可贵的。可以说,它已经超越了工具书的范畴,更像是一部精炼的汉语文化手册。

评分

坦白讲,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对老版工具书的一种情怀,但事实证明,我的选择非常正确。我是一个比较注重“感觉”的读者,对书本的物理质感和装帧设计有着较高的要求。这本“精装单色本”的设计风格,走的完全是内敛的古典路线。封面材质选用的是那种略带纹理的硬纸板,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触感,而不是那种廉价的光面纸。虽然是单色印刷,但油墨的均匀度和清晰度非常高,即便是最小的注释文字,也锐利得如同刀刻一般,丝毫没有模糊或渗透的现象。这本书的装订工艺也值得称赞,我特意用力地把它完全摊平在桌面上,书脊处依然没有出现明显的裂痕或松动,这对于经常需要查阅和对比不同页码的用户来说,至关重要。它散发出的那种沉静、厚重的气息,让人在使用时自然而然地会放慢语速,去体味每一个汉字背后的力量。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老式图书馆里那些珍贵典籍的现代复刻品,让人爱不释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