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忠编著的《古今汉语同旁字词语手册》旨在 达到两个目的:其一,试图提出“汉语同旁字词语” 概念明确定义,争取学界认可,推动“同旁边字词语 ”应用。其二,提供一个较完备的“古今汉语同旁字 词语”,供读者欣赏阅读,检索应用和研究。
同旁字词语集成索引
同旁字词语集成正文
附录一 中国同旁字地名名词辑录
附录二 中国同旁字人名名词辑录
附录三 中国古今文学领域同旁词对仗应用实例
后记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晦涩,充满了不必要的学术腔调,读起来简直像在啃一块又硬又涩的石头。作者似乎沉浸在自己构建的复杂理论体系中,完全没有考虑到普通读者,特别是初学者在阅读时的感受。许多解释语句冗长且句式复杂,常常需要反复阅读好几遍才能勉强理解其中的核心意思,这种阅读阻力对于工具书来说是致命的。它没有采用清晰、简洁的白话来阐述复杂的语言现象,反而选择了堆砌拗口的术语,这使得原本可以轻松掌握的知识点变得异常艰深。我需要的是一本能快速解决疑惑的帮手,而不是一本需要我先去攻读语言学博士才能看懂的参考书。这种高高在上的写作态度,让人感觉作者并没有真正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更有效地传授知识。
评分这本书的“新意”似乎主要体现在它对新近出现的语言现象的捕捉上,但遗憾的是,这种捕捉显得非常表面化和不成熟。它似乎急于收录最新的网络用语和新兴的词汇搭配,但对于这些新现象的词源考证和规范用法,却给出了非常敷衍的解释,甚至有些地方带有明显的偏见或错误的导向。这种贪多求全的做法,反而稀释了原本应该专注于传统、稳定词汇的价值。一个好的“古今”手册,应该在兼顾时代变化的同时,更注重对语言基石的梳理和巩固。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在努力追赶潮流,却忘记了自己作为工具书应有的严谨性与厚重感,最终呈现出一种既不够“古”的扎实,也不够“今”的洞察力的尴尬状态。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实用性持保留意见,内容组织结构混乱得让人抓狂。我尝试查找一些特定的词组,但目录的划分逻辑实在是跳跃且难以捉摸,很多重要的概念似乎被随意地分散在了不同的章节里,让人无从下手。当我试图通过索引定位时,发现索引的收录也不够全面,很多我需要的词汇都没有被列出来,浪费了我大量时间在无谓的翻找上。而且,对于一些看似同旁但实际用法、语境完全不同的词语,书中的解释过于简略,缺乏深入的辨析和具体的例句支撑,导致我常常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境地。它更像是一份未经整理的草稿合集,而不是一本经过精心编撰的“手册”。对于希望通过它来系统学习或精准查阅的用户来说,这种结构上的缺失无疑会带来极大的挫败感和低效率。
评分从专业准确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错误率高得惊人,这对于一本号称是“手册”的工具书来说,是不可原谅的硬伤。我在核对一些基础的字词关系时,发现了多处明显的时间信息或引证错误,有些甚至是常识性的疏漏。例如,在对某一组字进行声旁分析时,作者给出的古代发音推断似乎与主流的音韵学研究结论大相径庭,这让我对整本书的可信度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如果一本教人辨析字词的权威性书籍连最基本的准确性都无法保证,那么它的存在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我不得不时刻保持警惕,一边阅读一边拿着其他更可靠的词典进行交叉比对,这完全违背了我购买参考书的初衷——寻求便捷和信任。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灾难,封面设计得过于老旧,色彩搭配让人提不起阅读的兴趣,仿佛直接从几十年前的印刷厂里拿出来的。内页的纸张质量也让人不敢恭维,薄薄的,翻页的时候都能闻到一股刺鼻的油墨味,生怕一不小心就撕破了。更要命的是,字体选择太过密集,行距又窄得可怜,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简直要被“粘”在纸上了。很多地方的印刷都有些模糊不清,尤其是那些生僻字的笔画,看得我心里直打鼓,生怕自己看错了。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能让人心情愉悦的工具书,结果光是盯着它看,就成了一种煎熬。对于一个追求阅读体验的人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存在感简直是一种折磨,完全没有现代书籍应有的舒适感和精美度可言。如果能换个现代化的设计风格,哪怕只是稍微调整一下字体和间距,阅读体验都会提升不止一个档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