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雅玩掇英
定价:28.0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周继烈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5-01
ISBN:9787806960929
字数:100000
页码:18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2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这是本有关古玩小品文集,书本虽很浅薄,但大都择取一些别人很少写或不愿写的“生冷”东西,如核雕、锡壶、手炉、印香等等就是。这些东西的特点是,史料留存少,像样的专著一本也没有。本书恰巧弥补了这一缺憾。
核雕、锡壶、手炉、印香蟋罐、墨盒、笺纸、旧版书……玩古玩的你,不知是否喜欢这些玩意?由于这类史料留存很少,因此,此类专著很少见,甚至可说没有。如果你确实对这类古玩有兴趣,又正愁没处查询其知识,那么本书正好可以帮你这个忙。
目录
作者介绍
周继烈,汉族,北京人,生于1943年。初中后自学,从20世纪8C年代初开始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工人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人民画报》《鲁迅研究》《荣宝斋杂志》《收藏》《收藏界》《中国收藏》诸杂志及台湾《典藏杂志》《大咸报》等报刊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构建了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收藏家的精神世界”。它不是教你如何“拥有”,而是教你如何去“理解”和“敬畏”。其中有一段,作者写到他面对一件年代久远的砚台时产生的复杂情感:既有学者对历史的探究欲,又有对前人智慧的由衷赞叹,更有对自己作为“时间守护者”的责任感。他将每一次的接触,都视为与历史的一次严肃对话。这种深度的人文关怀,使得书中的每一件物品,都仿佛拥有了灵魂,不再是冰冷的物质存在。它引导我去思考,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究竟在追逐什么?是对稀缺性的占有,还是对永恒价值的捕捉?读完后,我合上书本,望向自己书架上那些寻常的书籍,忽然间,也多了一层审视的目光,仿佛它们也藏着不为人知的、属于它们自己的光阴故事。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一本好书带给读者的最终馈赠。
评分坦率地说,初读此书时,我曾多次停下来,去查阅那些陌生的历史典故和冷僻的工艺名词。书中引用的典籍之广、对地方志的熟悉程度,都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养。但有趣的是,即便是那些我暂时无法完全理解的专业术语,作者也总能用极富画面感的语言将其勾勒出来,使得读者不至于感到被知识的壁垒拒之门外。比如描述某类铜镜的打磨工艺时,他没有使用晦涩的化学或物理术语,而是用“犹如将清晨第一缕月光凝固于铜胎之上”这样极富诗意的比喻来代替。这种古典与现代、学理与诗意之间的完美平衡,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既有学术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的轻盈感。它成功地将“小众”的兴趣,转化成了一种大众可以共享的美学体验,这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是相当罕见的成就。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初见之时,我并不太感冒。那种传统的留白和仿古的字体,让我觉得它可能又是一本佶屈聱牙、只供少数人把玩的“阳春白雪”。然而,当我翻开内页,被那些深入骨髓的文字所吸引时,我才明白,这种朴素的外表,恰恰是对内容最好的衬托。它仿佛是一位老者,不事雕琢,却言之有物。书中对于特定器物纹饰的解读,远超出了传统的美学范畴。例如,对一幅描绘“竹林七贤”的画作的赏析,作者并没有纠结于画家是谁,而是花费大量篇幅分析了竹子在不同朝代文化语境下的象征意义——从初唐的傲骨到宋代的隐逸,再到明清的寄托。这种跨越历史的宏观视角,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看似重复的母题,产生了全新的、充满层次感的理解。它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一种思想的漫游,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地进行主动的思考和联想。
评分这部书的开篇,我本以为会是一场关于古董鉴赏的硬核科普,毕竟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文雅的古玩气息。结果呢,作者一上来就用一种极其散文化的笔调,描绘了某位隐居山林的学者,如何在一间堆满了旧物与书卷的房间里,度过一个又一个清晨。那画面感简直要溢出纸面了,仿佛我都能闻到那股陈年纸张和淡淡墨香混合在一起的味道。他并没有直接告诉我这个瓷瓶的来历,而是用了一整章的篇幅,去追溯一片残缺的玉佩,如何辗转数百年,落入这位收藏家手中。这过程中穿插的,是对那个时代市井生活、工匠技艺乃至士人情怀的细腻剖析。读到后面,我才意识到,这本书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教授你如何辨别真伪,而在于引导你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去体会每件旧物背后所承载的漫长时光和人情冷暖。那种娓娓道来、不疾不徐的叙事节奏,对于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现代人来说,或许是一种温柔的挑战,但一旦沉浸其中,便会发现,这是对浮躁心灵的一次深度按摩。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时间”这个概念的独特处理方式。这本书并非一本按时间顺序编排的藏品目录,更像是一场由某个物件触发的、无边界的思维跳跃。可能上一页还在津津乐道于一件明代文房小品上精巧的镂空技法,下一页的笔锋一转,就飘到了魏晋时期文人饮宴的场景,通过对酒具形制的比较,反推出当时社会阶层的审美取向和生活哲学。这种叙事结构看似松散,实则暗藏玄机,它要求读者放下既有的知识框架,跟随作者的思路,在不同时空之间自由穿梭。我特别欣赏书中那种对“不完美”的珍视。书中多次提到那些有缺损、有磨损的物件,作者认为,正是这些岁月的痕迹,赋予了它们真正的生命力和故事性,而非那些完美无瑕、仿佛刚出炉的复制品。这种对残缺之美的执着,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得以慢下来,学会接纳事物本来的面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