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

山海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国超 注 著
图书标签:
  • 神话
  • 奇幻
  • 古籍
  • 地理
  • 博物
  • 历史
  • 民俗
  • 幻想
  • 古代文学
  • 中国古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91082
商品编码:2969160991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山海经

定价:29.00元

作者:冯国超 注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08091082

字数:

页码:52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华夏国学经典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以广为认可的古籍为底本,再参阅其他较具代表性的著作进行点校,使经典原文准确可靠。

内容提要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目录


作者介绍


冯国超,1965年10月出生,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9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中国哲学史专业硕士学位。1986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哲学研究》编辑部中国哲学史组组长。专著有《道藏选粹》《图说汉字王国》《中国传统体育》《图说周易》《图说论语》《国学经典规范读本》系列丛书等。曾主编《中国传统文化读本》(丛书,共60册,800万字)、《新华大字典》等,并在国家一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文摘


序言



《山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的奇书,其内容之博大精深,历来令无数读者着迷。然而,若要撇开《山海经》本身所描绘的那些光怪陆离的神话传说、神异动物和地理方志,转而探寻一本与之毫无关联,但同样承载着丰富信息与独特视角的古籍,那么,我们可以将目光投向一部与《山海经》的“奇幻”截然不同的著作——《墨子》。 《墨子》,这部由战国时期思想家墨翟及其弟子编撰的先秦重要哲学典籍,与《山海经》那种神话的、想象的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聚焦于现实世界,探讨的是如何构建一个更公平、更安定、更富足的社会。整部《墨子》以其逻辑严谨、论证有力的特点,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山海经》的古代中国。 《墨子》的篇章繁多,内容极其丰富,可以大致分为几个主要部分: 一、 论述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兼爱”、“非攻”与“节用”、“节葬”: 《墨子》最核心、也最广为人知的思想,莫过于“兼爱”与“非攻”。 兼爱: 与当时儒家提倡的“仁爱”有所不同,“兼爱”主张无差别地爱所有的人,不论亲疏远近、贵贱尊卑,都应一视同仁。墨子认为,当今社会之所以动荡不安,战争频仍,正是因为人们只爱自己的亲人,只顾自己的国家,从而产生了偏爱和偏见。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兼爱,将心比心,视他人之国如己国,视他人之身如己身,那么战争和仇恨自然会消弭。这一思想在《兼爱上》、《兼爱中》、《兼爱下》等篇章中得到了详尽的阐述。墨子用大量的逻辑推论,从“天志”(天的意志,即上天希望人们相互爱戴)、“明鬼”(鬼神能赏善罚恶,监督人们的行为)等角度,论证兼爱是符合天道的、是能带来国家富足和人民安乐的。他甚至将兼爱比作“医之药也,于民之病,也,若医之用药然”,可见其对兼爱重要性的强调。 非攻: 基于兼爱思想,《墨子》大力提倡“非攻”,即反对一切形式的侵略战争。墨子认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只有苦难,消耗的是国家的资源,破坏的是社会秩序。他花了大量篇幅,在《非攻上》、《非攻中》、《非攻下》等章节中,用极其详实、生动的论述,揭露战争的残酷和无益。他不仅仅是进行道德上的谴责,更重要的是,他运用了大量逻辑辩术和实际的军事防御策略来证明“非攻”的可行性。墨子及其弟子甚至组建了一支游侠性质的武装力量,专门前往那些有被侵略危险的国家,运用他们精湛的守城技术和奇特的战术,去帮助被侵略者抵抗侵略。这种将哲学理论与实际行动相结合的方式,是《墨子》一书极具特色之处。 节用与节葬: 墨子同样倡导“节用”(节约费用)和“节葬”(反对厚葬)。他认为,统治者奢侈浪费,国家必然贫穷;人民沉迷于厚葬,则会倾家荡产,影响生产。在《节用上》、《节用下》、《节葬上》、《节葬下》等篇章中,墨子用“利”与“害”的标准,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衡量。他认为,那些耗费人力物力,又不能给人民带来实际利益的,都是应该被反对的。例如,他反对音乐、舞蹈等“乐”因为它“费材、费时、费力、不多”;他也激烈批评儒家所主张的“厚葬久丧”,认为这会“夺民之业,残民之食,民食不饱,则饥。民衣不盖,则寒。”这些思想,都集中体现了墨子务实、功利、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 二、 论证其思想的逻辑基础——“三表”与“兼爱”的推论: 《墨子》之所以能够如此有说服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严谨的逻辑论证。墨子提出的“三表”(上以作为天下师,中以及推,下以为乡里称者)是其论证的基石。 “上以作为天下师”: 即以古代圣王(如尧、舜、禹、汤、文、武等)的言行作为标准。墨子认为,这些古代的贤明君主所做的事情,一定是符合道义和人民利益的,所以他们的言行可以作为后世的榜样。 “中以及推”: 即以眼前群臣、百工的言行作为标准。墨子认为,那些被大家认可、受到普遍尊崇的官员和工匠,他们的行为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下以及辨”: 即以人民的言行作为标准,通过听取和考察人民的意见来判断是非。墨子强调,最终的判断标准在于人民的“辨”,即是否能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和认可。 这“三表”论证法,体现了墨子从历史经验、社会实践和大众认知三个层面来检验事物的做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普遍性。在《墨子》的诸多篇章中,我们都能看到墨子如何运用“三表”来论证其“兼爱”、“非攻”、“节用”等主张,并驳斥当时的各种学说,尤其是儒家。 三、 描绘理想的社会结构与统治方式——“尚贤”与“尚同”: 除了核心的道德主张,墨子还对理想的社会结构和统治方式提出了具体的设想。 尚贤: “尚贤”是墨子关于政治统治的重要原则,意为“尊崇贤才”。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强盛,关键在于能否选拔和任用有才能、有德行的人,而不论其出身贵贱。在《尚贤上》、《尚贤中》、《尚功》等篇章中,墨子极力批评了当时社会“世卿世禄”的弊端,即只看重门第和出身,而忽视了才能。他主张,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家庭,都应该“不党父兄,不偏贵贱,唯贤才 whatsoever”,这样才能“辅公治天下”,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尚同: “尚同”是墨子在“尚贤”基础上提出的更进一步的政治主张,旨在建立一种统一的政治意志和思想体系。在《尚同上》、《尚同中》、《尚同下》等篇章中,墨子认为,造成天下混乱的原因在于人们各自为政,意见不一。因此,他提出,应该建立一个自下而上的统一。首先,社会底层的人应该听从上面的人,上面的人再听从更上面的人,一直到最上面的人听从“天志”。这样,所有人的意志都能统一起来,国家才能有秩序。这种“尚同”的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集权主义色彩,但其出发点是为了实现“天下之言一,同此一人之言”,从而避免社会的分裂和动荡。 四、 探讨科技与实用技艺——“墨技”: 《墨子》并非仅仅停留在抽象的哲学和政治理论,它还包含了一系列对当时科技和实用技艺的记载,这部分内容尤其令人惊叹。 军事工程与防御技术: 《墨守》、《备城门》、《节稻》等篇章,详细记载了墨家在军事工程和防御方面的智慧。例如,墨子关于城墙的构筑、护城河的挖掘、攻城器械的制造和防御方法,都有非常具体的描述。他们研究了滑轮、杠杆、机械传动等原理,制造了精巧的弩、机关楼、云梯等。书中甚至记载了如何利用火攻、水攻等策略,以及如何应对敌人的围困和突袭。这部分内容,展现了墨家强大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对古代军事科学的贡献。 光学与力学: 《经说上》、《经说中》、《经说下》等篇章,则展现了墨家在逻辑学、光学和力学方面的深刻认识。例如,墨家对“光”、“影”、“映”等现象的解释,涉及到光的直线传播、物体的遮挡形成影子等基本原理。他们还对重力、力矩、杠杆原理等进行了研究,虽然其理论体系与现代科学有所不同,但其观察细致、分析到位的精神,在当时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五、 驳斥其他学派的理论——“非儒”、“非道”等: 《墨子》的另一大特点是,它并不孤立地发展自己的学说,而是积极地与其他学派进行辩论和批判。其中,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最为集中和猛烈。 “非儒”: 在《墨子》的许多篇章中,墨子都直接地、尖锐地抨击儒家的“仁”、“礼”、“乐”、“葬”等主张。他认为儒家所提倡的“仁”是“爱人而兼之”的对立面;“礼”是“费”的代名词;“乐”是“费材、费时、费力、不多”的无用之物;而“厚葬久丧”更是“残民之食,夺民之业”。墨子认为,儒家的这些主张,不仅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反而会加剧贫困和混乱。 “非道”、“非乐”等: 除了儒家,墨子也对当时的其他学派,如道家(虽然书中直接点名“道”的篇章不多,但从其务实精神看,与道家有很大区别),以及一些关于“鬼神”的错误迷信进行了批判。 总结: 《墨子》是一部逻辑严谨、论证有力、思想务实、充满科学精神的古代典籍。它没有《山海经》的神话色彩,不描绘奇特的生灵,不讲述上古的传说。相反,《墨子》将目光牢牢地锁定在现实社会,探讨的是如何通过“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主张,构建一个公平、安定、富足、有序的理想社会。同时,书中还闪耀着对科技、军事、逻辑、光学、力学等诸多领域的深刻探索,展现了墨家“兼爱”、“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非乐”、“非命”、“非鬼”等一系列独特的思想体系,以及其强大的实践能力。 阅读《墨子》,我们仿佛看到一位铁面无私、逻辑清晰、勇于批判、心怀天下的思想家,他用严密的论证和生动的例证,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与《山海经》截然不同的古代中国图景——一个在现实世界中不断探索、力求进步、追求秩序与和谐的社会。这部书,与其说是神话的百科全书,不如说是一部古代的社会改造蓝图,一部中国古代逻辑学和实用科学的早期文献。它的价值,在于其对理性、功利、公平和秩序的不懈追求,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分量十足,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印刷的清晰度更是没得说,每一个插图和文字都处理得非常到位。我尤其喜欢它封面的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那种深沉的蓝色调,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翻开它,探索其中的奥秘。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讲究,留白得当,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拥挤,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看得出来,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上是下了大功夫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如果你是一个注重书籍实体品质的读者,这本书绝对能满足你对“好书”的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甚至舍不得随便翻阅,每次拿起来都小心翼翼的,生怕弄坏了这份精美的制作。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独特,它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小说那样有清晰的线性情节,反而更像是一部宏大而又零散的古代百科全书。作者似乎并不在意用跌宕起伏的故事来吸引读者,而是更侧重于对各种奇特生物、异域风土和神秘地理的详尽描绘。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自己仿佛被拉入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梦境,那些文字构建出的画面感是如此的强烈和震撼。有些段落的描述非常精炼,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个完整的场景,充满了古老的韵味和哲思;而另一些地方则铺陈细致,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旅行家在向你娓娓道来他的见闻。这种不拘一格的叙述方式,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但一旦沉浸进去,那种探索未知的兴奋感是无与伦比的。它考验的不是你的耐心,而是你的想象力和对古代世界观的接受程度。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确实不低,尤其是对于习惯了现代白话文小说的读者而言。里面的许多词汇和表达方式都带有强烈的古风,初次接触时,确实会感到有些晦涩难懂,需要时不时地查阅注释才能跟上思路。但这恰恰是它魅力的一部分——它提供了一个深入古代语境的窗口。我用了比平时阅读其他书籍多出两倍的时间来“啃读”它,但这绝对是值得的。每一次攻克一个难懂的段落,都会带来一种知识被解锁的巨大满足感。它迫使你放慢速度,去品味每一个字的重量,去感受那种历史沉淀下来的厚重感。如果你寻求的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消遣,这本书或许不太适合;但如果你渴望的是一场智力上的挑战和一次深度的文化考古之旅,那么它绝对是上乘之选。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中对于自然现象和动植物的记载,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力,但仔细推敲,又能从中窥见古人对现实世界的朴素观察与理解。比如,对于某些猛兽的习性描述,虽然带有神话色彩,但其对生存环境的偏好却隐约透露出地理学上的某种对应关系。这种将虚构与现实巧妙编织在一起的手法,让人在惊叹于那些光怪陆离的想象力的同时,又不得不佩服古人观察入微的本领。它不是单纯的志怪小说集,更像是一部早期人类试图理解并记录他们所处的世界的“尝试之作”。阅读时,我常常停下来思考,在没有现代科学体系支撑的时代,人们是如何构建起这样一套自洽的宇宙观的。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是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之一。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蕴含的庞大而深邃的文化信息量。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山川河流和异兽,更像是一部活态的古代社会和信仰体系的缩影。从对祭祀仪式的描述中,可以看到早期巫术和宗教的萌芽;从对不同方国的描绘里,可以推测出远古时期的地理格局和族群关系。它像一个巨大的信息库,每一个章节都像是通往一个不同历史侧面的通道。每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联结点,让人不禁感叹人类文明初期的想象力与探索精神是何等旺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古代中国的文化基石有了一个更坚实、更立体的认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集,而是一部活着的古代文明地图,值得反复研读和深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