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达尔文告诉你,为什么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定价:29.9元
作者:(比)马克内利森 孙远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399700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进化论如何决定你选择人生伴侣??
★你好坏!“拥有“黑暗三性格”的男人,能够比乖男孩更容易得到异性青睐。”
★你更坏!“如果有女孩看上那些‘黑暗三性格’男孩,就说明她们的曾曾曾祖母也应如此。”
★集科学与诙谐于一体的两性专栏文集
★达尔文教你用进化论分析人类的36个行为问题
★戴上进化论的眼镜观察这个世界,其实人类很有趣
★对进化论的全新解读,促进了进化论思想在世界范围的传播
推荐链接:
href='#' target='_blank'>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href='#' target='_blank'>永远不要找别人要安全感
href='#' target='_blank'>别再为小事抓狂:爱情篇
href='#' target='_blank'>别再为小事抓狂:女人篇
内容提要
集科学与诙谐于一体的两性专栏文集:
男人为什么会出轨?
男人为什么总喜欢年轻的妹子?
为什么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为什么男人怎么都带不来孩子?
……
男与女之间永远有无法跨越的种族矛盾,无论怎样安慰自己或是给对方找借口,似乎都无济于事。实际上,这种矛盾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人类进化之前的时代。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能解释人类起源之谜,更能解决现代男女的心理问题。本书收集了36个困扰男女的绝世难题,又用进化论和诙谐的文字一一破解,让你惊讶于人类进化过程中那些想象不到的奇葩问题,同时也获得真正的安宁和幸福感。
目录
作者介绍
马克内利森(MarkNelissen)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的行为生物学教授,也是比利时的国际行为生物学理事会代表。其教授的课程包括“人类行为:行为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生物人类学”及“动物福利”等。内利森经常撰写与本业相关的日志,广受欢迎,《安特卫普报》评价他说:“马克内利森大大促进了进化论思想在荷兰语人口中的传播。”
文摘
临睡之前……
“瞧一瞧内心的小鹿吧,就在临睡之前,看一看从日出到日落,有没有什么给它带来丝毫危险。”那个穿着粉色蓬蓬裙的苗条女孩站在灯光绚烂的舞台上朗诵这首诗,一边念还一边娇羞地扭着腰。她把那些词——对她而言也许仅仅是些发音——熟练地背了下来,根本没去在意诗的内容。黑暗中,我四排的邻座小声对他妻子说:“又是些无聊的、老掉牙的玩意儿。”那位妻子接过话茬儿:“什么呀,哪里老掉牙了,别乱说话。”虽然我没做声(大厅里要保持安静),但觉得她说得没错。比利时安特卫普女诗人爱丽丝娜含一百年前写的诗,你可以去争论诗的质量,不过其中包含的可远不止“无聊”。
我想对邻座说,我们应该时不时回头看看自己做过些什么,可又不想打断那个蓬蓬裙。我们应该问问自己,一切都安好吗?有没有给小鹿“带来丝毫危险”?只有保持距离,我们才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这位先生,您说不是吗?这样我们就能找到错误的根源,从而避免将来再次发生。我想劝那位先生好好花时间来思考,其中的关键是:保持的距离看事物。
没错,保持的距离!如果你总是闷头做事,就无法分析出犯错的原因,更别提理解它们了。有时候我们得先睡上一晚,而这一晚可不是白睡的,先生,您说呢?
我在心里对他说,谁有勇气像分析别人的错误那样客观地分析自己走错的路,就能避免错误再次出现,而且还会感到很惬意。认识自己的错误不仅不会造成什么伤害,而且还很有好处。我在黑暗中看了看邻座,他也飞快地瞄了我一眼,那双眼睛好像在说:“牧师先生,您还是管好自己分内的事吧。”我不好意思地把目光转向舞台,女孩还在朗诵:“我有没有让一只眼睛哭泣,让石板迷离;有没有对无爱的人,说上一两句爱的箴言……”嗯,看来邻座还是有道理的。不过,爱丽丝娜含的那些词句倒是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开头,让我继续说下去。
我要说的不仅仅是犯下的错误和走错的路,我们还应该时常近距离地观察观察自己的其他行为,这也很有好处,可以对自己了解得更透彻;不去管事情大小,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去做或者偏偏不做某些事情,生活就会变得更有趣。人类是一个有趣的物种,值得好好观察。倘若一个外星人看关于地球人行为的纪录片,会看上瘾的。人类就是这么有意思,只是我们自己还不知道,因为我们是当局者,总在戏中,所以才看不到。一个演员在表演时,是欣赏不了那美丽的场景的。就像舞台上那个苗条的女孩也看不到自己的害羞是多么可爱,在她眼前的,只有一个漆黑的大厅。再强调一次,保持的距离很关键。这种距离指的不是睡上一晚,而是一种眼镜。我们要戴上它,才能看到平时看不到的东西。就好像夜视镜,或者我在电影中看到的那个可以透视别人衣服的玩意儿。
我说的眼镜并不是科幻产物,它真的存在,而且还是查尔斯达尔文的功劳。这位先生的作品和观点也因此有了价值,在生物学界内外随处可见。他教会我们有生命的事物如何适应周围的环境,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又是如何一代接着一代改变的。这是自然选择的过程,由此产生了进化。达尔文看到的世界跟所有人看到的一样,只是他有一副眼镜,能看到并理解的东西比常人更多。他把这副眼镜当作礼物送给了我们,今天我们自己也能学会观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我们看着这个富有生命力的世界,就像在看一部有趣的3D电影。如果你看看演员表,那就更有趣了——我们自己也在其中!难道戏到收场时我们已经不属于这个真实的世界了吗?还是先放下这个场景,找张躺椅坐下,去看看我们自己的行为吧,“就在临睡之前”。
我向您保证,这不是一部沉重的学术作品。临睡前谁都不喜欢看沉重的电影。所以我把这本书定位为轻松、好读、容易消化的读物,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把故事讲出来。这并不意味着我可以对科学施加暴力,从而背弃学术作品,而是想把故事分篇讲出来,以便读者阅读。我们将和达尔文一起,徜徉于人类行为的风景中,时而在这儿摘一朵小花,时而在那儿掰一根树枝。故事有大有小。有时候很小,比如人说话时为什么要把胳膊交叉在胸前;有时候很大,是一些泛泛的问题,比如,跟生下来的时候相比,你还是同一个人吗?人为什么会死?我把所有故事都有意识地丢到一起,从一朵小花跳到一根树枝,后再跳回去。其实日常生活中也是这样的:想法先是无序地出现在我们脑袋里,接着思考便开始了。这本书也一样。我希望读者能通过阅读这本达尔文主义文集来理解思考的方法。
书中有些故事不成系统序列,读者们可以交叉阅读。有些先前提及的话题在后文会重复出现,所以,把每篇故事单独读懂还是很有必要的。
每个故事都发生在不同地点或不同环境中。当想法在我脑袋里出现时,就会像个弹簧一样催促我写下来。这篇序言是我在法国南部的沙滩上用苹果手机打出来的,兴许您还能嗅到沙子的味道。有时候我坐在火车里,双手在召唤下提起笔,有时候在露天咖啡馆或宾馆里,不过大多还是在开会的时候。
地点和环境的多样化其实很容易解释:作为一个行为生物学家,不论我走到哪儿,都会对人类及其行为产生兴趣。大街上,公车里,还有超市里,我都睁大双眼,寻找素材。素材倒是很多,这不是什么问题。其中的关键是我要控制住自己,不能每次都受其诱导,去“解剖”人们的行为。我必须时不时让自己也让您安静一下,用不着立马“开膛破肚”。
这本书里的故事之前以的形式发表在科学月刊《黎明女神》(Eos )旗下的网站上。很感谢罗夫斯赫尔斯和雷诺特冯贝克两位先生提出把文章集结成册的建议。能够为一本推崇通俗科学的杂志献出自己的一份力,我倍感荣幸。科学前进的速度连光速都嫉妒,也正因此,大众才越来越不了解科学,这很可惜。虽然科学故事变得越来越复杂,但它们真的非常有趣。《黎明女神》杂志给每个人都提供了一个品味科学故事的机会。
创世以来,人类的行为总是现身纸上,却很少被研究。宗教、政治、哲学……纸上总写着什么事该做,什么事又不该做。“行为”并没有被视为某个物种特有的、具有生物功能的系统,而是由人类创造并规定出来的。人类具备理性,高于地球上的一切事物。随着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人类的行为是独立存在的,是可以而且应该被拿来研究的,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本身。行为成了人类的一部分,可是人类的精神却被当作指引,因为人是理性的,优于其他生物,其精神远高于地球万物。幸好,如今我们有了行为生物学,它的研究角度更为广泛、现实,提出了“世间万物到底是从哪儿来的”这样的问题。达尔文给了我们研究这个问题的工具。我将试图就此展开叙述,希望您把每个故事作为一天的结束,就在临睡前读一读。一个接一个,一晚接一晚,就能把自己的本质看得更清楚,从而了解真正的自我。我祝愿您的这次人类行为风景之旅旅途愉快。
我把这本书的题目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塞给了邻座。他问:“也是爱丽丝娜含的?”我说:“不是的,是……嗨,算了。”只见他面无表情地盯着那张皱巴巴的纸。这时,粉色蓬蓬裙姑娘深深鞠上一躬,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她的要求——看一看自己内心的小鹿已经完成,而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马克内利森
序言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那种散发着人文关怀和深刻洞察力的气息所吸引。作者的文笔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但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仿佛在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到一个全新的认知维度。它不仅仅是讲述故事或者罗列事实,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心灵的深度对话。我尤其欣赏它处理复杂议题时的那种从容和不偏不倚,既没有一味地煽情,也没有刻意地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近乎哲学的视角,去剖析人性的微妙之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边界被极大地拓宽了,很多过去习以为常的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反思。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得非常精妙,每一章节之间的衔接都像是精心编排的乐章,高低起伏,张弛有度,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却又在合上书本后,需要时间来慢慢回味和消化其中蕴含的深意。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和珍藏的佳作,它给予读者的,远超一本普通书籍所能承载的价值。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行文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对人类命运的深沉关怀,是真正让它脱颖而出的关键。它并非冷酷的理论分析,而是饱含着对读者未来走向的殷切期盼。作者似乎一直在通过文字对读者说:“看,世界是这样的,但我相信你能够理解它,并找到自己的出路。”这种亦师亦友的沟通模式,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和亲切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收尾部分所描绘的那种“理想的兼容性”,即如何在接受现实的复杂性的同时,依然能保持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平衡感处理得恰到好处,没有落入虚无主义的陷阱,而是导向了一种积极的、知性的乐观。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影响力是深远的,它不仅仅提供了知识,更塑造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成熟姿态。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到位,简直像是一部悬疑片,但它的“悬念”并非来自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源于作者对事物本质的层层剥开。初读时,你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因为它抛出的观点往往是反直觉的,需要你放下固有的预设才能真正进入作者构建的逻辑场域。我发现,作者非常擅长运用对比和类比的手法,将那些抽象的社会现象或心理机制,具象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场景。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使得原本高深的理论变得生动而富有画面感。每当我以为自己已经把握住作者的意图时,新的视角又会突然跳出来,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前面的内容。这种持续的智力挑战和精神上的共鸣,是阅读体验中最为迷人的一部分。它不像那些流水账式的作品,读完即忘,这本书的观点会像种子一样,在你脑海中生根发芽,时不时冒出新的想法。
评分读完这本厚厚的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勇气”。他敢于直面人类文明中那些最不愿被提及、最容易引发争议的角落,并且用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笔法去剖析它们。很多社会议题,因为其敏感性,往往被包裹在层层修饰的辞藻之下,但在这本书里,所有的伪装都被毫不留情地剥开,直指核心。这种坦诚是极其难得的。虽然有些章节读起来令人感到不适,因为它揭示了人性中阴暗、复杂,甚至是自私的一面,但正是这种不回避黑暗的力量,才使得其光芒更加耀眼。它不是一本让人读了心情愉悦的书,但它绝对是一本让你变得更清醒、更具洞察力的书。对于任何渴望跳出“信息茧房”,寻求深度思考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精神补剂”。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透露出出版方对内容品质的尊重。纸张的触感温润而不失韧性,油墨的色彩饱满,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的疲劳。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无疑提升了整体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正在阅读的是一件艺术品,而不仅仅是信息载体。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引用和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广博的知识面,从古典文学到现代心理学,再到历史学的细枝末节,信手拈来,却又绝不炫技。这些引证如同坚实的基石,为他那些极具颠覆性的论点提供了无可辩驳的支撑。我个人特别喜欢其中一处对于“集体无意识”的重新定义,它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群体行为的理解,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让人拍案叫绝。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解码器”,用来解读我们身处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