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妈妈如何说,男孩才肯听;妈妈如何教,男孩
定价:32.00元
作者:宁馨著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56405576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722kg
编辑推荐
妈观念,是孩子的起跑线!
妈妈应该如何和男孩沟通交流?
应该给男孩一个怎样的成长环境?
怎样才能培养自信自立、奋发图强的男子汉?
在这里,将会给您答案……
男孩的成长,99%靠妈妈!
内容提要
妈妈/男孩/家教
妈观念,是孩子的起跑线!
男孩和女孩截然不同,他们顽皮、自尊心强、好胜,喜欢冒险,总是把身上弄得脏兮兮的。妈妈常常被惹得生气,但是又总是无可奈何,所以有人说:“男孩来自火星,妈妈怎么办?”
其实教育男孩,妈妈要有一些耐心,也要懂得一些教育方式和技巧。这样,妈妈才能够省心省力,让顽皮淘气的“火星人”变得容易沟通,从而给自己的儿子好的教育。本书根绝男孩的心理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一些培养男孩的方式与技巧,从而让您的男孩变得勤奋、自信、坚强、奋发图强:
教育男孩,妈妈必须掌握的教育艺术;
拒绝依赖,拒绝包办,给男孩成长的自由;
男孩不磨不成器,对男孩进行挫折教育;
注重品格塑造,引导男孩学会做人;
男孩必须要养成的个性习惯;
唤醒求知欲,提升的男孩学习能力;
责任胜于能力,培养*责任感的男孩;
实施金钱教育,帮男孩驾驭金钱和财富;
社交能力决定男孩的一生,培养男孩的交际能力;
“堵”不如“疏”,帮助男孩顺利度过“青春危险期”
……
妈观念,是孩子的起跑线,让我们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读书吧!!
目录
作者介绍
宁馨教育学硕士,家庭教育研究者,做过多年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现居北京,专注于家庭教育和青少年问题的研究与写作,为成墨初教育工作室旗下的签约作者。其教育理念成熟独特,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文摘
序言
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充满了期待与一丝忐忑的。作为一位深陷“沟通壁垒”的母亲,我几乎尝试了所有市面上能找到的育儿书籍,从积极倾听的理论到行为矫正的技巧,但收效甚微,尤其是面对我那正值青春期的儿子,他似乎总有一种“油盐不进”的防御机制。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温度,让人感觉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在娓娓道来。我翻开第一章,立刻被作者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力所吸引。她没有直接给出“万能公式”,而是首先引导我们审视自己作为母亲的沟通模式和潜在的思维定势。书中描绘的那些场景,那种对峙的僵局、孩子紧闭的双唇、以及母亲内心那份无助的呐喊,都让我感同身受,仿佛作者就坐在我对面,精准地复刻了我家中的日常。这种强烈的代入感,使得接下来的阅读过程变得异常顺畅,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不断地自我反思和对照中,寻找那些潜藏在日常对话深处的“盲点”。
评分随着阅读深入,我发现作者对于男性心理成长的独特视角尤其深刻。她似乎对男孩在成长过程中,对独立性、边界感以及“被承认”的渴望有着异乎寻常的洞察力。很多时候,我们过度关注女儿的细腻情感,却忽略了男孩在表达需求时常常采取的“行动化”或“对抗性”姿态。书中有一段话描述了男孩在感受到被过度“包办”或“微观管理”时,会本能地启动一种“反抗性自我确立”的机制,这让我猛然间明白了儿子某些固执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它不再是简单的“叛逆”,而是一种渴望被视为一个独立个体来尊重的信号。这种对男孩心智发展独特性的聚焦,让这本书区别于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亲子指南。它仿佛为我提供了一把更精准的钥匙,去开启我儿子那扇看似紧闭的心门,让我知道在哪些领域可以适当放手,哪些坚持又是必须坚守的底线,那种平衡的艺术在此书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心理学名词堆砌,更像是听一位邻家长辈分享她自己摸爬滚打多年总结出的“生存智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冲突管理”那一章节时的那种克制与智慧。她强调的不是如何“赢”得争吵,而是如何通过调整语速、选择恰当的时机以及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变体,来瓦解孩子内心那层厚厚的“盔甲”。我记得有一次,我的儿子因为玩游戏时间被我限制而爆发激烈反抗,我通常会立刻提高音量进行压制。读完书中关于“情绪锚定”的论述后,我尝试着在下一次类似情境中,先不急于纠正行为,而是先用一句话肯定他的情绪:“我知道你现在因为游戏被停很生气。” 仅仅是这一句话的转变,原本剑拔弩张的气氛瞬间降温了许多,虽然问题没有立刻解决,但至少对话的通道重新打开了。这种从“控制”到“连接”的思维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实质性的收获之一,它教会我,要理解行为背后的需求,而不是只盯着行为本身做评判。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案例选择也十分用心,读起来丝毫没有压力。每一章的结尾,都会有一个“今日反思”的小栏目,寥寥数语,却能精准地击中要害,让人停下来沉思半晌。我最喜欢它强调的“有效反馈”机制。在以往的互动中,我总习惯于长篇大论地分析事情的对错,结果常常是孩子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这本书提醒我,对于男孩来说,反馈必须是即时、具体且聚焦于行动结果的,而非针对其人格的泛泛评价。比如,不再说“你真是个不负责任的人”,而是具体到“这次作业的粗心导致了扣分,下次检查时,你可以先做三遍对比。” 这种方法论的转变,让我的语言更具建设性,也让我的儿子能更清晰地知道“下次我该如何做得更好”。这种清晰的、目标导向的沟通方式,极大地减少了无谓的情绪消耗,让亲子间的互动效率得到了质的飞跃。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行动手册”而非“理论说教”。它没有许诺一个“完美孩子”,而是致力于帮助母亲重建一种更健康、更具适应性的亲子沟通模式。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多少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激发了我们去不断提问:我刚才说的话,我的儿子听进去的到底是什么?他的沉默,究竟是认同还是更深的抵触?它让我们从“我说了”的满足感中抽离出来,聚焦于“他听到了什么”的实际效果。我不再奢望我的儿子能立刻变成一个言听计从的“乖宝宝”,我开始接受成长是一个充满试错的过程,而我的角色是那位既坚定又充满智慧的“引路人”。这本书提供的,正是这种重建自信、调整策略的工具箱,它让我对接下来的亲子旅程充满了踏实且充满希望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