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中西方音乐史考试纲要 第2版 艺术 音乐 音乐理论 音乐史 音乐考试 上海音乐学院

正版 中西方音乐史考试纲要 第2版 艺术 音乐 音乐理论 音乐史 音乐考试 上海音乐学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可文著 著
图书标签:
  • 音乐史
  • 中西方音乐史
  • 音乐理论
  • 音乐考试
  • 上海音乐学院
  • 艺术
  • 教材
  • 考试纲要
  • 第2版
  • 正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布克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06928851
商品编码:29565481113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3-07-01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中西方音乐史考试纲要(第2版)
            定价 45.00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版次 2
出版时间 2013年07月
开本 16开
作者 田可文著
装帧 平装
页数
字数
ISBN编码 9787806928851
重量 546


内容介绍
   “中国音乐史”与“西方音乐史”是当前全*高 等艺术院校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必考科目。田可文编著 的《中西方音乐史考试纲要》(第2版)是采用考试 学的方法来撰写的。其目的是为学生报考高等艺术院 校研究生考前使用,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可以 使学生在zui短的时间内掌握必须的内容。《中西方音 乐史考试纲要》(第2版)也可作为音乐艺术院校在 校学生修毕《中国音乐史》和《西方音乐史》课程后 的结业考试时使用。

目录


第壹编 中国音乐史  
 第壹章 远古及夏商的音乐  
 第2章 周秦的音乐  
 第三章 两汉三国的音乐  
 第四章 两晋南北朝的音乐  
 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音乐  
 第六章 宋金元的音乐  
 第七章 明清的音乐  
 第八章 民国时期的音乐  
 第九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音乐  
第2编 西方音乐史  
 第壹章 古希腊罗马的音乐  
 第2章 中世纪的音乐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第四章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  
 第五章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  
 第六章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  
 第七章 印象主义时期的音乐  
 第八章 二十世纪的音乐  
第三编 与音乐史相关的概念  
 第壹章 与中国音乐史有关的名词及人物  
 第2章 与西方音乐史有关的名词  
第四编 需要熟悉的音乐作品  
 第壹章 中国音乐作品  
 第2章 西方音乐作品  
附录:考试模拟题  
 一、中国音乐史试题  
  中国音乐史试题(参考答案)  
 二、西方音乐史试题  
  西方音乐史试题(参考答案)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显示全部信息



《西方音乐史漫游:从古至今的旋律变迁》 书籍简介: 本书并非旨在提供应试指导或针对特定教材的解析,而是一次广阔而深入的西方音乐史之旅。我们相信,对音乐的理解应植根于其历史的土壤,而非仅仅停留在知识点的罗列与记忆。 本书将带领读者跨越漫长的时空,探寻西方音乐自起源至今的演变轨迹。我们的叙事将围绕着关键的历史转折点、风格的革新、以及塑造了我们今日所听闻的音乐巨匠们的思想与创作背景展开。 第一部分:黎明前的低语——早期音乐的奠基(公元500年以前) 本部分将从古代文明的音乐遗存开始,追溯至古希腊与古罗马。我们不会深入探讨具体的乐理公式或考试范围,而是着重描绘音乐在这些早期社会中的哲学地位与功能。我们将审视毕达哥拉斯对音程的数学发现,以及柏拉图对音乐“伦理”的思考。这些早期的思考,如同种子一般,预示了西方音乐思维的未来走向。我们探讨的是音乐如何从宗教仪式与世俗庆典中分离出来,并开始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 第二部分:信仰与权力的和声——中世纪的宗教与世俗之声(约500年—1400年) 中世纪是西方音乐从单一的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中孵化出复调(Polyphony)的时代。本书将详细描述这一过程,重点阐述奥尔加农(Organum)的诞生,以及巴黎圣母院乐派(Notre Dame School)如列奥宁(Léonin)和佩罗坦(Pérotin)如何通过精密的节奏组织,为后来的复调艺术铺平道路。 在世俗音乐方面,我们将关注游吟诗人(Troubadour/Trouvère)和游荡乐师(Minstrel)的角色。他们用通俗的语言和旋律,记录了骑士精神、爱情悲欢和社会百态。我们关注的是音乐如何开始服务于叙事和情感表达,而非仅仅是纯粹的礼拜赞美。 第三部分:文艺复兴的辉煌与人文之光(约1400年—1600年) 文艺复兴的核心在于“人”的觉醒。在音乐领域,这意味着对文本清晰度的追求和对人类情感的细腻描绘。我们将深入分析“金圆舞曲”(Chanson)和“弥撒曲”(Mass)在这一时期的风格变化。 重点介绍法兰德斯乐派(Franco-Flemish School)如约斯坎·德普雷(Josquin des Prez)的精湛对位技巧,以及他如何平衡虔诚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同时,本书也将考察意大利牧歌(Madrigal)如何通过文字的意象和音乐的对应(Word Painting)来表达强烈的、世俗的情感,预示着巴洛克戏剧性的萌芽。英国的维吉纳乐派(Taverner, Tallis, Byrd)的宗教音乐,则体现了国家文化对音乐形式的塑造。 第四部分:情感的戏剧化——巴洛克的宏伟与装饰(约1600年—1750年) 巴洛克时期是音乐表达力被空前解放的时代。本书将详尽描绘“歌剧”(Opera)在佛罗伦萨的诞生,以及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如何以其强烈的表现手法,确立了早期歌剧的基石。 我们将系统梳理“巴洛克协奏曲”(Concerto)和“赋格”(Fugue)的结构演进,尤其是维瓦尔第(Vivaldi)对协奏曲的标准化贡献。巴赫(J.S. Bach)的作品将作为这一时期的集大成者被细致剖析,但我们的分析将集中于他对复调艺术的巅峰塑造,而非其特定的宗教背景或考试中的技术点。亨德尔(Handel)的清唱剧(Oratorio),则展示了宏大叙事在音乐中的张力。 第五部分:清晰、平衡与革命的前奏——古典主义的理性之美(约1750年—1820年) 随着启蒙运动的推进,音乐风格转向追求结构清晰、旋律优美和情感适度表达的古典主义。本书将侧重于“奏鸣曲式”(Sonata Form)如何在这一时期被确立为器乐创作的核心框架。 我们将考察“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海顿(Haydn)对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的奠基性贡献,莫扎特(Mozart)在歌剧和钢琴协奏曲中展现的无与伦比的旋律天赋与戏剧洞察力,以及贝多芬(Beethoven)如何从古典主义的框架中挣脱,通过其前期的作品展现了古典精神的巅峰,并为浪漫主义开启了大门。我们探讨的是形式如何服务于美学目标。 第六部分:心灵的解放与个性的呐喊——浪漫主义的无限拓展(约1820年—1900年) 浪漫主义音乐是对个体情感、想象力和非理性世界的颂扬。本书将细致阐述“主导动机”(Leitmotif)在歌剧和戏剧音乐中的应用,以及“交响诗”(Symphonic Poem)如何成为描绘文学和风景的有力工具。 肖邦(Chopin)和李斯特(Liszt)对钢琴的革新,舒曼(Schumann)对艺术歌曲(Lied)的深刻挖掘,以及瓦格纳(Wagner)对“总体艺术作品”(Gesamtkunstwerk)的追求,都将是重点。我们分析的是音乐如何成为表达“自我”的终极语言,以及这种强烈的个人主义如何导致了传统调性体系的松动。 第七部分:现代的回响与多元的探索(20世纪至今) 进入20世纪,音乐不再是单一的线性发展,而是爆炸性的多元探索。本书将概述印象主义(德彪西)、表现主义(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和原始主义(斯特拉文斯基)的兴起。 我们关注的是作曲家们如何系统性地瓦解了建立在巴赫与莫扎特之上的调性传统,并尝试用新的语法来描述日益复杂和充满冲突的现代世界。从序列主义到极简主义(Minimalism),本书将简要勾勒出这些流派的核心理念,强调音乐语言的不断试验与更新。 结语:倾听与沉思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读者对西方音乐史的全局观和深入的鉴赏力。我们避免了机械的年代划分和僵硬的知识点归纳,力求让读者能够将每一部重要的音乐作品放置在它诞生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理解,体会旋律背后那些深刻的人文思索与技术突破。这是一本供热爱音乐的求知者细细品味、反复阅读的伴侣之书。

用户评价

评分

内容组织上的精妙之处,在于其对“对比和联系”的强调。作为一本涉及中西方音乐史的纲要,最怕的就是“各自为政”,读完西方史卷后对中国史的脉络感到陌生。然而,这本书巧妙地在关键的转折点,比如巴洛克时期的复调技艺与中国传统器乐对位法的比较,或者浪漫主义民族乐派的兴起与晚清民国时期音乐的变革,设置了交叉对比的总结表格。这些对比不是生硬的堆砌,而是带着明确的比较维度,比如和声结构、配器特点、社会功能等。这使得知识点的吸收不再是孤立的记忆,而是形成了相互印证、相互理解的网络。我发现自己通过这种方式,对于一些抽象的音乐理论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体悟,而不是死记硬背那些年代和人名,这对于提升答题的深度和广度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那种典雅而不失学术气息的排版,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厚重与专业性。我尤其欣赏它在色彩选择上的克制,深蓝与米白的经典搭配,传递出一种沉稳可靠的感觉,仿佛直接向我宣告,这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入门读物,而是经过精心打磨的权威参考资料。当我翻开扉页时,那种纸张的质感也十分令人愉悦,触感细腻,油墨清晰,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备考的我们来说至关重要。装帧工艺看得出是下足了功夫的,即便是经常携带,也不会出现书脊松垮或者页脚卷曲的现象,很耐用。上海音乐学院的校徽或相关标识若隐若现地出现在细节处,更添了一份官方认可的信赖感。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外在形象完美地衬托了其“考试纲要”的身份,让人在尚未深入内容前,就已经对手头这份资料充满了敬意与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备考伙伴的物理形态。

评分

这本书在对音乐史重要人物和作品的介绍上,做到了信息密度和精炼度的完美平衡。它没有像百科全书那样详尽地罗列每一个小传,而是精确地抓住了每个作曲家或音乐家“对考试而言最重要”的贡献点。例如,谈到德彪西,它可能只用三句话概括其生平,但紧接着会用一整段文字来剖析“印象主义和声”在《牧神午后前奏曲》中的具体应用及其在考纲中的地位。更绝的是,它在列举重要作品时,会用小括号标注出该作品中“最容易出选择题或简答题的特征”,这是一种非常前瞻性的教学思路。阅读体验中,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历史,而是在学习如何“拆解”这些历史,以便在考场上迅速定位并准确输出答案。

评分

这本书的目录结构简直是为应试者量身打造的智慧结晶。它没有采用那种老套的、按时间线索铺陈的传统史学写法,而是非常巧妙地将中西方的音乐史脉络进行了结构化的切割和整合,使得学习的逻辑性极强。比如,它把不同历史阶段的关键“考点”提炼出来,用加粗或不同的字体进行区分,即便只是快速浏览目录,也能迅速勾勒出整个考试的知识框架和重点分布。我注意到它在某些章节前设置了“重难点预警”的小模块,这简直是救命稻草——它告诉我哪些知识点是历年高频考区,哪些是容易混淆的细节。这种排版上的“导航系统”,极大地节省了我筛选信息的时间。相比我之前看过的几本教材,这本书的编排思路更加聚焦于“如何高效通过考试”,而非纯粹的学术普及,这种务实精神非常值得称赞。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为上海音乐学院的严肃学术氛围量身定制的——专业、准确,且不失必要的引导性。它通篇使用严谨的学术术语,避免了任何口语化或过于情绪化的表达,这让我在阅读时始终保持高度的专注力,杜绝了阅读疲劳中容易产生的“走神”现象。同时,在讲解那些极其晦涩的音乐学概念时,编者又总能找到最贴切、最简洁的中文表达来精准诠释,没有那种翻译腔的生硬感。例如,对于某个复杂对位技巧的描述,它会先给出定义,然后紧接着用一个简短的例子(即便没有附乐谱,文字描述也足够清晰),让你立刻理解其运作原理。这种“定义—诠释—示例”的教学闭环,确保了每一个知识点都被牢牢地打入脑海,学习效率非常高,感觉每翻一页都在为高分蓄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