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熊实验:如何战胜强迫性思维 强迫症书籍 强迫症治疗书籍

【】白熊实验:如何战胜强迫性思维 强迫症书籍 强迫症治疗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强迫症
  • 强迫思维
  • 心理健康
  • 自助
  • 自我疗愈
  • 认知行为疗法
  • 焦虑
  • 心理学
  • 精神健康
  • 白熊实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荣丰通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
ISBN:9787115485359
商品编码:29457851686

具体描述





书名:白熊实验:如何战胜强迫性思维

ISBN:9787115485359

定价:49.00元

出版时间:201807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开本:32开

版次:1版1次




每个人的头脑中都住着一头“白熊”。我们时常疯狂地追逐着貌似能使我们解脱的那道光芒。但终,越是盲目地逃避我们就越深陷在痛苦的想法中为何越不想想起某个人,他就会越盘踞在我们的脑海呢?为何节食时对自己说不能乱吃,结果更容易感到饥饿想要吃东西呢?我们如何才能驱赶头脑中的那头白熊呢? 

在《白熊实验》一书中,强迫性思维领域的专家丹尼尔·韦格纳教授,从日常现象出发,以科学的视角给出了极富智慧的解答。他在本书中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心理学知识——从传统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观点到前沿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还运用到了语言学、逻辑学、数学、拓扑学、计算机编程等领域的相关知识。既有宏观的高屋建瓴,又有细致入微的抽丝剥茧。本书提出使我们深陷在不想要的想法中的根源正是压抑。此外,他的幽默诙谐的写作风格让我们忍俊不禁,为我们摆脱不想要的想法指明了一条科学的道路。 

本书不仅能帮助深受强迫观念困扰的读者,丰富心理学学者和学生的知识,还是对强迫性思维感兴趣的人士来说富有价值的参考读物




一章精神控制 // 1 

虽然现实无法被抹去,但是我们对事物的想法是可以被抹去的。通 

常看起来,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所思所想。不过,当我们试着不去想某 

件事的时候,我们的想法会像用紫色铅笔做出的标记一样无法被抹去, 

就如同我们无法真正驱赶盘踞在脑中的“白熊”。大多数人都报告说曾 

至少有一个无法摆脱的想法,这些想法通常以一次到每几分钟一次 

的频率不断冒出来,这个事实指出,人类在精神控制领域确实有一个普 

遍的难题。 

白熊 // 3 

担忧和苦闷 // 7 

弗洛伊德和黑暗面 // 11 

詹姆斯和光明面 // 14 

杜威和实践 // 18 

二章压抑的源泉 // 23 

有些东西是令人厌恶的,不需要在这里一一列举,因为列表本身 

就令人生厌。比如,在一项研究中,人们被要求从一个纸盒中倒出一些 

橙汁,把纸盒放回冰箱,然后看着一只干的蟑螂被放进装有橙汁的杯子 

中。当然,他们不会喝那杯果汁了。但是,其中许多人甚至不会再喝后 

来另一个新杯子里装的果汁,因为之前倒进弄脏的杯子里的果汁也是这 

一盒。蟑螂是如此令人厌恶,以至于会“污染”它甚至没有碰到过的东 

西。我们个人觉得的一些令人生厌的想法,它们甚至可以天地改 

变。我们开始想知道,到底是什么让这些还有其他一些不想要的想法冒 

出来的。本章就是关于这个问题的。它涉及的是压抑的源泉,压抑即尽 

力不去想一些东西。 

不想要的想法的清单 // 26 

逐渐停息 // 29 

做、说和感受 // 33 

自我控制与压抑 // 36 

秘密与压抑 // 42 

精神的平静与压抑 // 47 

三章精神装置 // 53 

我们拥有精神,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知道如何运作它。在这一章 

里,我们将会考察人的精神,把它当作一台机器——这也是一些认知科 

学家和人工智能的学生采取的立场。我们会探寻它是一台什么类型 

的机器,研究这台机器具有的尽力控制自己的奇特的性能。和微波炉不 

同,精神会随着时间“烹制”它自己的说明书,学着如何操作自己。它 

发展出了关于自身运作模式的偏好,将一些想法判定为想要的想法,另 

一些为不想要的想法。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什么样的精神装置呢? 

人工的疯狂 // 55 

认知和元认知 // 59 

元认知的逻辑 // 62 

意识之窗 // 68 自动思维和控制思维 // 72 

四章自我分心 // 79 

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似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自我分心是我们拥有的 

关键能力之一,它使我们得以熬过成年期——熬过挤满了别人的小孩的 

航班。首先,我们了解直接压抑和自我分心的不同,它们是我们努 

力避免不想要的想法的两种方法。我们通常是从压抑开始,然后改变策 

略使用自我分心的。下一个关键问题是,自我分心是否及何时会按我们 

的预期起作用。有时它会帮助你,有时又不会。因此,我们需要研究不 

同类型的自我分心,以及它们在对抗不想要的想法的过程中是否有不同 

的效果。后,我们会考虑这种可能性,即人们把整个生活方式构建成 

一种分散自己注意力的方法。在追求内心的平静时,也许人们会沉 

浸在某些事物中而又奇怪地忽视掉其他事物。 

改变计划 // 82 

分心能有用吗 // 86 

集中的和分散的自我分心 // 90 

红色大众汽车 // 93 

追求专注 // 97 

追求遗忘 // 101 

五章思维的远程控制 // 105 

我们通过安排外部事件来控制自己,以便我们在之后的行动与 

它们保持一致。因此,这是一种远程控制,一种操作自己——为想法选 

择方向——的方式,我们选择随后会遇到的环境,并相信这些环境会影 

响我们。 

控制的代价 // 108 

人、地点和事物 // 113 

运用有序和无序 // 118 

连接和断开 // 121 

稳定和变化 // 123 

压抑的背景 // 129 

六章不相信的意愿 // 135 

当你在杂货店结账的时候,你瞥见一份小报,读了上面的标题“母 

亲用餐叉刺伤儿子”,这时候会发生什么?这个念头在你的头脑中回荡, 

创造出一个特别的“缝隙”,一个奇怪的形象。然而,假设后来你读到 

一个故事,它追溯了那个标题新闻,揭发了那个残忍的事件其实是恶作 

剧,照片中是一对快乐的母子,而且也看不到任何餐具。这种解释真的 

能消除初的印象吗? 

通过影射控告 // 138 

虚假的反馈 // 142 

下一个想法 // 146 

无知的问题 // 153 

克服有偏见的信念 // 161 

七章心境控制 // 165 

尽管在对抗消极心境的时候我们努力逃脱,但我们并不十分清楚往 

哪个方向去。所以我们试遍每一个来到脑海里的方向,而只有在偶然的 

情况下,才能找到正确的路然后走出去。 

心境是如何运作的?它们是如何时刻支配着我们的思维的色彩的? 

想法本身是怎么产生心境的?人如何使自己从糟糕的心境中解脱出来? 

我们会发现,解决办法很明显:运用积极思维。而我们将会了解到,困 

难在于,在绝望的痛苦中,我们很难如我们期望的那样将这种解决办法 

付诸实践。 

情绪和目的 // 168 

自动思维循环 // 171 

消除消极的 // 176 

强调积极的 // 184 

自动屏障 // 189 

八章令人兴奋的想法 // 193 

想象一下你在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面前,一个你愿意与之相拥 

的人。你很激动,沐浴在那个人的光芒中,但是你却不好去说什么或者 

做什么。可能你结婚了,或者这个人是你老板的配偶,或是有其他因素 

阻碍着,所以,你扼制住自己的欲望,试着无视这次浪漫际遇。实际上 

你可以跟他聊聊天气,这一时半会儿或许有用。但是你的身体忘不掉。 

你面红耳赤,可能还有点紧张不安,手一直颤抖。如果你像我一样,这 

时候你可能会弄洒什么东西,或者踩进狗的餐盘里。你的头脑不受控 

制,身体在支配着你的表演。 

爬上楼顶 // 195 

令人兴奋的想法和唤醒 // 200 

压抑令人兴奋的想法 // 204 

被剥夺的习惯化 // 211 

放松时间 // 215 

九章人为制造的强迫性思维 // 223 

单是压抑某个想法的欲望就可以诱发一种强迫性思维。我们已经看 

到,思维压抑通常似乎是合适的选择。在努力获得自我掌控的时候, 

我们可能会压抑与我们正在回避的行为或事物有关的想法。在尽力保守 

秘密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压抑自己在隐瞒着其他人的这种念头。在想忍 

住不表达自己的情绪的时候,我们可能也会试图压抑想法——在这种情 

况下,指的是那些一般会使情绪自己冒出来的想法。这些压抑的源泉 

中,每一个都能以它自己的方式产生不想要的想法。 

创伤性强迫观念 // 226 

强迫性思维的人为制造 // 233 

一个觉察不到的过程 // 239 

停止阻断 // 243 

译后记 // 251




【】白熊实验:如何战胜强迫性思维 强迫症书籍 强迫症治疗书籍 内容简介 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我们都可能偶尔被突如其来的念头困扰,一些杂乱的思绪,一些莫名的担忧,它们像不速之客,悄悄侵入我们的内心,扰乱平静。然而,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这种困扰并非昙花一现,而是如同潮水般汹涌而至,并且根深蒂固,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甚至让他们深陷痛苦的泥沼。这就是强迫症(OCD)所带来的严峻挑战。 《白熊实验:如何战胜强迫性思维》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心理自助指南,它更像是一盏在迷雾中指引方向的明灯,为那些被强迫性思维反复折磨的灵魂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出路。本书作者以其深厚的临床经验和严谨的科学研究为基础,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和实践的操作方法,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强迫性思维的本质,并掌握一套科学有效的策略来对抗它,最终实现内心的自由与平静。 理解强迫性思维的本质 强迫性思维,通俗地说,就是那些反复出现、不请自来、且令人感到焦虑、恐惧或厌恶的想法、意象或冲动。它们常常具有侵入性、不受控制的特点,与个体的真实愿望和价值观背道而驰,从而引发巨大的心理痛苦。许多患者会因此产生强迫行为,试图通过这些仪式化的动作来缓解焦虑,但这往往只是饮鸩止渴,陷入恶性循环。 本书将深入剖析强迫性思维产生的根源。它会解释,强迫性思维并非“邪恶”或“不正常”的信号,而是大脑在处理信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判”或“过度警报”。作者会详细阐述,这些思维的出现,往往与大脑中某些神经递质的不平衡、认知上的偏差以及个体对不确定性的过度担忧有关。通过揭示这些背后的机制,读者能够认识到,强迫性思维并非是自己“坏”的证明,而是可以被理解和改变的心理现象。 “白熊实验”的启示 本书的核心概念之一,正是通过一个生动的“白熊实验”来揭示强迫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性——“反弹效应”。想象一下,如果你被告知“不要去想白熊”,你的大脑会立刻被白熊的形象所占据,你越是努力不去想,它就越是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强迫性思维的运作机制与之惊人地相似。当我们试图压抑、抗拒或回避某个想法时,这种刻意的对抗反而会将其强化,使其更加持久和具有侵入性。 《白熊实验》这本书,正是要打破这种“越是压抑,越是强大”的僵局。它不再鼓励读者与自己的思维进行一场徒劳的斗争,而是提出一种全新的视角:如何与这些想法“和平共处”,甚至将其视为“无害的访客”。这种“接纳”的态度,并非是屈服或认同,而是一种不加评判、不加对抗的观察,就像看着天空飘过的云朵一样,任其自然来去。 科学有效的干预策略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提供的“战胜”强迫性思维的实用方法。这些方法均基于国际公认的、经过大量临床实践验证的心理治疗技术,包括但不限于: 认知行为疗法(CBT)中的暴露与反应阻止(ERP)技术: 这是治疗强迫症的“金标准”。本书将详细介绍如何安全、有效地运用ERP。它不是指简单的“面对恐惧”,而是通过逐步、有计划地接触引起焦虑的思维、情境或物体(暴露),同时阻止患者进行强迫行为(反应阻止),从而学会认知到强迫性思维本身并不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焦虑感也会随时间自然消退。作者会用大量实例来阐释如何根据个体情况设计适合的暴露练习,并提供应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情绪的指导。 接纳承诺疗法(ACT)的应用: ACT强调的是“心理灵活性”,即培养一种能够觉察、接纳并承诺采取有价值行动的能力,即使伴随着痛苦的想法和感受。本书会教授读者如何识别并减少与思维的“纠缠”,学会“不执着”于那些不必要的想法,而是将注意力重新导向真正重要的事情,如个人价值、目标和有意义的生活。 正念(Mindfulness)练习: 正念是培养当下觉察力的艺术。通过正念练习,读者可以学会以一种不评判的态度观察自己的想法,认识到想法只是想法,而不是事实,更不是指令。这有助于打破思维的自动化循环,减少被负面想法牵着鼻子走的可能。书中会提供多种易于上手的正念练习方法,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觉察力。 认知重构: 本书还将指导读者识别并挑战那些与强迫性思维相关的非理性信念和扭曲的思维模式。例如,过度责任感、完美主义倾向、对不确定性的极度不容忍等,这些认知偏差往往是强迫性思维的温床。通过学习更灵活、更现实的思维方式,可以从根本上削弱强迫性思维的“力量”。 重建内心秩序,拥抱品质生活 《白熊实验》不仅仅是关于“对抗”强迫症,它更是关于“重建”一个更健康、更充实的人生。本书会引导读者: 识别并拥抱个人价值观: 强迫症往往让人偏离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本书将帮助读者重新找回内心的罗盘,明确自己真正珍视的是什么,并将这些价值观作为行动的动力。 培养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强迫症的根源之一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本书将提供实用的策略,帮助读者学会更理性地评估风险,并接受生活的不确定性,从而减少焦虑的驱动。 建立健康的应对机制: 远离强迫行为,学会用积极、健康的方式来管理压力和情绪,例如运动、社交、艺术爱好等。 重拾生活的主动权: 最终,本书旨在帮助读者从强迫性思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不再被内心的“噪音”所左右,而是能够自由地追求梦想,享受生活的美好。 《白熊实验:如何战胜强迫性思维》是一本充满希望与力量的书。它不仅为强迫症患者提供了一条清晰的康复之路,也为所有希望改善自己思维模式、提升心理韧性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智慧。阅读本书,你将学会如何与内心的“白熊”共处,甚至让它逐渐淡出你的视野,最终,你将发现,最强大的力量,其实一直都在你自己的内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我会陷入某种思维模式,明知道不对,却难以自拔?偶然间看到了这本书的推荐,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书名就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白熊实验”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它让人联想到那些无法控制地闯入脑海的画面,就像是有人硬塞给你一只白熊,你越想甩开,它越是黏人。我一直对心理学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关于大脑运作机制的解释,总觉得里面藏着我们理解自己行为的钥匙。这本书的副标题“如何战胜强迫性思维”更是直击痛点,我身边有一些朋友就饱受强迫症的困扰,他们的生活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一直想找到一些方法,能帮助他们,或者至少能让他们明白,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虽然我暂时无法评价这本书的具体内容,但我可以想象,它可能会从科学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剖析强迫性思维的根源,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对这个看似棘手的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也许还能从中学习到一些技巧,应用于自我管理,或者在需要的时候给予身边的人支持。

评分

最近我特别关注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关于思维认知以及如何调节情绪的书籍。偶然看到了《白熊实验:如何战胜强迫性思维》这本书,它的标题让我立刻联想到一些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特别是那种关于“控制思维”的悖论。我一直觉得,我们的大脑有时候会和我们开一些“玩笑”,越是想压抑某个念头,它反而越是顽固地盘踞在脑海里。这本书的定位清晰,明确指向“强迫性思维”和“强迫症治疗”,这让我相信它会提供一些专业且有深度的见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解释“白熊实验”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这个实验如何能够应用于理解和应对强迫性思维。我相信,任何一种心理困扰的解决,都始于深刻的理解。这本书所承诺的“战胜”二字,让我充满了希望,我希望它能为我,或者我认识的那些可能正面临类似困扰的人,提供一些能够真正付诸实践的有效方法,帮助他们重拾生活的掌控感,摆脱那些不必要的精神负担。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探索一些关于自我认知和心理调适的书籍,希望能找到一些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工具。当我看到《白熊实验:如何战胜强迫性思维》这本书时,我的直觉告诉我,这可能是一本我一直在寻找的书。书名中的“白熊实验”这个词汇,本身就带有一种引人入胜的意味,它暗示了一种我们常常经历的心理现象:试图不去想某件事,结果反而越发地被它占据。这本书被清晰地归类为“强迫症书籍”和“强迫症治疗书籍”,这让我预感到它将深入探讨强迫性思维的本质,以及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将“白熊实验”的理论与强迫症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的,以及它所提出的“战胜”方法,是否真的能够帮助人们摆脱那些不断侵扰的念头。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健康、更积极的方式来面对那些“白熊”,最终实现内心的平静。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理解内心困扰的书籍,尤其是那些关于思维模式的书。最近,我看到了一本叫做《白熊实验:如何战胜强迫性思维》的书,它的名字给我一种很强的画面感。我之前听说过“白熊实验”这个概念,觉得它非常有意思,能够形象地解释那种“越不想去想,反而越想”的状态。这本书被标记为“强迫症书籍”和“强迫症治疗书籍”,这让我觉得它可能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心理学读物,而是有针对性地为那些正在经历强迫性思维困扰的人们量身打造的。我猜想,这本书会深入浅出地剖析强迫性思维的形成原因,以及它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表现出的各种形式。更重要的是,它承诺“如何战胜”,这让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技巧,帮助读者摆脱这种困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认识这些“白熊”,如何在它们出现时,不被它们牵着鼻子走,最终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评分

最近一段时间,我总觉得自己的思绪像被什么东西缠绕住了,很多不必要的想法会反复出现,虽然理智上知道它们不合逻辑,但就是很难摆脱。在寻找相关资料的时候,偶然间瞥见了这本书,这本书的标题“白熊实验”引起了我的好奇,我查了一下,原来“白熊实验”是一个经典的心理学概念,用来解释我们试图压抑某种想法反而会使其更加强烈。这让我眼前一亮,感觉这本书可能抓住了强迫性思维的核心。我一直对这类心理学书籍抱有很大的期待,希望它们能提供一些科学的解释和实用的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心理状态。这本书的定位是“强迫症书籍”和“强迫症治疗书籍”,这说明它可能不仅仅是理论性的探讨,更会包含一些具体的实践指导。我虽然不是强迫症患者,但深知这种思维模式对人的影响,它可能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通过“白熊实验”的视角,来解读强迫性思维的产生机制,以及它所提供的“战胜”方法是否真的有效。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让我能够“看见”并“处理”这些“白熊”的工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