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中的博弈心理学 李安平

人际交往中的博弈心理学 李安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安平 著
图书标签:
  • 人际交往
  • 博弈心理学
  • 心理学
  • 行为心理学
  • 沟通技巧
  • 人际关系
  • 影响力
  • 说服力
  • 决策分析
  • 社会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45068
商品编码:2945287555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人际交往中的博弈心理学

定价:36.80元

作者:李安平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180450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博弈博弈论的精髓是策略性思考,学点博弈论,能教会我们理智地看待事物,教会我们预测他人反应,保护自身利益。为此,我们需要在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巧妙地运用博弈策略。
《人际交往中的博弈心理学 》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入手,选取了大量有趣的故事,并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来诠释博弈论的定义和作用。向广大读者展示博弈中的智慧,告诉我们在社会和人生的大博弈中如何取得真正的成功。

内容提要


目录


章 走进博弈,博弈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游戏 1

什么是博弈 1了解博弈的构成要素,把握博弈局势 3

博弈的结局:零和、负和与正和 6

第2章 如何避免两败俱伤:囚徒困境 9

谁才是凶手:“囚徒困境”的故事 9

到底是合作还是背叛 11

旅行者困境:小聪明使不得 13

胆大的南郭先生:机制漏洞下的便宜 16

两难中的第三条道路你找到了吗 18

知己知彼,先找到对方的软肋 20

优势互补,合作才能双赢 22

“哈丁公用地”悲剧:如何防止公共资源的过度开采 25

第3章 弱势时的借力策略:智猪博弈 27

智猪博弈的故事:“小猪”是如何吃上免费的午餐的 27

要做“小猪”,就要学会等待和把握时机 29

为什么有些人只能当冤大头:“大猪”的无奈 31

当投机取巧的“小猪”亦非易事 33

巧借强者之势,达成目标 35

当“大猪”,还是当“小猪” 37

如何防止“小猪”“搭便车” 40

以静制动,走好“等待”这步棋 42

第4章 的博弈结局:纳什均衡 45

纳什对博弈论的无可替代的贡献 45

灾难性的价格大战如何解决 47

利益妥协,才能达到均衡 49

狭路相逢,谁是胜者 51

“二桃”为什么能杀“三士” 53

“剩女”到底是怎么剩下的 55

第5章 实力强未必会胜出:博弈 58

三个的博弈:谁是枪战后的幸存者 58

强者要学会放低姿态 61

蓝契斯特法则:如何做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63

别忽视职场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 65

弱者的生存之道——弱弱联合策略 68

第6章 谁是真正的勇者:斗鸡博弈 70

针尖对麦芒时胜者谁 70

以退为进的策略:聪明的胆小鬼 72

修炼强大气场,在气势上压倒对方 74

别把面子看得太重要 77

把握全局,成为后的赢家 78

把对手变为朋友,实现共赢 81

当机立断,别在犹豫不决中丧失先机 83

第7章 囚徒困境的破解之道:重复博弈 86

重复博弈能破解囚徒困境 86

眼光长远,舍小利赚大利 88

道德的制约作用 91

带剑的契约才更安全——让法律来改善囚徒困境 93

信誉是立世之本 96

第8章 过去的经验未必可靠:酒吧博弈 99

去还是不去:酒吧博弈 99

过犹不及,把握事情的临界点 101

成功需要的过程 104

过去的经验不可靠 106

敢于做人群中与众不同的那个人 108

另辟蹊径,才有可能绝处逢生 110

第9章 如何实现双赢:猎鹿博弈 113

何谓猎鹿博弈 113

有合作,才有双赢 115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117

强者才有竞争力,才有话语权 119

尊重你的对手,化敌为友 121

运用双赢思维,真诚合作 123

0章 博弈中的常见效应与定律 125

破窗效应;不及时制止意味着纵容 125

登门槛效应:先“得寸”后“进尺” 127

延迟满足效应:如何培养自控能力 129

马太效应:遇到不公正待遇时如何调整 132

蝴蝶效应:不要因小失误酿成大错 134

多米诺骨牌效应:不要忽视初始能量的连锁反应 136

路径依赖定律:习惯是人生的大指导 138

1章 职场博弈 —博弈法则助你职场一路畅通 141

了解职场生存状况,读懂游戏规则 141

初入职场,切忌锋芒毕露 143

与领导博弈:记住,领导永远是对的 145

下属与企业、领导的博弈:表露成绩,高薪也是争取出来的 148

职场跳槽要谨慎 150

做与不做的抉择:别什么事都太积极 153

自己与自己博弈:时刻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 155

2章 谈判博弈 —在讨价还价中获取大利益 157

谈判即博弈 157

先摸清对方底细,方能底气十足 159

退一小步、进一大步的谈判技巧 161

装装糊涂,避开谈判雷区 164

打好时间战,别急于求成 165

谈判活动中的报价学问 167

3章 管理博弈 —无为而治,井井有条 171

管理需要部署到位 171

零和游戏——成就感让企业与员工实现“双赢” 174

企业用人之道——让员工人尽其用 176

意见互通,平等交流 178

奖罚分明,管理才更高效 180

为员工营造一个快乐的工作氛围 183

4章 处世博弈 —方圆进退之间的处世艺术 186

别让思维定式给你的人生设限 186

自我博弈:绝不可纵容自我 189

先发制人,凡事超前一步 191

助人就是助己 193

智者的生存之道——藏而不露 195

参考文献 198

作者介绍


李安平号苍生医者

文摘





序言



《人际交往中的博弈心理学》—— 洞悉沟通的隐形规则,驾驭关系的力量 在这浩瀚的人际交往图景中,我们每个人都如同一名玩家,参与着一场场无声却又至关重要的“博弈”。每一次对话,每一次互动,都可能暗藏着策略、权衡与选择。理解这些深层心理机制,掌握沟通的艺术,无疑是解锁更顺畅人际关系、实现个人目标的关键。李安平教授倾注多年研究心血的著作《人际交往中的博弈心理学》,正是为我们揭示这幕后运转逻辑的权威指南。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社交技巧,而是深入剖析人与人之间互动时,潜意识里发生的心理博弈,帮助读者从根本上理解沟通的本质,从而更主动、更智慧地驾驭人际关系。 一、博弈论的视角:重新审视人际互动 传统的人际交往理论往往侧重于情感、沟通技巧的层面,而《人际交往中的博弈心理学》则引入了经济学和心理学交叉领域——博弈论的视角。博弈论研究的是在策略互动中,理性人如何做出决策以最大化自身利益。在人际交往中,这种“理性”并非冷酷的计算,而是包含着对他人动机、潜在回报和风险的综合考量。 本书开篇便会引导读者认识到,我们身处的每一次人际互动,本质上都是一场博弈。例如,在职场谈判中,一方的让步可能意味着另一方的收益;在朋友聚会中,选择与谁交流、分享多少信息,都可能影响你在群体中的地位和获得的关注。书中会详细阐述博弈论中的核心概念,如“参与者”、“策略”、“收益”、“支付矩阵”等,并以生动、贴近生活的案例,解释这些概念如何在日常交往中得以体现。读者将学会用更宏观、更结构化的思维去分析人际情境,不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是能够洞察到隐藏在互动背后的决策逻辑。 二、心理锚定与谈判策略:如何在互动中占据主动 谈判是人际交往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无论是工作中的项目洽谈,还是生活中的家庭决策,都需要双方的协商与妥协。本书将深入探讨“心理锚定”在谈判中的强大作用。心理锚定是指人们在做决策时,容易受到第一个接收到的信息(锚点)的影响,即使这个锚点并不完全相关。作者会通过大量案例,展示如何巧妙地设置锚点,让对方的期望值向我方有利的方向倾斜。例如,在薪资谈判中,主动提出一个略高于自己期望但又在合理范围内的数字,就可能成功地将对方的议价起点拉高。 更进一步,本书会解析“互惠原则”、“承诺与一致性”、“社会认同”等一系列心理学原理,如何被运用到谈判策略中。理解这些原理,读者将不再是被动地回应对方的要求,而是能够主动地引导对话,建立有利的谈判格局。书中还会讨论如何识别对方的策略,例如“最后通牒博弈”,理解对方的底线,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最优化的决策。这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赢”得谈判,更是关于如何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建立更稳固、更可持续的关系。 三、信任的建立与囚徒困境:理解关系中的合作与背叛 信任是人际关系的基石,但信任的建立并非易事,而信任的瓦解往往只需一瞬。《人际交往中的博弈心理学》将深刻剖析“囚徒困境”这一经典博弈模型,并将其应用于解释人际关系中的信任危机。在囚徒困境中,即使两个个体都能通过合作获得更好的结果,但由于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以及对对方背叛的担忧,最终可能陷入双方都不利的境地。 本书会引导读者理解,为什么在很多时候,即使合作对双方都有利,人们却宁愿选择相互猜疑和对抗。作者会从信息不对称、风险规避、个体认知偏差等多个维度,解释信任瓦解的根源。同时,书中也会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打破这种困境,例如通过建立清晰的沟通机制、设计合作奖励机制、塑造长远合作的预期等,从而有效地建立和维护人际信任。读者将学会如何在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互动中,找到合作的最大公约数,避免陷入“零和博弈”的泥潭。 四、信息不对称与社会认同:操控他人决策的心理杠杆 在人际交往中,信息量的不对等往往是造成决策偏差的重要原因。“信息不对称”的概念在本书中将得到充分的阐释,它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的判断会被误导,以及如何利用信息优势来影响他人的决策。作者会分析在产品销售、市场推广、甚至是朋友间的传言中,信息的不对称是如何被巧妙运用的。 同时,本书还将重点探讨“社会认同”的力量。人们倾向于相信大多数人的选择,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种心理机制在营销、人际说服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书中会提供具体的操作方法,教导读者如何利用社会认同来增强自身的可信度,如何让自己的观点被更多人接受。例如,通过展示成功案例、引用权威观点、甚至模拟群体的认同反应,来影响他人的判断。通过对信息不对称和群体心理的深入理解,读者将能更敏锐地识别潜在的操纵,并更有效地引导他人的认知。 五、情绪的博弈与非理性行为:超越理性的心理洞察 人际交往并非总是理性的计算,情绪在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人际交往中的博弈心理学》不会忽视这一点,而是会将目光投向非理性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作者会分析“损失厌恶”如何让我们在面临潜在损失时,做出与理性选择相悖的决定;“框架效应”如何通过不同的陈述方式,影响我们对同一事物的判断。 书中还会探讨情绪在博弈中的影响,例如愤怒、恐惧、喜悦等情绪如何改变我们的决策偏好,如何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判断。通过理解这些非理性因素,读者将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避免被情绪裹挟而做出冲动的决定。同时,也能更深刻地理解他人的情绪行为,从而在互动中采取更恰当的应对策略。这使得本书的指导更加全面,既有理性分析,也有对复杂人性的关照。 六、构建高效人际策略:从理论到实践的升华 《人际交往中的博弈心理学》的价值在于其将复杂的理论与生动的实践相结合。书中提供的不仅仅是洞察,更是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读者将学习如何根据不同的交往情境,选择最合适的博弈策略。例如,在追求长期合作时,选择“重复博弈”中的“以牙还牙”策略,即对方善意回报,我也善意回报,对方背叛,我也背叛;而在一次性互动中,则可能需要考虑更短视的策略。 本书还会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反思,认识到自身在人际博弈中的盲点和惯性思维,从而主动地调整和优化自己的行为模式。通过学习本书,你将能够: 更清晰地识别和分析人际互动中的权力动态和利益分配。 更有效地运用谈判技巧,达成互利共赢的结果。 更深入地理解信任的本质,并建立和维护稳固的人际关系。 更敏锐地洞察他人的心理动机,避免被不当信息或情绪所影响。 更主动地构建自己的人际网络,并实现个人目标。 结语 《人际交往中的博弈心理学》是一部开启人际关系新视角的杰作。它以博弈论的严谨,结合心理学的深刻洞察,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理解和驾驭人际互动的强大工具。阅读本书,你将不再是那个被动卷入人际旋涡的旁观者,而是能够成为一个洞悉规则、运筹帷幄的智慧玩家。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社交世界里,掌握这门“博弈心理学”,就是掌握了通往更成功、更和谐人际关系的金钥匙。它将帮助你在生活的每一场“博弈”中,做出最明智的选择,收获最丰厚的回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深刻的感受,是它让我对“理解”有了更深的体会。过去,我可能更多地从“好人”或“坏人”的角度去评价一个人,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时候,人们的行为是基于一种权衡和选择,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下的最优解。这种视角上的转变,极大地拓展了我理解世界的维度。我开始尝试着用一种更加客观、理性的方式去分析和解读他人的言行,而不是轻易地陷入情绪化的评判。这种能力,我认为对于任何想要在社会中获得成功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长久的良师益友,在未来的每一次人际交往中,都能给我提供宝贵的智慧和启示,让我能够以更加成熟和智慧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并从中获得成长。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自我探索的旅程。书中的每一个案例,每一个分析,都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我过往在人际交往中的种种表现。我曾因为过于直接而伤害了他人,也曾因为过于犹豫而错失了机会。作者用博弈的视角,将这些看似随机的事件,梳理出了内在的逻辑。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并非完全出于本能,而是受到了各种潜在的心理预期和利益交换的影响。这种“顿悟”的感觉,非常令人激动。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茫然无措的旁观者,而是逐渐成为一个能够理解并参与这场心理博弈的“玩家”。我希望能够将书中的知识融会贯通,真正应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去改善我与家人、朋友、同事的关系,让我的生活更加和谐与充实。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简约而不失深度,仿佛预示着书中的内容将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认知领域。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在书店的书架上一眼注意到它的。封面上“博弈心理学”这几个字,立刻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平时就对人际互动中的种种微妙之处很感兴趣,总觉得在看似平常的对话和互动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规则”和“策略”。而“博弈”这个词,更是将这种感觉具象化,让人联想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权衡、取舍和策略运用。我对作者的背景了解不多,但仅凭书名和封面,就让我对即将翻开的知识世界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模式,洞察那些不易察觉的心理动态,从而在未来的交往中更加游刃有余,少走弯路。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一片迷雾中,而这本书仿佛是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前方的道路,理解那些让我曾经困惑不已的社交场景。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反应就是它的厚度。这通常意味着内容会比较扎实,不会是那种浮光掠影的介绍。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序言,作者的开篇就很有力量,他没有卖弄艰深的理论,而是用生活化的例子,将抽象的博弈概念与我们日常的人际关系紧密联系起来。读到这里,我内心的疑虑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在社交中碰壁,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真诚,而是我们缺乏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作者似乎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剖析了各种人际情境下的心理博弈。比如,在家庭沟通中,在工作协作中,甚至在朋友间的聚会上,我们都在不自觉地进行着某种形式的博弈。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许多经历,原来那些让我感到挫败的时刻,很可能只是因为我没有“玩对”这场心理游戏。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的另一个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将人际交往简化成一套冰冷的公式。相反,作者在论述博弈心理学原理的同时,始终强调了“人”的因素。他反复提及,理解博弈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而不是为了操纵或欺骗他人。这种价值取向让我非常认同。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互联的社会,个人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健康的关系。而这本书,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构建这些关系。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在保持自我独立性的同时,又不至于让我在人际交往中显得格格不入?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指明了一条可能的路径,它让我看到,理解他人的动机和策略,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更是一种促进合作的基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