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微结构光纤光栅特性、制备工艺与传感应用研究
定价:60.00元
作者:毕卫红 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0304891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分3个部分。部分为微结构光纤光栅理论与特性研究,主要介绍了紫外曝光方法和CO2激光脉冲方法下微结构光纤光栅(MOFG)的成栅机理、分析MOFG所用的理论方法和典型微结构光纤(MOF)下光栅的传输谱特性;第2部分分为微结构光纤光栅制备研究,主要介绍了紫外曝光法和CO2激光脉冲法制备MOFG;第3部分为微结构光纤光栅传感应用研究,主要包括柚子型MOF光栅和高双折射MOF光栅的传感研究。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说,我之前对“光纤光栅传感”的概念仅停留在书本上一些基础的介绍,对于微结构光纤的出现和它的特殊之处,并没有太多的概念。直到我拿到这本《微结构光纤光栅特性、制备工艺与传感应用研究》,才真正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书中在“传感应用”这一块的内容,简直是应有尽有,而且角度非常新颖。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生物传感”的章节。作者们没有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微结构光纤光栅来检测生物分子、pH值以及疾病标志物。书中提到了一种利用特定纳米材料修饰微结构光纤表面,从而实现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生物检测的方法,这让我眼前一亮。此外,关于“环境监测”的应用,书中也做了非常详尽的介绍,例如如何利用微结构光纤光栅监测水体污染物、气体泄漏等。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将微结构光纤光栅应用于“航空航天”和“能源领域”的潜力和挑战,这让我看到了这项技术未来广阔的应用前景。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它更像是一张充满无限可能的藏宝图,为我指明了光纤传感技术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微结构光纤光栅绝非一项孤立的技术,而是融合了光学、材料科学、精密制造和信息处理等多学科的交叉领域。书中在“特性”部分,对微结构光纤的光学传播特性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分析,包括模式导引、色散特性以及非线性效应等。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高双折射、模式耦合”等特性的详细阐述,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光栅的传感性能。这些理论基础的扎实讲解,为理解后续的制备工艺和传感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书中在介绍“制备工艺”时,并没有简单罗列设备和参数,而是着重于不同工艺之间的协同效应和互补性,例如如何结合紫外曝光和飞秒激光直写技术来制备高性能的光栅。这种系统性的视角,让我对整个技术链条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而“传感应用”部分,更是将前面提到的理论和工艺巧妙地串联起来,展示了微结构光纤光栅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强大能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技术的“点”,更是描绘了一个技术发展的“面”和“体”,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去审视和理解微结构光纤光栅的潜力。
评分这本《微结构光纤光栅特性、制备工艺与传感应用研究》(毕卫红 等)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为一名初涉光纤传感领域的在读研究生,我一直为找不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至于过于晦涩的入门书籍而苦恼。市面上很多教材要么理论过于抽象,要么实践性不足,总感觉隔靴搔痒。但当我翻开这本书,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而生。首先,它的结构编排非常合理,从最基础的光纤光栅原理讲起,逐步深入到微结构光纤的特性,再到具体的制备工艺,最后落脚到传感应用。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让原本看似复杂的概念变得清晰易懂。特别是关于微结构光纤的章节,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结构(如空气孔光纤、长周期光纤光栅等)的优势和特点,还配有大量的示意图和理论推导,这对于我理解不同结构对光信号的影响至关重要。而且,书中在介绍制备工艺时,并没有停留在原理层面,而是详细阐述了不同工艺(如飞秒激光直写、化学腐蚀等)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关键参数的控制,这对我进行实验设计和优化非常有指导意义。我甚至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联想到自己课题组正在进行的实验,并尝试将书中的一些方法和思路进行对照和借鉴。总而言之,这本书对于想要系统学习微结构光纤光栅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传感领域的科研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绝对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科普读物,它更像是为专业研究者量身打造的参考手册。从“制备工艺”这一章节开始,我就被其细致入微的描述所折服。作者们不仅列举了常用的制备技术,比如飞秒激光诱导折射率变化,还深入探讨了不同技术参数(如激光脉冲能量、扫描速度、曝光时间等)对最终光栅性能的影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光栅周期和调制深度”的精细控制的讨论。这直接关系到光栅的反射/透射谱的形状、峰值波长以及消光比,而这些都是衡量光栅性能的关键指标。书中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图表,清晰地展示了这些参数变化的规律,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其中的物理机制。而且,书中对于“应力加载、热处理”等后制备工艺的介绍,也十分到位。这些工艺往往是优化光栅性能、提高其稳定性和耐久性的关键步骤,书中对此的阐述,为实际操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作为一名在实验室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深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而这本书,恰恰在两者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它不仅告诉我们“是什么”,更教会我们“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微结构光纤光栅”这个概念的理解相当模糊,认为它只是普通光纤光栅的一个小分支,没什么特别的。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非常严谨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向我展示了微结构光纤如何通过引入空气孔或其他特殊结构,极大地拓展了光纤的传输和传感能力。书中关于“浸入式传感”的章节,令我印象深刻。作者详细地解释了如何利用微结构光纤内部的空气孔填充不同介质,从而实现对温度、折射率、化学物质等多种参数的灵敏测量。这种“内涵乾坤”的设计思路,远超了我之前对光纤传感器的认知。此外,书中对不同类型微结构光纤光栅(如倾斜光栅、长周期光栅)在传感应用中的具体优势和劣势进行了深入对比分析,这让我能够根据不同的传感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光栅类型。举个例子,当需要高灵敏度测量液体折射率变化时,书中提到的某些特定空气孔结构的倾斜光栅,其理论响应曲线和实验数据都得到了详尽的呈现,这为我进行实际的传感器设计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依据。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让我对微结构光纤光栅在未来的传感技术发展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