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达摩大师传 |
| 定价 | 23.00 |
| ISBN | 9787100102711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作者 | 程世和 |
| 编号 | 1201007805 |
| 出版日期 | 2014-10-01 |
| 印刷日期 | 2014-07-09 |
| 版次 | 1 |
| 字数 | 无 |
| 页数 | 194 |
| -总序佛光与慧灯星云 -卷首语程世和 一三王子志存佛业 二从跋陀初学小乘 三遇宗祖发明心要 四承遗教祖师圆寂 五返南天化导宗纷 六拨迷雾王侄忏悔 七奔东土三年苦渡 八抵羊城开示佛法 九入金陵机缘未契 十坐洛阳预知佛难 十一上嵩山少林壁观 十二遭讥嫌五次被毒 十三求大法慧可断臂 十四付衣钵从容化灭 十五传佳话只履西归 -后记程世和 |
| 程世和 安徽省池州市人 1985年本科毕业于安徽师大中文系 1988年硕士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 2001年博士毕业于苏州大学文学院 现为陕西师大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史教学与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出版著作'史记―伟大人格的凝聚''汉初士风与汉初文学'。 |
| 普通成人 |
| 程世和所著'达摩大师传'讲述达摩大师是南印度香至王的三王子 初学小乘禅观 后得遇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 从其出家 奉教师傅近四十年。至般若多罗灭度后 继为西天二十八祖。后来为到中国传播佛法 历经三载 才来到了广州。后又至当时梁国都建康 与梁武帝会见 因语句不契 遂渡江北上 从而迎来了中国佛教目前重要的时刻――“一苇渡江”。达摩先到达洛阳 后至嵩山少林寺 在后山面壁 一坐九年。后来 神光“立雪断臂”向其求教 达摩为其精诚所感 认定神光可堪当大任 改其名为慧可 终传以正法眼藏。很后于公元五二八年灭度 并留下了“只履西归”的神迹。 |
| 达摩淡然一笑 没有回答。在萨婆罗恭身迎请下 达摩进入寺院 稳稳地坐在法座上。萨婆罗率领一群僧众肃立在两旁。 达摩直视萨婆罗 问了一句:“世界上万事万物 纷纭复杂 请问什么是实相的相状?”达摩深知 这个实相的相状是不能用言语来表达的。他现在提出这个问题 为的是破除他们错误的见解。 萨婆罗生平就致力于对实相的研究 自觉已进人一种高深的境界。于是他躬身向前 道出了他多年的体会:“法师 依贫僧之见 不使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相互混合纠缠 而使它们泾渭分明 就是一切事物的真实相状了!” 达摩看着萨婆罗自鸣得意的样子 心中好笑 又追问了一句: “你说不使一切事物相互混合 各各自成一体。如果把这些独立存在的现象叫做实相 那么你又是怎样来确定它们的呢?” 萨婆罗知道达摩是向自己发难 就赶忙辩道:“对万事万物本来就不能够加以确定。如果对它们进行明确的界定 它们就成了僵死的东西 还怎么能够成为实际的相状呢?” 达摩追问不舍:“按你所说 各种事物的实相是不能被具体确定的。但你既然说不能够确定它们 你又如何能体证到它们的实相呢?” 萨婆罗被问得哑口无言 一时语塞。他想了半天 勉强挤出几句话来:“我说不能确定 是指作为认识主体的人 由于受到种种局限而不能对客体加以确定 并没有说万事万物本身也没有确定性。我觉得 实相的本身还是有它的确定性的。” 达摩大笑了一声 直指对方的妄言之处:“你一方面说实相具有不能确定、变动无常的特性;另一方面 你又说实相的本身是可以被确定的。你用虚妄的见解来确定不可确定的实相本身 这样确定下来的东西 你能够说它就是实相吗?” 萨婆罗强辩道:“确定的本身如果也不能确定 当然就不是实相了。但是请你注意 如果你知道这个认识的客体‘我’本身也是虚幻不实的 就能知道诸法实相既不是一成不变的 也不是变化无常的道理了。” 达摩一听 不禁哈哈大笑:“实际上 当你说起‘我’这个字时 这个我的本身已经发生了变化 离我而去了。你所说的‘实相’也是如此。当你说出实相时 实相已经不是实相了!” 萨婆罗知道自己已经漏洞百出 但他仍不甘示弱 搜刮枯肠:“法师 虽然如此 不会变化的东西应该仍然存在 它就存在于‘不在’之中。这里我只不过假借实相这个词 来指称它所代表的真实含义。” 达摩又是淡然一笑:“实相实在是永恒的、不会变化的啊!如果说有什么变化 就不是实相了。它岂能像你所说的那样一会儿是在 一会儿又不在;一会儿有 一会儿是无呢?”说到这里 达摩手指着虚空 一语道破实相的真谛:“你看这无限的虚空 就如同世间的实相 它既非有 也非无;既非在 也非不在。但它却是那样的广大辽阔 容纳万事万物。你能说这无限的虚空不是一种永恒的存在吗?” 萨婆罗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陷入语言的泥潭中不能自拔!他不由得暗暗佩服达摩的悟性高超。于是 他躬身向达摩请教道:“法师 我现在终于明白自己识见的虚妄了。但不知我这具臭皮囊 能不能也像这无限的虚空一样 做到通达无碍呢?” 达摩环视着满寺的僧众 宏声答道:“如果你们真正悟明了什么是实相 就会知道真正的实相不在一切有无之内 也不出于一切有无之外。懂得了这点 你们的心灵就如同这无限的虚空一样 可以具足三千大千世界 可以容受无边的万物。如果你们仍执着于一己之识见 又怎么能够获得圆通无碍的智慧?又怎么能够直指心性 体证真如佛性?”达摩的法音如同洪钟巨响 声声锤击着他们的心灵 直使他们窥视到一个至大无边的精神境地。 在破除了有相宗的妄见后 达摩又风尘仆仆地赶至无相宗的山门。 坐在无相宗的法座上 达摩不动声色地问道:“诸位 你们说万物都没有相状 请问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这一点呢?” 有个叫波罗提的法师走出来 回答道:“我们说万物无相 是因为心灵虚空 没有任何的形状。” P60-P62 |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穿越时空,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和精神导师充满好奇,而达摩大师无疑是其中一位。程世和先生的这部作品,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窗户。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不像枯燥的历史文献,而是更像一部引人入胜的传记小说,让我沉浸其中,欲罢不能。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达摩大师的尊重与理解。他并没有将达摩大师神化,而是努力去展现他作为一个凡人,如何通过自身的修行和顿悟,达到超凡的境界。书中对达摩大师的‘二入四行’的阐释,让我对禅宗的核心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虽然我仍需深入学习,但这本书无疑为我指明了一个方向。我从中感受到了对‘心’的探索的重要性,以及通过‘行’来体悟‘道’的智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讲述了一个故事,更传递了一种精神,一种关于如何安顿内心,如何看待世界的方法论。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命题,它们在我的脑海中久久回荡,引发我更深入的思考。”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沉静下来的书。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找到这样一本能够引领我回归内心、寻找平静的书,实属难得。程世和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不高深晦涩,却又意味深长。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与达摩大师,也与自己的内心。我被书中描绘的达摩大师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精神所深深打动。他为了传播自己的信念,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内心的坚定与执着。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忍’的力量,看到了‘静’的智慧。这些词汇在当下的社会中,似乎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达摩大师的故事,却让我们明白,它们是通往内心宁静与力量的钥匙。我推荐这本书给那些在生活中感到迷茫、焦虑,或者只是想寻找一份内心平静的人。它不会给你直接的答案,但它会引导你走向思考,引导你认识到,真正的力量,源自于内心的宁静与坚定。”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仿佛被一股古朴而悠远的气息所包围。程世和先生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他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还原了达摩大师那充满传奇色彩的生命轨迹。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达摩大师与那个时代背景的结合。他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更是那个时代中国佛教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书中对达摩大师所处的社会环境、所接触的人物、所面临的挑战的描绘,都十分生动,让我得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位伟大祖师的伟大之处。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信念,能够支撑一个人在异国他乡,面对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甚至可能存在的误解和阻碍,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书中对此有着深刻的解读,让我对‘信念’二字有了更深的敬畏。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坚持,更是源于对真理的追求,对精神的探寻。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一个鲜活的达摩,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智者。他的故事,不只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对当下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的触动。我从中汲取了力量,也获得了一种对内心宁静的追求的启示。”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好像在古老而静谧的寺庙里,点燃一盏酥油灯,灯光摇曳,映照出那些尘封的岁月和智慧的光芒。程世和先生的文字,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的禅宗祖师——达摩——那传奇的一生。我并非佛教的虔诚信徒,也对禅宗的深奥理论知之甚少,但读这本书时,我却能轻易地被其中所描绘的场景所吸引。从他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到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再到他将禅宗的火种播撒开来,每一个片段都仿佛是精心雕琢的画卷,让我身临其境。书中对达摩大师的内心世界的刻画尤其令人动容,他为何能够承受寂寞,为何能够坚守信念,他的每一次思索,每一次顿悟,都通过文字的力量,传递出一种超越时空的震撼。我仿佛看到了他在风雨中孤身前行,看到了他在山洞里静心冥想,看到了他在人群中留下智慧的言语。这本书不只是在讲述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更是在探讨一种精神,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求,一种对生命本质的追问。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一种对平静与力量的向往。我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生哲理有好奇心的人,这本书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坦白说,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时,带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好奇,毕竟达摩大师在我心中的形象,一直有些模糊而遥远。然而,程世和先生的笔触,却以一种令人惊喜的方式,将这位历史人物拉近了我的视野。他不仅仅是塑造了一个符号,更是描绘了一个充满智慧与毅力的个体。书中对达摩大师一生中关键时刻的描绘,比如他与中国僧人的交流,他对佛法精髓的提炼,都让我看到了一个深刻的思想家是如何形成的。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述中融入的文化背景,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达摩大师的思想是如何在中国生根发芽,并最终发展成为一门影响深远的宗派。这本书的语言,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让我能够轻松地进入作者构建的世界。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对达摩大师生平的了解,更是一种对‘悟’的理解,以及对‘当下’的珍视。这本书就像一位良师益友,它引导我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去探寻内心的真谛,让我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