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全唐文》诏敕考辨 国学/古籍 书籍 |
| 作者: | 韩理洲 |
| 定价: | 380.0 |
| 出版社: | 三秦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03-01 |
| ISBN: | 9787551814805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本套《<全唐文>诏敕考辨》查明了参校本,注明了文章出处,可为读者提供校勘依据,对可编年的诏敕做了编年,纠正了张冠李戴的错误,并且考查了一些残篇阙文,注明了脱夺衍误,同时也补充和订正了作者小传,是对《全唐文》诏敕部分较全面的考辨。以清编《全唐文》为底本,共收录3035位唐代作家的20025篇文章,是一部涉及唐代政治、经济、法律、外交、教育、文学、史学、科技、艺术、宗教、金石、风俗等各方面的文献,对其逐篇考辨、究其错讹,补其缺漏,旨在对唐代文化的研究提供帮助。其中的诏敕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
| 编辑 | |
唐代是我国历强盛的朝代,唐王朝真正泽被后世的是文化,版图之大、经济之盛、国力之强使得唐人具有开放自由的思想、豪放洒脱的气质、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永无止境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使得唐代的文学、书画、音乐、舞蹈、科技、宗教、思想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峰。 |
对于我们这些沉迷于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来说,寻找那些能够真正拓宽我们认知边界的“硬核”学术著作,实在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幸事。这部书的名称,特别是“诏敕考辨”这部分,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诏敕,作为帝王意志的直接载体,其语言风格、用词习惯往往是最能体现时代特色的活化石。我猜想,作者一定投入了大量精力去梳理唐代诏令的文体演变,从初唐的朴拙到盛唐的恢弘,再到中晚唐的沉郁。更重要的是,考辨工作意味着挑战既有定论。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要找到一句足以推翻前人论断的关键证据,需要何等的耐心与智慧?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对那些“疑为伪作”或“隶定有误”的诏敕进行抽丝剥茧的论证过程。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具说服力。它不追求普及大众的口号,只致力于为专业领域提供更精确的坐标系,这种专注于“精微之境”的学风,令人肃然起敬。
评分这本书的厚重感是毋庸置疑的,它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成果,而是作者多年浸淫于古籍堆中的心血结晶。作为一名对古代典籍有强烈兴趣的读者,我深知古籍整理的艰辛,尤其是在校勘诏敕这种文本——它们常常散见于各类史书、别集乃至碑刻之中,互相矛盾、真伪难辨。我十分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搭建起一个清晰可靠的文献检索和比对系统。好的考辨,不仅仅是指出错误,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经过审慎论证的“正解”路径。我希望它能提供详尽的引文出处和比对表格,让读者能够清晰地追踪作者的每一步推理。这部作品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能轻松被大众理解,而在于它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多么坚实可靠的学术阶梯。它就像一座知识的灯塔,照亮了唐代诏令研究这片充满迷雾的水域,对于学术共同体而言,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部书的名字听起来就让人心生敬畏,光是“全唐文”三个字,就足以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文治图景。我最近一直在琢磨唐代的政治制度,尤其是那些皇帝下达的诏书和敕令,它们不仅仅是行政命令,更是那个时代政治思想、社会风貌乃至文人风骨的集中体现。市面上关于唐史的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深入到诏敕这一核心文本进行细致考辨的专著却凤毛麟角。我期待这部作品能够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切入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背后,揭示出诏令颁布的真实意图、文本流传中的讹误以及不同时期诏令体例的演变规律。尤其感兴趣的是,作者如何处理那些涉及到边疆军事、科举选拔等敏感议题的诏敕,是仅仅做文献比对,还是能结合当时的史实背景,还原出历史的“原味”。如果能看到对某些争议性诏令背后权力博弈的精妙分析,那这部书的价值可就无可估量了。它绝非是简单的文本汇编,而是一部浸透着深厚学力和审慎考证的学术力作。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时,首先被它散发出的那种沉静、内敛的气质所吸引。它不同于那些追求市场热度的畅销书,它散发着一种老学者的内功。我尤其关注它对“国学”范畴的界定和实践。在当代语境下,“国学”这个词常常被泛化甚至庸俗化,但这部著作显然是从最核心的文献源头着手,试图重建唐代政治文化的肌理。诏敕的考辨,实际上是对权力语言学的深度挖掘。皇帝在发布命令时,用词的选择、引用的典故、甚至句式的排列,都蕴含着对臣民的心理暗示和政治权威的构建。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否能够从这些文本细节中,勾勒出不同时期的“皇帝人设”是如何通过诏令文本精心打造出来的。例如,是更倾向于儒家的仁德感召,还是更侧重于法家的严峻威慑?这种对文本与权力互动的深刻洞察,才是解读历史深层逻辑的关键所在,也体现了作者超越一般文献整理的学术高度。
评分最近淘到一本关于国学典籍的著作,阅读体验相当奇妙。市面上的古籍整理,很多时候要么过于拘泥于文字校勘,读起来枯燥乏味,要么就是过于宏大叙事,让人抓不住重点。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巧妙,它似乎没有着眼于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聚焦于“考辨”二字。这意味着,它更像是一部“侦探小说”——只不过侦探的对象是流传千古的文献。我个人对这种细致入微的文献学研究抱有极大的热情,因为它触及了知识传承的本质:我们今天所读到的“经典”,究竟有多少是经过了层层过滤和扭曲的“原貌”?我希望看到作者能够展示出扎实的“眼力”,能够通过对比不同版本、不同朝代的引用痕迹,辨明哪些是真伪难辨的伪作,哪些是因抄录失误而产生的谬误。这种对文献可靠性的极致追求,才是真正对前人智慧的尊重,也是构建严谨学术大厦的基石。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透露出一种对古籍的敬意,纸张的质感和字体的选择,都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安静的古老书房之中,沉浸在与古人对话的氛围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