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 名 | 胎记——霍桑短篇小说(评注本) | ||
| 作 者 | 朱振武 | 出 版 社 |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10年10月 | I S B N | 978-7-5628-2807-5 |
| 页 数 | 298 页 | 字 数 | 553千字 |
| 开 本 | 16 开 | 重 量 | 0.573 千克 |
| 定 价 | 35 元 | 赠 品 | 暂 无 |
本书收集了霍桑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13篇,序言对霍桑的生平和创作历程作了较为简要的介绍。正文采用中英对照的方式,每篇小说都配有500—1000字的编者导读,此外,正文中出现的习语、俚语以及较为生僻的字、词语和句子,编者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评注,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读者阅读经典小说的语言障碍。
名家双语阅读丛书共7册,收录了6名美国具代表性的名家之经典作品
内容经典:
每部小说均是该名家具代表性的短篇精选,代表着美国不同时代和不同风格,反映了美国小说的全貌。阅读此书,让每一位读者都不再留有旷世奇憾
读者群广:
每篇小说均提供精彩导读,既为读者提供当时的社会语境及其与作家其他作品的关联,又传达出编撰者的独特阅读体验。正宗的英文,精确的注释,优美的译文,让每一位爱好读书的人都能感觉充实
意义重大:
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的内涵,人们每重复它一次都能从中有所感悟。阅读经典,它使没有头脑的人变得有头脑,没有文化的人变得有文化,使肤浅之徒变得稳重、呆板之人变得诙谐、迟滞之人变得睿智、短视之人变得远见、丑陋之人变得俊拔、狭隘之人变得宽容,使卑微变得高贵、猥琐变得雍容、空虚变得充实、奢靡变得简朴、情调低俗变得品位高雅。追求潮流,讲究情调,注重内涵的你,怎能不阅读经典?
这本《胎记》的选篇和翻译水准,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霍桑那些深植于新英格兰土壤的哥特式幽思与道德寓言,经过这般细致的打磨,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赏评注部分的深度,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背景交代,更是对文本细微肌理的精准剖析。那种将文学现象置于历史语境中去考察的视角,让人在阅读时,能更清晰地捕捉到十九世纪美国文学那份特有的、关于原罪、疏离与救赎的挣扎。读完一篇,总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潜水,浮出水面时,对人性复杂性的理解又多了几分层次。这种深度阅读的体验,远非走马观花的译本所能比拟,对于想要深入研究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读者来说,它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提供了远超一般读物所能给予的知识密度和思想碰撞。
评分我一直觉得,品读经典,最怕的就是被所谓的“权威解读”框住想象力的边界。然而,朱振武主编的这套评注丛书,却成功地在“引导”与“开放”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评注的切入点往往非常新颖,它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抛出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引导读者去思考霍桑笔下那些永恒的道德困境是如何折射到我们当下的社会图景中的。特别是对那些隐晦的象征符号的解析,既有扎实的文献支撑,又不失文学批评的灵动,让人在理解古老文本的同时,也获得了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这种不强加于人的引导方式,使得阅读体验非常个人化和沉浸,仿佛是与一位学识渊博又洞察人心的导师进行着私密的学术交流。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上来看,这套书的设计处理得非常得体,英汉对照的布局既保证了原汁原味的语感,又为理解提供了坚实的辅助。那种将原文与译文并置的排版方式,极大地方便了对照阅读时的流畅性,避免了频繁翻页的割裂感。我注意到,译者在处理一些具有浓郁时代色彩或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时,处理得相当谨慎且到位,既保留了文学上的韵味,又没有牺牲现代读者的可读性。这是一种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翻译的痕迹被巧妙地隐藏在了对文本精神的忠实再现之中。每一次目光在两种文字间游移,都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这对于学习英语文学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堂活生生的、精选的“高级翻译实践课”。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文学阅读范畴,更像是一份扎实的文化研究工具。对于那些热衷于文学史梳理和比较研究的学者而言,这套“美国文学经典”丛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照系。评注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非常强,它清晰地梳理了霍桑在特定历史时期对美国精神气质的塑造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同时也将其置于更宏大的世界文学图景中进行审视。我特别赞赏其对特定文学流派和思想流派的关联性分析,使得读者在欣赏短篇故事的艺术魅力的同时,也能建立起清晰的知识脉络。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常读常新的作品,它的深度和广度,足以支持多次深入的研究和品鉴。
评分作为一位长期关注美国文学发展脉络的爱好者,我必须说,这本集子在选篇上展现了编者极强的专业视野。它收录的短篇小说,无疑是霍桑思想最集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代表作。每一次重读,都仿佛在剥开一层层历史的尘埃,重新发现那些关于人性的基本母题——无论是对伪善的鞭挞,还是对情感禁锢的哀叹,都展现出惊人的穿透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几篇的叙事节奏感,那种从平静的日常叙事中,缓慢地渗入恐怖、不安和超自然元素的过渡,处理得犹如精妙的音乐渐强,抓人得很。阅读过程中,我能真切感受到那种十九世纪新英格兰特有的、压抑而又充满精神张力的氛围,仿佛身临其境地站在清教徒的阴影之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