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水经注
:598.00元
作者:(北魏)郦道元
出版社:线装书局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12019560
字数:1360000
页码:1792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部“厚重而又易读”的经典之作。初见书名,可能会觉得“水经注”三个字有些过于学术化,但“4卷 中国地区概况 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的副标题,立刻打消了我的顾虑。它显然是经过精心编排,既保留了《水经注》原文的学术价值,又通过白话翻译和详实的注释,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137条河流走向历史自然人文地理”的梳理,这不仅仅是枯燥的地理信息罗列,而是将每一条河流都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解读。例如,在介绍某条河流时,书中会详细描述它的地理走向、水文特征,但更让我着迷的是,它还会引申出与这条河流相关的历史事件,比如某场战役的发生地,或者某个古代王朝的漕运路线;还会提及河流沿岸的自然风光,比如奇特的山脉、珍稀的动植物;更有趣的是,还会深入探讨河流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民俗习惯的影响。这种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让阅读过程充满惊喜,仿佛在和作者一同探索一个鲜活的古代中国。
评分翻开这本《水经注》,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它那“文白对照”的设计。我一直觉得,学习古代经典,尤其是像《水经注》这样兼具学术性和历史性的著作,如果仅仅依靠白话翻译,未免有些失之毫厘。这种文白对照的版本,就像是为我提供了双重视角:既能领略原汁原味的古文韵味,又能借助现代语言的辅助,理解其中的奥妙。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原文和译文并列,而是在译文中穿插了大量的注释,这些注释详尽地解释了原文中的生僻字词、典故以及一些地理现象。比如,书中对某条河流的流向描述,旁边的注释可能就会引申出与这条河相关的历史传说,或者是古代人对这条河的某种认识和利用方式。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注释方式,让我觉得阅读过程非常流畅,而且信息量极大。对于我这样对中国古代地理略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友好的入门途径。它没有给我带来那种“高山仰止”的压迫感,反而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步步地引导我走进《水经注》的奇妙世界。书中涉及的“137条河流走向历史自然人文地理”的标注,也让我对内容的丰富性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河流的书,更是一部浓缩了古代中国地理文化精髓的百科全书。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虽然有些冗长,但恰恰点明了它的核心价值——《水经注》。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地理学著作深感兴趣,而《水经注》更是其中的翘楚。这次有幸读到这部“4卷 中国地区概况 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的版本,真是相见恨晚。拿到手的时候,厚实的装帧就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感,打开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古朴的文言原文,仿佛穿越了时空,与作者一同踏上那山川河流的探索之旅。而紧随其后的白话翻译,则像是贴心的向导,将古人的智慧用现代的语言娓娓道来,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那些精妙的描述。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的“原文注释”部分,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考证的痕迹,对每一个地理名词、每一个典故都进行了细致的阐释,这无疑大大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让我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真正理解作者构建的地理世界。这套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地理著作,更是一扇打开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甚至民俗的大门。看着书中对137条河流的走向、水文特征的细致描绘,我能想象出古代人民依水而居、耕作渔猎的生动画卷。对于书中提及的“历史自然人文地理”方面,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古人并非仅仅关注地理的形态,更将它与历史事件、自然变迁、人文活动紧密联系起来,这种宏观的视角,即使在今天看来,也颇具启发性。
评分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本“穿越时空”的书。当我打开《水经注》这部“4卷 中国地区概况 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的版本时,感觉像是收到了一份来自古代的珍贵礼物。书名中的“137条河流走向历史自然人文地理”更是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仿佛里面藏着古人眼中那个生动的中国。我尤其欣赏的是,它采用了“文白对照”的方式,让我既能欣赏古籍的原貌,又能借助白话翻译轻松理解。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的“原文注释”部分,对每一个地理名词、每一个历史典故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解释。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被这些注释所吸引,它们就像一个个小小的窗口,让我窥见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在描述一条河流的流经地时,注释可能会详细介绍该地的历史变迁、古代的官职设置、甚至是当地的特产和风俗。这种细致入微的呈现,让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地理知识的介绍,更是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的一次全景式展现,让我深刻感受到河流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书名中“4卷 中国地区概况”的描述,可以说一点都不夸张。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书中对中国各个地区的地理特征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而“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的编辑方式,更是让它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最喜欢的部分就是那些“原文注释”。很多时候,我阅读古文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词汇或句子,而书中的注释就像及时雨,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还常常会涉及到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化习俗,甚至作者的生活年代。例如,书中提到某地有一种独特的植物,注释中不仅说明了这种植物的形态特征,还会提及它在古代医药、饮食中的应用。这种多维度的信息叠加,让我对古代中国的生活和环境有了更深切的体悟。而“137条河流走向历史自然人文地理”这一概括,更是直击本书的核心。它不仅仅是记录河流的流向,更重要的是,它将河流与历史事件、自然地理现象、以及当地的人文风情紧密地联系起来。读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古人在河流边建立城镇,在河流中捕鱼,在河流上进行贸易的场景,感受到河流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