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荀子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必读本) |
| ISBN: | 9787550243699 |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定 价: | 12 元 |
| 作 者: | (战国)荀子,著,徐艳华,译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32开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5-07-01 | 版次:1 | 页数:160 |
| 印刷时间:2015-07-01 | 印次:1 | 字数:130千 |
| 目 录 | |
【荀 子 目录】 一、劝学………………… 005 二、修身………………… 012 三、不苟………………… 021 四、荣辱………………… 028 五、非相………………… 035 六、非十二子…………… 041 七、儒效………………… 047 八、王制………………… 055 九、富国………………… 062 十、王霸………………… 077 十一、致士……………… 087 十二、天论……………… 094 十三、礼论……………… 102 十四、乐论……………… 111 十五、解蔽……………… 116 十六、正名……………… 125 十七、性恶……………… 132 十八、宥坐……………… 140 十九、子道……………… 150 |
| 作者介绍 | |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先秦思想家、文学家,先秦儒家的zui后代表人物。 |
| 精彩书摘 | |
一、劝学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①而青于蓝;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 槁暴③,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④则 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⑤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释】 ①蓝:即“蓼(liǎo)蓝”,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叶子 可供提炼深蓝色有机染料靛蓝。 ② (róu):通“煣”,指通过用火熏烤的办法让木 料弯曲。 ③槁暴(ɡǎo pù):像火烤一样地晒。槁,通“熇”, 烤。暴,通“曝”,晒。 ④砺:砥砺,这里指的是磨刀石。 ⑤参省:反省、检查。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蓝,是从蓝草中萃取 出来的,却比蓝草的蓝色更青;冰,是由水结晶而成,却比 水更加寒冷。木材平直是因为有墨线给它做标准,如果用火 烤弯,就可以用来制作车轮,弯曲后的木材是符合圆的标准 的,即便是受到烈日曝晒,木材也不会重新变得笔直,这 是因为它已经经过了火烤等加工过程。所以,木材有了墨 线做标准,才能变得更加笔直,刀剑经过磨刀石的打磨, 才能变得锋利。君子学识渊博,还要每天不断地反省自己, 才能变得更加聪明,行为上也不会出现什么过错了。 【原文】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 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①、越、夷②、 貉③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 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注释】 ①干:同“邗”,古代诸侯国,位于今江苏扬州东 北,春秋时为吴国所灭,此指代吴国。 ②夷:对我国古代居住在东部地区少数民族的一种 泛指。 ③貉(mò):通“貊”,是对我国古代居住在东北部 民族的一种泛指。 【译文】 所以,不登上高山的山顶,就不可能知道天到底有多 高;不自潜入深涧,就不可能知道大地到底有多厚;不 耳聆听先王留下来的话,就不可能知道学问到底有多么广 博高深。生活在吴国、越国、东夷、北貉一带的人民,刚 刚生下来的时候,啼哭的声音都是一样的,在长大后才有 了不同的风俗习惯,是教育让他们有了如此的不同。《诗 经》上说:“君子啊,不要总是想着过安定的生活。态度 恭谨地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爱好正直之道。如果神明听 到了你所做的这,就会把巨大的幸福赐给你。”没有 比接受道德教化更大的神明,也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的 福分了。 【原文】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跂②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③。假④舆马者,非利足 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⑤江河。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注释】 ①须臾:形容非常短暂的一段时间。 ②跂:通“企”,指踮起脚跟的样子。 ③彰:鲜明的样子,这里是“使……鲜明”的意思。 ④假:假借、借助。 ⑤绝:渡河。 【译文】 我曾经整天都在思索,却发现以思索得到的知识,没 有片刻之间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长时间地踮起脚尖遥望 远方,却发现用这种方法并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 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却能让远处的人看到;顺着 风刮过的方向呼喊,声音并没有比原来更大,却能让远处 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远行的人,并不是凭借自己的 双脚,却能够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借助舟船远行的人, 并不都是善于游泳的人,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平 常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因为他们善于借助外在的力量 实现目的罢了。 【原文】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 苇、苕①。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 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②,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 而临百仞③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 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④,与之俱黑。兰槐⑤之根是为 芷。其渐之滫⑥,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 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⑦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 中正⑧也。 【注释】 ①苕(tiáo):古代对芦苇花穗部分的一种称呼。 ②射(yè)干:草本植物,其根可入药,茎细长,多 在山崖间生长,外形上看像树木。 ③仞(rèn):古代表示高度和深度的计量单位。在周 代,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一尺相当于今二十三厘米。 ④涅(niè):古代一种用来织染的黑色染料。 ⑤兰槐:一种香草名,又叫白芷,花白,味香,幼苗 称“兰”,根称“芷”。 ⑥滫(xiǔ):原意指淘米水,这里指发酵了的臭水。 ⑦游:指古代读书人为了增长知识和见识而到外边结 交有才学的人。 ⑧中正:指正确而恰当的事物。 【译文】 南方有一种叫作“蒙鸠”的鸟,它用自己的羽毛做巢, 又用毛发细细编织,并将它系在芦苇、茅草等植物的茎上。 结果风把草茎吹折了,系在草茎上的鸟巢也随风坠落,鸟 蛋连同孵化的小鸟都死了。这不是鸟窝编织得不好,而是 它所系的东西决定了这样的结果。西方有一种草,名叫射 干,它的草茎有四寸高,生长在高山上,面对百丈的深 渊;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它的茎能长这么高,而是它立 在了高山上。蓬草生长在麻地里,即使没有外力的扶持, 也能直立地生长。如果白沙混进了黑色的淤泥里,就会变 得与淤泥一样黑。兰槐芳香的根叫白芷。但如果把它的根 浸在臭水里,就会让君子不敢靠近,常人也不愿把它佩戴 在身上,这并不是因为它的本质变得不再美好,而是因为 被脏水浸泡的结果。所以,君子定居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适 |
| 前言 | |
前言 荀子本名况,又号荀卿,是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文学 家,也被认为是继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儒 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确切生卒年月早已无法考据,大约生活 在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38年之间。 荀子不仅仅集儒家思想之大成,更兼采道家、墨家、名家、 法家等诸家学说中的精华,并在人性、礼法、人的社会地位、名 与实之间的关系上,形成了创造性的、带有极强个人色彩的思想 观点。郭沫若将《荀子》一书与《孟子》《庄子》《韩非子》并 列,称这四部作品为“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 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是各有千秋”,足见荀子文风 之特色。 荀子思想中特色的,是他对于人性的观点和看法,甚至 成为其整个思想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这一点上,荀子与他 的前辈孟子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主张。 在人性的问题上,孟子主张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概括起来就 是“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们日常所 表现的追名逐利、嫉贤妒能等行为,都是人的本性的体现,都是恶 的。这些所谓的“欲望”,都是与建立“善”的价值观相对立的, 是导致社会走向混乱的重要因素。所以,他提倡统治者以“德 政”“教化”的手段来实现对人本性的改造,培养出符合社会礼 法规范、遵行礼法道义的真正的“人”,并强调法制在此过程中 的重大作用。而这种倡导法制作用的观点,是《荀子》中zui受后 世儒学家诟病的地方,但也恰恰是荀子思想中的独特之处。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于“礼”的理解上,荀子也与两位前 辈孔子和孟子有着较大的不同。在孔子看来,所谓“礼”也就是 西周时期的文明,表现出的是对过去的留恋和向往。而孟子的 “礼”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之上的,强调源自人内心的 自觉,以及自我的道德修养。而荀子则提出“隆礼”的观点,重 视“礼”对于社会安定的作用,并结合“人性本恶”这个前提, 加入了一些法家的思想主张,将“重法”与“隆礼”放在同等重 要的位置上。 虽然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他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特 征就是人有智慧,能够借用智慧的力量来摆脱自身的“恶”,从而 达到“善”的美好境界。并且,荀子还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三种 伟大的力量,也就是所谓的天、地、人,这三种力量同等重要 却又各司其职,并且只有当三者各司其职的时候,才能为人类谋 得的利益。这也就是《天论》中所提到的“天有其时,地有 其财,人有其治”的思想。这种思想主张,为中国古代“天人” 学说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是其思想中zui有价值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荀子还就“名”与“实”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主张。所谓“名”与“实”,其实就是“具象”与“抽象”、“虚 幻”与“现实”、“概念”与“实在”之间的关系,也是先秦诸子 中论述非常多的一组关系。而荀子正处在战国后期,动荡的社会 现实让他对这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所以,他才在 《正名》篇中,从伦理意义的角度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在正反的 对比中,彰显了“正名”对于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 荀子的作品原是以单篇形式流传的,并没有被辑录成书,西 汉时期,刘向从单篇流传的三百二十三篇据传的荀子著作中,删去 重复,选择三十二篇,编成十二卷,并取名为《孙卿新书》(汉代 人避汉宣帝的讳,改“荀卿”为“孙卿”)。而《荀子》之名zui早 出现,则是在唐人杨倞注解《孙卿新书》之后。经过杨倞的注解和 调整,才形成了如今我们所见到的这个版本,篇目包括《天论》、 《礼论》、《解蔽》、《正名》、《劝学》、《修身》、《非十二 子》、《非相》等,涉及哲学、政治、治学、立身、学术等多个方 面。虽然名为《荀子》,但实际上并非全部为荀子的作品,也有部 分篇目是荀子弟子的作品,甚至是汉代儒生的杂录。 本书参照清人王先谦的《荀子集解》,同时参考上海古籍 出版社出版的《荀子译注》中的注释和译文。由于参考版本的不 同,难免存在注释及翻译上的不当或错讹之处,敬请读者朋友批 评指正。 |
与其他版本相比,这本《荀子》在细节处理上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的体贴。我的阅读习惯是,遇到疑难句,会倾向于立刻查阅注释,而不是强行跳过。这本译注本的排版设计完美契合了这种需求——原文、注释、译文三者分栏清晰,视线切换流畅自然,不会出现“找注释要翻半页”的窘境,极大地保证了阅读的连贯性和心流体验。此外,对于那些多次出现的关键性术语,如“法”、“性”、“义”、“理”,译者似乎形成了一套稳定的、带有辨析性的翻译策略,这种一致性避免了不同章节之间因用词摇摆而导致的理解混乱。举个例子,对“君子”的定义,它不是简单地翻译成“有德行的人”,而是结合上下文,区分了其政治实践意义和道德修养层次。这种严谨性,让整个阅读过程既高效又深入,几乎没有遇到那种“好像懂了,但细究起来又说不清”的尴尬时刻。
评分坦白说,我买这本书,主要目的是想厘清荀子思想体系的逻辑闭环,特别是他对“礼法”与“天道”的整合方式。此前我读过一些关于先秦哲学的通史,大多只是蜻蜓点水般提及荀子是“法家化”的儒者,但始终未能抓住其核心的内在动力。这本译注本的精妙之处,恰恰在于其“文白对照”的处理方式。当原文中出现如“伪”与“天”的对举,或“性”与“修”的辩证关系时,白话译文的处理绝非简单的词语替换。译者似乎深谙荀子的思维模式,在翻译时,特意保留了某些关键概念的结构强度,使得读者在对比原文和译文时,能清晰地看到荀子是如何构建其“以人为中心,师法先王,崇尚教化”的哲学大厦的。特别是关于“化性起伪”的段落,译文的措辞精准且充满力量感,读来令人精神为之一振,理解了他为何能成为影响汉代“独尊儒术”的关键铺路人。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引导人进入古代思辨模式的“心法秘籍”。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买这本书之前,对自己的文言功底有些过高的估计。通常阅读古代经典,我的节奏会因为生僻字和复杂句法而被拖慢,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查阅字典,阅读体验自然大打折扣,最后往往只能收获零星的精彩片段。然而,阅读这本《荀子》的过程,出乎意料地顺畅。这得益于其注释的密度和精确度,它们像无形的拐杖,在我即将绊倒时及时出现。尤其欣赏的是,译文的风格非常典雅而不失流畅。它没有落入那种生硬的、机械的“翻译腔”,读起来反而有一种内在的节奏感,仿佛是在听一位功力深厚的学者用现代汉语,重新讲述荀子高亢激昂的哲学论辩。这种高质量的“转译”,使得那些原本只存在于学术论文中的深奥观点,变得可以被普通受过良好教育的读者所接受和吸收。这本书成功地降低了通往儒家经典核心的门槛,但绝非以牺牲学术深度为代价。
评分这本《荀子》的译注版本,在翻开首页时,就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庄重感,装帧设计虽然朴实,但纸张的选择却很考究,读起来手上不觉油腻,反而有一种温润的质感。我原本对先秦诸子多有涉猎,但真正系统深入地研读《荀子》却常常因为文言的晦涩而望而却步。市面上的版本良莠不齐,要么注释过于简略,像走马观花;要么译文过于“白话”,失去了古籍原有的韵味和张力。然而,这本选本的译注处理得恰到好处,它像一位耐心而渊博的向导,既没有完全架空原文,也没有让读者迷失在繁复的字词考据中。尤其是对于“性恶论”的阐释部分,译者在注释中不仅梳理了荀子与孟子思想对立的关键节点,还巧妙地引入了后世如董仲舒、王阳明等对“人性”看法的演变,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儒家思想内在张力的理解。翻阅时,那种仿佛置身稷下学宫,聆听大师教诲的沉浸感,是其他版本难以比拟的。对于想要真正“啃”下经典,而非仅仅“浏览”名言警句的读者来说,这是一份难得的厚礼。
评分作为一名对古代政治哲学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最看重的是经典在当代语境下的“可激活性”。很多古代典籍读起来,总觉得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成了故纸堆里的陈词滥调。但这本书在注释中,对“隆礼重法”、“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些核心概念的解释,却能自然地引申到现代社会治理的困境和挑战。例如,对于“治理者必须明法度”的论述,译注部分并没有停留在复述历史案例,而是深入剖析了荀子对“个体欲望膨胀”与“社会秩序维护”之间矛盾的深刻洞察。这种注释的穿透力,让我意识到,两千多年前的担忧,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依然具有惊人的现实意义。它让人不禁反思,我们当下的诸多社会纷争,是否恰恰是忽视了荀子所强调的,那份构建稳定共同体的基础——被规范的“人性”与被尊重的“礼制”。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搭建了古今思想的桥梁,让荀子的智慧不再是遥远的哲学概念,而是可以用来审视当下的锋利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