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词曲类:稼轩词

四库全书词曲类:稼轩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辛弃疾 著
图书标签:
  • 辛弃疾
  • 稼轩词
  • 宋词
  • 词学
  • 四库全书
  • 文学
  • 古典诗歌
  • 中国古典文学
  • 诗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书店
ISBN:978751491909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738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四库全书词曲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宋辛弃疾撰。其次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燮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马端临《经籍考》载《稼轩词》四卷,此本届毛晋所刻,亦为四卷,而其总目又注原本十二卷。其集旧多讹异,今并群为勘正,其必不可通而无别本可证者,则姑从阙疑之羲焉。

内页插图


《稼轩词》是南宋豪放派词宗辛弃疾创作的一部词集,收录其毕生词作。稼轩,即辛弃疾的号。他一生经历了南宋从偏安到危亡的剧烈动荡时期,其词作以其雄浑奔放、慷慨激昂的风格著称,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报国无门的悲愤。 一、 时代背景与辛弃疾的生平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历阳(今安徽和县)人。他出身于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少年时便怀抱驱逐金兵、收复故土的壮志。二十一岁时,他集结乡勇,大败金军,之后南归。在南宋朝廷,他屡次上书主张抗金,但受到主和派的排挤,一生仕途坎坷,多数时间被闲置或派往地方任职。这种不被重用、壮志难酬的境遇,极大地影响了他的词风和词作内容。 他一生“有志而不得用”,这种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他少年时在金国故地的亲身经历,以及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共同熔铸成他词作中“慷慨悲歌”的主旋律。他的生活足迹遍布江南各地,从繁华的都市到荒凉的山野,从繁重的政务到悠闲的农事,这些经历都为他的词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 稼轩词的内容特征 《稼轩词》内容极其丰富,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辛弃疾作为一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多方面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 1.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抗金复国的壮志 这是《稼轩词》最核心、最鲜明的主题。辛弃疾目睹山河破碎,国家危亡,内心充满了忧愤和不甘。他的词中,随处可见对故国的眷恋,对金兵侵略的痛恨,以及渴望国家统一、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战争图景,展现了词人渴望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从“挑灯看剑”到“梦回吹角连营”,再到“沙场秋点兵”,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阳刚之气,将词人的壮志凌云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其为国捐躯的决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烟 tende。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烟 tende。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词人登临古迹,触景生情,不仅回忆了孙权时代的英雄业绩,更将目光投向南宋当下的偏安局面,发出“天下英雄谁能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感慨,渴望重拾当年的雄风,再创辉煌。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望岩峦,昔时人已没,此身何寄?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移时费尽心神,倚栏长叹息。” 词人借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来抒发自己对山河的依恋,以及对国家前景的忧虑。他希望青山能理解自己的情怀,就像自己也觉得青山如此可爱一样。而“移时费尽心神,倚栏长叹息”则直接点出了他因政治失意、报国无门而产生的深沉愁绪。 2. 对现实政治的批评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辛弃疾不回避现实,他的词中常常流露出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思进取的批评,以及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 《鹧鸪天·陌上初熏草色长》:“ 却坐而今,谈笑自若,岂无忧愁。 却坐而今,谈笑自若,岂无忧愁。 山河破碎,只在眼前,何以自安?” (此句为大意,并非原文) 辛弃疾的许多词作都隐含了对朝廷无能的讽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破阵子》)以项羽的悲壮反衬南宋君臣的怯懦。 《念奴娇·登临》:“ 欲说当年好句,又了无言语。 ”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辛弃疾的词作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民生疾苦的篇章,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自然包含了对百姓安危的担忧。他的抗金主张,本身就是为了让百姓免遭战乱之苦。 3. 怀才不遇的苦闷与人生失意的感慨 长期的政治失意,使辛弃疾的词作中弥漫着一种沉重的忧郁和无可奈何的情绪。这种情感的抒发,使得他的词作更具人情味和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词人面对壮丽的自然景色,却无法排遣内心的愁苦。他“想说却又说不出口”,最终只能化为一句“天凉好个秋”,这种含蓄的表达,反而更显其愁绪之深。 《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杨炎正道,晚风未落,凉蝉初响》:“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烟波渺渺江山悠。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将个人失意与家国兴亡联系起来,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成为千古绝唱,以极具象化的手法,将抽象的愁绪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愁绪的典范。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虽然这首词以写元夕夜景为主,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往往被用来比喻人生中追寻某种理想或目标,在经历无数次努力后,却在不经意间蓦然发现,这种经历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也暗含了词人对人生追求的某种顿悟或失落。 4.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高洁的隐逸情怀 虽然辛弃疾一生志在报国,但他也并非完全沉溺于政治斗争,在被排挤压抑的时期,他也曾寄情于田园山水,表达了对淳朴自然生活的向往,以及一种高洁孤傲的品格。 《清平乐·村居》:“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晦日 Mò 寒食,风光触处佳。 一霎时,风和日丽,景物皆宜。” 词中描绘了质朴的农家生活,展现了词人悠闲自得的一面。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到溪桥,人家几许,茅屋数间。” 词人笔下的乡村景色,宁静而祥和,充满了生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等句,描绘出极富画面感的意境,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 三、 稼轩词的艺术特色 1. 豪放奔放的风格 辛弃疾是豪放派词的集大成者。他的词风雄浑、奔放、慷慨激昂,充满了阳刚之气。“以诗为词”是其重要的创作手法,他将诗歌的许多表现手法,如叙事、抒情、议论、用典、夸张等,都融入到词作中,使得词的容量和表现力大大增强。 2. 语言的特色 辛弃疾的语言风格多样,既有“醉里挑灯看剑”的雄壮,也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痛惜;既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淳朴,也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深沉。他的用词,常有创新之处,语言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他擅长运用口语,使得词作更具生活气息。 3. 题材的广泛性 《稼轩词》的题材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南宋时期士大夫所能触及的方方面面。家国情怀、政治抱负、军事才能、社会生活、田园风光、男女情爱、人生哲理等,无不包含其中。这种广泛性使得《稼轩词》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4. 善于运用典故 辛弃疾学识渊博,在词中大量运用历史典故,以增强词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他通过化用前人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词作更具历史感和哲理性。例如,他用项羽的典故来讽刺南宋君臣的怯懦,用陈庆之的典故来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 四、 历史地位与影响 《稼轩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辛弃疾被誉为“词中之圣”,与苏轼并称“苏辛”。他的豪放词风,极大地丰富了词的表现力,开创了词的新境界。他对词的题材进行了拓展,使词不再局限于男女情爱,而是能够反映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更深刻的人生哲理。 《稼轩词》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崇高的成就,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爱国情怀、英雄气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他的词作,以其真挚的情感、奔放的激情、深刻的思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总而言之,《稼轩词》是一部充满激情、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词集。它不仅是辛弃疾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南宋时期那个特殊时代精神的缩影。阅读《稼轩词》,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伟大爱国者的赤子之心,领略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古典文学的学习过程一直比较佛系,读过一些名家选本,总觉得缺了点“味儿”,总像是隔着一层纱看风景。直到偶然间朋友推荐了这本《稼轩词》,我才发现原来宋词的魅力可以如此直观和震撼。它的排版设计很考究,字体的选择和间距处理,都体现出一种沉稳大气之感,非常符合辛弃疾作品本身的风格。我特别关注的是它对词的韵律分析,很多古籍在这方面往往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在讲解格律时,用了很多通俗易懂的例子,甚至还尝试分析了不同版本间的细微差别,对于我这种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通过这本书,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篇章,比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往只是觉得气势宏大,但这本书细致地剖析了其中用典的巧妙和意境的转换,让我对词的结构美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词选,更像是一位资深词学大家陪在你身边,用他毕生的学识为你娓娓道来,让你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完成一次精神的洗礼。

评分

我通常不太容易被“名人名著”类的书籍打动,因为很多时候,热门往往意味着过度包装和浅尝辄止。然而,这本《稼轩词》却实实在在地抓住了我。它给人的感觉是厚重而不沉闷,大气却不失细腻。我个人对词牌和曲牌的兴趣一直比较浓厚,而这本书在介绍每一首词的背景时,对所用词牌的格律特点和历史渊源都有简要的提及,这对我拓宽知识面非常有帮助。比如,了解了某个词牌本身的意境倾向,再去看辛弃疾如何巧妙地运用、甚至颠覆这种传统,会发现词人艺术手法的精妙之处。而且,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那种朴素而有力的质感,拿在手里就觉得踏实。不像有些版本为了追求华丽而显得轻飘,它就像一块上好的璞玉,内里的内容才是真正值得称道的精华,让人心甘情愿地沉浸其中,细细品味那些穿越时空的激情与悲壮。

评分

最近一年多,由于工作压力较大,阅读时间被严重挤压,我需要一些能快速进入状态、又能在短时间内提供丰富精神滋养的作品。这本《稼轩词》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的单篇篇幅适中,即便是零碎的几分钟时间,也能读完一首词并回味良久。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宋代军事与地理名词的注释,对于不熟悉那个时代版图的我来说,阅读豪放词时常常会遇到地域上的困惑,这本词集在这方面做了非常详尽的补充说明,让那些“凭栏处、潇潇雨歇”的场景不再是模糊的背景,而是有清晰地理坐标的真实之地。这种注重细节的学术态度,让我对编者的专业性深感钦佩。读完后,我感到精神上被极大地振奋了,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仿佛通过这些文字感染到了我,让我对接下来的工作和生活充满了积极的能量。

评分

对于长期关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朋友来说,这本关于稼轩词的刊本,无疑是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参照系。我对比了手头几本不同的辛弃疾词集,发现这个版本的校勘工作做得尤为精细,对于那些在不同版本间存在争议的字句,它都给出了明确的考证依据,这对于严谨的学术探讨至关重要。它没有过度地进行主观臆断,而是将选择的权力交还给读者,提供多角度的参考信息。我最欣赏的是它在篇章编排上可能遵循的某种内在逻辑,并非简单的年代顺序或主题分类,似乎更倾向于展现词人不同创作阶段的心境起伏,这使得阅读体验具有很强的叙事性。比如,可以将词人前期对朝廷的期盼,中期受挫后的愤懑,以及晚年对功业的释怀,清晰地串联起来。这种编排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代入感和历史厚重感,让我们得以更立体地窥见一代文豪的内心世界和时代命运的交织。

评分

这本《稼轩词》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它对宋代词风的展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我记得我刚开始接触宋词时,总觉得婉约派的细腻柔美虽然动人,但在家国情怀上总觉得少了一份激昂。直到翻开这本收录了辛弃疾那些豪放不羁之作的词集,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那些描绘金戈铁马、壮志难酬的篇章,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能透过文字的缝隙,看到当年词人那颗渴望报国的赤诚之心。书中对词的注释和赏析也做得非常到位,对于一些典故和历史背景的解释,让即便是初涉宋词的读者也能迅速把握其精髓,不至于被晦涩的文言文劝退。我尤其欣赏编者在选篇上的平衡性,既有气势磅礴的代表作,也不乏偶尔流露出的细腻情感,使得辛弃疾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不再是单薄的“爱国词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满怀抱负的文学巨匠。每次读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都忍不住想放下书本,遥想当年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这种代入感,是很多其他词集难以比拟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