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20世紀科學技術簡史第二版(上下)——中國文庫
定價:70.00元
作者:李佩珊,許良英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4-04-01
ISBN:9787030128010
字數:1130000
頁碼:1355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分兩大部分32章,另有“引言”、“結束語”等。部分概述各基礎學科的發展史,第二部分主要介紹重要新興技術和一些基礎技術的發展史。全書力圖說清19世紀末到20世紀90年代各門科學技術發展的過程,特彆是將重大成就的來龍去脈勾畫齣一個輪廓,同時探討瞭科學同社會、經濟、政治的關係及科學發展的規律,在有些方麵填補瞭該學科的空白。
目錄
第二版序
版序
引言
部分
章 曆史的迴顧
節 近代科學的産生和它的發展道路
第二節 19世紀各門科學的主要成就
一、物理學
二、化學
三、生物學
四、地球科學
五、天文學
六、數學
第三節 19世紀的技術和生産的發展
第四節 19世紀科學的概貌和世紀末的物理學危機
第二章 物理學的革命
節 原子物理學的開拓和進展
一、20世紀物理學革命的序幕——X射綫、放射性和電子的發現
二、原子可變性和同位素的發現
三、關於原子存在的爭論和解決
第二節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建立
一、以太之謎和洛倫茲的解答
二、狹義相對論的創立和新的空時觀
三、廣義相對論的建立和它的實驗驗證
參考文獻
第三章 物理學的革命(續)
第三節 量子論的建立和發展
一、紫外災和普朗剋的量子論
二、愛因斯坦的光量子論和光的波粒二象性
三、玻爾的原子結構理論
四、舊量子論的睏難和物質波的發現
五、量子力學的建立
參考文獻
第四章 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的産生和發展
節 原子核物理學的形成和成就
一、原子核人工嬗變的實現
二、原子核組成的理論探索和中子的發現
三、從重核裂變的發現到原子彈的製造
四、熱核聚變的發現和受控熱核反應的探索
第二節 層齣不窮的基本粒子
一、基本粒子的陸續發現
二、基本粒子的種類和性質的研究
三、基本粒子理論的探討和發展
四、強大的實驗手段——粒子加速器的發展
參考文獻
第五章 凝聚態物理學的發展
第六章 化學發展的新時代
第七章 生物化學的蓬勃發展
第八章 遺傳學的産生和發展及其對進化論的影響
第九章 生物學的劃時代突破——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的誕生和發展
第十章 神經生物學的進展
第十一章 地球科學的發展
第十二章 20世紀天文學的發展
第十三章 20世紀的數學
第十四章 20世紀的應用數學
第二部分
第十五章 新興技術的關鍵——電子學的發展
第十六章 第三次技術革命的標誌——計算機的發明和發展
第十七章 第三次技術革命的標誌——計算機的發明和發展(續)
第十八章 自動化技術科學的形成和發展
第十九章 人工智能的發展道路
第二十章 激光技術的産生和發展
……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作為一個對科學哲學略有涉獵的讀者,我尤其欣賞這本書在討論“科學範式轉換”時的那種審慎態度。它沒有簡單地將20世紀描繪成一個科技綫性進步的時代,而是深刻探討瞭科學革命背後的思想根源。比如,愛因斯坦的理論是如何動搖瞭牛頓物理學數百年的統治地位,以及這種思想衝擊如何在哲學界和普通民眾中引發的巨大震動。書中對科學解釋力的局限性也有著清醒的認識,並沒有將科學神化。它坦誠地指齣瞭某些技術在發展初期所帶來的倫理睏境和不可預見的負麵後果,這使得整本書的論述更加平衡和深刻。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儲備,更是一種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引導讀者去思考我們所依賴的科學基礎,以及未來科技發展中可能齣現的陷阱與挑戰。這無疑是一部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優秀著作。
評分我必須得提一下這套書的排版和裝幀,雖然是評測內容,但它直接影響瞭閱讀體驗,這一點在中國文庫的版本上體現得淋灕盡緻。紙張的質感溫潤,不是那種一味追求亮白而傷眼的紙張,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負擔小瞭很多。更重要的是,那些關鍵的圖錶和曆史照片的印刷質量極高,綫條清晰,層次分明。我特彆喜歡它在介紹一些復雜機械原理時附帶的插圖,那種黑白綫條勾勒齣的結構美感,本身就是一種藝術。而且,作為上下冊分開的版本,閱讀的便利性也大大增加,可以隨時在兩者之間切換查閱,不會覺得某一冊過於厚重而難以持握。這套書的整體工藝,散發著一種對知識的敬畏和對讀者的尊重,這在當今快餐式的齣版潮流中,實在難得可貴。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爐火純青,根本不像在讀一本教科書。作者似乎深諳講故事的秘訣,總能在恰當的時機設置懸念或拋齣引人深思的問題。舉個例子,在論述計算機早期發展的章節,他沒有平鋪直敘地介紹圖靈機,而是通過描述二戰時期密碼破譯的緊迫性,將讀者的情緒瞬間拉入那個高壓的科研環境。這種敘事策略使得科學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記錄,而是一部充滿戲劇張力的人類智力冒險史。特彆是對於那些處於“非主流”科學路綫的探索者,作者也給予瞭應有的關注和客觀評價,沒有讓曆史的聚光燈隻集中在少數幾個“巨人”身上,而是呈現瞭一個更加多元化、充滿嘗試與錯誤的真實科研生態。讀罷這些章節,我感覺自己像是參與瞭一場跨越百年的智力探險隊,既為人類的智慧感到震撼,也對那些默默耕耘的幕後英雄心生敬意。
評分說實話,我本來對這種“簡史”類型的書籍抱持著一絲疑慮,總覺得“簡”瞭就容易流於錶麵,抓不住重點。然而,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它在篇幅有限的情況下,卻展現齣瞭驚人的密度和廣度。從相對論的橫空齣世到DNA雙螺鏇結構的發現,再到信息時代的曙光,每一個關鍵節點的敘述都精準到位,絕不含糊。最贊的是,作者對於技術革新如何反作用於社會結構的探討,這一點很多同類書籍往往一帶而過。比如,它詳細分析瞭大規模生産模式如何重塑瞭城市的麵貌和工人的生活,以及核物理學的進展如何深刻影響瞭國際政治格局。這種宏觀視野和微觀細節的完美結閤,讓讀者不僅瞭解瞭“是什麼”,更明白瞭“為什麼”以及“帶來瞭什麼影響”。那種讀完後,感覺整個世界的脈絡都清晰起來的滿足感,是很少有書籍能給予的。我甚至開始重新審視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各種技術,背後似乎都藏著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
評分這本《20世紀科學技術簡史》可真是本讓人大開眼界的書啊!我剛翻開第一部分,就被作者那深入淺齣的敘述方式給吸引住瞭。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而是像一位知識淵博的老朋友在娓娓道來,把那些復雜的科學原理和技術突破,掰開瞭揉碎瞭講給你聽。記得我以前對量子力學的概念總是雲裏霧裏,但這本書裏對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的解釋,簡直是點亮瞭我腦中的一盞燈。作者巧妙地結閤瞭當時的社會背景和科學傢的個人經曆,讓那些冰冷的數據和公式變得有血有肉,充滿瞭人性的光輝和探索的艱辛。讀著讀著,我仿佛能聽到電磁波在空氣中穿梭的聲音,能感受到第一颱電子計算機啓動時那股澎湃的電流。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科學共同體”內部的爭論和閤作的描寫,真實展現瞭科學發展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瞭思想的碰撞與妥協,這種對科學史料的細緻打磨,使得整本書的厚重感和真實性都大大提升瞭。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知識的傳授,更在於它激發瞭我對未知世界永無止境的好奇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