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定 正版《請你跟我這樣教:自閉症幼兒》 [書泉][袁巧玲] 港台原版 繁体

预定 正版《請你跟我這樣教:自閉症幼兒》 [書泉][袁巧玲] 港台原版 繁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自闭症
  • 儿童教育
  • 早期干预
  • 亲子关系
  • 行为分析
  • 港台图书
  • 繁体中文
  • 袁巧玲
  • 书泉
  • 特殊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拓特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1
ISBN:9789861218861
商品编码:28202212819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請你跟我這樣教:自閉症幼兒 

作者: 袁巧玲

出版社:書泉

出版日期:2014/01/25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280元

ISBN:9789861218861

叢書系列:教子有方系列

規格:平裝 / 228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本書以生動的方式,帶領讀者進入自閉症幼兒常見的問題情境中,透過文字的描述,並搭配情節畫面,幫助讀者認識孩子在各個領域學習上的困難點。這些領域包含觀察能力、語言溝通、認知、自我管理、社交技巧,以及他們常經歷的情緒及行為問題。透過行為分析師的解讀與分析之後,讀者更能瞭解孩子的個別差異,釐清孩子的困難點是來自於缺乏學習動機、缺乏所需的先備能力、孩子個人的成長背景或學習經驗所造成的。接著,行為分析師在每個狀況中,提供了經由美國研究證實的教學策略,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描述引導孩子的方法和明確的步驟。

 

本書的兩位作者,都持有美國行為分析師的認證,書中的每個案例都是他們多年來在台灣服務孩子的原貌呈現,此書的特色除了分享這些成功的案例之外,讀者們也會發現,只要把握住原理原則,不需要是專家也能做得到!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袁巧玲

 

學歷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應用行為分析博士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實踐教學碩士

 

經歷

?6?4美國紐約聖約翰大學助理教授

?6?4美國紐約佛瑞德凱勒幼教學校家長教育及師資培訓督導

?6?4美國紐約市家庭輔導專案家庭輔導專案主任暨顧問

?6?4美國Educational Publishing LLC出版社嬰幼兒教學書籍顧問

?6?4彰化師範大學助理教授

?6?4台灣應用行為分析學會講師

?6?4新光醫院/和平醫院/榮總治療人員培訓講師/評估團隊

 

專業證照

?6?4國際行為分析師 (BCBA-D)

?6?4CABAS綜合應用教學行為分析師

?6?4美國紐約教育部核認教育督導

 

現任

?6?4芙爾德教育中心主任

?6?4臺北市個別化早療推廣協會理事長

?6?4文化大學推廣部專任講師

 

著作

?6?4關鍵七招,孩子真好教

?6?4親愛的小寶貝在想什麼?

 

白嘉民

 

學歷

?6?4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生物學碩士

?6?4美國南伊利諾大學行為分析與治療遠距教學學程

 

經歷

?6?4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助理

?6?4美國加州聖地牙哥早期療育機構兼職行為教師(Applied Interventions and Methodologies,Inc.)

?6?4臺北市個別化早療推廣協會講師

?6?4台灣應用行為分析學會講師

 

專業證照

?6?4國際行為分析師 (BCBA)

 

現任

?6?4芙爾德教育中心行為治療師

?6?4臺北市個別化早療推廣協會常務理事

 

 

目錄

 

1、視聽動放大鏡:覺察環境訊息

2、你想說什麼:溝通魔法棒

3、擦出互動火花:遊戲這條導火線

4、心的迷宮:找到情緒該有的出口

5、你懂我懂他:了解行為背後的密碼

6、認知排行榜:從生活開始

7、單飛的條件:有一雙會自我管理的翅膀

 

 

收回

 

 

 

我還記得2007年剛從美國回台灣,一次去大學應徵教職的場合中,在場的教授們聽了我解說「應用行為分析」在美國長年的研究和實用性之後,問到:「這個方法在美國好用,在台灣適用嗎?」當下雖然我的回應是:「只要是人,都能適用!」但心裡不免擔憂:要讓人信服這套教學法的有效性,可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那之後,我藉由無數的演講,致力推廣應用行為分析(ABA)的原理原則,和它在孩子學習上的成效,我特別提及那群曾經在美國被我教導的孩子們,因為早期就接受ABA的療育,能力上有驚人的突破。有一次,在一場的演講結束後,一位家長問我:「袁老師,這個教學法聽起來的確很吸引人,為何不嘗試運用在台灣的孩子身上?」這個問題瞬間點醒了我,也讓我領悟到暢談理論是一回事,但實際地去運用它才能真正幫助孩子、協助家庭。因此,「芙爾德教育中心」帶著這項使命在2009年誕生了!

 

我必須承認,一開始要走的道路十分艱難,因為社會大眾對於ABA還是有一些質疑和錯誤的迷思,例如:ABA只能教重度自閉的孩子、它把孩子教得像機器人、一定要用食物來營造孩子的學習動機等...。每當我聽到這些言論,我只能痛心地苦笑,並盡我所能向家長或治療師們灌輸正確的觀念。曾有一時,我想過回美國去,畢竟我擁有的行為分析師認證不僅在美國的醫界、學界都能受到認同,這份專業還能得到一定的尊重。但就在我想放棄時,上帝派給了我一位好夥伴,白嘉民老師,我們一同努力,一同將ABA的精隨實務運用在孩子身上,終於讓愈來愈多人看到成效,孩子的能力因為有了適合他的學習方式而有所提升,親子間的互動也因獲得了正向能量而大有改善。

 

我熱愛ABA,因為它的「記錄」精神讓我敬佩,每當我們為孩子進行教學,或是介入行為問題時,我們都會明確地定義行為和記錄孩子的反應,從記錄中分析孩子的學習狀況,在適當的時機點,選擇有科學依據且又適合孩子的學習模式;而且也能透過分析,判斷出幫他擬訂下一個學習目標的正確時機,循序漸進地教導孩子以他的步調來學習,因此不必擔心會耽誤孩子的進度。我們很幸運地因為有這些記錄,孩子的進步不是只流於隨口說說,而是能有憑有據地在大眾面前呈現ABA這幾年在台灣的一些成功案例。

 

寫這本書,是我和白老師在教導孩子時所獲得的感動,雖然只是小小的一部分,但是當我們看到孩子進步的那一剎那,老師們是真心地為孩子歡呼、為孩子感到驕傲,所以教室裏總會不時地傳出狂喜與驚呼聲,希望透過這本書,能讓大家身歷其境,和我們一同分享這份喜悅!

 


《奇幻森林的秘密探险:一本献给所有热爱自然与想象力的读者的指南》 引言:唤醒沉睡的感官,走进未知的绿野 你是否曾对着一棵古老的橡树出神,想象过树干深处隐藏的微小世界?你是否曾在清晨的薄雾中,听见那些不属于人类世界的低语?《奇幻森林的秘密探险》并非一本普通的自然图鉴,它是一张通往另一个维度的邀请函,邀请你放下日常的喧嚣,用全新的、充满好奇的眼睛去观察我们脚下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 本书的创作历程,跨越了数个季节的更迭,足迹遍布了从高山苔原到潮湿河谷的各种生态环境。我们摒弃了僵硬的科学术语堆砌,转而采用一种更富故事性和沉浸感的叙事方式,旨在激发读者与自然界建立起一种深层的情感联结。这不是枯燥的知识传授,而是一场引人入胜的感官盛宴。 第一章:光影的魔术——森林的呼吸与生命之源 森林的生命始于光。本章将细致描绘阳光穿过层叠树冠时,如何被分解成无数条光束,如同神祇洒下的金粉,照亮了地面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会深入探讨“林冠层”、“林下层”和“地被层”这三个相互依存的空间结构,解析它们如何共同维持着一个复杂的生态平衡。 1.1 树木的无声语言: 探究树木间如何通过根系网络(“菌根网络”,即“Wood Wide Web”)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我们将揭示那些看似独立的生命体,实则构成了一个庞大、智慧的地下社群。这不是科幻,而是根植于地球深处的真实生命交响乐。 1.2 苔藓的古老智慧: 苔藓,这些低调的先驱者,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本章将放大观察它们吸收水分、抵御严寒的惊人能力。通过微距摄影的呈现,苔藓将不再是地面的绿毯,而是微缩的、充满复杂纹理的建筑群落。 1.3 季节的韵律: 重点描述植物如何通过休眠和萌发来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将剖析槭树如何储存糖分以抵御冬季的霜冻,以及春季第一时间破土而出的野花,它们与时间赛跑的生存哲学。 第二章:微观世界的巨人——昆虫与无脊椎动物的史诗 森林的真正驱动力,往往隐藏在人类的脚踝之下。本章将目光聚焦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对生态循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无脊椎动物。我们将它们视为森林的“工程师”和“清道夫”。 2.1 腐朽的艺术: 深入研究分解者,如真菌、白蚁和甲虫的幼虫。它们如何将倒下的巨木分解,重新转化为滋养新生命的土壤。这不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永恒循环的宏大叙事。我们将详细描述几种标志性的腐木真菌的形态和生态功能。 2.2 蜘蛛织网的几何学: 探讨不同种类的蜘蛛如何根据它们的捕猎策略,设计出截然不同的蛛网结构——从精密的圆形陷阱到坚固的漏斗网。我们会分析这些生物力学上的奇迹,以及它们如何利用微小的震动来定位猎物。 2.3 蚂蚁的社会工程: 一巢穴的蚂蚁如何组织起一个比任何人类城市都更高效、更具韧性的社会结构?本章将追溯工蚁、兵蚁和蚁后各自的职责,并介绍几种罕见的共生关系,例如与蚜虫之间的“放牧”行为。 第三章:隐秘的居民——哺乳动物与鸟类的生存策略 当夜幕降临,森林展现出另一番生机。本章关注那些需要更高智力、更复杂行为模式的森林大型动物。 3.1 穿行于阴影: 描述猫科动物(如猞猁或野猫)如何在浓密的植被中保持完美隐蔽的狩猎技巧。我们会分析它们脚步的静谧性,以及它们如何利用环境的地形来伏击猎物。 3.2 筑巢的建筑师: 鸟类是森林上层空间的管理者。本章将比较不同鸟类对巢穴材料的选择和结构设计——从鸽子的简陋平台,到织布鸟精巧复杂的吊篮结构。重点介绍如何通过观察鸟巢的样式,来推断筑巢鸟类的习性和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 3.3 冬眠的哲学: 探索熊、松鼠等动物如何进行深度休眠。这不是简单的睡觉,而是一种将新陈代谢降至最低,以对抗资源匮乏期的生存策略。我们将探讨它们在醒来前如何精准地调动体内能量储备。 第四章:水之低语——河流、溪流与湿地的生命脉动 水是森林的血液,也是生命的摇篮。本章将把注意力转向那些流动或静止的水域生态系统。 4.1 溪流中的清道夫: 聚焦于水生昆虫的幼虫(如石蝇、蜉蝣),它们对水质的敏感度极高。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衡量一条河流健康状况的最佳指标。我们会学习如何通过采集水底的无脊椎动物样本,来“阅读”一条溪流的健康报告。 4.2 湿地的双重身份: 湿地既是水流的缓冲器,也是生物多样性的热点。我们将深入探究两栖动物(青蛙、蝾螈)的生命周期,它们如何在水生和陆生环境之间无缝切换,以及它们对森林生态系统净化水质的关键作用。 4.3 岸边的生命线: 介绍河岸带植被的重要性。这些植物的根系如何稳定泥土,防止水土流失,并为水域中的生物提供荫凉和食物来源。 结语:守护我们共同的奇迹 《奇幻森林的秘密探险》的最终目的,是唤醒读者内心的守护者。通过这趟深入的旅程,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意识到,森林中的每一个元素,无论大小,都携带着亿万年进化的智慧。保护自然,并非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从观察身边的一片叶子、一粒泥土开始的日常实践。拿起放大镜,去发现你家附近那片小树林里,同样宏大而奇妙的生命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有效沟通”的传统认知。过去我总认为沟通的重点在于“说什么”,即信息的清晰传达。然而,这本书却引导我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创造一个让信息得以被接收的环境”上。它深入探讨了环境因素、情绪背景以及非语言预设对信息编码和解码过程的决定性影响。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所谓的“沟通失败”,并非是我的表述不够精确,而是我没有充分考虑到对方当下的心理负荷和感官处理能力。这促使我反思自己过去处理冲突和表达需求的方式,学会了更具策略性和同理心的“提前布局”,去设计一个更具包容性的交流场域,而不是在信息对撞时才试图力挽狂澜。这种从“术”到“道”的升华,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工具书的范畴。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些许复古情怀的封面材质,摸上去有一种温暖的质感,让人忍不住想多翻几页。我特别喜欢它在字体选择上的用心,繁体字的排版显得尤为典雅,阅读起来既不费力,又能感受到文字本身的韵味。虽然我买这本书更多是为了其中的知识内容,但不得不说,好的书籍设计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内页纸张的厚度适中,墨水的渗透度控制得很好,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而且,这本书的尺寸设计得非常人性化,无论是放在书包里还是捧在手里,都有一种恰到好处的重量感和便携性。这种对外在形式的重视,往往能反映出作者和出版社对内容的尊重,让读者在接触知识的初始阶段就建立起一种愉悦的期待感。整体来看,这是一本无论是自用还是作为礼物馈赠,都显得非常有品味的实体书。

评分

这本书中对“细节观察”的强调,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互动,在作者的笔下被拆解成了无数个微小的、肉眼几乎无法察觉的信号链。比如,作者对于“目光接触时瞳孔的细微变化”和“肢体语言中手臂摆动的幅度与情绪的关联”的描述,细致到令人咋舌。我以前总觉得这方面的东西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才能掌握,但这本书通过清晰的图示和精确的语言描述,将这些“潜台词”清晰地翻译了出来。我尝试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有意识地去捕捉和验证书中所提到的某些微表情线索,发现准确率高得惊人。这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像是一套可以立即投入实践的“解码手册”,极大地增强了我在人际交往中的敏感度和共情能力,让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互动瞬间变得清晰可辨。

评分

最近阅读体验中,这本书的章节逻辑编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纯粹按时间顺序或者理论体系划分的方式,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概念融入到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场景叙事中。我注意到作者在引入新知识点之前,总会用一个非常贴近生活的小故事或者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观察作为引子,这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进入门槛。一旦进入主题,信息的密度又控制得恰到好处,每隔几页就会有一个“知识回顾”或者“反思提问”的小栏目,强迫读者停下来消化吸收,而不是囫囵吞枣地翻过去。这种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到位,读完一章,你会感觉自己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积极地参与了一场思维的建构过程。对于我这种喜欢深度思考的读者来说,这种结构化的引导比单纯罗列事实要有效得多。

评分

我必须称赞一下作者在语言风格上的平衡艺术。一方面,作为一本专业性较强的读物,它使用了大量严谨的术语和基于实证的论述,确保了内容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这一点从引用的文献标注就能看出来,看得出是下过一番苦功的。但另一方面,作者又非常擅长运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和幽默感来润滑这些专业内容。比如,在解释某个认知偏差时,作者可能会引用一个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片段来做类比,这种“雅俗共赏”的叙事手法,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的新手,也能毫不费力地理解核心概念,不会被晦涩的学术语言吓退。这种既能满足专家级的求证需求,又能服务于大众普及的学习体验,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优势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