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国学胎教 汉竹

有声国学胎教 汉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学
  • 胎教
  • 有声读物
  • 汉字
  • 文化
  • 育儿
  • 早教
  • 亲子
  • 传统文化
  • 宝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旭洋景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55229
商品编码:27883530065
丛书名: 有声国学胎教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书名: 有声国学胎教
作者: 汉竹 开本:
YJ: 39.8
页数:
现价: 见1;CY =CY部 出版时间 2015-12
书号: 9787553755229 印刷时间:
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精彩导读

有声诵读 三字经(节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D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1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赐子好名

义方,知义,智信,子恩

故事解读

铁杵磨成针

子不学,非所宜

唐代大诗人李白小时候学习很不用功,看书时总是三心二意。

有YT,他拿着书抱怨说:“ 这么厚的一本书,要读到什么时候啊!”于是,他把书扔到一旁,偷偷地溜了出去。

走到河边,他看见一位老奶奶正在磨(mó)刀石上用力地磨着一根铁杵(chǔ)。李白好奇地问:“老奶奶,请问您这是在干什么呢?”“我在磨一根针来缝衣服。”老奶奶说。李白觉得很纳闷,又追问道:“这么粗一根铁杵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奶奶抬起头,慈祥地笑着说:“孩子,铁杵这么粗,但是我每天磨一点,它J细一点,我天天磨它,再粗的铁杵也会给我磨成一根针。”说完,老奶奶又低下头继续磨针。

李白听了恍(huǎng)然大悟,读书不也是这样一个道理吗?他立即转身跑回家去,拾起了扔在地上的书,捧在手上,认真地读了起来。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想着偷懒(lǎn),开始用心读书。

后来,李白成为了我国历SS一位伟大的诗人,被后世人称为“诗仙”。

*“子不学,非所宜”说的是孩子不肯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李白”为什么叫“李白”

相传在李白七岁时,父亲准备给他起个正式的名字。此时正逢春日,院中树木葱翠、繁花似锦,父亲即兴开口吟诗,还把Z后一句留给李白来接。李白望着盛开的李树花,接道:“李花怒放一树白”。父亲很是称赞,便把“李白”二字选作了儿子的名字。宝宝,我该给你取什么名字呢? 目录

有声诵读 三字经 11

故事解读

孟母三迁·14

铁杵磨成针·16

凿壁借光·19

王羲之教子·20

孔融让梨·22

新解二十四孝·24

汉字一到十的演变·26

高山流水遇知音·29

愚公移山·30

苏武牧羊·32

诗词欣赏

唐诗(选录) 35

……

有声诵读 弟子规 37

……

有声诵读 千字文 57

……

有声诵读 百家姓 85

……

有声诵读 论语 109

……

有声诵读 笠翁对韵 129

……

有声诵读 增广贤文 147

……

附录 古风胎教音乐 164
目录
本店全部为正版图书
内容介绍
七天无理由退货服务

翰墨流芳:中华传统文化精粹赏析 一、 序言:寻根溯源,文脉绵延 中华文明五千年,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滋养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在这条历史长河中,无数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构成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底色。本书《翰墨流芳:中华传统文化精粹赏析》并非侧重于胎教或特定年龄段的启蒙,而是致力于为当代读者搭建一座通往古代智慧的桥梁,深入剖析那些影响深远、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核心要素。我们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去理解和珍视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 二、 经典重读与思想脉络梳理 本书的首要目标是精选并深入解读那些奠定中华文明基石的典籍,但其侧重点在于成年人对这些思想体系的深度理解与现代应用,而非基础的诵读或简化的释义。 1. 儒家思想的“进阶”探讨: 我们不满足于“仁义礼智信”的简单罗列。本书将重点探讨儒家学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与重构,特别是宋明理学中如何将“天理”与“人欲”进行辩证统一的复杂哲学思辨。例如,对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文本细读,分析其如何应对魏晋玄学和佛道的挑战,构建起影响后世近千年的官方哲学框架。讨论的深度将涉及“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基础,以及孔子思想在治理不同规模社群时的结构性差异。 2. 道家智慧的“超脱”视角: 对于老庄思想,本书避免浅尝辄止的“顺其自然”论调。我们将聚焦于《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本体论描述,特别是其辩证法逻辑——“有无相生”、“祸福相依”——是如何渗透到中国古代的军事谋略、艺术创作乃至日常生活哲学中的。探讨“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高效的治理哲学和精神自由的境界。同时,对《庄子》中“齐物论”的分析,将侧重于其对相对主义的深刻洞察及其对后世文人精神世界的解放作用。 3. 诸子百家的“博弈与融合”: 本书将系统梳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详细对比法家、墨家、名家等学派的核心主张。重点分析法家思想如何作为王朝统治的技术性工具被采纳,以及墨家的“兼爱非攻”在当代和平主义思潮中的理论价值。我们还将探讨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其他学派的思想如何以潜流的形式被儒家吸收和转化,保持了中国思想体系的活力和兼容性。 三、 传统艺术中的文化密码 文化不仅存在于文字中,更凝练于审美之中。本书用相当篇幅解析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范式与技术内涵。 1. 诗词歌赋的格律与意境: 本书不教授如何作诗,而是解构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体系。我们将深入分析唐诗宋词的格律对情感表达的限制与激发作用,探讨“意境”这一核心概念是如何通过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手法达成的。例如,分析苏轼词作中“豪放”一派如何突破婉约词的窠臼,形成一种更具个体生命力的表达。 2. 书法:线条与气韵的哲学表达: 书法被视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本书将探讨从甲骨文到篆、隶、楷、行、草的字形演变背后的社会结构和审美变迁。着重分析魏晋时期书法对“神韵”和“性灵”的追求,探讨王羲之、颜真卿等大家如何通过笔墨的提按顿挫来表达其人格力量与哲学取向。 3. 建筑与园林的空间哲学: 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是私家园林,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物化体现。本书将解析园林设计中“移步换景”、“曲径通幽”的造园手法,以及其与儒家伦理(等级秩序)和道家追求(自然和谐)之间的微妙平衡。分析建筑的朝向、布局如何反映古代的宇宙观和宗法观念。 四、 礼仪制度与社会伦理的构建 传统文化中,礼仪是社会运行的润滑剂和秩序的基石。 1. 宗法制度与家族伦理: 本书将详尽解析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以及它如何塑造了“孝道”的核心地位。我们探讨“孝”的内涵如何从最初的祭祀义务,扩展为人际关系的基础规范,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这种伦理对个人自由产生的约束与支持。 2. 传统节日的文化象征意义: 解析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主要节日的起源,重点在于它们所承载的天文历法知识、族群记忆与社会功能。例如,清明节不仅是祭祖,更是人与自然周期同步的体现;端午节则蕴含了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与对自然灾害的应对智慧。 五、 中医学与传统数术的思维模式 本书尝试以一种批判性思维审视传统科技与数术,理解其背后的整体性思维。 1. 中医药的整体观: 分析中医学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学说,并非单纯的经验总结,而是古人对事物相互关联性的一种抽象模型。探讨经络理论、辨证论治等概念,展示中医如何看待人体是一个开放的、与外界环境紧密联系的动态系统。 2. 易学哲学及其应用: 聚焦于《周易》的象、数、理体系,将其视为一种早期的信息处理和模式识别方法。分析六十四卦如何构成了一个描述事物发展趋势的动态模型,以及其在古代政治决策、历法制定中所扮演的哲学指导角色,而非简单的占卜预测。 六、 结语:面向未来的文化传承 《翰墨流芳》的最终目的,是引导读者超越对传统文化的肤浅认知,将其视为一种活态的思维资源和解决现代困境的参照系。我们珍视这份遗产,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锚定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以更深厚的底蕴去应对未来的挑战。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流畅的叙事风格,呈现一个立体、深刻、充满生命力的中华传统文化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和内容组织方式,展现了一种高超的平衡艺术。它既保留了古典文学的精髓和厚度,又在呈现上做到了极大的现代化和易接受性。我欣赏它没有为了迎合“胎教”的标签而过度简化内容,而是坚持了内容的纯粹性。这让我在使用时更加放心,知道我给予的接触是高质量的文化熏陶。而且,从内容脉络来看,它似乎经过了精心策划,知识点的递进和情绪的转换都非常自然流畅,不像有些教材那样显得生硬和突兀。这种顺滑的过渡,对于需要长时间沉浸体验的听读过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提供的是一种持续的、有层次感的体验,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这一点让我非常赞赏。

评分

从我个人的使用体验来说,这本书的“可操作性”非常强,它的设计理念似乎考虑到了现代父母的实际生活场景。我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如何“正确地”使用它,只要按照它建议的节奏去接触,就能感受到它的益处。那种对传统美学的提炼和重塑,让原本可能显得有些高冷的国学内容,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亲和力。我发现,当我沉浸于这些文字的韵律中时,我自己的专注力和耐心也有所提升。这说明这本书的影响力是双向的,它不仅作用于被教导者,也能反过来提升教导者的心境,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工具所应具备的品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淡雅的竹纹背景配上古朴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种宁静致远的气氛中。我是在一家独立书店偶然翻到它的,当时就被那种沉静的书卷气吸引了。书页的纸张质地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有一种温润的触感,让人爱不释手。装帧的细节处理得很到位,即便是作为礼品赠送,也显得体面又有格调。这本书的整体排版也十分考究,疏朗有致,阅读起来完全没有压迫感,即便是面对那些传统的文字,也显得清晰易读。那种仿佛能闻到墨香的质感,真是让人在翻阅的瞬间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用心。我特别留意了它的装帧工艺,可以看出是用心打磨过的,体现了一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点对于一本承载文化重量的书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加分项。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寻找能够安抚孩子心神,同时又能潜移默化进行启蒙的读物,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润物细无声”。它的文字选择和编排逻辑,透着一股深厚的文化底蕴,完全不是那种为胎教而胎教的浅薄读物。我试着自己先读了几页,发现那些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种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非常强。这种美感,即便只是在脑海中默默感受,也能察觉到它对情绪的稳定作用。它似乎没有刻意去说教什么大道理,而是通过精妙的语言结构,自然而然地引导听者进入一种平和、有序的状态。这种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滋养,远比单纯的知识灌输要来得深刻和持久,非常符合我对高品质早期教育的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调性,非常适合追求内心平静的现代家庭。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找到一本能让人慢下来、沉浸于古典韵味中的读物,实属难得。它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所承载的知识,更在于它所营造的那种氛围——一种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敬畏和对生命最初阶段的温柔呵护。从内容的选择上,能看出编撰者深厚的文化积淀,他们精准地把握了哪些元素最能带来平和与启迪。这是一种超越了普通教育产品的“哲学高度”,它在无声无息中构建了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入口,让人由衷地感到踏实和安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