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江湖

学术江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桑兵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绪论: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风/005
教会学校与西体中用
一 圣道与技艺/032
二 分途未必并重/038
三 西体双轨/044
四 分途与合流/050
“中国哲学”探源
一 “东洋哲学”与“支那哲学”/058
二 泰西哲学与中学/068
三 “中国哲学”的取向/076
文与言的分与合:重估五四时期的白话文
一 废除汉字:近代汉语言文字改革的目标/088
二 我手写我口:白话文的过渡使命/096
三 文言白话 孰为正宗/104
四 龙种?跳蚤? /110
马裕藻与1934 年北大国文系教授解聘风波
一 元勋还是罪魁/118
二 解聘与辞职/124
三 师、生、校异趣/133
四 挽留背后的矛盾/145
五 消沉与发奋/154
金毓黻与南北学风的分合
一 北将入主南营/164
二 南北新旧/171
三 由分而合归本原/179
留欧前后傅斯年学术观念的变化及其牵连
一 留欧前后的转变/194
二 顿悟:环境与交友/210
三 敬而不畏之畏/222
四 心照不宣的礼让/232
陈寅恪的西学
一 学问难以贯通中西/245
二 中国的东方学首席/254
三 国人之中 西学较优/263
四 取珠还椟/269
五 申论/275
民国学人的宋代研究及其纠结
一 宋代为中国学术文化高峰/280
二 “ 宋学”渊源 /289
三 新宋学及其取径/301
四 南北宋的高下/313
“了解之同情”与陈寅恪的治史方法
一 取西洋哲学观念/322
二 了解之同情/329
三 宋贤治史之法/335
求其是与求其古: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的方法启示
一 思想为语言所支配/341
二 求其是与求其古/349
三 方法为仪型 结论不成立/355
人名索引/365
征引文献/373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1. 破除今人对民国学人、学术的不实“想象”,还晚清民国学术一个本来面貌——今人或是对民国学术无限憧憬留恋,或是认为当下的学术总体上已经超越民国时期学术发展的水准。本书所收十篇文章,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深入、全面地展示了民国学人及其学术的真实样貌,为我们理解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变迁提供了重要的读本。

2. 考究学人间的往来交游与人事联系,回归晚清民国的具体时空,重新解读张之洞、梁启超、王国维、傅斯年、顾颉刚、金毓黻等人的学术思想——运用记录学人言行的直接材料,参酌其他报刊、档案、回忆录等资料,大体还原这些学人的历史轨迹,在全面还原事实的基础上,力求探寻各说各话背后的隐情真意;民国学人身处千载不遇的大变局之中,世风与学风相互激荡下,张之洞、梁启超、王国维、马裕藻、金毓黻、陈寅恪、胡适、傅斯年等学人如何自处?

3. 重新梳理陈寅恪、傅斯年等学人的史学思想及其关联,回应思想史上的重要议题——“了解之同情”能否全面反映陈寅恪的史学思想?如何理解胡适提出的 “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以及陈寅恪所说 “中国文学当以文言为正宗”?傅斯年如何看待西学?这一观念是否发生了变化,变化的动因何在?傅斯年、陈寅恪对宋代和清代学术有何看法?傅斯年与陈寅恪二人关系究竟如何?傅斯年留学后学术观念的突变与陈寅恪有何关系?陈寅恪、傅斯年、冯友兰等人对新儒学产生的观点分歧是什么?……。

4. 探讨影响中国近代思想、学术变迁的重要议题,把握学术风气的流转和学界世态的炎凉——《教会学校与西体中用》从教会学校切入,探讨近代世界一体化进程后发展国家民族的普遍难题:中学、西学,何为体、何为用?全盘西化还是中西汇通融合?在西学与中学将近半个世纪的争夺中,教会学校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中国哲学”探源》梳理“中国哲学”概念的发生及入华过程,探讨跨文化传通与权力渗透的深层关系。《文与言的分与合:重估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在整个近代汉语言文字演变的历史进程之中,重估白话文的成败得失……把握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重要关节,理清中国近代思想脉络及流风遗泽。

本书是桑兵教授多年来发表于各种学术期刊上的文章结集,共计十篇。这些曾在学界引起重大反响的文章,现统摄在“学人与学风”这一主题下,文章间有机结合,既有对学风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的高明洞彻之把握,又有对学人的学术成就、治学方法的客观条理之辨析,同时寄寓作者本人的治学心得于其中,亦对当下的学人与学风有着借鉴和针砭意义。是史学专门领域研究的一部力作。

桑兵对晚清民国学术生态的剖析和呈现,一是有助于读者对当时的学人及其学术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获得恰如其分的整体判断和具体把握,并借鉴反思陈寅恪、傅斯年、金毓黻等学人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同时,书中也寄托了作者对当下学术生态的批判和期望,使人反思当下重指标、重名利的学术乱象。

用户评价

评分

##桑兵认为,陈寅恪所主张的治学方法,实为宋贤治史的长编考异之法,此法也就是陈寅恪研治两汉以下历代国史的基本方法。杨树达用以诂经,所获得到陈寅恪的赞许,尽管陈本人鉴于上古材料不足,声称不治两汉以上经史,心中良法依然在此。没有坚实的述证,前后左右,无限贯通,辩证难免流于臆测甚至瞎猜。所以“以小见大”的高明见识背后,还是“聚小为大”的深厚功力。此法用于解读陈寅恪本人的文字,同样相当有效。韩愈之后,宋代新儒家接续其事业,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所以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所以陈寅恪对韩愈、朱熹等唐宋大儒推崇备至。通过此番论述,桑兵认为“了解之同情”并非陈寅恪本人治史方法的表述。其研治经史,首重长编考异;内典文献,则取形似而实不同的合本子注。这一桑学,我想与二钱自不同

评分

评分

贯穿全书者,一言以蔽之:知人论世。虽然在书写上强调了一种对历史情境的新理解,不过内在的理路却是传统史学的方法,而未应用社会科学范式,也无意提炼某些理论概念作为分析工具。这种写法可涵泳,但却难摹习,自身也难积累,因而看起来与十年前的《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似乎只是论题的不同,难见到递进的痕迹。

评分

##以陈寅恪为中心的五篇看得比较认真,大抵核心主题有两个:一是陈寅恪对西学采取的宋代诸儒的“取珠还椟”的态度,既要有世界的眼光,吸纳其他学统的知识与视角,但同时还能有统系而不至于附会,由事实而见解释,而不是拿“格义”生搬硬套;二是阐发陈寅恪所推崇的“合本子注”和宋史学的长编考异之法,其要点是以事实为基础,把所考察范围内的所有经验观念做一贯通,从历史肌理的内在出发开始阐释。两点可堪社会学/人类学研究者玩味。序言讥讽肤浅无能的学生搞出来的学术八卦与大师崇拜,写的很直率。序言以外书内全部文章均可从期刊库获取,所以这书也不用买

评分

评分

##“学问始终是令人遗憾的事业,尤其是史学,必须绝顶聪明的人下笨功夫,等到功力见识皆备之时,已是去日苦多,时光不再。”

评分

##如果說看到「江湖」來看學術八卦的,會有點失望的,其實說不具有範式的學術史。胡文輝點將範式過於陳腐,王汎森則略有誇張。

评分

##谈陈寅恪傅斯年的数篇可与王汎森的相关论文相参互征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