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非常善于对社会题材进行独到的观察和描述,尤其擅长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对人性以及人的灵魂暗影实施一种近乎残酷的精神剥离与心理剖析,其深刻与准确的程度几乎无与伦比。《三大师传》为茨威格为十九世纪独特的伟大小说家——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著传记,本书直入精髓,评论并对比了三位文坛大师的创作风格和思想。通过对传记对象内心世界的分析,解读其作品风格形成及命运遭际的必然性,茨威格塑造了“一个巴尔扎克人物,一个狄更斯形象,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性格”,既是十九世纪“独特的伟大小说家”的传记,也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小说家的心理学”著作。
##一直以来我都特别崇拜陀思妥耶夫斯基,所以喜欢听所有的人对他唱赞歌。茨威格写的这篇赞歌,热情、高亢,情感充沛到读完无法不感动,结尾处,情绪拔到高峰一时难以平息……但是,本书对我而言最惊喜的部分在茨威格写狄更斯。我几乎没有读过狄更斯的作品,读完这篇小传有被安利到。“他帮助一切淳朴的人发觉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诗。”“从那个年轻的国会速记员决心为写人和人的命运而拿起笔的那一天起,这个世界就变得光明些了。”实在是,非常温柔的感觉!大概人也有趋光性吧,毕竟谁不渴望阳光照临,谁不希求温和明朗!
评分##三个人的传记里反而是篇幅加起来还未到一半的前两部读得更舒服。/《昨日的世界》里有提到茨威格给陀氏作的传是他在一战前最后一部作品,而茨威格对这些作品后来都是失望的
评分##重读陀氏吧
评分茨威格在描写到陀氏的时候的情绪又何尝不像陀氏的「高塔」呢?看到最后,都不知道是被茨威格还是陀氏感动。茨威格写到陀氏的外貌,只说道他临死时的容貌比以往的形象更具力量:「…但却若有所求地紧紧握住一个十字架(就是当初一个农妇送给他这个囚犯的可怜的小小木质耶稣受难像)。」他的一生都如同耶稣在受难,他所尽的努力,只是为了更靠近人类这一本身。茨威格对陀氏作品的理解,通过类比向我们展现出更易懂、更愿意让我们理解的陀氏,他向上帝说出,「没有人像他那样证明了你,像他那样爱过你!」再次被茨威格打动了,他完全无法被模仿。
评分##茨威格的作品,无论题材无论篇幅,总有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这本《三大师传》虽薄,却像一团火在手中熊熊燃烧,洋溢着丰沛的生命之力,既是以三位大师的人格、更是以茨威格的灵魂作为燃料,百年后仍令读者既叹且敬。文字华丽铺张,但字字珠玑,想要摘抄却无从下手,译者赋予的中文之美使得本书遍地珠玉,处处皆能触动心弦。技术类书籍充实了左脑,优秀的文学作品却能左右兼顾;人不仅仅是一件工具,更是帕斯卡尔所言“会思考的苇草”,缺乏灵魂与审美不免乏味偏执。
评分 评分##百科全书人物+家庭浅薄形象+一和万有的心理性格。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受何种文学规则捆绑堕溺在一沓书页里。巴尔扎克的意图是毫无遗漏地压缩、简明,穷尽人力所及的极限,当一个永远存在的创造者,收揽所有震惊和冲击。狄更斯是幽默,是观察,是道德,是美学,是精神和艺术的内涵,是海峡彼岸六千万人所特有的,对我们来说常常是陌生的、也常常是眷恋与同情的生活感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面貌如同他的作品一样,在感情的顺序中首先唤醒的是恐惧,接着是犹豫不决的畏缩,然后是充满激情、不断增强的陶醉和惊叹。在忧郁庄严和悲哀的气质中,他脸上的泥土坑,即肌肉的低洼处,才略微明朗一些。个人的问题到处都与人类无法解决的难题紧密相连。每个个别的曝光面都反映了无限性。没有道路通到他的终点,没有问题进入他内心最底层的深渊。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