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电影的日子

等待电影的日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鸢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共同开创上海电影的全新未来  金辉 /I
90年代的爱与梦想  徐鸢 /IV
1996
1996年10月1号前  徐鸢  /002
“电影101办公室”内刊第一期 007
一百个律师沉到海里……  徐鸢 /008
我看《秦颂》   戴伟敏 /010
电脑特效的游戏  平辉 /012
动画人谈《玩具总动员》  虞立炜 /014
一个不完全的我  张进 /016
1996年11月27日  徐鸢 /017
“电影101办公室”内刊第二期 /019
中外电影音乐谈(节选)  戴伟敏 /020
1997
1997年2月1日  徐鸢 /030
“电影101办公室”内刊第三期 /032
不会湮没的辉煌——对电脑介入电影后的一些思考  虞立炜 /033
1997年4月11日  徐鸢 /044
“电影101办公室”内刊第四期 /046
再论电脑对电影的影响  杨璐 /047
《埋伏》  左右 /056
《民警故事》印象  韩纲 /058
我喜欢私奔和我自己——再评《东邪西毒》  陈石韫 /060
1997年7月1日  徐鸢 /062
“电影101办公室”内刊第五期 /063
两张榜单  平辉 /064
暗恋你,暗恋你  陈石韫 /066
1997年10月1日  徐鸢 /068
“电影101办公室”周年号 /070
魔鬼的情书  曹峻 /071
1997年11月30日  徐鸢 /077
“电影101办公室”内刊第七期:第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专号 /079
白人的《天堂之路》  戴伟敏 /080
欧洲电影新画面——从电影节五部电影谈起  平辉 /083
没有仇恨的囚禁——评影片《大山的囚徒》  刘磊 /088
电影节的几个问号  郭立暄 /090
第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花絮  洪运 /092
逃学先锋——第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杂感  钟轶南 /095
逆光而行——关于《长长的逆光》  胡倍芾 /098
1998
1998年3月1日  徐鸢 /102
“电影101办公室”内刊第八期 /104
从《风月》看陈凯歌作品中主题的变化  郭立暄 /105
浮华宅细语  张璐 /107
巴黎最后的探戈  阎文亮 /110
1998年7月12日  徐鸢 /113
“电影101办公室”内刊第九期 /115
“电影101办公室”首届辩论赛纪实 /116
我们赢了  杨璐 /128
奇遇  郭立暄 /132
乘着歌声的翅膀  张璐 /134
不如相忘于江湖  华琪 /137
离开甘美之地  赵卓辰 /139
热天午夜之欲望地带  徐鸢 /141
1998年10月1日  徐鸢 /144
“电影101办公室”内刊第十期二周年号 /149
“电影101办公室”与当代中国电影人对话录之一——贾樟柯 /150
《小武》讨论会补缺  陈石韫 /168
《暗恋桃花源》  徐涛 /170
拍电影  徐鸢 /172
另类中国电影排行榜(1949—1979)  王峥 /186
另类中国电影排行榜(1979至今)  姜为力 /190
1999
1999年3月7日  徐鸢 /196
“电影101办公室”内刊第十一期 /197
“电影101办公室”与中国当代电影人对话录之二——郑洞天 /198
为了忘却的纪念——浮光掠影《美国之夜》  戴妍 /206
1999年10月1日  徐鸢 /209
“樱桃的滋味”活动纪实(原刊于《半月谭》)  阎文亮 /211
你好,半月谭  胡倍芾 /214
春花秋月  陈雷 /215
《半月谭》创刊一周年  华琪 /216
无题  赵卓辰 /218
《半月谭》创刊一周年回顾  编辑部 /219
戏说《半月谭》一周年之最  编辑部 /228
上戏苍穹下  徐鸢 /230
电影101印象(一):雕刻时光VS“101”电影研讨会  XIAN /232
“新影响”内刊总第十二期 /235
“电影101工作室”与当代中国电影人对话录之三——黄建新 /236
好一座精致的《草房子》  戴伟敏 /249
简析《荆轲刺秦王》中赵姬的形象  徐涛 /253
中国电影的过去和未来  姜为力 /256
1999年12月31日  徐鸢 /259
十天:一部未完成的纪录片 /261
《电影节十日谈》测试版精选之一:
长长的逆光·我的神经病·周年庆  陈雷 /274
《电影节十日谈》测试版精选之二:
选片指南10月22日周五  虞立炜 /276
《电影节十日谈》测试版精选之三:
电影节观片必备七种武器  杨璐 /277
10月22日,电影节第一天 /278
《电影节十日谈》(10月22日出版)精选之一:
电影节开幕式之最 /283
《电影节十日谈》(10月22日出版)精选之二:
打破寂寞  虞立炜 /284
《电影节十日谈》(10月22日出版)精选之三:
来不及道歉 /285
那一天,我们说表坊  徐鸢 /287
2000
2000年7月  徐鸢 /294
1999—2000年度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电影101工作室”
最爱国产片评选得奖名单 /299
2000年度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电影101工作室”
成员名单 /300
评选规则 /301
“电影101工作室”1999—2000年度
最爱国产片评选讨论记录 /303
《Non-Fiction》  阎文亮 /329
2001
2001年  徐鸢 /336
2000-2001年度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电影101工作室”
最爱国产片评选得奖名单 /346
2002
2002年  徐鸢 /352
2003
2003年  徐鸢 /358
2002年度“电影101工作室”最爱国产片评选结果 /359
2004—2005
2004—2005年  徐鸢 /364
2006
2006年:十年  徐鸢 /368
2007
2007年  徐鸢 /372
2007年6月18日电影节同城志 /374
2008
2008年  徐鸢 /380
2009
2009年  徐鸢 /386
2010
2010年  徐鸢 /398
2011
2011年  徐鸢 /402
2012
2012年  徐鸢 /408
2013—2014
2013—2014年  徐鸢 /412
2015
2015年  徐鸢 /416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1996 年 10 月 1 日,一个名为“电影 101 工作室”的影迷社团在上海成立,最初社团成员仅有七人,全部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各种与电影相关的活动, 包括小规模包场放映、 自行制作印刷影评杂志等等,活动经费源自主要成员为媒体写稿的稿费。在 2000 年前后,发展壮大 成拥有全国近千名会员的国内最有知名度的大型影迷社团。2016 年,将迎来电影 101 工作室成立 20 周年,电影 101 工作室成员有意通过图书的方式,对电影 101 工作室过去的历程进行回顾。既可以为 1990 年代至新千年初的前互联网时代的中国迷影文化做一次完整的梳理, 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 也对于新一代的影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集中汇集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和策展人徐鸢(妖灵妖)、《冰河追凶》的制片人平辉、利欧元力影业总裁杨璐、克顿影视副总裁的杨一敏、独立书店 2666 的创办人刘磊、《韩国电影史》译者周健蔚、《赫尔佐格谈赫尔佐格》译者钟轶南等人数十篇精华影评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很感动也很羡慕,因为我的线下影迷时代从来没找到过组织… 赶着盗版DVD黄金时代,每天放学去淘碟,硬拉闺蜜陪着,撞到一个好片别提多开心,回去必得把爸妈“赶出去”端坐着看,看完了还要写观后感;周末要去远一点的店继续淘碟,就希望有一天我自然知道什么片是好的不用听别人推荐;实在想找人聊某个电影就“强迫”同学也看,然后和我讨论… 后来进入豆瓣、微信时代,总感觉迷影少了点线下时代的认真和仪式感… 可能多了点别的什么吧

评分

##前面的影评,真是太棒了!!!!!

评分

充满理想荣光的90年代,一切凭着信仰、希望和爱,影评充满质朴刚健之气,声气诚挚,感性细腻;从爱好到坚持到习惯,廿年弹指一挥间,世事殊无更改,个人承载的迷影记忆见证时代变化,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感谢当年的星星之火,方可燎起今日之百舸争流;编年形式的记载,在流年变幻里历数错过的曾经,青春能以这样的形式镌刻,也是幸福。

评分

充满理想荣光的90年代,一切凭着信仰、希望和爱,影评充满质朴刚健之气,声气诚挚,感性细腻;从爱好到坚持到习惯,廿年弹指一挥间,世事殊无更改,个人承载的迷影记忆见证时代变化,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感谢当年的星星之火,方可燎起今日之百舸争流;编年形式的记载,在流年变幻里历数错过的曾经,青春能以这样的形式镌刻,也是幸福。

评分

##很感动也很羡慕,因为我的线下影迷时代从来没找到过组织… 赶着盗版DVD黄金时代,每天放学去淘碟,硬拉闺蜜陪着,撞到一个好片别提多开心,回去必得把爸妈“赶出去”端坐着看,看完了还要写观后感;周末要去远一点的店继续淘碟,就希望有一天我自然知道什么片是好的不用听别人推荐;实在想找人聊某个电影就“强迫”同学也看,然后和我讨论… 后来进入豆瓣、微信时代,总感觉迷影少了点线下时代的认真和仪式感… 可能多了点别的什么吧

评分

##在终极水逆的公交车上气喘吁吁一路颠簸中读完了这本书,2016年除了值得期待的最后一天外就算大部分圆满地结束了。1996年俺还是个小学生,还在为今天的零花钱够不够买一本漫画书而烦恼,对电影的印象就是南市影剧院里的《碟中谍》和现在已经想不起名字的关于四个男孩一条狗的儿童片以及电视里反复播放的《东邪西毒》、《茜茜公主》、《出水芙蓉》。在无论是当时看还是现在回顾起来都非常漫长的等待黎明过程里与平行空间里的另一批人一样热情(有时候盲目)又害怕孤独。“相逢恨晚”大概是阅读前后所能发出的唯一感叹,当年物质条件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这些纯天然爱好值得回味的往事,被作者逐日逐时冷静客观地记录下来,这份信仰,教人十二万分钦服。感谢作者也顺便点亮了俺对七年来某些日子的特殊回忆,这种体验,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再有了。

评分

##啊中国迷影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评分

##看一段当代电影社会文化的民间叙述史,从期刊到放映,到电影节,这是一群沪上电影爱好者的发展历程,编著者用了非常详实的日期,甚至精确到分钟的经历回顾,分享留存当时发生的具象和思路。个人最喜欢的是1998年,贾樟柯和101办公室的对话,那段内容今天看来都不过时。

评分

##早年沪上迷影青年的纯真年代,当年的热血理想满腔激情如今来看无比叫人感动,许多记载着实具有珍贵史料价值,写电影节的果然意犹未尽,18元的《英国病人》当年曾被黄牛炒到150元,看完1997年的电影节赶场路线顿时让我决定明年起再也不抱怨赶场问题了,想看《一份未完成的调查报告》,妖大再来本细述电影节的书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