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张通常被认为厌恶女性的、父权式的儒家哲学并非自其创立以来便是如此。尽管在历史上儒学与压迫现象相伴随,但它包含着许多能够推动两性平等的理念。作者依据儒家伦理并结合中国历史,对守节、缠足、纳妾等现象进行了深刻探讨。罗莎莉的这些研究为未来儒家女权主义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使儒学成为妇女解放过程中一个可供选择的道德范畴。
##全篇没有站得住脚的理论,充满逻辑滑坡和混淆视听。前半部大量笔墨着重介绍儒家各二元概念的非对立性,比如内外阴阳君臣,得到结论儒家男女不是对立而是互补的。后半部携带各种作者私心,凡涉及到儒学的男权主义用词都是委婉的,“恰当的男女区分”,而涉及到女权主义的立场就非常明确,“必须要建立儒学女权主义”。以及大篇章说明“女性地位已经很高了——母亲都可以教导儿子”,“让女人在家里不能工作不能参政是因为家庭美德孝道才是核心”,“裹脚是女性积极参与和推动的结果,当然某种程度也是男人喜欢”,“虽然裹脚很残忍可是这是父母对女儿的爱”,“裹脚让女性绣花制鞋,就像男人用笔写书一样,女人做精美的小鞋子书写她们自己的文化”,虽然儒家的这位那位都贬低女性,但不要以偏概全,西方的康德尼采还辱nv呢”,数不胜数,啼笑皆非。
评分##蜷缩在思想史范畴内
评分 评分##一般。
评分 评分妇女史研究太囿于书面文本了,它无法核查文本与实践之间的缝隙。
评分##会是一个非常好的论题。可惜无论是在理论的应然层面,还是在历史的实然层面,作者对儒学的了解和理解都实在有些浅薄。
评分##首先,这不是一本出于女权主义而批判儒学的书。其次,本书作者的理想是创建儒学女权主义,但这只在最后一章简单论述,并没有深入讲解到底要怎么去做。第三,本书绝大部分都在讲儒是什么,儒学是什么,以及澄清儒学对女性压迫的种种误解。第四,如果你觉得以上都ok,那就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