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在气象学与气象事业、地理学与自然资源考察、科学史、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科研管理和诸多科学文化领域皆有杰出贡献。在竺可桢生前,其日记从未展示于人前;**敞开来,发现它是一座史料宝库。这次面世的《竺可桢全集》第7卷收录1939~1940年的竺可桢日记,凡156万字,其内容系**以完整面貌出版,乃是研究中国近现代科学史、教育史、文化史、社会史等领域的许多学者翘首以盼20年、“读书界望眼欲穿”的不可多得的活生生的史料。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1300万字,**—4卷为学 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 、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19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 20卷为补编、年表和人名索引等。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本书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 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竺可桢(1890-1974)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他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1910年赴美,1918年以论文《关于台风中心的几个新事实》获博士学位后回国。 竺可桢在开创中国气象教育事业,筹划组建早期的中国气象观测网,特别是创设高山、边远地区的气象站,开展中国高空探测和天气预报业务,组织编印中国气候资料等方面,做出了**的贡献。 20世纪20年代,他创建了气象研究所。30年代,竺可桢研究中国气流的运行,特别是东南季风和中国雨量的关系。首先指出,夏季季风带来的水汽,是中国大陆上雨泽的主要来源;又指出,季风强盛时,长江流域主旱,华北主涝,季风不强时则相反。他还研究物候和天气的关系,组建中国物候观测网,注意物候知识在农业中的应用。 竺可桢长期搜集整理古代有关物候的文献,并依据历代物候记载,研究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其成果对气候变化研究有着重要贡献。 竺可桢共发表论著270余篇,属于气象方面的重要论著还有:《中国气候区域论》《中国气流之运行》《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中国气候概论》《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竺可桢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前言
关于竺可桢日记
日记编例
第7卷说明
1939年
日记
读书笔记
本年事要
通讯录
梅儿成绩
重量表
高度表
收支一览表
峨眉山高度表
西南各城市距离数(公里数)
广西宜山民廿八年十二月物价表
1940年
日记
读书笔记
杂记
本年事要
通讯录
家人身高、体重
收支一览表
附录一 第7卷人名简释表
附录二 竺可桢家系人物表
附录三 张侠魂家系人物表
附录四 陈汲家系人物表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着实考验读者,但也正因如此,才显得其珍贵。它的叙事节奏并不总是流畅易懂,有时会突然插入大段的专业术语或晦涩难懂的古籍引用,需要我反复查阅资料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坦白说,初读时我曾有过几次想放弃的冲动,觉得理解起来太过吃力。但神奇的是,当我坚持下去,尤其是当作者将复杂的现象用一个精妙的比喻或者一个历史的片段串联起来时,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是无与伦比的。这套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不迎合大众的阅读习惯,它要求读者主动去探索和构建知识体系。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虽然过程艰辛,但顶峰的视野绝对值得。这种学术的纯粹性,是现代许多出版物所缺失的。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的角度来看,这套书无疑是典藏级别的精品。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拿在手里很有分量,印刷的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图表和手稿的影印件,也处理得非常精细,细节毕现。特别是那些罕见的历史地图和气候图集的展示,做得极为用心,色彩的还原度很高,这对于研究气候史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欣赏它在注释和索引上的严谨态度,每一个术语的来源、每一次引用的出处都标注得清清楚楚,体现了出版方对原著精神的尊重。这套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对这位伟大科学家的致敬。每次翻阅,都能感受到出版团队的匠心独具。
评分这是一部展现了跨学科思维的典范之作。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纯粹的气象学著作,但阅读下来发现,它巧妙地融汇了地理学、地质学、甚至部分社会经济史的观点。作者在探讨季风系统的演变时,不得不提及地理构造的抬升作用;在分析历史旱涝灾害时,又不得不引述当时的漕运和屯田制度。这种多学科的交叉引用,使得整个理论框架异常坚固。对于我这样背景略有杂陈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关联的整体。它强迫我跳出自己熟悉的领域,去构建一个更全面的认知地图。读完后,我不仅是对天气有了新的理解,更是对科学研究如何进行系统性整合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它教会了我如何进行更具整体性的思考。
评分终于把这套书读完了,真是让人意犹未尽啊。我首先想说的是,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对气象学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深入到历史变迁和社会影响的交叉点。读到关于近代气象站建立和数据收集的章节时,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年代,亲眼目睹了先驱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尤其是那些关于极端天气事件的案例分析,论证严谨,数据翔实,让我对气候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同于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都非常突出。每看完一章,我都需要停下来思考很久,因为其中蕴含的知识点太丰富了,需要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它更像是一份严谨的学术报告,而不是轻松的休闲读物,但正是这种“沉甸甸”的感觉,让我感到物有所值。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地域气候变迁的微观描述。它不像宏大的气候报告那样只谈全球趋势,而是扎根于中国特定的地理单元,详细描绘了某一地区在数十年间气候特征的细微变化。比如,关于黄河流域降水模式的波动性分析,作者结合了农业收成、水患记录等多方面的人文史料,构建了一个立体化的气候模型。这种“小中见大”的叙事手法极其高明,它让抽象的气候学原理变得鲜活可感,充满了人情味。我能够想象出,在那些干旱的年份里,农民们面对天地的无奈与祈盼。这种将自然科学与人文关怀紧密结合的笔触,使阅读体验变得极为丰富和有温度,远超出了枯燥的科学论述范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