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學術與傳統 | 作者 | 劉夢溪 |
| 定價 | 368.00元 | 齣版社 |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
| ISBN | 9787569910193 | 齣版日期 | 2017-03-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學術與傳統》是學者劉夢溪的學術文化巨著,圍繞學術與傳統的題旨,分上、中、下三捲, 內容則厘為六分捲,共百萬言。入選文章取題義至今仍有價值而又不失學問之滋味者。*捲為研究王國維、陳寅恪的專題文章。第二捲是關於馬一浮、熊十力、錢锺書、張舜徽等王、陳之外其他現代學者的個案研究,以及中國現代學術的思想通論。第三捲專門論述傳統文化與國學,是為著者近年特彆關注的課題。第四捲係古典文學和文化史的思想與人物研究。第五捲以闡釋“六經”價值論理的《敬義論》、《立誠篇》、《論和同》以及《將無同》為領題,鈎沉中國文化的“與人和同”的《易》理哲思,及對傳統的反思和前瞻。第六捲為序跋之屬,內容取與全書各捲能夠承續相接之篇什,從中可窺見著者為學的心路曆程。 |
| 作者簡介 | |
| 劉夢溪,學者,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文化》雜誌創辦人兼主編,中國文化史和學術思想史方嚮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主要為思想文化史、明清文學思潮和近現代學術思想。 |
| 目錄 | |
| 自序 捲 王國維思想學行傳論 王國維與中國現代學術的奠立 王國維、陳寅恪與吳宓 陳寅恪的傢學淵源和晚清勝流 陳寅恪學術思想的精神義諦 陳寅恪對儒釋道三傢的“判教” 陳寅恪的闡釋學 陳寅恪的“傢國舊情”與“興亡遺恨” 戊戌和陳寶箴之死 第二捲 中國現代學術要略 學術獨立與中國現代學術傳統 錢锺書的學問方式 熊十力和馬一浮 馬一浮和“六藝論” 馬一浮的“義理名相論” “花開正滿枝” ——馬一浮的佛禪境界和方外諸友 學兼四部的國學大師 ——張舜徽先生百年誕辰述感 大師與傳統 第三捲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及其價值取嚮 百年中國文化傳統的流失與重建 當代中國與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價值理念的現代意義 如何評價儒傢學說的曆史地位 儒傢話語下的宗教與信仰 中國文化的狂者精神及其消退 論國學 國學辨義 第四捲 為生民立命 ——“橫渠四句教“的文化理想 “竹柏春深護講筵” ——白鹿洞書院訪學記 唐朝的氣象 漢譯佛典與中國的文章體製 湯若望在明清鼎革之際的角色意義 史華慈:後發錶的思想 《牡丹亭》與《紅樓夢》 ——他們怎樣寫“情” 陳寅恪與《紅樓夢》 社會變革中的文化製衡 ——對五四文化啓濛的另一種反省 第五捲 敬義論 立誠篇 論和同 將無同 ——文化融閤是人類未來的大趨勢 對話是人類的生活準則 ——在中美文化論壇後一次圓桌會議上的發言 21世紀的挑戰:亞洲價值的反省 思想的力量 ——讀硃維錚《走齣中世紀》和《走齣中世紀二集》 學術所寄之人 ——在《湯一介文集》齣版座談會上的發言 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的幾個問題 第六捲 《中國文化》創刊詞 《世界漢學》發刊寄語 我的一次學術曆險 ——《中國現代學術要略》後記 切問而近思 ——《劉夢溪學術訪談錄》題序 《馬一浮與國學》自序 20世紀學人的獨標與秀齣 ——《現代學人的信仰》題記 孔子為何寄望狂狷 ——《中國文化的狂者精神》韓文版序 大觀園裏和大觀園外 ——《紅樓夢與百年中國》韓文版導言 季羨林先生九十壽序 後 記 引用文獻 人名索引 |
| 編輯推薦 | |
| ☆學者劉夢溪先生文化巨著 精裝全三冊 六捲百萬言 ☆弘揚傳統文化、彰顯文化自信、突顯中華文化之世界意義 ☆記錄王國維、陳寅恪、馬一浮、熊十力、錢锺書、張舜徽等大傢的思想與風範 ☆呈現學人與傳統,鈎沉中國文化的易理哲思,反觀國學傳承的當代價值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潔而富有質感,傳遞齣一種沉靜的力量,讓我立刻聯想到其中所蘊含的深厚學術底蘊。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學術研究,不應該隻是為瞭發錶論文而進行的技巧性操作,而是一種對人類文明的敬畏和對知識的虔誠追求。我期待劉夢溪先生在這本《學術與傳統》中,能夠展現齣他對中國傳統文化那份真摯的熱愛,以及他對學術研究那份不懈的探索精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感受到一種思想的深度,作者的論述並非流於錶麵,而是能夠直擊核心,揭示齣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下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否會深入探討傳統文化如何能夠為當代社會發展提供精神支撐和思想啓示,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過去的迴顧。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來一種智慧的啓迪,讓我能夠以更開闊的視野,去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並且思考如何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將其有機地融入我們的生活,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
評分這本《學術與傳統》給我最深刻的第一印象,是它所傳遞的知識的溫度。我一直覺得,學術不應該是冷冰冰的論證和枯燥的數據堆砌,而應該是有溫度、有情感,能夠觸及人心靈深處的。從書名和作者的履曆來看,劉夢溪先生想必是一位在學術領域深耕多年的大傢,他筆下的文字,定然飽含著對所研究對象的深情與敬意。我設想著,他一定會在書中,用細膩的筆觸,描繪齣中國傳統文化的動人之處,或許是對古人智慧的贊嘆,或許是對曆史變遷的扼腕,又或許是對某些失落傳統的惋惜。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能夠引發我情感共鳴的文字,能夠讓我感受到知識的魅力,而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我對書中是否會涉及一些鮮為人知的傳統文化細節感到特彆好奇,那些可能被主流學術所忽略,但卻承載著普通民眾生活智慧和情感的片段。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像一位老友,娓娓道來,與我分享那些跨越時空的文化故事,讓我從中獲得啓迪,也感受到一種精神上的慰藉。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韻味,淡雅的色彩搭配上蒼勁的字體,透露齣一種沉靜而厚重的學術氣息。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深入探討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同時又能結閤現代學術視角的書籍,而這本《學術與傳統》似乎恰好滿足瞭我的期待。我非常好奇作者劉夢溪先生是如何在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思想體係中,挖掘齣那些至今仍具現實意義的價值,並將之與當下學術研究的前沿動態相結閤的。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張力,預示著一場關於古老智慧與現代求索的對話。我尤其感興趣的是,作者會從哪些具體的傳統文化領域入手,比如文學、哲學、藝術,甚至是民間習俗,來闡述“傳統”的意義,又會如何運用當代的學術方法去解讀它們。我對作者提齣的“學術”概念也很期待,它是否僅僅指代學院派的研究,還是包含瞭更廣泛的知識探索和批判性思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領我進入一個更深層次的文化理解,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中,傳統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是否是束縛,抑或是滋養我們精神的根基。
評分拿到《學術與傳統》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翻閱目錄,盡管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書中一些章節的標題就已經激起瞭我的無限遐想。我猜測,劉夢溪先生定然會對一些被廣泛接受的學術觀點提齣自己的獨特見解,或者,會對一些被邊緣化的傳統文化進行重新發掘和解讀。我尤其留意到一些可能涉及到跨學科研究的章節,比如將文學與哲學相結閤,或者將曆史與社會學相聯係。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展現齣一種宏大的學術視野,作者能夠站在更高的層麵,審視中國學術和傳統文化的脈絡。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批判性的思考,引導我質疑那些既定的觀念,去探索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論述中平衡宏觀的理論框架與微觀的細節分析的,它是否會充斥著晦澀的理論術語,還是會用清晰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學術思想呈現齣來?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種智識上的挑戰,讓我能夠在這趟閱讀旅程中,不斷拓展自己的認知邊界。
評分我在書架上瞥見《學術與傳統》這本書,僅僅是其定價和齣版社的信息,就足以讓我對它産生濃厚的興趣。一個相對較高的定價,往往意味著內容的深度和價值;而一傢在學術齣版領域頗具聲望的齣版社,則保證瞭書籍的專業性和嚴謹性。我非常好奇,作者劉夢溪先生在這本書中,會對“學術”和“傳統”這兩個概念進行怎樣的界定和梳理。在當下,關於學術的定義,從自由探索到服務社會,存在著多種多樣的解讀。而“傳統”更是紛繁復雜,既有被奉為圭臬的經典,也有被視為糟粕的部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幫助我理清這些概念之間的復雜關係。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夠探討,在現代學術研究的範式下,我們應該如何審慎地對待和繼承傳統,是全盤否定,還是有選擇的吸收,抑或是對其進行創造性的轉化?這本書是否會引領我思考,在追求學術創新和發展的同時,如何纔能避免對傳統文化的割裂和遺忘,找到一條融閤共生的道路,這正是我一直思考和睏惑的問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