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的智慧 湖北新华书店

中华的智慧 湖北新华书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岱年,方立天,刘笑敢,程宜山,陈来 著
图书标签:
  • 中华文化
  • 湖北
  • 新华书店
  • 传统智慧
  • 国学
  • 文化
  • 历史
  • 中国
  • 书籍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7027
商品编码:2590982567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华的智慧 作者 张岱年、方立天、刘笑敢,程宜山,陈来
定价 62.00元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 9787101127027 出版日期 2017-11-01
字数 320000 页码 583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中华的智慧》收入从孔子到戴震的三十五家古代哲学家(个别是哲学著作,如《周易》),从中总结、提炼出他们思想中极具有贡献与闪光点的精华,尤其是对后人有所启迪之处,进行介绍、阐述,使读者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思想智慧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也可以藉此对现实生活有所启发与指导。本书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领域中,各派思想家的智慧的相互融合、兼收并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辩证发展的历程,正是在这种思想的融会碰撞中,*终形成了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特殊贡献的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另外,本书对这些哲学家生平有生动的介绍,每篇之前配有哲学家的插图,也是更立体形象了解其人的很好的方法。所以,此书又具有当下意义,尤其是现在传统文化受到重视、提倡中华文明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

   作者简介

   目录

序言 / 1

孔子 / 1

一 己欲立而立人 / 6

二 为仁由己 / 10

三 过犹不及 / 13

四 “多学而识”与“一以贯之” / 15

/ 19

一 道为万物之宗 / 24

二 道法自然 / 26

三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 30

四 柔弱胜刚强 / 34

墨子和墨家 / 37

一 “义利”统一与“德力”并重 / 40

二 好学而博 / 44

孟子 / 51

一 民为贵,君为轻 / 55

二 “恒产”与“恒心” / 58

三 “生”与“义” / 61

四 人性之善 / 64

周易大传 / 69

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72

二 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 74

三 “精义”“利用”“崇德”三者统一 / 76

四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 77

五 一阴一阳之谓道 / 79

庄子 / 85

一 逍遥游 / 90

二 生有涯而知无涯 / 94

三 彼是方生 / 96

四 气变而有生 / 99

五 民有常性 / 101

惠施 / 105

一 大一与小一 / 108

二 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 109

三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 109

四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 110

五 “小同异”与“大同异” / 110

六 南方无穷而有穷 / 111

七 今日适越而昔来 / 111

八 连环可解 / 112

九 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 / 113

十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 / 113

公孙龙 / 115

一 名,实谓也 / 118

二 白马非马 / 119

三 离坚白 / 121

四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 123

荀子 / 127

一 明于天人之分 / 130

二 制天命而用之 / 132

三 天地合而万物生 / 133

四 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 / 134

五 化性起伪 / 137

六 虚壹而静 / 139

韩非 / 143

一 道尽稽万物之理 / 146

二 参验 / 147

三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 149

四 以法治国,法不阿贵 / 152

董仲舒 / 155

一 天地之间若虚而实 / 161

二 天地人相为手足,合以成体 / 163

扬雄 / 169

一 吾于天见无为之为 / 173

二 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 / 174

三 道有因有革 / 175

四 作者贵其有循而体自然 / 177

五 极则必反,不极则不反 / 179

王充 / 181

一 天道自然无为 / 184

二 自然感应 / 187

三 德力具足、知为力 / 190

四 考之以心,效之以事 / 192

五 贵通、贵用、贵作 / 194

王弼 / 199

一 得意在忘言 / 202

二 “本末”与“体用” / 207

三 “名教”与“自然” / 211

向秀与郭象 / 217

一 万物必以自然为正 / 221

二 天地万物无时而不移 / 227

三 顺其自然即是无为 / 228

葛洪 / 231

一 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 / 235

二 诸后作而善于前事 / 237

三 “天地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与“气竭则命终” / 238

僧肇 / 243

一 “非有非无”与“立处即真” / 248

二 动静未始异 / 250

三 “能知”和“所知”,“相与而有,相与而无” / 253

范缜 / 257

一 形神相即 / 262

二 形质神用 / 262

三 “人之质,质有知”与“知虑各有其本” / 262

法藏 / 267

一 用即体、体即用 / 271

二 “缘起相由”与“相即相入” / 272

三 六相圆融 / 275

四 “一中多,多中一”与“一即多,多即一” / 276

慧能 / 281

一 若识本心,即是解脱 / 285

二 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 286

韩愈 / 289

一 文以载道 / 294

二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297

柳宗元与刘禹锡 / 301

一 天人不相预 / 304

二 天人交相胜 / 307

三 理昧而言关 / 309

四 “生人之意”与“势” / 311

周敦颐 / 313

一 孔颜乐处 / 316

二 动静互根,变化无穷 / 318

三 诚、神、几 / 319

四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 / 320

五 太极本无极 / 321

六 一与思 / 322

张载 / 325

一 虚空即气 / 329

二 凡象皆气 / 331

三 神天德,化天道 / 332

四 一故神,两故化 / 334

五 合内外,大其心 / 335

六 民胞物与 / 337

程颢 / 341

一 浑然与物同体 / 345

二 动静皆定 / 347

三 形上与形下 / 349

四 无独必有对 / 350

五 天人一理 / 351

六 易、道、神 / 353

程 颐 / 355

一 动静无端,阴阳无始 / 359

二 动为天地之心 / 360

三 所以然为理 / 360

四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 361

五 道则自然生万物 / 363

六 物极必反 / 364

七 理必有对待 / 365

八 性即是理 / 366

九 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 367

朱 熹 / 369

一 理与事 / 373

二 理与气 / 374

三 理一分殊 / 376

四 两端相对 / 377

五 阴阳交变 / 379

六 体用对待而不相离 / 380

七 “道心”与“人心” / 383

八 心统性情 / 384

九 格物致知 / 385

十 知先行后 / 388

十一 主敬涵养 / 388

陆九渊 / 391

一 人皆有是心 / 395

二 自作主宰 / 396

三 义利之辨 / 398

王守仁 / 401

一 致知与格物 / 405

二 知行合一 / 406

三 致良知 / 408

王廷相 / 411

一 气是实体 / 414

二 气种有定 / 415

三 理载于气 / 416

四 气有变化,理亦有变化 / 417

五 法久必弊,弊必变 / 419

六 知是思与见闻之会 / 420

方以智 / 423

一 充一切虚,贯一切实 / 426

二 物有则,空亦有则 / 426

三 独性各别,公性则一 / 427

四 宇中有宙,宙中有宇 / 427

五 气、形、光、声四几 / 428

六 反因 / 429

七 圆∴三点 / 431

八 交、轮、几 / 433

九 “质测”与“通几” / 433

黄宗羲 / 437

一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440

二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 444

三 工商皆本 / 446

四 宁凿五丁之间道,不假邯郸之野马 / 447

王夫之 / 451

一 体用胥有 / 454

二 气者,理之依 / 455

三 天下惟器 / 455

四 诚者实有 / 456

五 非合两而以一为之纽 / 457

六 阴阳具于太虚之中 / 458

七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 459

八 能必副其所 / 459

九 即事穷理 / 460

十 知以行为功 / 461

十一 由野蛮到文明 / 464

十二 理势合一 / 466

十三 相天、造命 / 467

十四 珍生、务义 / 469

颜元 / 473

一 由粗会精、崇迹行义、见理于事 / 476

二 践形以尽性 / 478

三 格物即“犯手实做其事” / 481

四 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 483

五 讲读与习行二八开 / 485

戴震 / 489

一 一阴一阳、生生而条理 / 493

二 理者,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 / 495

三 心能辨理 / 496

四 理存于欲 / 498

附 记 / 502

引用书目 / 503

后 记 / 509

陈来中国哲学书单 / 511

刘笑敢中国哲学书单 / 516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中华的智慧——湖北新华书店》并非指代某一本具体的图书,而是对一家在中国图书发行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的企业——湖北省新华书店——其发展历程、经营理念、文化贡献以及所蕴含的“中华智慧”进行的一次梳理和解读。这份简介旨在展现湖北新华书店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始终坚守文化使命,融入时代发展,成为连接知识与人民的桥梁,并从中提炼出其独特的经营哲学和文化价值。 一、 时代脉络中的坚守与变革 湖北新华书店的诞生与发展,深深烙印着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的痕迹。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作为国家重要的文化传播阵地,肩负着普及知识、传播思想的重任,到改革开放后,积极适应市场经济浪潮,进行经营模式的创新与转型。这份“智慧”体现在其能够审时度势,在坚守意识形态阵地的同时,不断学习和引入现代化的管理经验与营销策略。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图书销售场所,更是历代湖北新华书店人,用智慧和汗水,为荆楚大地播撒文化火种的生动写照。 二、 经营之道:以人为本与服务至上 “中华的智慧”在湖北新华书店的经营之道上,充分体现在其“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这不仅仅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渗透到其日常运营的方方面面。 深耕基层,贴近读者: 湖北新华书店遍布城乡的网点,是其最宝贵的财富。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远的乡村,总有新华书店的身影。这种“接地气”的经营策略,使得知识能够更广泛、更便捷地触达每一位渴望阅读的读者。它懂得,真正的文化传播,需要走出去,深入群众。 多元化的服务体验: 随着时代的发展,单一的图书销售模式已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湖北新华书店积极拓展业务范畴,从传统的图书销售,到如今集阅读空间、文化沙龙、文创产品、线上线下融合销售等多种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体验中心。它懂得,读者需要的不仅仅是书,更是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享受和交流空间。 专业化的图书选择与推荐: 拥有数十年的行业经验,湖北新华书店积累了丰富的图书选品能力。它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能够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的群体,提供精准的图书推荐。这种专业性,是其区别于普通零售商,赢得读者信任的关键。 诚信经营,品质保证: 在假冒伪劣图书充斥市场的年代,湖北新华书店始终坚持正版、优质的书籍供应,为读者提供了可靠的阅读保障。这种对品质的坚守,是其信誉的基石,也是“中华智慧”中“诚信”精神的体现。 三、 文化担当:传承与创新的交融 湖北新华书店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机构,更是湖北乃至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经典传承,铸就精神脊梁: 无论是马列经典,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抑或是当下优秀的文学、学术著作,湖北新华书店都扮演着重要的传播者角色。它不遗余力地将那些能够塑造民族精神、启迪思想的经典图书呈现在读者面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科技赋能,拥抱未来: 面对数字化浪潮,湖北新华书店积极探索线上销售渠道,搭建电子书平台,利用新媒体进行推广,让阅读突破时空限制。它懂得,拥抱科技,才能让文化传播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推广阅读,点亮书香荆楚: 湖北新华书店积极组织各类阅读推广活动,如新书发布会、名家讲座、读书征文比赛、少儿阅读推广等,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它深知,一个民族的复兴,离不开全民阅读的深入。 地方文化特色,彰显地域智慧: 作为湖北本土的企业,湖北新华书店在图书选择和推广上,也注重突出湖北地域特色和文化符号。例如,对荆楚历史文化、本土作家作品的重点推介,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湖北的独特魅力。 四、 “中华智慧”的内涵解读 当我们将“中华的智慧”与“湖北新华书店”联系起来,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核心的智慧体现: 坚韧不拔的生命力: 历经风雨,数次改革,湖北新华书店始终能够保持活力,适应时代变迁,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的体现,如同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 与时俱进的适应性: 面对挑战,它不僵化守旧,而是积极学习,不断创新,在变革中找到新的发展机遇。这种灵活性和适应性,是中华文明能够绵延万年的重要原因。 服务于民的根本宗旨: 始终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种“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是中华文化“仁者爱人”思想的现代演绎。 承载与传播文化的使命感: 作为一个文化机构,它不仅仅是商业利润的追求者,更是民族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总而言之,“中华的智慧——湖北新华书店”并非一本实体书,而是一个生动的案例,它通过湖北新华书店的发展历程和经营实践,展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中华传统智慧如何与现代商业管理、文化传播相结合,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社会贡献价值。它是一个关于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思考,也是对一家优秀企业所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的一次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华的智慧》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它不仅满足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求知欲,更给了我许多意想不到的启发。我一直对中国古人的“匠心精神”充满好奇,这本书对此有精彩的论述。从古代的建筑、工艺到哲学思想,无不体现出一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我看到了这种精神是如何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文明的独特印记。书中关于“知行合一”的阐述,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他们不仅有深邃的思考,更有付诸行动的勇气和智慧。这让我反思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不足,提醒我要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实现价值。这本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中蕴含的无穷智慧,足以应对当下以及未来的挑战。

评分

手捧《中华的智慧》,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中国传统思想的梳理,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深刻挖掘。作者以其广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将那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智慧碎片,巧妙地编织成了一张宏大的思想网络。我惊叹于书中对“变通”的精辟阐释,从“以柔克刚”到“滴水穿石”,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复杂环境中生存发展的独特智慧。它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灵活应变的艺术。书中关于“中庸”的解读,更是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不偏不倚”、“适度适时”的辩证智慧。在如今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时代,学会“持中”显得尤为重要。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获取,它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一种看待世界和处理问题的全新视角。每当我遇到困惑时,总能从中找到指引,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

评分

翻开《中华的智慧》,仿佛走进了一个由文字构筑的巨大宝库,每一页都闪烁着先哲们的思想光芒。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与“德”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书中对“天人合一”的解读,让我深刻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在当今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这种思想尤为珍贵。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无为而治”的论述,作者并没有将其简单化为不作为,而是深刻剖析了其背后“顺势而为”、“因势利导”的精妙之处。那些关于政治、经济、军事策略的智慧,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作者将其剥离出来,用现代的视角去解读,让我看到了古老智慧在当代的现实意义。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经过精心筛选,逻辑清晰,论证有力,让人在阅读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思考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醒,真正做到“致良知”。

评分

《中华的智慧》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温和却充满力量的语言,引领我走进中国思想的深邃海洋。我一直以为“智慧”是遥不可及的,是少数先知才能拥有的特质,但这本书告诉我,智慧蕴藏在每一个普通人的心中,需要我们去发掘,去践行。书中对“仁、义、礼、智、信”的详细解读,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罗列,更是对人格完善的指导。我尤其被“诚信”这一章节所打动,作者通过大量古籍中的记载,生动地展现了“一诺千金”的力量,以及失信带来的毁灭性后果。这让我反思在当今社会,我们是否还坚守着这份古老的承诺。书中关于“自省”的论述,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强调“吾日三省吾身”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提升自我认知。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寻找内心真正的力量。

评分

这本《中华的智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拿到书的那天,就被它厚重的封面和古朴的设计所吸引,立刻产生了翻阅的冲动。打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古老中华的智慧殿堂。书中对“智”的解读,远非我们日常理解的聪明伶俐,而是包含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辨和人生洞察。作者在开篇就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何以为智?随后的篇章,就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从先秦诸子的思想碰撞,到宋明理学的道德实践,再到近现代学者对西方文明的反思与融合,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流派的智慧精华都被精妙地提炼出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大道至简”的阐释,它不仅仅是对一种处世态度的概括,更是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的历史故事和鲜活的人物事例,将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智慧化为可感可悟的道理。读罢,我感觉自己对“智慧”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融入了生活,指导着行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