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日本如何文化立国 | 作者 | 青柳正规;滕新华,王冬 |
| 定价 | 28.00元 | 出版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 ISBN | 9787501255979 | 出版日期 | 2017-11-01 |
| 字数 | 页码 | 131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在全球化时代,重新激发日本活力的钥匙就在于“文化”。 《日本如何文化立国》旨在讲授如何将日本所的文化传统与活力很好的相融合。作者把文化抬高到“文化立国”的高度是因为近年来在国家或社会层面上,文化的存在价值越来越高,而且不仅是日本,世界各地都出现了这种倾向。全球化正在提升各国文化的存在感,近年来,在先于日本完成工业化的欧洲,在那些一度衰退的工业城市中,又以“文化城市”的姿容东山再起者,不乏其例。魅力四溅的文化受人青睐,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一度黯然失色、失业者充斥街头的工业城市,借助文化政策的东风而再创辉煌,足以证明“文化兴国”绝不是一句用来空喊的口号。越来越多的地方设法给本地的传统文化和特色产品注入新的活力。民间庙会、传统节日、民俗艺术、历史建筑和景观等,各地保留的这些传统文化都有可能成为发展旅游事业的*有力的潜在资源。期待地方建立起一套新的机制,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互相交融。日本的做法对于我们中国复兴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
| 作者简介 | |
| 青柳正规,1944年生,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系。历任东京大学文学部副教授、教授。国立西洋美术馆馆长、国立美术馆理事长。2013年,任日本文科省文化厅厅长。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学士院会员,国际学士院联合会副会长。著有《罗马帝国》《逸乐与饱食的古代罗马》《零起点美术馆入门》等。 滕新华,男,1954年11月生于北京,大学学历。 1971年12月—1974年1月,北京市外国语学校日语专业学习;1975年1月-1979年8月 北京市翠微中学日语教员;1979年9月-1983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83年8月-1984年5月,北京62中语文教员;1984年5月-1992年10月,北京市总工会国际部翻译;1992年10月-2003年7月,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日本处副处长、处长;2003年7月-2010年12月,北京市西城区外事办公室主任;2010年12月31日,因西城区和宣武区合并,精简人员,自愿提前退休(副局级待遇)。 王冬,女,1977年9月生,研究生学历。1994年9月—1998年8月,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学生;1998年9月—2001年8月,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2001年10月—2015年10月,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日本处干部;2015年10月至今,中国外文局干部。 |
| 目录 | |
| 序章 章 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 全球化凸显多种文化的存在 《世界遗产名录》的诞生及其成果 指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认多种价值的存在 反全球化主义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动向 将电影排除在自由贸易之外 “文明间对话”的必要性 将文化作为软实力加以传播 法国的文化立国战略 振兴文化,肩负起欧洲发展的重任 日本对世界遗产的误判 什么是国家财富 第二章 日本文化 日本:一片得天独厚的土地 国家的长期稳定让文物保留至今 灵活吸收外来文化 日本文化:沉默寡言,性格内敛 山乡文化,源远流长 文化是一池温水? 我们的生活和文化紧密相关 欧洲人赞不绝口的日本工艺品 日本文化:其优点在现代艺术中 日本人:源于生活感觉的审美眼光 “热文化”“平稳文化”与“积蓄文化”“循环文化” “平稳文化”让地方得以休养生息 城乡之间的文化隔阂 如何促进传统与现代的相互融合 第三章 日本的文化政策 日本是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 文化厅是如何保护历史文物的 文物调查官的职责范围 抢救“越中福冈的菅笠” 在传统工艺的产地之间建立协作关系网 与区域文化联手,共同抵制全球主义的扩张 告别妨碍人才培养的补贴 向“南部铁器”学习 吸引年轻人的“和太鼓” 日本:对艺术家相当苛刻的国家 在扶持艺术家方面,欧洲与日本的差异 养育艺术人才的一方水土 日本人:对自己心仪的艺术情有独钟 日本人:用真诚的目光欣赏画作 在“动漫”吸引下学习日语的外国青年 谙熟传统文化的“翻译” …… 第四章 外国的文化政策 第五章 实现“文化立国”的必由之路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日本如何文化立国》: 日本文化和日本社会共享的稳定环境,源自岛国特色的地理条件,这一点也不应忽视。 日本四面临海,自古以来没有受到外敌的侵犯和扫荡,虽然在太平洋战争中败北,但是在战后美军占领时期也未能改变天皇制的国体。从神话时代延续至今的天皇制,是日本文化赖以生长的一棵大树。连战胜国的美国也没有让战争伤害到日本文化。说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阿富汗,战乱即将结束的2002年,位于喀布尔的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门前悬挂着一条横幅,上面自豪地写道:只要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还在,这个国家就没有灭亡。 日本文化没有遭受到外敌侵蚀的有力证据大概要数正仓院了。圣武天皇、光明皇后的宝贝就长年保存在这座几乎没有安保措施的木结构建筑里。我可以断言,这种做法在国外是绝对不可能有的。如果是外国,一旦发生战争,如此简陋的设施顷刻瓦解,藏品也将不翼而飞。尽管日本从古至今也多次卷入过战争,但是这里的文物仍然保存得完好如初,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这是一个多么祥和、多么稳定的国家!这是用尽世界上的所有常识也难以想象的。况且,经社会名流和寺院神社之手辗转保存的这些传世珍宝,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 比如中国的文物从唐代起就开始流人日本。日本从室町年间(1336-1573年)开始向中国订货,委托中国制作了许多陶瓷之类的工艺品,目前仍有许多精美的中国工艺品保存在日本。而在身为产地的中国,除了故宫博物院里收藏的文物,民间的祖传文物所剩不多,反倒是日本存有许多讲述中国文化故事的逸品。 在欧洲,深藏密室被人忘记的遗宝被后人发现的故事常见于报端。因为战争一来,这些宝物将被悉数掠走,所以,避人耳目的隐藏是好的防卫手段,结果被后代偶然发现。在日本,战乱和掠夺鲜有发生,所以,类似藏匿的遗宝又重见光明的新闻很少,这也正好见证了日本是一个和平的国家。 许多文物珍宝在历朝历代的神社佛堂,或者达官贵人的手中相传,辗转收藏,几易其主,流传至今,这就是日本宝物的传承之道。而这些文物的新旧主人在政治或宗教上并非冤家对头,所以一旦提起旧主人的尊姓大名,兴许还能抬高文物的身价 令人扼腕的是明治初年,日本全国发生的那场愚昧无知而且近乎疯狂的“废佛毁释①”运动。如果没有那次浩劫,肯定会有更多的宝贵文物保存下来。巴黎专门研究东方美术的吉美美术馆收藏了许多日本佛像,明治期间的废佛毁释运动发生期间,大约有一万多尊佛像送到那里暂避一时,然后便一直留在那里,后不了了之。如此说来,当年在“废佛毁释”中逸散的佛像可以说不计其数,加之明治以后有人远渡重洋来到日本大量文物,致使各类文物外流严重。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仍有许多文物得以保存。日本文物收藏的历史之久,底气之足,不得不令人感到惊讶。 这种结局的出现得益于日本社会的长期稳定,同时也因为外来文化对日本的侵蚀并不严重。因外来文化传人,让人们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方法为之一变的现象,日本有史以来就不曾有过,这样的国家在世界也非常罕见。 …… |
| 序言 | |
翻开《日本如何文化立国》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就被它所蕴含的宏大叙事所吸引。这本书,我是在湖北新华书店无意中发现的,但它所触及的主题——一个国家如何将文化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并以此来塑造自身形象、提升国际地位——一直是我所关注的。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最深刻的内在力量。日本,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的变革与发展,却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文化特质,这一点让我深感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日本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有意识地构建和推广其文化理念的?例如,它是否会探讨日本在文字、语言、艺术、审美等方面的独特发展轨迹,以及这些元素是如何融入到国民的日常生活和国家认同中的?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关于日本如何将这些文化成果转化为国家软实力的具体案例,比如,通过其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动漫、设计、烹饪等,去构建一个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国家的故事,更是在探索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发展模式,一种让国家在世界舞台上赢得尊重和认可的深层逻辑。
评分在湖北新华书店寻觅一本关于国家发展与文化之间联系的书时,我偶然发现了《日本如何文化立国》。这个书名立刻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获得长久的生命力,除了经济和军事实力,更重要的是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内核。日本,作为东亚文化圈中的重要一员,其在文化上的独特性和影响力一直备受瞩目。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析,日本是如何将本土文化进行梳理、提炼,并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来发展的。书中有否涉及日本在传统工艺、艺术、哲学、甚至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以及这些方面是如何被系统性地保护、传承并创新,进而转化为国家软实力的?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阐述日本在教育、媒体、国际交流等多个领域,如何有效地传播其文化价值观,并以此来塑造国民认同和国际形象。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文化”这一概念在国家层面深度思考的渴望,希望能从中看到一些关于国家文化自信建立和文化影响力拓展的宝贵经验。
评分最近翻开一本封面朴素但标题极具吸引力的书,叫做《日本如何文化立国》,在湖北新华书店购得。读完后,脑海中涌现出许多关于国家文化战略和民族认同的思考。我一直对东亚国家的发展模式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在经济崛起后,如何通过文化来巩固国家软实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案例。这本书的视角,似乎给了我一个深入了解日本这一历史进程的窗口。我特别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如何有意识地在教育、艺术、传统技艺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保护和创新,并将这些元素转化为国家形象的一部分。例如,在传统工艺方面,是否像书籍、陶瓷、戏剧等,都有国家层面的扶持和推广计划?又比如,日本动漫、电影、流行音乐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又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书中是否有提及这些文化产业在国家政策中的具体定位和发展路径?我很想知道,这种“文化立国”的战略,是否伴随着一些争议或挑战,以及日本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这本书的出现,恰逢我最近在思考中国如何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因此,从日本的经验中汲取养分,或许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
评分一直以来,“文化立国”这个概念都让我觉得既宏大又具体。它不像单纯的经济发展那样,可以用GDP等硬指标来衡量,却又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和民众的自豪感。这本书《日本如何文化立国》,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湖北新华书店看到的,书名让我立刻产生了阅读的冲动。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其根基和灵魂,而日本,似乎在这方面有着独到的经验。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剖析日本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并且巧妙地运用到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是否会涉及日本在文字、语言、审美等方面的独特坚持?又或者,是在教育体系中如何渗透其文化价值观?我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日本如何通过艺术、哲学、宗教等多种形式,去塑造国民的集体意识和民族认同感。此外,我也对书中关于日本如何将这些文化元素转化为国际影响力的方法感到好奇,例如,通过文化交流、学术研究、艺术展览等多种途径,去“输出”其文化,从而提升国家软实力。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在探究一个国家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失其本色,反而因为其独特的文化而更加闪耀。
评分拿到《日本如何文化立国》这本书,是在湖北新华书店的某个午后,书架上那一抹沉静的封面吸引了我。我一直对“文化立国”这个概念有着浓厚的兴趣,觉得这是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直抵精神层面的国家发展范式。日本,作为我们的近邻,在历史上与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这一点一直让我非常着迷。我很想知道,书中会如何详细地解读日本在“文化立国”这条道路上的具体实践。例如,它是否会深入探讨日本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是如何强调和传承其本土文化的?书中所提及的“文化立国”,是否包含了对传统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等各个方面的系统性保护和创新?我尤其关注的是,日本是如何将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国家软实力的,比如,在国际舞台上,日本是如何通过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来吸引世界的?书中是否会分析日本在动漫、电影、音乐等流行文化领域的成功,并将其与国家层面的文化战略联系起来?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日本,更是关于一个国家如何通过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现代社会中赢得尊重和影响力的一面镜子,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深刻的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