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 名:人类知识原理(汉译名著)
作 者:(英)贝克莱 著
I S B N :9787100071970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0年11月第2版
印刷时间:2010年11月1日第8次印刷
字 数:字
页 数:106页
开 本:32开
包 装:平装
重 量: 克
原 价:11元
目录
献给盘卜卢伯爵托玛斯
序
绪论
部
内容
《人类知识原理》是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的主要哲学著作。此书所论述的唯心主义经验论,对后来西方哲学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原书1710年出版。书中集中阐述了贝克莱(旧译柏克莱)的哲学思想,他认为只要否定了物质的客观存在,就可以驳倒唯物主义,“移掉”无神论的基石。认为人们通常所说的事物只是观念的集合,观念存在于感知者心中,提出“存在即被感知”的唯心主义基本原则,宣称物质实体并不存在,而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了避免唯我论,他肯定观念来自上帝,并认为观念的存在就证明上帝存在。
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是碎片化学习,但这本书显然不适合那种“翻一翻就走”的模式。它需要你心无旁骛地投入整块的时间,甚至需要准备笔记本和笔。每一次深入阅读,都像是在重新校准自己的世界观参数。起初,我对作者那种强烈的“心灵中心论”感到不适,觉得这是否会将我们带入一种极端的自我封闭?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理解到他并非是要否定外部世界,而是在强调我们认知世界的唯一可靠中介——心智活动本身。这种对“可被感知之物”的关注,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日常经验的敏感度。比如,当你拿起一个杯子喝水时,你不再仅仅是“喝水”,而是开始思索那个杯子的颜色、触感、重量,是如何在你的意识中“集合”成一个“杯子”的概念的。这种持续的、内在的觉察,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财富,它让我的生活在哲学层面上丰富了起来。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耐受力”的。它不是那种能让你读完就想立刻分享给朋友,并在咖啡馆里高谈阔论的“网红书”。它的力量是内敛的、缓慢的,更像是一种长期的慢性影响。我发现,自己对事物的判断标准开始变得更加审慎和谨慎,不再轻易接受未经充分检验的结论。它培养了一种深刻的怀疑精神,但这种怀疑并非是虚无主义的,而是建设性的,它驱使你回到最基本的经验和逻辑起点去重新构建认知大厦。对于任何想要真正理解西方理性主义传统、或对认识论本身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绕不开的高峰。它就像一把精密的瑞士军刀,虽然外表朴实,但其内部蕴含的锋利度和多功能性,只有在实际使用中才能完全体会到,绝对值得反复品味和研习。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质量,必须单独点赞。对于这种跨越了数百年时空的经典译本,语言的信达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特意对比了几个零散的章节原文,发现译者在处理那些极具时代特色的哲学词汇时,做出了非常精妙的取舍,既保留了原著的学术严谨性,又尽量降低了当代读者的理解门槛。很多关键的哲学概念,如果直译可能会显得僵硬无比,但在这里,它们被赋予了一种恰到好处的现代感,使得那些关于“观念”与“实在”的古老争论,读起来居然有了些许当下的回响。这让我意识到,伟大的思想是具有穿透历史的力量的,而优秀的翻译,则是架设这座桥梁的关键结构件。总而言之,商务印书馆这次的努力,让一个原本可能只锁在象牙塔里的理论,走进了更多普通读书人的书房,功德无量。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初翻开的时候,我心里是有些忐忑的。毕竟“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这块牌子,可不是闹着玩的,分量太重了。我本来对十七、十八世纪的西方哲学思潮只是略有耳闻,什么经验主义、唯心主义的争论,听起来就觉得头大。然而,一旦沉浸进去,那种感觉就像是掉进了一个精心构建的迷宫,每走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但也伴随着豁然开朗的惊喜。作者的行文逻辑极其严密,仿佛每句话都是一个经过千锤百炼的论证基石,不容许丝毫的含糊或跳跃。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那种如同几何学证明般的推演节奏,尤其是在探讨感官印象与外部实在的关系时,那种抽丝剥茧的论证方式,让人不得不佩服先哲构建思想大厦的功力。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它不是直接告诉你世界是什么样的,而是逼着你去审视自己是如何“知道”这个世界的。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常识”都开始多了一层警惕和反思,这才是真正的思想洗礼,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哲学教科书,那种充满了拉丁文式的晦涩和过时的术语堆砌,读起来就像嚼蜡。没想到,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比我想象的要生动得多,当然,这份“生动”并非指情节跌宕起伏,而是指作者在阐述其核心观点时,所采用的那种近乎于对话式的辩驳技巧。他似乎总能预判到读者心中最大的疑惑,然后直接抛出尖锐的问题,将你引入他构建的论证陷阱——当然,这里的“陷阱”是褒义,指的是那种让你深陷其中,无法轻易抽离的思考结构。特别是他对物质实体独立存在的质疑部分,那种层层设防的论证,让我不得不放慢速度,甚至需要反复阅读才能跟上他思想的飞速转换。对我来说,阅读过程更像是在与一位极其聪慧的辩论家进行长达数日的交锋,虽然过程耗费精力,但最终获得的洞察力是无可替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