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彩绘本五百佛像集:见即获益(普及版)
:158元
作者:瑞士苏黎世大学民族学博物馆 编
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802533387
图片:526幅
页码:61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目录
序言 [德]傅玛瑞
导论 罗文华
1.补佛尊者(嘉勒擦布祖师)
2.宗喀巴祖师
3.开主(补)祖师
部:宝生百法(4—420)
一、初起尊(4—13)
4.阿底峡(阿第沙)所传白度母
5.巴哩师所传白度母
6.拈师所传白度母
7.宝林师所传白度母
8.白色声音(妙音)佛母
9.拈师所传六部(六支)度母
10.姑噜姑力(智行佛母)
11.红色欲王
12.大红部众主(部落王)
13.黄金刚萨埵(黄金刚萨鵽)
二、无漏如来(14—51)
14.牟尼金刚座主尊眷属三尊
15.牟尼三昧耶三尊
16.牟尼王
17.因揭陀尊者
18.阿氐多尊者
19.伐那婆斯尊者
20.迦里迦尊者
21.伐阇罗佛多罗尊者
22.跋陀罗尊者(善贤)
23.迦诺迦伐蹉尊者
24.迦诺迦跋黎堕阎尊者
25.诺距罗尊者(黄狼山)
26.罗怙罗尊者(执日)
27.注荼半托迦尊者
28.宾度罗跋罗堕阁尊者(不动利根)
29.半托迦尊者
30.那迦犀那尊者
31.戍博迦尊者
32.阿秘特尊者
33.达摩提那
34.布袋和尚
35.持国天王
……
第二部:纳塘百法(421—456)
第三部:金刚鬘(457—507)
附录:阎曼德迦的三种变化身(508—510)
英文目录
导论提要(An Abbreviated Version ofChinese Introduction)
罗文华文梁珏译沈卫荣审定
梵文尊名检索
藏文尊名检索
蒙古文尊名检索
汉文尊名检索
内容简介
《五百佛像集》的价值前文已经提到过,现在总结一下。本图像集是以《宝生》、《纳塘》和《金刚鬓》三部藏传佛教经典为基础,将主要尊神图像化的著作,是图像与经典文献比较研究极为难得的案例。全书尊神总数在500尊以上,每位尊神的姿态、手印、所持的法器多严格依据经典而绘,还有不少组合尊神,故学术价值极高。可以说,我们通常所能见到的大部分的西藏尊神均可以在此书中找到。佛教尊神的图像学研究的目的之一是借助身色、手印、持物、坐姿、坐骑等元素以确认尊神身份。此前刊出的各种《五百佛像集》均为木刻本,画面较小,不惟图像模糊,特征不清晰,且无身色表现。即使像立川武藏将其每一幅画面放大出版,也未有明显改进。对于研究者与观赏者而言,不无缺憾。绘本的优势是彩绘的,与我们长期使用的木刻本相比,画面清晰,尊神的图像学特征一一可辨,是藏传佛教图像学材料中珍贵的参考资料。内贝斯基的《西藏的神灵和鬼怪》一书就大量使用了宝生部分的成就法资料。在目前研究领域中,还有一些重要的图像资料,如故宫六品佛楼(西方学者知道的宝相楼)内部悬挂的唐卡和供奉的小铜像即与此图像集有密切的关系。西方学术界对《五百佛像集》的介绍、研究、整理和出版已经有了近百年的历史,相对而言,中国学术界对此书却知之不多,也没有专门的研究著述发表,似乎只有笔者曾作过简单的介绍,但对于正在蓬勃兴起的中国藏传佛教研究而言,尤其是艺术史的研究, 《五百佛像集》是不可忽视或者缺少的重要参考书。瑞士苏黎世大学民族学博物馆馆长傅玛瑞教授(Prof.Dr.Mareile Flitsch)慷慨地把本书的版权无偿提供给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作为学术出版使用,还为本书撰写了前言。从她的前言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她对于中国的友好感情和对中国学术的关注。为了对此善举表示敬意,同时也为了研究者使用方便,我们将每张图像放大,单幅出来。我们相信,本图像的刊布必将为中国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带来便利。
这本厚重的图集,仅仅是翻开扉页,那份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的质感就足以让人心生敬畏。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纯粹的学术工具书,枯燥地罗列佛陀的形象和符号学解读,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部穿越时空的视觉史诗。尤其是在描述那些早期壁画和唐卡上佛像面容的细微变化时,作者那种近乎痴迷的观察力令人赞叹。他们不仅仅是在记录“佛像是什么样子”,更是在追溯“它如何演变成这个样子”,以及这种演变背后所蕴含的教义流变和地域文化的影响。书中对不同传承体系中,同一位菩萨形象在细节上的微妙差异,比如手印的微调、璎珞的繁复程度,都有着极其精到的比对分析。我花了好几天时间,仅仅是沉浸在那些早期犍陀罗风格佛像的衣褶处理上,那种近乎希腊雕塑般的立体感,与后世中原风格的飘逸柔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得不为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拍案叫绝。这哪里是图鉴,分明是一部活态的佛教艺术史,每一页都沉淀着千年的信仰与审美。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本身就值得一提,这无疑是对所收录图像的极大尊重。我通常阅读学术类书籍比较粗放,但面对这套书时,不自觉地就变得小心翼翼起来。那种铜版纸的触感,使得那些唐卡和石窟造像的色彩得以最大程度地还原,尤其是那些历经千年风霜的矿物颜料,其层次的丰富性,即便隔着纸页,也能感受到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我注意到,书中在对一些特别珍贵的、难以被高清扫描的早期造像进行描摹时,所采用的线条处理方式,既保留了原件的笔触感,又清晰地勾勒出了结构。这体现了编者在学术严谨性与视觉可读性之间寻求的绝妙平衡。对于研究图像演变的人来说,这种对细节忠实的再现至关重要。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精美图片集”,而是每一张图都经过了审慎的选择和专业的处理,堪称是艺术史研究者手中的可靠工具。
评分我很少用“震撼”这个词来形容一本关于图像学的书,但《五百佛像集》确实达到了这个标准。它不仅仅是收录了大量的佛像,更重要的是,它在提供这些视觉资料的同时,编织了一张庞大的符号学和历史学网络。我欣赏它在处理图像分类时所体现出的那种克制和条理分明,它避免了陷入繁杂的宗教名相的泥淖,而是始终将重点放在“视觉语言”的分析上。例如,书中对不同时期佛像头部比例的变化趋势的量化分析,以及对特定身体姿态在不同教义语境下的功能性解读,都显示出极高的学术水准。对于一个对东方宗教艺术感兴趣的普通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或许一开始会显得有些门槛,但只要投入时间去理解其逻辑框架,它就会像一把钥匙,打开通往理解整个亚洲佛教艺术表达系统的秘密之门。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常置手边的参考巨著。
评分老实说,我是在寻找关于“五方佛”结构性解析的资料时偶然接触到这本书的,期望能找到一个清晰的图解来帮助我理解曼陀罗的布局。然而,这本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此。它处理图像的视角非常独特,不是简单地把图片摆在那里,而是将图像视为一种信息载体,进行深度的“解码”。比如,书中有一部分专门分析了佛像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如何通过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方式被视觉化的。这种讲解方式,使得即便是对佛教背景知识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从艺术和象征的角度,逐步理解这些看似神秘的符号背后所代表的圆满与觉悟。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忿怒相”佛像的论述,那种将威猛外表与慈悲本心如何统一在同一画面中的哲学张力,被作者用非常凝练的文字捕捉到了。它迫使我跳脱出“美”或“丑”的浅薄判断,转而思考图像背后的教化功能和心理投射。这本书的深度,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图册”范畴,更像是一本引导人深入理解佛教精神内核的视觉哲学著作。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修正自身认知偏差的过程。我对藏传佛教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现世寺庙中流通的、相对“定型化”的唐卡和擦擦的印象。然而,这本书展示了大量的早期、区域性乃至失传的图像范式,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举个例子,书中收录了数例中原汉传佛教艺术对西藏地区早期造像风格的影响证据,这种跨文化、跨地域的图像交流史的梳理,远比教科书上的简单论述来得直观和有力。我甚至发现了几种在我以往认知中从未出现过的、特定教派才独有的手印和法器组合。作者似乎在试图构建一个全景式的、不分门户的“佛像谱系”,这种宏大的叙事结构,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去追踪图像的迁徙和演化路径,但一旦跟上,收获的知识密度是惊人的。它成功地将“图像”从单纯的宗教物件提升到了人类文明交流史的层面来考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