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习近平用典(第二辑)》
作 者 人民日报评论部
开 本 16
字 数 285千字
定 价 49.00元(平装)
书 号 平装:978-7-5115-5424-6
CIP分类 D2-0
出版时间 2018-4
《习近平用典(第二辑)》
《习近平用典(第二辑)》是《习近平用典(第一辑)》的延续。《习近平用典(第一辑)》出版以来,译成英、法、德、俄、西班牙语等十余种版本,累计发行近200万册,引发巨大社会反响。《习近平用典(第二辑)》是对习近平新近引用的148则典故的深刻解读,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读本。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习近平2014年9月以后在重要讲话(文章)中引用的148则典故,分为敬民、笃行、廉政等11篇,按主题对典故的现实意义进行解读,对背景义理进行解释,以帮助广大读者追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准确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
作者简介:
杨振武,人民日报社社长,主持本书编写;
卢新宁,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带领评论部张铁、范正伟等撰写习近平用典现实意义的解读文字;
杨立新,人民日报社总编室一读室主任,撰写典故释义文字。
读者人群:
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大学、中学、专科院校师生等,以及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群。本书极其适合全民阅读活动。
内容试读:
【治理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等文中引用
1.习总书记引用原文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2.人民日报对此引用的解读
■ 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都曾引用《礼记》里的这句话,表达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的初心追求和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因为这个初心,共产党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坚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也因为这个初心,共产党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作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矢志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习近平也以“大道为公”,向国际社会宣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彰显出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打造共同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胸襟和视野。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3.此引用语句的原典
■ 原典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春秋至秦汉〕《礼记·礼运》
4.原典释义
■ 释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礼记》谓孔子理想的“大同”景象。大道:伟大的制度。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因而可实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通“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习近平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则典故,多被用于阐述中国外交政策。他所讲的“大道”,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公平正义”等价值观,而“天下”则指全世界。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员。其蕴含的内容比原典中更深邃、更宽广。
目录
敬民篇
3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5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7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发挥亚太引领作用 应对世界经济挑战——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9-19……略
治理篇
23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等文中引用
25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
——《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7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9-55……略
修身篇
59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61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等文中引用
63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深化合作伙伴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65-91……略
笃行篇
95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97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99 /行百里者半九十。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等文中引用
101-123……略
劝学篇
127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129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13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133-147……略
天下篇
151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153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155 /国虽大,好战必亡。
——《共创中韩合作未来 同襄亚洲振兴繁荣——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157-181……略
廉政篇
185 /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187 /治事必需通观全局,不可执一而论。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189 /纪纲一废,何事不生?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191-209……略
法治篇
213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15 /法者,治之端也。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217 /法之不行,自于贵戚。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19-229……略
辩证篇
233 /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
——《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35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37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
——《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239-259……略
历史篇
263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65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67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69-281……略
文学篇
285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87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在二〇一七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89 /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91-317……略
319 /主要参考文献
329 /后记
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体现出一种宏大叙事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独特视角。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典故,而是将每一个引用的典故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进行考察,这使得我们不仅知其“然”,更能深究其“所以然”。作者似乎有一种能力,能够从看似零散的片段中,提炼出贯穿始终的核心思想线索,将这些看似独立的元素编织成一张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在分析某个具体事件时,会毫不吝啬地调动跨领域的知识进行佐证,这种多维度的交叉印证,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深度感。这种处理方式,让读者在学习具体知识点的同时,也培养了一种更全面、更立体的历史观和思维模式,受益匪浅。
评分说实话,初次接触这类主题的书籍时,我总担心会陷入某种刻板的教条主义叙事中,但这本书完全打消了我的疑虑。它在诠释引用和典故时,展现出令人惊喜的灵活性和辩证性。它并非是单向度的灌输,而更像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过程,它鼓励读者去思考不同历史时期背景下,这些思想是如何被理解和实践的,并引导我们去辨析其在当代语境下的价值与局限。这种鼓励思考、而非被动接受的态度,是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它将严肃的理论学习转化为一场充满启发性的思想探索之旅,让人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激发了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这种体验是极为宝贵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编排逻辑性极强,条理清晰得让人赞叹。它似乎采取了一种递进式的阐释方式,由浅入深,层层剥开复杂的概念,使得即便是对某些历史典故背景知识了解不多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每一次对新典故的引入,都像是在构建一个知识的拼图,前面铺垫的理论基础为后面更深层次的解读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我注意到,在不同章节之间的衔接处理得非常自然,没有那种突兀的跳跃感,整体阅读下来感觉非常流畅,仿佛被一位博学的向导带着穿越了历史的长廊。这种精心打磨过的叙事脉络,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那些原本可能显得高深莫测的论述变得触手可及。对于希望系统性学习和理解相关思想体系的人来说,这种结构安排无疑是最佳的引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是下了功夫的,光是拿到手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那封面设计得既庄重又不失现代感,色彩搭配得恰到好处,让人一目了然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严肃性和深度。拿在手里翻阅,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摸起来滑而不腻,印刷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章节的过渡页或者索引部分的排版,都体现了出版方对阅读体验的重视。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追求,在如今这个数字阅读盛行的时代,更显得难能可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案头读物,每一次翻开都能带来一种仪式感,让人更愿意沉下心来,去探究其中文字的精髓。如果说阅读体验是衡量一本书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那么从硬件上看,这本书无疑是走在了前列。
评分从语言风格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一种非常平衡的艺术——它既保持了应有的学术严谨性,又兼顾了大众读者的可读性。我发现它在阐述观点时,措辞精确到位,绝不使用含糊不清的表述,每一个动词和形容词都仿佛经过深思熟虑,精准地传达了其意图。然而,这种严谨并未演变成枯燥的教科书腔调,相反,它巧妙地融入了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比喻,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论述瞬间变得鲜活起来。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那些精妙的语言组织所吸引,忍不住会停下来回味几遍。这种既能满足专业人士对深度的要求,又能让普通读者享受阅读乐趣的文字驾驭能力,实属不易,展现了编撰团队高超的文字功底和对受众心理的深刻洞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