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咬文嚼字合订本 精装本
本书是预售图书,预计三月中下旬左右上市发货,急者慎拍
书名:2017年《咬文嚼字》合订本(精)
【作者】:《咬文嚼字》编辑部编
【译者】:
【校对/注释】:
【ISBN】:978-7-5321-6542-1
【中图法分类号】: H14
【开本】:32开
【页数】:796
【字数】:500000
【版次】: 1
【印次】: 1
【印数】:10000
【定价】:48.00元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咬文嚼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2018-2-15
【印刷时间】: 2018-2-15
【用纸】:胶版纸
【装帧】: 精装
【商品重量】:
【商品尺寸】:184mm*130mm
【汉语词表主题词】:汉语-语法分析
【普通关键词】:规范汉语 语法分析
【学科关键词】:规范汉语
【读者对象】:对汉字文化有兴趣的读者
【主图】:即封面。要求:JPG格式,宽700-1000px,长>1000px按比例调整,大小30K-300K,立体封和平面封同时提供。(至少提供符合要求的立体封)同时,图片原件以ISBN命名,传至营销管理部。 【作者】:《咬文嚼字》编辑部编
【译者】:
【校对/注释】:
【ISBN】:978-7-5321-6542-1
【中图法分类号】: H14
【开本】:32开
【页数】:796
【字数】:500000
【版次】: 1
【印次】: 1
【印数】:10000
【定价】:48.00元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咬文嚼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2018-2-15
【印刷时间】: 2018-2-15
【用纸】:胶版纸
【装帧】: 精装
【商品重量】:
【商品尺寸】:184mm*130mm
【汉语词表主题词】:汉语-语法分析
【普通关键词】:规范汉语 语法分析
【学科关键词】:规范汉语
【读者对象】:对汉字文化有兴趣的读者
【特定读者群】:有则必填
【正文语种】:中文
【作者简介】:《咬文嚼字》杂志为全国知名期刊,创刊于1995年,2015年被列为全国百强期刊。
"【编辑推荐】这是《咬文嚼字》杂志2017年度合订本(精装)。《咬文嚼字》杂志是全国知名的期刊,为全国百强期刊。知识实用,信息密集,文字生动,材料新颖。作为关注社会语文运用的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每年的合订本经过细致的修订,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
【内容简介】:知名社会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杂志,从1995年开始每年出版一本合订本,这是2017年度的杂志合订本(平装)。合订本保持了一贯的特色:知识实用,信息密集,文字生动,材料新颖。合订本收录一年一度公布的十大流行语、十大差错,引起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社会热议。作为关注社会语文运用的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12个月的杂志汇集成合订本时又经过了细致的修订工作。《咬文嚼字》合订本过长期积淀,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
【目录】:
卷首幽默
语林漫步
众矢之的
一针见血
文章病院
百家会诊
借题发挥
追踪荧屏
时尚词苑
语坛掌故
点击双典
有此一说
碰碰车
向我开炮
百科指谬
锁定名人
教材扫描
校园丛谈
词语春秋
十字街头
……
"【前言/序言】
遵守规范 灵活应变
(序)
田小琳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都需要语言文字的规范。两千多年前秦始皇“书同文”政策的制定,为我们今人做了楷模。正因为汉字的统一,使我们这个多方言的国家有了书面畅通交流的可能,亦令我们中华民族的历代典籍得以保存,代代相习相传,至今不泯。
规范是运用语言文字要遵守的基调。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公布,已经过了18年。这是国家为语言文字规范第一次全面正式立法。2013年国务院公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收8105字,这是新时代文字的规范,对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这个《通用规范汉字表》对现代汉语语料的覆盖率达99.98%,可见是精心制定的标准。此外,还有其它一系列的规范标准。遵守语言文字的法则是我们公民的职责。
诚然,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各类电脑、手机、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让我们少了提笔写字的机会。用拼音输入中文,与自己书写相比,又快又方便。但是,这不是给我们一个提笔忘字的理由。汉字作为书写工具,几乎每个字都是形音义的结合体,也代表着汉语的最小的单位——语素。语素是构词的基本单位,上面说到的8105个字,绝大部分都是单音节语素,它们前前后后互相组合起来,就成了几万个词语。汉语的语素库储藏如此丰富,足以应付构建新时代需要的新词新语。
一个人掌握的词语越多,中文程度越高,表达能力就越强,咬文嚼字的本事也越大。相反,掌握词语的数量不够,运用词语句式经常出错,疏忽咬文嚼字,中文程度就不高,表达能力就受到影响。这是一个语文基本功的问题啊,电脑、手机都替不了你,也救不了你。
《咬文嚼字》杂志创办23年了。这么多年来,杂志自觉担当起了规范语言文字的重任,关心全社会的语言生活,从报刊杂志到名家名作,从广告制作到影视对白,发现问题,指出问题,纠正误用,提醒大家注意。这等于开设了一个语言文字“法庭”。据说,《咬文嚼字》要普查某年某月某日一些报纸上的差错时,各报主编、编辑便立时紧张起来呢!结果一公布,各报差错有实例分析,有数字见证,文字水平立见高下。虽然没有罚则,没有罚款,也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督促各报纸改进文字水平,为读者作好榜样。我们为《咬文嚼字》严肃认真、毫不苟且的工作态度点赞。
也许有些年轻读者说,互联网时代网络新词语层出不穷,不能把我们喜欢用的词语都“规范”了吧!说得没错,语言是随着社会而发展变化的。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中,词汇的变化最显著,新陈代谢最快。新事物、新概念、新思想一定要借助新词语来表达。《咬文嚼字》杂志每年都公布“十大流行语”,就是一种应变,应时代要求而变。把大家用的最多的热门词语统计出来,公布出来。像《咬文嚼字》编辑部2016年12月公布的“2016年十大流行语”就有:“供给侧”“工匠精神”“小目标”“洪荒之力”“吃瓜群众”“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葛优躺”“套路”“一言不合就xx”“蓝瘦,香菇”。(刊于《咬文嚼字》2017年第1期)每一个流行语的来源用法都有详细说明。过几年再看看,也许有的就不流行了。
当然,网络词语也好,书报期刊上的新词语也好,带拉丁字母的字母词也好,各种方式形成的新词新语,都要经过“约定俗成”的沉淀,都要经过时间老人的挑选。首先被屏弃的就是那些粗俗的污秽的词语,香港人说“讲粗口”,这是不符合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习惯的。我们不希望在“粗口”上标新立异,那就是歪门邪道了。那些新鲜的反映新时代的新词新语,必定会为大众喜闻乐见,并运用于口头和书面的表达中。
值得注意的是《咬文嚼字》杂志在2017年全年12期都设有“华语圈”专栏。读者由此可以看到各华语社区的一些语言文字现象,令人开阔眼界,耳目一新!“华语圈”的作者有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学者,也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学者,他们介绍的语言文字使用情况都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密切联系,是当地语言生活的生动反映。有些社区词语内地也可以试试吸收。例如,在香港特区、澳门特区以及新马泰都普遍使用的“垃圾虫”一词,形象地比喻了不讲公共卫生的人。大人教育孩子常说:“不能随便乱扔垃圾,不能当垃圾虫啊!”孩子从小树立了不当“垃圾虫”的道德观念,一辈子受益。《全球华语词典》(2010,商务印书馆)、《全球华语大词典》(2016,商务印书馆)都收录了“垃圾虫”这个社区词。应该说,“华语圈”专栏的设立,也是《咬文嚼字》杂志灵活应变的具体体现。
规范与应变本身就是我们语言生活中相辅相成的两方面。《咬文嚼字》杂志的文章,篇篇生动活泼,短小精悍,既注重社会生活里语言文字的规范,又能够随时代的发展反映语言文字的变化,实属不易。
在结束这篇序言时,我愿意将这本薄薄的杂志推荐给所有中小学的语文老师,里面很多的语言故事可以增添课堂活跃的气氛;我愿意将这本小小的杂志推荐给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的编辑,里面对于语病的中肯分析,足以让我们头脑清醒,提高出版物的文字素质;我愿意将这本薄薄小小的杂志推荐给所有对中文有兴趣的朋友,包括华语圈的朋友,里面的文章繁花似锦,徜徉其间,便增长了你的知识,培养了你的语感,提升了你的智商。
"【精彩书摘】:
“军令”岂能“不受”
郝铭鉴
酷暑难耐,读报消遣。某报刊有一长篇通讯,介绍歌词大家乔羽先生。在谈到“乔老爷”为《上甘岭》配词时,文中有这样几句:“终于,乔羽的激情像喷薄的火山,他躲到一个僻静无人的地方,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排除一切外界因素,一挥而就,一喷万丈”。《我的祖国》这首堪称经典的作品就此问世。真没想到,这里又一次碰上了“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出版物中有些差错,由于错的人多了,会让人熟视无睹。“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便是一例。“将在外”的后面,往往紧跟的是“军令有所不受”。其实只要稍微多个心眼,是不难发觉其中的漏洞的。将者,身负重任之军人也。服从命令乃军人之天职。军队的战斗力,来之于军人对军令的执行力。身既为将,无论是镇守边关,还是驰骋沙场,都应身先士卒,令行禁止,“军令”岂能“不受”?违抗军令者,当以“军法从事”,旧戏舞台上常用的一句台词是:“提头来见!”何况,将可能是直接的发令者。
乔羽先生说的,应该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君命”,不是“军令”!
“君命有所不受”,典出《孙子·九变》。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君君,臣臣,关系颠倒不得。然而“君”在皇城之内,“将”在千里之外,军情瞬息万变,急如星火,“安有千里而求战者乎?”所以,孙子接着又说:“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这就是说,大将在外,一定要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有临场的处置权,只要实战需要,正常的路可以不走,能打的敌人可以不打,攻得下的城池可以不攻,争得到的地盘可以不争,甚至,君王的命令也可搁在一边不予理会。这种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军事思想,正是《孙子》的价值所在。
“军令”和“君命”,在读音上有点相似,也许这正是一错再错的原因吧。
"
"【媒体评论】:
《咬文嚼字》素有“语林啄木鸟”的美誉,所以每年公布的十大语文差错都非常引人注目。而且每年都必定有一些说错了话的名人上榜。而这次则轮到了濮存昕和董卿。央视王牌栏目《朗读者》因为读者甚众,其中每一篇文章,每一次访谈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所以说者更应该慎之又慎,否则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反面教材。不过也许是太想提供正面教材了,濮存昕和董卿在《朗读者》中一口咬定老舍的“舍”应读shè。他们以正视听的态度,在观众中产生很大的影响。——《青年报》"
"【插图】:单个商品插图尺寸统一,JPG格式,宽700-1000px,建议750px,长按比例调整,大小30K-300K;与商品实物一致的内页图,插图内容无要求,图片文字皆可。也可以插入海报,要求同插图。同时,图片原件以ISBN-1、ISBN-2的形式命名,传至营销管理部。
" 【在线试读】:
【读者评论】:
我是一名地理老师,原以为《咬文嚼字》是语文刊物,与我关系不大。一次,在学校图书馆偶见《咬文嚼字》,发现她是一本综合性的“小百科”,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的知识也有所涉猎。这本刊物不仅有助于语文教学,对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的教学也大有裨益。
——季春燕
一次,语文老师对我说,看看《咬文嚼字》吧,于是我一有空就到学校阅览室去阅读。没过多久,便被她吸引住了。现在我的语文成绩大幅提升,已经在年级名列前茅了。《咬文嚼字》对我的最大帮助,是培养了我的语文思维。
——王一鸣
《咬文嚼字》一直是我工作上的好伙伴,我每年都会买最新的《咬文嚼字》合订本搁在办公桌上,从创刊到现在已全部备齐。在工作中遇到了语文难题,工具书中又查不到,我就翻翻里面的文章,往往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殷宙昕
2018.1.10
作为一个常年与文字打交道的自由撰稿人,我对待工具书的态度是非常苛刻的,它们必须可靠、深入,且能够提供超越基础常识的见解。这本2017年的合订本,无疑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我最欣赏它对“时弊”的关注,它不仅仅是纠正旧的错误,更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当年社会热点事件中涌现出来的新词汇和新表达方式的歧义。它对新媒体语言的观察是冷静且具有穿透力的,不会盲目地排斥创新,而是批判性地审视其合理性。有一篇文章专门讨论了在社交媒体语境下,“观点”与“事实”的边界模糊问题,作者通过分析几个著名的网络论战案例,揭示了语言的煽动性和误导性,这对我理解当代舆论场构建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词语”层面,而是将语言视为社会肌理的一个缩影。我常常会把这本书随手放在手边,一旦遇到需要深度论证或措辞精准的稿件时,它提供的专业视角和丰富的案例储备,总能迅速提升我文字的说服力和深度。
评分这部《2017年咬文嚼字合订本精装本》简直是文字爱好者的福音,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对语言的细微之处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的人来说。光是捧着这本精装书,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知识感。我记得当时买来的时候,其实是抱着“随便翻翻,了解一下当年的热点”的心态,没想到一旦打开,简直就像掉进了一个精妙的文字迷宫,出不来了。那些曾经在网络上稍纵即逝的语病、那些被误用、滥用的词汇,都被这本“纠错大师”一一拎了出来,用非常清晰、有理有据的方式进行了剖析。它不像那些生硬的工具书,冷冰冰地告诉你“你错了”,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告诉你“为什么错”,以及“正确的用法应该是什么样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某些新出现网络热词的考证,作者们不仅追溯了它的本源,还分析了它在社会传播中的演变和变形,这种深入的社会学和语言学结合的视角,着实让人拍案叫绝。我把这本书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每次工作遇到表达上的困惑,或是和人讨论某个词的准确含义时,它总能迅速给我一个权威的参考答案。这不仅仅是一本语言刊物,它更像是一位沉默却犀利的语言守护者,确保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不至于丢失对“准确表达”的敬畏之心。
评分我对这本《咬文嚼字》的喜爱,更多来源于它那股子“较真”的劲头,那种对传统文化和规范语言的坚守,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餐式”交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发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表达,在深究之下都有历史的包袱和语境的错位。这本书最妙的地方在于,它从不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甚至带着点幽默感的笔调来阐述复杂的语言学问题。比如,它会拿读者投稿中最常出现的错别字举例,然后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来解释为什么会写错,这种“对症下药”的方式,比死记硬背规则有效得多。我记得有一次,我正在给我的学生们准备一份关于“文言文简化”的辩论材料,正愁如何平衡现代性和历史继承性时,翻到了合订本里对某个古词今义演变的长篇论述,一下子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既尊重了历史,又不失对当代交流效率的考量。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搭建了一座连接过去严谨的文字世界和当下多元的语言环境的桥梁,它教会我们如何“有分寸地”使用语言。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确实没得说,精装本拿在手里分量十足,皮实的封面和高质量的纸张,让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种享受,完全不像现在很多出版物那样追求快速消费。我通常习惯在周末的清晨,泡一杯手冲咖啡,然后慢慢地摩挲着这本书的文字。我特别关注它对“社会科学”领域中那些术语使用混乱现象的梳理。比如,在很多科普文章里,‘有效’和‘功效’常常被混用,或者‘模型’的概念在不同学科间被过度简化。这本合订本对此做了极其细致的辨析,它引经据典,从哲学基础到具体应用场景,层层剥开,让人明白看似相近的词语背后蕴含的逻辑鸿沟。它对于提升非专业人士的阅读理解能力,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曾带着书里讨论的一个经济学术语的概念去参加一个行业研讨会,因为我能准确指出报告中使用该词时的偏差,使得我的发言立刻获得了与会专家的重视。这本书,毫不夸张地说,是提升我专业对话质量的隐形助推器。它提供的知识密度是惊人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篇独立的微型论文,严谨且充满洞察力。
评分说实话,初版《咬文嚼字》的读者群可能偏学术化,但这本精装合订本在保持其专业性的同时,明显增强了对大众读者的亲和力。这种平衡把握得非常巧妙。我发现自己在使用这本书之后,写出的文章结构更严谨了,逻辑链条也更清晰,因为书中对于句子成分的分析和句式结构的辨析非常到位。举个例子,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主谓宾”结构在现代汉语中被打破或省略时可能带来的歧义,并通过几个看似简洁实则含糊的广告语案例进行了生动演示。这让我意识到,语言的简洁并非没有代价,清晰性才是沟通的最高目标。而且,精装本的收藏价值也很高,现在的出版物很少能做到这种级别的细节处理,书脊的装订牢固,内页的印刷墨色均匀,即使是经常翻阅,也完全不用担心损坏。它让我体会到阅读实体书的仪式感,这种仪式感,也是对语言这份严肃事业的尊重,是现代人快节奏生活中难得的一份沉静与坚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