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潮之巅 第三版 上下册 全套2本 | ||
| 定价 | 99.00 | |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6年05月 | |
| 开本 | 16 | |
| 作者 | 吴军(作者)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816 | |
| 字数 | 0 | |
| ISBN编码 | 9787115424310 | |
| 数学之美(第*版) | ||
| 定价 | 49.00 | |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
| 版次 | 2 | |
| 出版时间 | 2014年11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吴军 著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312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115373557 | |
吴军,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硅谷风险投资人。获奖畅销书《浪潮之巅》及《数学之美》的作者。
吴军博士是谷歌公司早期员工之一。在谷歌,他和辛格(美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搜索专家)、Matt Cutts(谷歌反作弊官方发言人)等三位同事一起开创了网络搜索反作弊的研究领域,并因此获得谷歌工程奖。2003年,他和谷歌全球架构的总工程师朱会灿博士等共同成立了中日韩文搜索部门。吴军博士是当前谷歌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在谷歌期间,他还领导了许多研发项目,得到了当时公司首*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的高度评价。
2010年—2012年,他加盟腾讯公司,出任负责搜索和搜索广告的副总裁,同时担任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搜索引擎和浏览器”项目的总负责人。2012年回到谷歌,负责开发了被认为是“下一代搜索”的谷歌自动问答系统。同年,他作为创始合伙人共同创立了中关村硅谷风险投资基金(ZPark Venture)。
吴军博士在国内外发表过数十篇论文,曾获得全国人机语音智能接口会议的论文奖和Eurospeech的论文奖。他还获得了十余项美国和国际专利。
吴军博士还担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会董事和校国际事务委员会顾问,他也长期担任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专家顾问。同时,他也是数家投资基金、创业公司的董事和顾问。
——蒋涛(CSDN《程序员》创始)
——张磊(微软亚洲研究院主管研究员)
——刘未鹏(《暗时间》作者)
目录
i 第*版读者赞誉
iv 第*版出版说明
vii 第*版序言
x 第*版序言
xii 第*版前言
第1章 文字和语言 vs 数字和信息 1
文字和语言与数学,从产生起原本就有相通性,虽然它们的发展一度分道扬镳,但是*终还是能走到一起。
1 信息
2 文字和数字
3 文字和语言背后的数学
4 小结
第2章 自然语言处理——从规则到统计 15
人类对机器理解自然语言的认识走了一条大弯路。早期的研究集中采用基于规则的方法,虽然解决了一些简单的问题,但是无法从根本上将自然语言理解实用化。直到20多年后,人们开始尝试用基于统计的方法进行自然语言处理,才有了突破性进展和实用的产品。
1 机器智能
2 从规则到统计
3 小结
第3章 统计语言模型 27
统计语言模型是自然语言处理的基础,并且被广泛应用于机器翻译、语音识别、印刷体或手写体识别、拼写纠错、汉字输入和文献查询。
1 用数学的方法描述语言规律
2 延伸阅读:统计语言模型的工程诀窍
3 小结
第4章 谈谈分词 41
中文分词是中文信息处理的基础,它同样走过了一段弯路,目前依靠统计语言模型已经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
1 中文分词方法的演变
2 延伸阅读:如何衡量分词的结果
3 小结
第5章 隐含马尔可夫模型 50
隐含马尔可夫模型*初应用于通信领域,继而推广到语音和语言处理中,成为连接自然语言处理和通信的桥梁。同时,隐含马尔可夫模型也是机器学习的主要工具之一。
1 通信模型
2 隐含马尔可夫模型
3 延伸阅读:隐含马尔可夫模型的训练
4 小结
第6章 信息的度量和作用 60
信息是可以量化度量的。信息熵不仅是对信息的量化度量,也是整个信息论的基础。它对于通信、数据压缩、自然语言处理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 信息熵
2 信息的作用
3 互信息
4 延伸阅读:相对熵
5 小结
第7章 贾里尼克和现代语言处理 72
作为现代自然语言处理的奠基者,贾里尼克教授成功地将数学原理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他的一生富于传奇色彩。
1 早年生活
2 从水门事件到莫妮卡·莱温斯基
3 一位老人的奇迹
....................................
5 小结
第31章 大数据的威力——谈谈数据的重要性 273
如果说在过去的40年里,主导全球IT产业发展的是摩尔定律,那么在今后的20年里,主导IT行业继续发展的动力则来自于数据。
1 数据的重要性
2 数据的统计和信息技术
3 为什么需要大数据
4 小结
附录 计算复杂度 295
第*版后记 299
索引 302
相较于那些硬核的技术手册,一本关于人工智能伦理和哲学的著作,比如《人工智能的未来与人类社会》,给我带来了截然不同的阅读冲击。这本书的笔触非常细腻,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复杂的算法细节,而是将焦点放在了技术发展对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上。作者的文笔极具感染力,他用许多引人深思的案例和近乎诗意的语言,探讨了强人工智能的可能性、数据隐私的边界以及算法决策中的偏见问题。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它让我开始审视,我们盲目追求技术进步的背后,是否遗漏了对“人”本身的关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刹车”和“转向灯”,提醒所有技术从业者,我们手中掌握的力量是巨大的,必须带着敬畏之心去使用。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编程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负责任地思考”的书,对于构建一个更公平、更可持续的数字未来,其指导意义不亚于任何一本编程指南。
评分《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这本书,虽然出版已久,但其经典地位无可撼动。它不像很多新潮的技术书籍那样追逐热点,而是回归到了软件工程的本质——如何优雅地解决反复出现的设计难题。我刚开始接触它的时候,觉得那些模式的名字(比如工厂、策略、观察者)听起来玄乎,有点故作高深。但真正通过书中的图例和C++(或Java)的示例代码去实践后,我才体会到“模式”的真正含义:它们不是生搬硬套的教条,而是经过时间检验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框架。阅读的过程充满了“啊哈!”的时刻,当你遇到一个棘手的业务逻辑分支时,突然想起“哦,这不就是桥接模式的应用场景吗?”或者在处理对象间通信时,策略模式的优雅性便油然而生。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软件架构的视野,让我从写“一段代码”升级到了设计“一个系统”的层面。它教会了我,好的设计应该具备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而不是一开始就试图包罗万象。
评分最后,我偶然读到了一本关于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的专著,内容聚焦于敏捷开发中的“冲突解决”艺术。这本书的风格非常实用主义,它没有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充满了真实的会议记录、棘手的团队动态分析以及领导者在压力下的决策过程。它的语言非常口语化,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资深的项目总监分享他的“血泪史”。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有效反馈”的部分,它详细拆解了如何在一对一沟通中,既能指出代码中的不足,又不伤害同事的自尊心,这在日常工作中是极其宝贵的技能。相比于技术层面的精进,软技能的提升往往更难量化,但这本书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步骤,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倾听、如何引导一场富有成效的争论,以及如何在项目延迟的阴影下保持团队的士气。它让我意识到,一个高效的技术团队,其软件的质量往往取决于他们沟通的质量,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理解组织行为学和人际动力学的一扇重要窗口。
评分这套精选的书籍组合,简直是为我这种对技术前沿充满好奇的业余爱好者量身定制的。首先,《代码大全》的厚重感就让人敬畏,它不是那种速成的“秘籍”,更像是沉淀了几十年的编程智慧结晶。读下去,你会发现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严谨,每一个章节的论述都建立在大量的实践案例之上。我特别喜欢它对软件设计原则的深入剖析,比如DRY、KISS这些听起来简单的原则,在书中被分解得无比透彻,并配有大量的“反面教材”让你明白为什么遵循它们至关重要。书中对重构的描述,更是颠覆了我过去“写完就完事”的心态,让我开始用一种近乎雕琢艺术品的态度去审视自己的代码。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写出能运行的代码,更是写出可维护、可扩展、能“呼吸”的优秀代码。读完后,感觉自己的编程思维一下子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看待技术文档和架构设计时,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批判性视角。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你停下来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怎么做”。
评分另一本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CS:APP),这本书简直就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通关秘籍”。坦白说,第一次翻开它时,我对内存的层级结构、链接器的原理、虚拟内存的工作方式感到非常头疼,但作者的讲解方式,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循序渐进地引导你穿过那些晦涩难懂的底层逻辑。它最棒的地方在于,它完美地连接了硬件和软件的鸿沟。以前我写代码,总觉得内存管理是操作系统的事情,而程序执行只是逻辑的堆砌,但读了这本书后,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有时候一个微小的循环优化能带来性能的巨大飞跃——那是因为你真正理解了CPU缓存的工作机制。书中那些实验和动手实践的部分,虽然耗费时间,但带来的收获是立竿见影的,它让你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只会调用API的“调用者”,而是真正理解了程序是如何在硅片上运行的“掌控者”。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需要慢下来,细细品味,甚至要配上一杯咖啡,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但一旦理解了,你会发现过去许多困惑都迎刃而解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