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3册】数学之美(第*版)+浪潮之巅 第三版上下册新闻推荐的学科敲门砖云计算实践指南互

【全3册】数学之美(第*版)+浪潮之巅 第三版上下册新闻推荐的学科敲门砖云计算实践指南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军著 著
图书标签:
  • 数学
  • 计算机科学
  • 云计算
  • 技术
  • 科普
  • 商业
  • 传记
  • 科技史
  • 编程
  • 互联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恒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73557
商品编码:25411102522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4-11-01
页数:312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浪潮之巅 第三版 上下册 全套2本
             定价 99.00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6年05月
开本 16
作者 吴军(作者)
装帧 平装
页数 816
字数 0
ISBN编码 9787115424310

内容简介

《浪潮之巅(第3版)》不是一本科技产业发展历史集,而是在这个数字时代,一本IT人非读不可,而非IT人也应该拜读的作品。 
一个企业的发展与崛起,绝非只是空有领导强人即可达成。任何的决策、同期的商业环境,都在都影响着企业的兴衰。《浪潮之巅》不只是一本历史书,除了讲述科技企业的发展规律,对于华尔街如何左右科技公司,以及金融风暴对科技产业的冲击,也多有着墨。此外,这本书也着力讲述很多尚在普及或将要发生的,比如微博和云计算,以及对下一代互联网科技产业浪潮的判断和预测。因为在极度商业化的今*,科技的进步和商机是分不开的。 
诚如作者所言:“人的商业知识和眼光不是天生的,需要不断地、有心地学习。经过多年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我认定这样一个规律,就是:科技的发展不是均匀的,而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现。每一个人都应该看清楚浪潮,赶上浪潮,如此,便不枉此生。”

作者简介

吴军博士,硅谷投资人,丰元资本创始合伙人,计算机科学家。 
  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是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在美国两家风险投资基金(中国世纪基金和ZPark风险基金)分别担任董事和顾问,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会董事,及该校国际事务委员会的顾问。他曾经是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搜索引擎和浏览器”项目的总负责人。从2012年起任职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专家和顾问。 
  吴军博士于2002年加入谷歌公司,与同事一起开创了网络搜索反作弊的研究领域,并因此获得谷歌工程奖。吴军博士还是谷歌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2010年加盟腾讯公司,出任负责搜索和搜索广告的副总裁。2012-2014年回到谷歌,领导计算机自动问答项目。2014年,他在硅谷创办了丰元资本风险投资公司。 
  吴军博士的著作《浪潮之巅》首版荣获“蓝狮子2011年十大商业图书”奖。《数学之美》荣获国家图书馆第八届文津图书奖、第五届中华出版物奖、2014中国书业评选年度图书,入选广电总局“2014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图书”及“2014年中央党员干部推荐书目”。《文明之光》荣获2014“中国好书”奖。《大学之路》荣获2015“华文好书”奖。

目录

i 第*版读者赞誉 
vii 序言 
ix 前言 有幸见证历史 
1 第1章 帝国的余晖—AT T公司 
AT T100年来发展得非常健康。虽然它一直受反垄断法的约束,但是美国政府司法部并没有真正要过它的命,每一次反垄断其实是帮助AT T修枝剪叶,然后让它发展得更好。 
1 百年帝国 
2 几度繁荣 
3 利令智昏 
4 外来冲击 
18 第2章 蓝色巨人—IBM公司 
郭士纳在到IBM以前也是做(芯)片的,但是,是土豆芯片(He also made chips,but potato chips.) 
1 赶上机械革命的*后一次浪潮 
2 领导电子技术革命的浪潮 
3 错过全球信息化的大潮 
4 他也是做(芯)片的 
5 保守的创新者 
6 内部的优胜劣汰 
7 后金融危机时代 
46 第3 章 “水果”公司的复兴— 乔布斯和苹果公司 
在每一次技术革命中,新技术必须比老的技术有数量级的进步才能站住脚。 
1 传奇小子 
2 迷失方向 
3 再创辉煌 
4 大难不死 
5 i 十年 
6 乔布斯和盛田昭夫 
72 第4 章 计算机工业的生态链 
一个IT公司如果今*和18个月前卖掉同样多的、同样的产品,它的营业额就要降一半。 
1 摩尔定律 
2 安迪– 比尔定律 
3 反摩尔定律 
87 第5 章 奔腾的芯— 英特尔公司 
英特尔的CEO格鲁夫虽然是学者出身,但他同时也是微机时代*优秀的*导者和管理者,数次被评为世界上*好的???。 
1 时势造英雄 
2 英特尔、摩托罗拉之战 
3 指令集之争 
4 英特尔和AMD 的关系 
5 错失移动时代 
107 第6 章 IT 领域的罗马帝国— 微软公司 
当乔布斯给盖茨看了新设计的麦金托什个人电脑,以及漂亮的基于图形界面的操作系统时,盖茨惊呆了。那一年,乔布斯和盖茨都是26岁。 
1 双雄会 
2 亡羊补牢 
3 人民战争 
4 帝国的诞生 
5 当世拿破仑 
6 尾大不掉 
7 条顿堡之战 
8 客厅争夺战 
9 前门拒狼,后门进虎 
146 第7 章 纯软件公司的先驱— 甲骨文公司 
甲骨文公司和微软公司一起,证明了在?? 领域,软件公司不仅可以独立于硬件公司存在,而且靠卖软件的使用费可以获得比硬件公司更好的发展。甲骨文的成功,也再次说明了创始人和领*的重要性,可以说没有埃里森,就没有甲骨文今*的辉煌。 
1 硅谷老兵新传— 埃里森其人 
2 钻了IBM 的空子 
3 天堂下的帝国 
171 第8 章 互联网的金门大桥— 思科公司 
据说斯坦福两个系的计算中心主任莱昂纳多·波萨卡和桑迪·勒纳要在计算机上写情书,由于各自管理的网络不同,设备又是乱七八糟,什么厂家的、什么协议的都有,互不兼容,情书传递起来很不方便,于是两人干脆发明了一种能支持各种网络服务器、各种网络协议的路由器。于是,思科公司赖以生存的“多协议路由器”便诞生了。 
1 好风凭借力 
2 CEO 的作用 
3 持续发展的绝招 
4 竞争者 
5 诺威格定律的宿命 
193 第9 章 英名不朽——杨致远、费罗和雅虎公司 
100年后,如果人们只记得两个对互联网贡献*大的人,那么这两个人很可能 
就是杨致远和费罗。 
1 当世福特 
2 流量、流量、流量 
4 既生瑜,何生亮 
5 红巨* 
6 自废武功 
7 浪淘尽风流人物 
225 第10 章 硅谷的见证人— 惠普公司 
作为硅谷*早的公司,惠普见证了硅谷发展的全过程,从无到有,从硬件到软 
件,惠普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硅谷历史的缩影。 
1 昔日硅谷之星 
2 有争议的生死抉择 
3 *有争议的CEO 
4 亚洲制造的冲击 
5 峰回路转 
246 第11 章 没落的贵*— 摩托罗拉公司 
如果我们认为公司之中也有所谓的贵*,摩托罗拉无疑可以算一个。曾几何时,摩托罗拉就是无线通信的代名词,同时它还是技术和品质的结晶。 
1 二战的品牌 
2 黄金时代 
3 基因决定定律 
4 铱星计划 
5 全线溃败 
6 回天乏力 
269 第12 章 硅谷的另一面 
美国的硅谷只占美国国土面积的万分之五,却创造了无数的商业神话。在这里, 
大约每10天便有一家公司上市。美国前100强的公司中,硅谷占了四成。 
1 成王败寇 
2 嗜血的地方 
3 机会均等 
4 硅含量不断降低 
5 亘古而常青 
296 第13 章 短暂的春秋— 与机会失之交臂的公司 
在人类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它始终只要求天才人物,并且将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 
1 太阳公司 
2 Novell 公司 
3 网景公司 
4 RealNetworks 
332 第14 章 幕后的英雄— 风险投资 
对于想找投资的新创业公司,红杉资本有一些基本要求——公司的业务要能几句话就讲清楚。红杉资本的投资人会给你一张名片,看你能不能在名片背面的一点点地方把你想做的事情写清楚。 
1 风投的起源 
2 风投的结构 
3 风投的过程 
4 投资的决策和公司的估价 
5 风险投资就是投人 
6 风投的角色 
7 著*的风投公司 
373 第15章 信息产业的规律性 
人类的文明和技术是不断进步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只有清除掉阻碍我们进步的那些庞大的恐龙,才能为人类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从这个角度讲,一个昔日跨国公司的衰亡,也许是它为这个社会做的*后一次贡献。 
1 70–20–10律 
2 诺威格定律 
3 基因决定定律 
399 第16章 硅谷的摇篮—斯坦福大学 
二战后,帮助斯坦福大学解决财政危机的是它的一位教授弗里德里克·特曼,他后来被称为“硅谷之父”。他仔细研究了斯坦福夫妇的遗嘱,发现里面没有限制大学出租土地,于是他兴奋地声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秘密武器——建立斯坦福科技园。 
1 充满传奇的大学 
2 硅谷的支柱 
3 纽曼加洪堡的教育模式 
4 创业的孵化器 
432 第17章 科技公司的吹鼓手—投资银行 
华尔街的贪婪既会捧起,也会扼杀一个科技新星。 
1 华尔街和美国的金融体系 
2 著*的投资公司 
3 科技公司的上市过程 
4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5 华尔街与微软、雅虎和Google 的三国演义 
467 第18 章 挑战者— Google 公司 
Google是个奇怪的地方。也许是因为Google的年轻人太多,他们不懂得传统也不拘泥传统,只要认准了对公司对社会有用,就大胆去干了。 
1 历史上*轰动的IPO 
2 早期岁月 
3 商业模式 
4 个人英雄主义和群众路线 
5 绝代双骄 
6 感谢上帝,今*是星期五(TGIF) 
7 不作恶 
8 不败的神话 
9 秘密军团 
10 云计算和数据中心 
11 Google 的新气象 
12 移动互联网时代 
13 进攻,永远是*好的防守 
14 佩奇新政 
15 未雨绸缪 
540 第19 章 成功的转基因— 诺基亚、3M、GE 公司 
科学技术是*革命、发展*快的生产力,一家科技公司要想在几次技术革命大潮中都能立于浪潮之巅,极不容易。 
1 20 世纪末的手机之*— 诺基亚公司 
2 道琼斯指数中的常青树— 3M 公司 
3 *成功的企业联合体(Conglomerate) — GE 公司 
577 第20 章 印钞机— *佳的商业模式 
所有成功的大公司都有好的商业模式,很多大公司的兴起,不是靠技术的革新,而是靠商业模式的转变。 
1 Google 的广告系统 
2 eBay 和亚马*的在线市场 
3 戴尔的虚拟工厂 
4 腾讯的虚拟物品和服务 
599 第21 章 互联网2.0 
互联网2.0*重要的是提供了开放的平台,让用户能在平台上开发自己的应用程序,并提供给其他用户使用。 
1 互联网的前世今生 
2 互联网2.0 的特征 
3 著*的互联网2.0 公司 
4 是革命还是泡沫 
634 第22 章 金融风暴的冲击 
*然全世界在2008年的*后一个季度里陷入了严重的衰退,同时人们的恐惧心理加重了这场危机,虽然在更长一些时间里我们仍将处于衰退,但是,明天仍然会好起来。今后的44年里我们的经济、我们的社会都将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如同过去的44年一样。——沃伦·巴菲特 
1 金融危机的成因 
2 瑞雪兆丰年:优胜劣汰 
3 潜在的商机到处都是 
4 欧债危机 
5 格局的变迁 
6 为什么看好G2 
677 第23 章 云计算 
云计算保证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和处理信息,并且可以非常方便地与人共享信息。它的好处是让全社会的计算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1 云计算的起源 
2 云计算的本质 
3 云计算的核心技术和工程 
4 对IT 产业链的颠覆 
5 云计算时代的企业级软件和服务 
6 中国云计算的泡沫和机会 
705 第24 章 下一个Google 
虽然我们不知道下一个Google在哪里,但是可以肯定它不在搜索领域。这就如同几年前我们寻找的“下一个微软”不会是一家软件公司,而*终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一样。 
1 伟大的公司 
2 岁岁年年人不同 
3 新领域 
4 关注亚太地区 
741 后记 
745 索引




内容介绍
数学之美(第*版)
定价 49.00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版次 2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
开本 16开
作者 吴军 著
装帧 平装
页数 312
字数
ISBN编码 9787115373557

内容简介

  几年前,“数学之美”系列文章原刊载于谷歌黑板报,获得上百万次点击,得到读者高度评价。正式出版前,吴军博士几乎把所有文章都重写了一遍,为的是把高深的数学原理讲得更加通俗易懂,让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数学的魅力。 
  《数学之美》上市后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并荣获国家图书馆第八届文津图书奖。读者说,读了《数学之美》,才发现大学时学的数学知识,比如马尔科夫链、矩阵计算,甚至余弦函数原来都如此亲切,并且栩栩如生,才发现自然语言和信息处理这么有趣。 
  而今,数学在信息产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作者在第*版中增加了一些内容,尤其是针对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内容,以便满足人们对当下技术的学习需求。 

作者简介

  吴军,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硅谷风险投资人。获奖畅销书《浪潮之巅》及《数学之美》的作者。
  吴军博士是谷歌公司早期员工之一。在谷歌,他和辛格(美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搜索专家)、Matt Cutts(谷歌反作弊官方发言人)等三位同事一起开创了网络搜索反作弊的研究领域,并因此获得谷歌工程奖。2003年,他和谷歌全球架构的总工程师朱会灿博士等共同成立了中日韩文搜索部门。吴军博士是当前谷歌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在谷歌期间,他还领导了许多研发项目,得到了当时公司首*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的高度评价。
  2010年—2012年,他加盟腾讯公司,出任负责搜索和搜索广告的副总裁,同时担任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搜索引擎和浏览器”项目的总负责人。2012年回到谷歌,负责开发了被认为是“下一代搜索”的谷歌自动问答系统。同年,他作为创始合伙人共同创立了中关村硅谷风险投资基金(ZPark Venture)。
  吴军博士在国内外发表过数十篇论文,曾获得全国人机语音智能接口会议的论文奖和Eurospeech的论文奖。他还获得了十余项美国和国际专利。
  吴军博士还担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会董事和校国际事务委员会顾问,他也长期担任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专家顾问。同时,他也是数家投资基金、创业公司的董事和顾问。

精彩书评

  ★我大学的专业是计算数学,但读到吴军老师的“数学之美”系列文章,才发现马尔科夫过程、矩阵计算,甚至余弦函数原来都如此亲切,并且栩栩如生;才发现自然语言和信息处理这么有趣;才真正明白“数学是科学的皇后”这句名言。相信认真读完这本《数学之美》的朋友们,算法功力都会暴涨N倍,更重要的是发现了数学背后的无穷魅力,学会欣赏数学之美。 

  ——蒋涛(CSDN《程序员》创始)


  ★看到《数学之美》,是谷歌黑板报上的连载文章。里面的公式并不是很多,但是很多看似颇为复杂的概念,吴军老师却能够如讲故事般娓娓道出,着实看出作者对这些问题有着深入且独到的见解,读后受益匪浅。这次有幸在《数学之美》出版之前拜读了初稿,欣喜看到新书在章节连贯和语言方面都较黑板报的连载文章有了较大的提高,相信每一个喜欢数学、乐意欣赏数学之美的读者,一定会觉得开卷有益。 

  ——张磊(微软亚洲研究院主管研究员)


  ★我不做研究,也自觉没有做研究的底子。然而,数年前看到吴军老师的《数学之美》系列时仍然还是被深深地迷住了。正如作为一个十几年的科幻爱好者,深信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之余应得闲仰望星空一样,作为生活在信息社会的个体,在上微博、搜Google、发邮件之余,关上显示器,能够透过《数学之美》这样的杰作,一窥纷繁涌动的数字世界背后的引擎数学之美,实乃一件幸事。 

  ——刘未鹏(《暗时间》作者)


  ★接触吴军老师的“数学之美”系列,是在搜索bloomfilter资料时,读了其中一篇后,就把其他的文章都读了,感触很多:首先,改变了观点:原以为在计算机系学到的数学基础在工作中一无是处,现在懂得:知识要落地,重要的是理解知识的由来;其次,任何复杂的问题可以用简单的方式去解决,我们往往会陷入不断给问题增加难度的复杂解法,而忽视了简单直接有效的方法。 
  “数学之美”系列文章,整体和细节的度掌握得很好,通过具体的例子让读者学到的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同时留了很多问题给愿意钻研的人做进一步深入思考。BTW,“数学之美”系列,是我在技术领域介绍中读过的的文章之一,让人学会如何化繁为简,如何用数学去解决工程问题,如何跳出固有思维不断去思考创新。 
  ——岑文初(淘宝开放平台技术产品负责人) 

目录

目录


i  第*版读者赞誉 
iv  第*版出版说明 
vii 第*版序言 
x  第*版序言 
xii 第*版前言 
第1章 文字和语言 vs 数字和信息 1 
文字和语言与数学,从产生起原本就有相通性,虽然它们的发展一度分道扬镳,但是*终还是能走到一起。 
1 信息 
2 文字和数字 
3 文字和语言背后的数学 
4 小结 
第2章 自然语言处理——从规则到统计 15 
人类对机器理解自然语言的认识走了一条大弯路。早期的研究集中采用基于规则的方法,虽然解决了一些简单的问题,但是无法从根本上将自然语言理解实用化。直到20多年后,人们开始尝试用基于统计的方法进行自然语言处理,才有了突破性进展和实用的产品。 
1 机器智能 
2 从规则到统计 
3 小结 
第3章 统计语言模型 27 
统计语言模型是自然语言处理的基础,并且被广泛应用于机器翻译、语音识别、印刷体或手写体识别、拼写纠错、汉字输入和文献查询。 
1 用数学的方法描述语言规律 
2 延伸阅读:统计语言模型的工程诀窍 
3 小结 
第4章 谈谈分词 41 
中文分词是中文信息处理的基础,它同样走过了一段弯路,目前依靠统计语言模型已经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 
1 中文分词方法的演变 
2 延伸阅读:如何衡量分词的结果 
3 小结 
第5章 隐含马尔可夫模型 50 
隐含马尔可夫模型*初应用于通信领域,继而推广到语音和语言处理中,成为连接自然语言处理和通信的桥梁。同时,隐含马尔可夫模型也是机器学习的主要工具之一。 
1 通信模型 
2 隐含马尔可夫模型 
3 延伸阅读:隐含马尔可夫模型的训练 
4 小结 
第6章 信息的度量和作用 60 
信息是可以量化度量的。信息熵不仅是对信息的量化度量,也是整个信息论的基础。它对于通信、数据压缩、自然语言处理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 信息熵 
2 信息的作用 
3 互信息 
4 延伸阅读:相对熵 
5 小结 
第7章 贾里尼克和现代语言处理 72 
作为现代自然语言处理的奠基者,贾里尼克教授成功地将数学原理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他的一生富于传奇色彩。 
1 早年生活 
2 从水门事件到莫妮卡·莱温斯基 
3 一位老人的奇迹 
....................................
5 小结 
第31章 大数据的威力——谈谈数据的重要性 273 
如果说在过去的40年里,主导全球IT产业发展的是摩尔定律,那么在今后的20年里,主导IT行业继续发展的动力则来自于数据。 
1 数据的重要性 
2 数据的统计和信息技术 
3 为什么需要大数据 
4 小结 
附录 计算复杂度 295 
第*版后记 299 
索引 302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璀璨星河的航标:人类文明演进的史诗与未来科技的蓝图 本书集合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脉络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前沿科技浪潮的细致描摹,旨在为寻求知识深度与前瞻视野的读者提供一套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未来指引性的阅读体验。 第一部分:文明的基石——思想的流变与科学的诞生 本卷聚焦于人类思想史上最具决定性的几次飞跃,探讨了从古代哲学思辨到近代科学革命的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一、古老的智慧与逻辑的萌芽 详细梳理了苏美尔、古埃及文明在早期度量衡、天文学上的成就,重点剖析了古希腊哲学家,尤其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的神秘崇拜与早期数学概念的构建。柏拉图的理念世界观如何影响了后世对抽象逻辑的追求,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体系又如何成为西方思维模式的框架。 二、中世纪的沉寂与光明的复苏 探讨了在西欧思想相对停滞的时期,阿拉伯世界如何通过翻译和继承,保存并发展了古希腊的科学遗产,尤其是在代数和光学领域取得的突破。随后,深入分析了欧洲文艺复兴如何重新点燃了对古典知识的渴望,并为伽利略、哥白尼的革命性发现奠定了文化基础。 三、科学革命的巨擘与世界的重塑 这一章节是全书的核心之一,它不仅叙述了牛顿力学体系如何以其惊人的完备性统一了天体运动与地面物理,更着重探讨了这种新的、基于实验和数学的认识论如何彻底颠覆了人类对宇宙的传统看法。我们审视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与培根的经验主义之间的张力与融合,正是这种张力,催生了现代科学的运作模式。 四、工业革命的引擎:蒸汽、电力与变革的洪流 工业革命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结构重组。本部分详细描绘了瓦特蒸汽机的原理及其对生产力的解放,随后过渡到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对电磁学的统一描述,这些物理学上的突破如何直接转化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动力,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节奏和地域联系。 第二部分:信息时代的浪潮——计算、连接与未来的疆域 随着经典物理学的完备,人类的目光投向了更微观的领域以及信息处理的可能性。本卷聚焦于信息科学的诞生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从机械到电子:计算能力的飞跃 追溯了计算史上的早期尝试,如巴贝奇的分析机概念,并重点阐述了二战期间密码破译工作对电子计算机原型发展的关键推动作用。图灵的“可计算性”理论如何从根本上定义了“计算”的边界,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基石。 二、晶体管的革命与半导体时代的开启 详细介绍了晶体管的发明及其取代真空管的意义——更小、更快、更可靠。随后,深入探讨了集成电路(IC)的发明,这是将复杂电路集成到一块硅片上的关键一步,直接促成了微处理器的诞生,为个人电脑时代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三、网络的构建:从分散到互联 本部分解析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ARPANET概念,到TCP/IP协议的标准化,描述了信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以光速传输成为可能。重点分析了万维网(WWW)的出现如何使得信息获取民主化,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共享与文化交流。 四、软件的演进与人机交互的深化 探讨了从汇编语言到高级编程语言的演变,以及操作系统(如Unix、Windows)如何构建起用户与硬件之间的桥梁。着重分析了用户界面(UI)和用户体验(UX)设计理念的成熟,这使得原本复杂的计算工具能够被更广泛的普通大众所接受和使用。 第三部分:数据与智能的交汇——算法的威力与数字文明的挑战 进入21世纪,数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算法成为了理解和塑造现实世界的主要工具。 一、大数据的形成与价值链 界定“大数据”的特征(Volume, Velocity, Variety, Veracity),并系统地介绍了数据采集、存储(如分布式文件系统Hadoop)和处理的工程技术。强调了数据如何从一种副产品转化为新的战略资源。 二、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的突破 深入浅出地解释了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的基本框架。重点剖析了深度学习,特别是神经网络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颠覆性进展。通过具体的案例(如AlphaGo的胜利),揭示了算法正在如何模拟甚至超越人类的部分认知能力。 三、新兴计算范式的展望 对量子计算的基本原理(如叠加态与纠缠)进行了科普性的介绍,阐述了它在特定领域(如密码破解、材料模拟)的颠覆潜力。同时,探讨了边缘计算和云计算架构的差异与互补性,以及它们如何支撑物联网(IoT)等实时应用。 四、伦理、安全与未来治理 伴随着技术能力的指数级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对隐私权、算法偏见和信息安全的深刻担忧。本部分以批判性的视角,探讨了技术进步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点,呼吁建立适应新科技时代的治理框架,确保技术进步能够真正服务于全人类的福祉。 本书通过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对前沿技术的剖析,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宏大而清晰的知识地图,理解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以及我们将走向何方。

用户评价

评分

相较于那些硬核的技术手册,一本关于人工智能伦理和哲学的著作,比如《人工智能的未来与人类社会》,给我带来了截然不同的阅读冲击。这本书的笔触非常细腻,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复杂的算法细节,而是将焦点放在了技术发展对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上。作者的文笔极具感染力,他用许多引人深思的案例和近乎诗意的语言,探讨了强人工智能的可能性、数据隐私的边界以及算法决策中的偏见问题。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它让我开始审视,我们盲目追求技术进步的背后,是否遗漏了对“人”本身的关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刹车”和“转向灯”,提醒所有技术从业者,我们手中掌握的力量是巨大的,必须带着敬畏之心去使用。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编程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负责任地思考”的书,对于构建一个更公平、更可持续的数字未来,其指导意义不亚于任何一本编程指南。

评分

《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这本书,虽然出版已久,但其经典地位无可撼动。它不像很多新潮的技术书籍那样追逐热点,而是回归到了软件工程的本质——如何优雅地解决反复出现的设计难题。我刚开始接触它的时候,觉得那些模式的名字(比如工厂、策略、观察者)听起来玄乎,有点故作高深。但真正通过书中的图例和C++(或Java)的示例代码去实践后,我才体会到“模式”的真正含义:它们不是生搬硬套的教条,而是经过时间检验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框架。阅读的过程充满了“啊哈!”的时刻,当你遇到一个棘手的业务逻辑分支时,突然想起“哦,这不就是桥接模式的应用场景吗?”或者在处理对象间通信时,策略模式的优雅性便油然而生。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软件架构的视野,让我从写“一段代码”升级到了设计“一个系统”的层面。它教会了我,好的设计应该具备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而不是一开始就试图包罗万象。

评分

最后,我偶然读到了一本关于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的专著,内容聚焦于敏捷开发中的“冲突解决”艺术。这本书的风格非常实用主义,它没有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充满了真实的会议记录、棘手的团队动态分析以及领导者在压力下的决策过程。它的语言非常口语化,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资深的项目总监分享他的“血泪史”。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有效反馈”的部分,它详细拆解了如何在一对一沟通中,既能指出代码中的不足,又不伤害同事的自尊心,这在日常工作中是极其宝贵的技能。相比于技术层面的精进,软技能的提升往往更难量化,但这本书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步骤,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倾听、如何引导一场富有成效的争论,以及如何在项目延迟的阴影下保持团队的士气。它让我意识到,一个高效的技术团队,其软件的质量往往取决于他们沟通的质量,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理解组织行为学和人际动力学的一扇重要窗口。

评分

这套精选的书籍组合,简直是为我这种对技术前沿充满好奇的业余爱好者量身定制的。首先,《代码大全》的厚重感就让人敬畏,它不是那种速成的“秘籍”,更像是沉淀了几十年的编程智慧结晶。读下去,你会发现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严谨,每一个章节的论述都建立在大量的实践案例之上。我特别喜欢它对软件设计原则的深入剖析,比如DRY、KISS这些听起来简单的原则,在书中被分解得无比透彻,并配有大量的“反面教材”让你明白为什么遵循它们至关重要。书中对重构的描述,更是颠覆了我过去“写完就完事”的心态,让我开始用一种近乎雕琢艺术品的态度去审视自己的代码。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写出能运行的代码,更是写出可维护、可扩展、能“呼吸”的优秀代码。读完后,感觉自己的编程思维一下子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看待技术文档和架构设计时,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批判性视角。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你停下来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怎么做”。

评分

另一本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CS:APP),这本书简直就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通关秘籍”。坦白说,第一次翻开它时,我对内存的层级结构、链接器的原理、虚拟内存的工作方式感到非常头疼,但作者的讲解方式,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循序渐进地引导你穿过那些晦涩难懂的底层逻辑。它最棒的地方在于,它完美地连接了硬件和软件的鸿沟。以前我写代码,总觉得内存管理是操作系统的事情,而程序执行只是逻辑的堆砌,但读了这本书后,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有时候一个微小的循环优化能带来性能的巨大飞跃——那是因为你真正理解了CPU缓存的工作机制。书中那些实验和动手实践的部分,虽然耗费时间,但带来的收获是立竿见影的,它让你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只会调用API的“调用者”,而是真正理解了程序是如何在硅片上运行的“掌控者”。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需要慢下来,细细品味,甚至要配上一杯咖啡,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但一旦理解了,你会发现过去许多困惑都迎刃而解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