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路边偶遇的昆虫-真实的自然精灵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时间:2018-01-01 |
| 作者:弗朗索瓦.拉塞尔 | 译者:聂云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78.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807682189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亲子共读的博物学”系列第一辑。
n? 本书在内容、形式以及美观度上都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博物学读物,其中收录了大量的精美配图,图文并茂地向人介绍和展示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小昆虫,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人类的小伙伴们的生活习性和真实面貌。不仅对于成人来讲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科普类读物,且可供家长与孩子一同阅读和学习。教育性与趣味性并驾齐驱。
n? 文风优雅灵动,趣味十足,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科普读物。书中图片没有经过任何Photoshop及人工处理,真实展现路边昆虫的真实面貌。可供家长与孩子一同阅读以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并能靠阅读增进亲子之间的互动。
n? 本书的作者弗朗索瓦弗朗索瓦?拉塞尔(François Lasserre)是法国科普作家、昆虫学家,常年致力于昆虫学研究及科普推广。而斯特凡?赫德(Stéphane Hette)自然摄影师,他用其自创的摄影技术,为人们呈现出了昆虫所独有的,无与伦比的美丽。
n
许多执拗与偏颇,顽固与无奈,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有些可爱又可笑,强迫症戴着一张似乎总也抓不住的在面对昆虫的时候,人们往往觉得它们长相丑陋,因此就会“以貌取人”地认为昆虫是有害的,进而对它们避之不及甚至是厌弃。可实际上昆虫却是自然界中名副其实的“小精灵”,它们默默地净化着空气和土壤,为植物授粉,为土地施肥,兢兢业业地履行着它们在自然界中的责任,维持着生态的平衡。
n本书的作者弗朗索瓦弗朗索瓦?拉塞尔(François Lasserre)是法国昆虫学家,常年致力于昆虫学研究及科普推广。而斯特凡?赫德(Stéphane Hette)自然摄影师,他用其自创的摄影技术,为人们呈现出了昆虫所独有的,无与伦比的美丽。这本书不是一本高深难懂的科普读物,恰恰相反,两位作者协同合作,言简意赅、图文并茂地为人们呈现出了一个平时为人们所忽略的微观世界。
n弗朗索瓦?拉塞尔(François Lasserre)
n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常年致力于昆虫学研究及科普推广。
n斯特凡?赫德(Stéphane Hette)
n著名的自然摄影师,其自创的摄影技术,不对图片做出任何Photoshop
n及人工处理,*大限度真实展现路边昆虫的真实面貌。
n1. 蜉蝣精灵
n2. 帝王精灵
n3. 混合精灵
n4. 色蟌精灵
n5. 绿精灵
n6. 娇小精灵
n7. 大精灵
n8. 红精灵
n9. 悲情精灵
n10. 条纹精灵
n11. 优雅精灵
n12. 斑点精灵
n13. 祷告精灵
n14. 臭虫精灵
n15. 宪兵精灵
n16. 蝽精灵
n17. 飞虱精灵
n18. 蝶角蛉精灵
n19. 黄头精灵
n20. 荨麻蛱蝶精灵
n21. 曙光精灵
n22. 罗纱精灵
n23. 柳紫闪蛱蝶精灵
n24. 柔弱精灵
n25. 金盏花精灵
n26. 芥菜精灵
n27. 昼孔雀精灵
n28. 白菜精灵
n29. 沼泽精灵
n30. 腰带精灵
n31. 黑带金凤蝶精灵
n32. 燃烧精灵
n33. 蓝色精灵
n34. 佳人精灵
n35. 戴安娜精灵
n36. 小斧头精灵
n37. 醋栗精灵
n38. 伊莎贝尔精灵
n39. 刺精灵
n40. 绣线菊精灵
n41. 豹纹精灵
n42. 浅绿精灵
n43. 乞讨精灵
n44. 葡萄精灵
n45. 鬼脸精灵
n46. 椴树精灵
n47. 巢蛾精灵
n48. 战马精灵
n49. 夜孔雀精灵
n50. 新娘精灵
n51. 叉尾精灵
n52. 石蛾精灵
n53. 圆柱精灵
n54. 食蚜蝇精灵
n55. 蝶蝇精灵
n56. 蜂牤精灵
n57. 熊蜂精灵
n58. 锯子精灵
n59. 龙虱精灵
n60. 瓢虫精灵
n61. 鹿角锹甲精灵
n62. 犀牛精灵
n63. 金花精灵
n64. 咬人精灵
n65. 毛茸茸精灵
n
帝王精灵
n帝蜻蜓
nAnax imperator
n拉丁语anax
n意为“老爷”,
nimperator意为“帝王”
n蜻蜓目
n它们是水中*大的精灵。它们在自己的领地上空不停歇地飞行,寻找空中或水里的猎物,比如一只栖息于水面上的蝌蚪。它既好奇又有恒心,于是接近每一个擅自闯入其领地的动物。它们用上千只复眼观察着闯入者,对方也颇觉讶异。它们会在与天空平行的世界——平静的水面下无翅生活两年,然后幻化成振翅的精灵。在其所属的大蜻蜓家族中,此君王必将圈地于沼泽或水生植物丰富的池塘四周,因为那是它们产卵的温床。
n娇小精灵
n小豆娘
nCoenagrioscitulum
n拉丁语agrion
n意为“凶残的、野性的”,
nscitulus意为
n“娇小可爱的、魅力四射的”
n蜻蜓目。
n此小精灵几乎不接近人类。只有进入其领地里的好奇者才会注意到它们的蓝颜色。它们的领地风平浪静、植被茂密。若有运气,人们会惊叹于如同此图所示的雌雄交配场景,直到它们将卵安放在水下的隐蔽处,才会彼此分离。
n祷告精灵
n螳螂
nMantis religiosa
n希腊语mantis
n意为“先知、预言家”,
n拉丁语religiosa
n意为“宗教的”
n螳螂目。
n大型精灵。因信仰而异,它们忽而变身女神,又忽而幻化成女魔头。它们的轮廓、颜色、掠夺者的钩子,它们的同类相食,它们的性爱以及犀利目光,永远都让人过目不忘。它们举起前臂的时候,是在祷告还是在遮掩一张神似罪犯的脸庞呢?显然,没有任何一种精灵,经过其身旁时可以幸免于难,包括它的同类,有时甚至是它的丈夫。
n宪兵精灵
n红蝽
nPyrrhocoris apterus
n希腊语pyrrhocoris
n意为“红色火焰的臭虫”,
napteros意为“无翅膀”
n半翅目。
n与人类很亲近的精灵,有时聚在椴树下举行大规模的家庭秘密聚会。它们尖尖的嘴巴吸吮椴树和其他植物的汁液,有时它们也吸食其他小型精灵的内脏,无论对方是死是活。年幼的红蝽精灵全身几乎为红色,没有大块的黑色斑点。成年后,斑点显露,这让它们看起来很像我们的宪兵或是以前的战士。当此精灵低头时,像极了一张人类的面具——两只圆眼、一个鼻子、一撮山羊胡,还有两小滴眼泪。
n曙光精灵
n红襟粉蝶
nAnthocharis cardamines
n希腊语anthos意为“花”,
ncharis意为“希腊美惠三女神
n(美惠三女神指的是
n希腊神话中分别代表着
n妩媚、优雅和美丽
n这三种品质的三位女神。
n——译者注)”
n鳞翅目。
n受古代女神恩赐的精灵,经常寻找十字形状即十字花科的花朵。这些花朵保佑它们可以在我们的牧场和花园里产卵。它们的同类粉蝶——让人惊艳的白色蝴蝶,与它们一起宣告春天的来临。倘若天亮时微弱的曙光使人们注意到雄性的橙色翅膀,
拿到这本书后,我的第一印象是,这简直是献给所有失眠者的良药。它的节奏异常缓慢,叙事方式充满了禅意。作者似乎完全不急于推动任何宏大的主题或戏剧性的冲突,而是专注于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微不足道的自然瞬间。我记得其中有一段,描述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夏日雷阵雨,作者并没有描绘暴风雨的宏大,而是聚焦于一只躲在蘑菇下的瓢虫,如何耐心等待雨滴打在伞盖上的频率和力度。这种对“等待”的极致描摹,具有一种催眠般的力量。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被强行拉回到慢速播放的现实世界。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追求效率的时代,这种对“慢”的赞颂和记录显得尤为难得。它迫使我的思绪也慢了下来,去关注那些平时被我们的大脑自动过滤掉的背景噪音——风拂过草地的声音,水滴渗入地下的细微声响。这本书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当下即是永恒”的氛围,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一种久违的、彻底的放松和心无旁骛的专注。
评分严格来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具有挑战性的,因为它完全不迎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它没有快速的结论,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甚至连插图都是那种非常粗糙的手绘速写,明显是作者在现场仓促记录的草稿,但这反而增添了一种真实可信的“现场感”。我曾尝试把它推荐给一位习惯于快速浏览电子阅读器的朋友,他抱怨说这本书节奏太慢,读起来很“费劲”。但我认为,这种“费劲”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它不是用来消磨时间的工具,而是用来重新校准时间感的方式。作者似乎在用这些昆虫的生命节拍,对抗着我们这个世界的加速倾向。书中的观察者心态是完全谦卑的,没有将人类的价值体系强加给这些生命,只是纯粹地记录、记录、再记录。这种近乎无我的观察视角,让我在合上书本时,感到内心被一种宏大而宁静的力量充盈着,仿佛刚刚完成了一次漫长而寂静的朝圣之旅。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对书名中“自然精灵”的提法略感不适,总觉得有些矫情或拟人化过度。然而,深入阅读后,我不得不承认,作者对这些微小生物的观察,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生物学记录,而更接近于一种带有敬畏的、近乎宗教般的体验。书中的文字结构非常跳跃,像是从一个不连贯的梦境导向另一个场景。它没有清晰的章节划分,更像是日记的碎片拼接,每一个片段都像是一个精心打磨过的微型寓言。例如,关于一种翅膀上有奇异花纹的飞蛾的描写,与其说是介绍它的习性,不如说是在探讨“美丽”的脆弱性和短暂性。作者通过这些“精灵”的生命周期,巧妙地影射了人类社会中关于存在、消失和痕迹的哲学命题。这种叙事上的不拘一格,一开始可能会让习惯了线性叙事的读者感到困惑,但一旦你适应了这种意识流般的观察方式,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极其深沉的思考。它要求读者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想象力去填补那些留白的瞬间。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它对感官体验的调动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虽然这是一本关于视觉对象的书籍,但作者的文字具有极强的听觉和触觉穿透力。我完全能“听”到那些鞘翅相互摩擦发出的细微沙沙声,仿佛能“感觉”到夏日正午柏油路上散发出的那种令人眩晕的热气。这种多重感官的交织,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种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不同于那些注重科普严谨性的读物,这本书更侧重于捕捉那种“一期一会”的邂逅感。作者似乎在暗示,我们与这些昆虫的相遇,本质上是两种完全不同时空维度的生物,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的能量交汇。这种相遇的珍贵性,被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歌的语言表达出来,但其诗意又建立在极为坚实的、田野调查般的细微观察之上,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平衡。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周围环境的注意力阈值被极大地拉低了,开始留意那些以前被我视为背景的声音和景象。
评分这本奇特的书籍,书名《路边偶遇的昆虫-真实的自然精灵》,光是这个名字就充满了令人好奇的画面感。我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偶然在一家老旧书店的角落里发现它的。封面设计极其简约,却用了一种非常复古的铜版纸印刷,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气,让人立刻感觉这不是一本流水线上的畅销书,而更像是一部私人珍藏的笔记。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翻开扉页时,那种粗糙纸张与细腻文字接触的触感。书中的内容,显然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物种图鉴,它更像是一连串散落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微型事件记录”。读起来,我常常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在盛夏午后,蹲在路边,屏住呼吸,观察一只甲虫如何艰难地翻过一块碎石的观察者。作者的笔触,没有丝毫的矫饰,完全是沉浸式的记录,每一个细节,比如阳光穿过树叶投下的斑驳光影,或者泥土被碾压后散发出的那种特有的干燥气味,都被捕捉得极为精准。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我平日里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的微小生命,意识到它们的世界同样拥有其复杂的生存法则和令人敬畏的坚韧。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周遭环境的重新校准和敏感度的唤醒,这体验是极其宝贵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