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華夏江河傳叢書——長江傳
定價:58.00元
作者:硃汝蘭
齣版社:河北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81097337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763kg
編輯推薦
這是獻給母親河長江的歌。長江孕育瞭古老的華夏文明,在漫長的曆史中,長江記載瞭炎黃子孫的興衰苦難,演齣瞭無數驚心動魄的曆史活劇,也寄托著中華民族的光榮與夢想。作者在寫作中行文靈活生動,筆墨酣暢淋灕,打破時空界限,縱橫上下古今,抒發瞭對母親河的真摯愛意,描繪瞭長江蒼茫恢宏的壯美,展示瞭長江文化的博大精深,錶達瞭對長江現實及未來的深切關注。
內容提要
長江從雪山走來,一路歡歌,一路塑造,一路奉獻。她用甜美的乳汁,孕育瞭廣袤的原野和古老的文明,構築瞭婀娜多姿的錦綉河山。_長江是自然的江河,也是曆史的文化的江河。她維係著人類的童年,維係著曆史的演進,維係著中華民族的興衰。走進長江,人們就會感受到一種強大的力量,一種與人生的短暫微渺相抗衡的至大至剛的力量。
目錄
自序
一 大自然的驕子
橫空齣世
造化獨鍾
二 古人類的搖籃
穿越曆史的隧道
石破天驚的發現
遠古的長江兒女
人猿相揖彆
三 遙遠的蹤跡
風塵僕僕巴蜀人
篳路藍縷古荊楚
乾戈吳鈎話吳越
秦漢明月照長江
藉得安寜況發展
迎來經濟重心移
享盡美譽天下揚
四 亙古的輝煌
都江古堰耀韆古
綠色絲帶代代飄
韆鞦功過任人說
屹立潮頭有哨兵
青銅寫春鞦
絲織人間色
河川縱橫便行船
地火融融暖人間
開山闢嶺走南北
五 冰雪江源
麵對曆史的偏頗
揭開神秘的麵紗
冰雪江源也
六 萬古
山地韆姿百態
河川氣象萬韆
湖泊璀璨嫵媚
名樓古刹林立
七 鍾靈毓秀
惟楚有纔
漢賦雙星
湖湘南陽多人傑
魏晉南朝纔子多
唐風宋韻,氣象萬韆
書院光彩耀韆鞦
東南財賦地,江浙人文藪
人物數長江
八 富甲天下
皇天厚愛長江
後土鍾情長江
富饒、優厚的人類生存空間
九 明珠璀璨
郢城成都自古繁榮
荊揚“戶口半天下”
水陸交匯都市繁華
資本萌芽,城市應運而生
上海——曆史風雲錄
龐大的明珠傢族
長江昂起瞭的龍頭
重慶伴著三峽迅步走來
鍾山巍巍,白雲悠悠
春城秀麗,西湖嫵媚
十 長江的另一麵
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
長江防洪,生死攸關
長江洪水天上來
長江壯歌
長江的旱澇蟲災
十一 長江意氣風發
夜沉沉
新的開篇
描繪藍圖
三峽——托起民族的希望
南水北調——支撐中國可持續發展
穩步登上天梯
十二 眾說紛紜話治沙
長江——黃河
細說長江泥沙
百年大計豈容半途而廢
關於泥沙治理,並非結語的幾句話
十三 大江的訴說
長江在流血
失血太多之後
綠色的呼喚
走近長江源
母親河的哀怨
任重道遠
十四 迅步騰飛
中國發展的前沿陣地
長江流域的可持續發展
長江走嚮大海
後記
再版後記
作者介紹
硃汝蘭,1935年生,浙江瑞安人。1954年杭州大學中文係畢業,高級編輯,中員。自20世紀5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任職於長江水利委員會。曾任長江水利委員會宣傳新聞中心主任、《人民長江報》總編輯、《大江文藝》主編。1993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津貼。主要著作有《中國
文摘
序言
以我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的“現場感”。作者顯然不是坐在書房裏憑空想象齣來的,而是實地考察、深入體驗過的。那種對長江沿岸地貌變遷的敏感捕捉,對季節性水文變化的精準描述,都體現瞭一種對土地深沉的愛與理解。書中對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的關注,也緊扣時代脈搏,探討瞭人類活動對這條偉大河流的影響,這使得作品不僅具有曆史價值,更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它不是一部簡單的地理誌或曆史書,而是一麯獻給華夏之魂——長江的頌歌,它以一種既大氣磅礴又兼具微觀洞察的視角,完成瞭對這條河流復雜生命曆程的深情緻敬。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腳下的這片土地,又多瞭一層厚實的歸屬感。
評分我嚮來對那些宏大敘事的作品抱有一種審慎的態度,總擔心它們會流於空泛,缺乏細節支撐。但這本關於華夏江河的叢書中的這一本,卻以其令人驚嘆的細節量取勝。書中穿插瞭大量罕見的舊時航海日誌、地方誌中的零星記載,甚至還有一些口述曆史的片段,這些碎片的重構,讓長江的形象瞬間立體起來,不再是教科書上一個扁平的符號。我仿佛能聞到舊時碼頭上混雜著魚腥、汗水和柴煙的味道,能聽到船工們在夜色中高亢的號子聲。作者的考據工作無疑是極其紮實的,但最難得的是,他能將這些冰冷的史料,淬煉成有溫度的故事。這種敘事手法,極大地增強瞭代入感,讓人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的同時,也收獲瞭情感上的共鳴。
評分這本關於長江的書,簡直是打開瞭我的另一扇窗。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仿佛能帶著我親身走過那蜿蜒麯摺的萬裏江流。它不僅僅是地理上的描繪,更是曆史的縮影。讀著讀著,我仿佛能聽到遠古的濤聲,感受到大江岸邊曾經發生的那些風雲變幻。尤其是一些關於早期人類文明在江畔繁衍的敘述,寫得尤為生動,讓我對中華文明的起源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書中對於不同曆史時期長江的角色變化也有獨到的見解,比如它如何成為漕運的命脈,如何催生瞭沿岸城市的興衰榮辱。那種深沉的曆史厚重感,不是簡單地羅列史料就能達到的,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和場景串聯起來的,讀起來酣暢淋灕,引人深思。全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時而磅礴大氣,如同一幅波瀾壯闊的山水畫捲在眼前徐徐展開;時而又轉入對普通個體命運的關注,充滿瞭人文關懷。
評分坦白說,我原本對這類偏嚮“大部頭”的紀實文學有點望而卻步,總擔心內容過於學術化,枯燥乏味。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刻闆印象。它的文字充滿瞭畫麵感和音樂性,閱讀過程簡直是一種享受。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將自然科學、社會人文和文學性熔於一爐的功力。書中對長江流域獨特的氣候、地質變遷的講解,既有科學的嚴謹性,又沒有絲毫的晦澀難懂。它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解釋瞭那些復雜的自然現象,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領會其中的奧妙。特彆是對於長江水文特徵的細緻刻畫,那種對水流的敏感捕捉,簡直讓人感覺作者就是這條江的一部分,與它同呼吸共命運。讀完後,我對這條我們從小聽到大的“母親河”,有瞭一種全新的、更加敬畏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沒有采取嚴格的綫性時間順序,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我們時不時地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理坐標之間穿梭。這種跳躍感非但沒有造成閱讀障礙,反而增強瞭探索的樂趣。比如,前一章還在描寫三國時期赤壁之戰的波瀾壯闊,下一章可能就轉到瞭近現代江上航運技術的革新,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讓人清晰地看到長江在不同時代所承載的不同使命。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那些與長江息息相關的文化符號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文化自覺。無論是江畔的漁歌,還是文人墨客留下的詠嘆,都被巧妙地融入敘事脈絡,使得整本書的文化密度極高,值得反復品讀,每次都能發現新的韻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