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理学的演变
定价:55.00元
作者:蒙培元
出版社:方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4-01
ISBN:9787802380219
字数:406000
页码:37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一反理学研究的传统观点,视北宋周(敦颐)、张(载)、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的理学为形成期,视南宋朱熹为理学体系的完成者,从朱熹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理学演变。全书着眼于朱熹理学体系的理论成就及其内在张力,分析其理论发展的走向,用事实论证理学的分化与演变无不与朱熹理学有内在联系。书中对其演变的不同阶段,进行了具体论述,讨论到的一批理学人物,在我国理学研究的著作中是次出现的。正因为如此,本书是一部开创性的理学研究著作。
目录
绪论 论理学形成三阶段
章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一 朱熹哲学的产生及其历史地位
二 理气论及其矛盾
三 心性论及其矛盾
四 格物致知说及其矛盾
五 知行并进说及其矛盾
六 朱陆异同及其影响
第二章 南宋末年理学的演变
一 陈淳
二 真德秀
三 魏了翁
四 黄震
五 文天祥
第三章 元代时期理学的演变
一 许衡
二 吴澄
三 郑玉
四 刘因
五 许谦
第四章 明代前期理学的演变和分化
一 薛碹
二 吴与弼
第五章 明代中期理学向心学的转变
一 陈献章
二 湛若水
第六章 明代中期理学向心学转变的完成——王守仁
一 王守仁心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 心本体论的完成
三 致良知说
四 知行合一说
五 王学的衰落
第七章 明代中期理学向气学思想的转变
一 罗钦顺
二 王廷相
第八章 明清之际理学总批判——王夫之
一 王夫之哲学的产生及其性质
二 唯物主义理气论
三 理欲统一的人性论
四 “格物穷理”的认识论
五 行先知后的知行说
第九章 清代初中期理学批判的继续
一 颜元
二 戴震
再版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最近在思考中国哲学史上的“理”究竟是如何被理解的,它到底指的是一种本体,一种规律,还是一种道德准则?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尤其是在接触到程颐和朱熹的“理”之后。我了解到,《理学的演变——蒙培元》这本书,据说在梳理理学发展时,会着重探讨“理”的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思想家那里的演变。这一点让我非常期待,因为我相信,理解“理”的变迁,是理解整个理学体系的关键。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地解释,朱熹如何将“理”看作是先于气而存在的本体,而陆九渊又如何强调“心即理”,这种本体论上的差异,又会如何影响到他们对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看法。我非常想知道,在蒙培元先生的笔下,这些复杂的哲学概念是如何被剥茧抽丝地展现出来,又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相结合,从而构成一个动态发展的思想体系。
评分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流变总是抱有浓厚的兴趣。每次读到关于宋明理学的内容,总感觉那里隐藏着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士人心态的钥匙。《理学的演变——蒙培元》这本书,我看介绍说,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梳理,更注重将理学思想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去考察。我特别想了解,理学在发展过程中,是如何与当时的政治制度、科举考试、社会习俗相互作用的。比如,理学的一些核心观念,如“存天理,灭人欲”,又是如何在民间得到传播,又是在士大夫阶层中被如何解读和应用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史料和案例,来佐证这些理论的实际影响,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层面。如果能看到,理学思想是如何影响到官员的决策,以及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那就更好了,这样我能更立体地感知这个思想体系的生命力。
评分《理学的演变——蒙培元》这本书,我拿到手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厚实的装帧吸引了。封面上“理学的演变”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兴趣,而“蒙培元”这个名字,更是让我联想到学界泰斗,想必书中定然蕴含着深刻的见解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我一直觉得,理解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理学,对于认识中华文明的根脉至关重要。理学作为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高峰,它不仅仅是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更是对宇宙、人生、政治等诸多重大问题的深入探讨,它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影响深远。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梳理理学的发展脉络,从程朱到陆王,再到明清的各种流派,作者蒙培元先生又是如何看待其中的演变和创新的。我想,这本书一定能帮助我拨开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重重迷雾,理清不同学派之间的逻辑联系和思想差异,从而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进轨迹。
评分我个人比较偏爱那种能够启发思考、引发对当下现实反思的哲学著作。我听说,《理学的演变——蒙培元》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文献的梳理,更重要的是,它试图从中挖掘出一些具有现代意义的智慧。我很好奇,在蒙培元先生看来,几百年前的理学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如何理解个人价值、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甚至是如何建构现代社会伦理,能提供哪些启示?例如,理学中关于“格物致知”的精神,是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科学探究的态度?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对于我们当下社会治理和个人成长的路径,又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让我能够跳出对理学的传统印象,看到它在现代语境下依然存在的价值和可能性。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思想体系,最好的方式就是去了解其思想家们的思想争鸣和流派演变。《理学的演变——蒙培元》这本书,我听说它重点关注了理学内部的学术争论和不同学派的形成过程。这让我非常感兴趣,因为我总觉得,思想的活力恰恰体现在其内部的张力和对话之中。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地描绘出,从早期奠基者如周敦颐、张载,到集大成者程颐、朱熹,再到阳明心学兴起,以及之后各种流派如蕺山、黄梨洲等人的思想特色和贡献。我想了解,他们之间是如何进行论战的,他们的分歧点又在哪里,这些争论是如何推动理学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如果能看到,不同流派的思想家在面对同一问题时,是如何提出截然不同甚至相互否定的观点,并且这些观点又是如何影响了后世,那就太有价值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