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的演变--蒙培元-方志出版社

理学的演变--蒙培元-方志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蒙培元 著
图书标签:
  • 理学
  • 宋明理学
  • 中国哲学
  • 哲学史
  • 蒙培元
  • 方志出版社
  • 学术著作
  • 思想史
  • 文化史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悦然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方志出版社
ISBN:9787802380219
商品编码:2499658830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理学的演变

定价:55.00元

作者:蒙培元

出版社:方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4-01

ISBN:9787802380219

字数:406000

页码:37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一反理学研究的传统观点,视北宋周(敦颐)、张(载)、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的理学为形成期,视南宋朱熹为理学体系的完成者,从朱熹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理学演变。全书着眼于朱熹理学体系的理论成就及其内在张力,分析其理论发展的走向,用事实论证理学的分化与演变无不与朱熹理学有内在联系。书中对其演变的不同阶段,进行了具体论述,讨论到的一批理学人物,在我国理学研究的著作中是次出现的。正因为如此,本书是一部开创性的理学研究著作。

目录


绪论 论理学形成三阶段
章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一 朱熹哲学的产生及其历史地位
 二 理气论及其矛盾
 三 心性论及其矛盾
 四 格物致知说及其矛盾
 五 知行并进说及其矛盾
 六 朱陆异同及其影响
第二章 南宋末年理学的演变
 一 陈淳
 二 真德秀
 三 魏了翁
 四 黄震
 五 文天祥
第三章 元代时期理学的演变
 一 许衡
 二 吴澄
 三 郑玉
 四 刘因
 五 许谦
第四章 明代前期理学的演变和分化
 一 薛碹
 二 吴与弼
第五章 明代中期理学向心学的转变
 一 陈献章
 二 湛若水
第六章 明代中期理学向心学转变的完成——王守仁
 一 王守仁心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 心本体论的完成
 三 致良知说
 四 知行合一说
 五 王学的衰落
第七章 明代中期理学向气学思想的转变
 一 罗钦顺
 二 王廷相
第八章 明清之际理学总批判——王夫之
 一 王夫之哲学的产生及其性质
 二 唯物主义理气论
 三 理欲统一的人性论
 四 “格物穷理”的认识论
 五 行先知后的知行说
第九章 清代初中期理学批判的继续
 一 颜元
 二 戴震
再版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哲学与历史的交响:一部关于中国思想脉络的深度考察 引言 本书试图超越传统学科的壁垒,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精微的文本解读,勾勒出中国思想史上几次关键的“转向”与“整合”。我们聚焦的不是单一学派的兴衰,而是不同哲学思潮如何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相互渗透、彼此激发,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精神底色。这是一部关于“思”如何成为“行”的动力,以及“道”如何在变动的世界中寻求永恒映照的编年史。 第一部分:先秦思想的奠基与分野 第一章:周代礼乐的黄昏与诸子勃兴的土壤 本章首先考察西周“礼”的制度化形态及其在春秋战国之际的瓦解过程。礼乐制度作为早期社会的政治哲学与伦理规范,其失效并非简单的权力衰落,而是生产力发展与社会结构复杂化对既有秩序的内在挑战。我们将详细分析《尚书》、《诗经》中反映的早期天命观与德政思想,并探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心理背景,这为百家争鸣提供了思想的真空与亟待填补的伦理需求。 第二章:儒家仁学的内在张力与早期实践 重点剖析孔子思想的“仁”——这一核心范畴如何从早期的宗法伦理升华为一种普世的人道主义关怀。我们不回避早期儒家内部的矛盾,例如子贡与颜回对“孝”与“忠”的侧重差异,以及孔子对“礼”的复归策略所蕴含的保守性与革命性。接着,深入探究孟子的“性善论”与“民本”思想,将其置于战国兼并战争的现实语境下,分析其思想如何成为对法家霸术的有力伦理抗辩。通过对比早期墨家的“兼爱”与儒家的“差等之爱”,揭示先秦伦理学在“个体关怀”与“社会秩序”之间寻求平衡的艰难探索。 第三章:道家:对“有为”的超越与自然的重估 本章专注于老庄思想对先秦政治哲学的颠覆性贡献。老子的“道”被视为本体论上的“无”,它不仅是对周代“德”的抽象化,更是对一切人为规范的消解。我们将细致辨析“无为”的内涵,它并非消极不干预,而是一种顺应事物自然脉络的最高效能。庄子思想则将这种形上学思考引入个体生命实践,通过“逍遥游”与“齐物论”探讨精神的绝对自由,探讨人在被规范化的世界中如何保持本真。对道家“自然”的理解,不仅是地理上的自然,更是本体论层面的“自是如此”,它构成了后世中国文人精神栖居的重要坐标。 第四章:法家与名家的逻辑建构:秩序的工具理性 法家思想的兴起是战国社会从伦理治理向权力治理转型的标志。本章系统梳理韩非对法、术、势的集成,强调其思想的彻底工具理性——法律(法)的公开性、君主权术(术)的隐秘性以及权力基础(势)的不可侵犯性。同时,我们将探讨名家的逻辑思辨,如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等,分析其对概念、语言与现实关系的精确解构,考察名家在思想史上作为早期逻辑学先驱的角色,以及法家思想对秦朝统一政体构建的直接影响。 第二部分:汉代经学的定型与中古的融合 第五章:汉武帝的文化统一:独尊儒术的深层动因 本章聚焦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分析其如何成功地将先秦儒学转化为具有政治合法性基础的国家意识形态。董仲舒的理论巧妙地融合了阴阳五行学说,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并确立了君权神授的理论基石。我们将考察《春秋》经义的演变,以及儒家典籍如何从“诸子之言”转变为“官方话语”,这对后世学术走向“注疏”而非“创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六章:玄学的兴起:魏晋士人的精神逃逸 随着汉代政治体制的僵化与“党锢之祸”的遗留创伤,知识分子开始寻求精神上的解放。玄学,特别是竹林七贤与“正始之道”,是对儒家入世哲学的一种反动与超越。本章细致辨析王弼对《周易》的“义理”阐发,特别是其“贵无”思想对本体论的深化。考察何晏等人如何通过“言意之辨”来探讨语言的局限性,以及他们对老庄的重新阐释,这标志着中国思想史上首次大规模地转向个体生命体验和审美超越。 第七章:佛教的东渐与中国哲学的接纳 佛教自汉代传入后,其“缘起性空”的理论体系对本土思想产生了巨大冲击。本章不侧重于佛教教义的细枝末节,而是着重分析中国思想界是如何接纳和消化佛学的。重点分析早期高僧如何利用玄学的概念(如“有”、“无”、“名教”)来翻译佛经,以及“格义”的产生。特别是慧远对“心性论”的构建,如何使佛教的“心”与儒家的“性”产生了隐秘的对话,为后来的融合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唐宋变革与新理学的勃发 第八章:隋唐之际的佛学高峰与儒学的沉寂 在唐代,佛教哲学(特别是天台宗和禅宗)达到了其本土化的顶峰。本章对比研究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与儒家对道德实践的强调,分析禅宗如何以其激进的顿悟论吸引了大量士人。同时,我们将考察唐代儒学在官方层面上的复兴努力(如韩愈的古文运动),分析韩愈试图以“道统”概念来对抗佛教的“法统”,但其努力在理论深度上未能完全超越佛学体系。 第九章: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与内省精神的回归 宋代是政治权力相对分散、城市经济繁荣、文人阶层政治参与度极高的时代。这种社会结构催生了对个体道德完善和宇宙终极真理的强烈探求。本章论述宋代理学(尽管其起源可追溯至唐末的周敦颐)的复兴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在吸收了佛、道思想营养后,对儒家“性命之学”的系统化与形而上学化。它代表了中国思想史上一次成功的“回归本源”的努力,旨在建立一套更具内在一致性和解释力的哲学体系,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与个人精神困境。 结语:思想的流变与精神的继承 本书最终试图呈现的是一种动态的历史观:先秦奠基了问题,汉代固化了范式,魏晋实现了精神的“出走”,而宋代则完成了对“出走”的精神的回收与整合。每一次重大的哲学转向,都是对前一时段内在矛盾的深刻回应。这种绵延不绝的思辨与重塑,构成了中国思想史最引人入胜的内在逻辑。

用户评价

评分

《理学的演变——蒙培元》这本书,我拿到手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厚实的装帧吸引了。封面上“理学的演变”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兴趣,而“蒙培元”这个名字,更是让我联想到学界泰斗,想必书中定然蕴含着深刻的见解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我一直觉得,理解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理学,对于认识中华文明的根脉至关重要。理学作为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高峰,它不仅仅是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更是对宇宙、人生、政治等诸多重大问题的深入探讨,它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影响深远。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梳理理学的发展脉络,从程朱到陆王,再到明清的各种流派,作者蒙培元先生又是如何看待其中的演变和创新的。我想,这本书一定能帮助我拨开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重重迷雾,理清不同学派之间的逻辑联系和思想差异,从而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进轨迹。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思想体系,最好的方式就是去了解其思想家们的思想争鸣和流派演变。《理学的演变——蒙培元》这本书,我听说它重点关注了理学内部的学术争论和不同学派的形成过程。这让我非常感兴趣,因为我总觉得,思想的活力恰恰体现在其内部的张力和对话之中。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地描绘出,从早期奠基者如周敦颐、张载,到集大成者程颐、朱熹,再到阳明心学兴起,以及之后各种流派如蕺山、黄梨洲等人的思想特色和贡献。我想了解,他们之间是如何进行论战的,他们的分歧点又在哪里,这些争论是如何推动理学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如果能看到,不同流派的思想家在面对同一问题时,是如何提出截然不同甚至相互否定的观点,并且这些观点又是如何影响了后世,那就太有价值了。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流变总是抱有浓厚的兴趣。每次读到关于宋明理学的内容,总感觉那里隐藏着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士人心态的钥匙。《理学的演变——蒙培元》这本书,我看介绍说,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梳理,更注重将理学思想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去考察。我特别想了解,理学在发展过程中,是如何与当时的政治制度、科举考试、社会习俗相互作用的。比如,理学的一些核心观念,如“存天理,灭人欲”,又是如何在民间得到传播,又是在士大夫阶层中被如何解读和应用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史料和案例,来佐证这些理论的实际影响,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层面。如果能看到,理学思想是如何影响到官员的决策,以及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那就更好了,这样我能更立体地感知这个思想体系的生命力。

评分

我最近在思考中国哲学史上的“理”究竟是如何被理解的,它到底指的是一种本体,一种规律,还是一种道德准则?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尤其是在接触到程颐和朱熹的“理”之后。我了解到,《理学的演变——蒙培元》这本书,据说在梳理理学发展时,会着重探讨“理”的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思想家那里的演变。这一点让我非常期待,因为我相信,理解“理”的变迁,是理解整个理学体系的关键。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地解释,朱熹如何将“理”看作是先于气而存在的本体,而陆九渊又如何强调“心即理”,这种本体论上的差异,又会如何影响到他们对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看法。我非常想知道,在蒙培元先生的笔下,这些复杂的哲学概念是如何被剥茧抽丝地展现出来,又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相结合,从而构成一个动态发展的思想体系。

评分

我个人比较偏爱那种能够启发思考、引发对当下现实反思的哲学著作。我听说,《理学的演变——蒙培元》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文献的梳理,更重要的是,它试图从中挖掘出一些具有现代意义的智慧。我很好奇,在蒙培元先生看来,几百年前的理学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如何理解个人价值、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甚至是如何建构现代社会伦理,能提供哪些启示?例如,理学中关于“格物致知”的精神,是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科学探究的态度?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对于我们当下社会治理和个人成长的路径,又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让我能够跳出对理学的传统印象,看到它在现代语境下依然存在的价值和可能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