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儒生王陽明,為什麼能成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為什麼能成為曾國藩、梁啓超、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靈導師?後世無數陽明心學的踐行者,為什麼也能走齣精彩人生,成就輝煌事業?這是因為他們無一例外地掌握瞭解決一切問題的利器——陽明心學。
陽明心學集儒、釋、道三傢之大成,強調心即理、知行閤一、緻良知,是500年來中國人*精妙的神奇智慧。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陽明心學的傳世典籍《傳習錄》,深入淺齣地闡釋陽明心學的核心理念,旨在讓今天的讀者輕鬆領悟陽明心學知行閤一的智慧精髓,修煉內心強大的自己,開啓與生俱來的正能量,獲得幸福完滿的人生。
本次再版,由作者王覺仁精心修訂全稿,並新增《陽明心學簡明綱要》,以便讀者對陽明心學有一個完整而清晰的認識,奠定進一步研究的基礎。
王覺仁,福建漳州人。中國曆史和傳統文化研究者,行文流暢優美,分析獨到深刻,說理通俗易懂,深受讀者喜愛。18歲開始參究心性、修學儒佛,對陽明心學和佛教禪宗尤有深切體悟,深知陽明心學集儒、釋、道三傢之大成,是500年來中國人*精妙的神奇智慧,可以修煉強大內心,解決人生諸多問題。因而,精研陽明心學多年,著成此書。
五百年來,儒傢的源頭活水就在王陽明。21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杜維明
王學絕非獨善其身之學。而救時良藥,未有切於是者。
——梁啓超
獨陽明之學,簡徑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嚴復
餘所重者,王陽明知行閤一之說。此心有立,然後可以應天地萬物之變也。
——蔣介石
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
——日本倒幕領袖 西鄉隆盛
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齣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曾國藩
陽明先生,其事功,其誌業,卓然一代偉人,斷非尋常儒者所能幾及。
——左宗棠
日本維新,亦由王學為其先導。
——章太炎
王文成公為明第*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王士禎
自孔孟以來,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黃宗羲
明之中葉王陽明齣,中興陸學,而思想界之氣象又一新焉。
——蔡元培
一生伏首拜陽明。
——日本“軍神”東鄉平八郎
自序:通往心靈自由之路
第*章 聖人是怎樣煉成的
王陽明身後,其心學由門人王艮、王畿、錢德洪等人發揚光大,遂成一代顯學,深刻影響瞭此後五百年的中國思想史。從明到清,及至民國,無數政治傢、思想傢和仁人誌士,都將王陽明奉為心靈偶像,對陽明心學頂禮膜拜,並從中汲取瞭源源不絕的精神力量。
一 天纔兒童的打油詩:常識不靠譜 / 003
二 何為天下第*等事 / 008
三 通往聖賢之路 / 012
四 做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 017
五 理學對佛、道的copy / 020
六 遺世獨立的修道生涯 / 023
七 我找不著北:心學與理學的PK / 026
八 貶謫之路:王陽明版《龍門飛甲》 / 029
九 聖人們悟到瞭什麼 / 034
十 龍場悟道:陽明心學的誕生 / 038
第二章 心是宇宙的立法者
既然“人心”與“天理”無二無彆,並且這個“心”是天人閤一、不分古今、充塞宇宙的,那麼天下自然就沒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瞭。換言之,人格完善與自我實現的道路,並不在外,而就在你我的心中,就看我們敢不敢直下承擔、願不願意真實踐履瞭。
“決然以聖人為人人可到,便自有擔當瞭!”
一 你其實是個“富二代” / 044
二 唯*的成聖之道 / 047
三 忠於內心是強大內心的第*步 / 050
四 建構自己的“意義世界” / 053
五 有一種力量叫“知行閤一” / 058
六 陽明心學&量子力學 / 061
第三章 生活中的心學
心靈修行絕不是聖人悟道的專利品,也不是企業領袖引領時代的獨門秘籍,而是所有普通人都可以做的事情。不管你的年齡、性彆、身份、職業為何,就在日常生活的當下,你隨時可以給自己打造一間“心靈密室”,踏上修行之路。
一 如何為成功“保鮮” / 070
二 重建一種“富有意義的生活” / 079
三 內心強大的真正秘密 / 085
四 塵世即淨土,人間即天堂 / 092
五 心靈密室:成大事者的“獨門秘籍” / 101
第四章 人生的智慧
要讓自己能夠日理萬機而又保持身心泰然,能夠用*少的精力處理*繁雜的事務,成為職場上的高效能人士,其秘訣就在於:隻動腦,不動心。
民國的上海灘大佬杜月笙,說過一段非常經典的話:“上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氣;下等人,沒本事,有脾氣。”
一 通權達變的智慧 / 110
二 練就一顆從容自在的心 / 115
三 做人之道:“成色”比“斤兩”更重要 / 121
四 人生中*高的精神價值 / 128
五 做你自己:彆讓生活變成一場秀 / 133
第五章 生命的重建
陽明的學問之所以叫心學,禪宗之所以又叫“心地法門”,就是因為一切修行都是指嚮你的心,指嚮你的態度、觀念、思想、人格。隻要你的心能夠做齣轉變,隻要你的態度、觀念、思想、人格都能像一個真正的覺醒者一樣,那麼當下你就醒來瞭。
一 心學&禪宗:修行就是“做減法” / 142
二 為人格補鈣,讓心靈吸氧 / 152
三 死亡的真相&生活的態度 / 160
四 本來麵目:認識你自己 / 170
五 一堂心學課:找迴心靈的快樂 / 180
第六章 緻良知:開啓正能量
生命中的許多事物,都是需要用心靈去體驗的。頭腦固然可以幫忙,但它絕對無法取代心靈的體驗。愛情如是,良知亦復如是。所以,在修行過程中,理性思維與直覺體悟就像車之雙輪、鳥之雙翼,隻有二者並用,纔能讓良知徹底呈現。
一 良知的迷失&道德的重建 / 194
二 正能量的開啓、擴充、運用 / 206
三 正思維:一般思維的2.0升級版 / 210
四 我的良知我做主 / 214
第七章 修行,從當下開始
當一個人凡事隻為良心而乾,不為彆的,他就已經是在“緻良知”瞭,同時就等於開啓瞭強大的正能量。這樣的正能量流淌奔湧到世界的哪個地方,哪個地方就必然會被改變。富蘭剋林就是這麼改變世界的。而在這樣的時候,他根本不必去追求成功和榮譽,所有令世人艷羨的東西都會不請自來。
一 格物:修行的入手處 / 220
二 誠意:改變自己,改變世界 / 226
三 工作就是修行 / 236
四 忍辱的境界:提升你的情商和逆商 / 245
五 天生我材必有用:認識你的天命 / 255
第八章 做自己的心靈導師
無論是佛陀指月的指頭,還是禪師設法的拂塵,抑或是寺廟中那些泥塑木雕、供人禮拜的佛菩薩像,乃至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典,都是幫助我們認識自性的方法和手段,要想在這個浮躁喧囂的紅塵中獲得自在解脫,隻能從自性中求,而無法從外在的任何人、任何地方求。換言之,在這個世界上,唯*能夠幫助你實現精神轉化、開啓正能量、提升生命境界的人,隻有你自己。
一 世界觀的重建:“良知一體”&“無量之網” / 264
二 禪:住在你心中的導師 / 273
三 心靈世界的密碼:良知四句教 / 281
四 什麼樣的人格,決定什麼樣的人生 / 290
附錄:陽明心學簡明綱要
再版後記
第七章 修行,從當下開始
四 忍辱的境界:提升你的情商和逆商
問:“叔孫武叔毀仲尼,大聖人如何猶不免於毀謗?”
先生曰:“毀謗自外來的,雖聖人如何免得?人隻貴於自修,若自己實實落落是個聖賢,縱然人都毀他,也說他不著。卻若浮雲掩日,如何損得日的光明?若自己是個象恭色莊、不堅不介的,縱然沒一個人說他,他的惡慝終須一日發露。所以孟子說:‘有求全之毀,有不虞之譽。’毀譽在外的,安能避得?隻要自修何如爾。”
——《傳習錄?下?門人黃省曾錄》
忍辱的功夫必須“在事上磨煉”
有學生問:“《論語》記載瞭‘叔孫武叔毀謗孔子’的事情,為什麼大聖人還是不能免於毀譽呢?”
這個學生提的問題,事見《論語?子張》。
叔孫武叔是魯國的一個大夫,不知何故總是看孔子不順眼,有一次他在朝中對同僚說:“子貢其實比他老師仲尼更有水平。”有人把這話告訴瞭子貢,子貢一聽就嚇壞瞭,趕緊聲明:“我老師的德行比我高多瞭,咱就拿房屋的圍牆打個比方吧,我傢的圍牆隻有肩膀高,隨便哪個路人都看得見我傢,所以都誇我的房子豪華;而老師傢的圍牆有數丈高,大傢不得其門而入,所以壓根兒不知道他老人傢的房子有多麼雄偉壯觀、多麼美輪美奐。”
沒過多久,叔孫武叔又在彆人麵前毀謗孔子。子貢這迴真的憤怒瞭,說:“彆再這麼乾瞭!仲尼是毀謗不瞭的。彆人的德行充其量就是山丘,還可以超*;而仲尼的德行就像日月,沒有人可以超*。就算有人想自絕於日月,但對日月本身又有什麼損害呢?隻能錶明他不自量力罷瞭。”
由於《論語》記載瞭這件事,所以韆年之後,陽明的學生還替孔子他老人傢打抱不平,對他遭受毀謗一事深感不解。
陽明告訴學生:“毀謗是來自他人和外界的,即使是聖人也免不瞭。人貴在自修,如果自己實實在在是個聖賢,縱然人們都毀謗他,也影響不瞭他。就像浮雲蔽日一樣,如何損害日的光明?如果自己是個外錶端莊恭敬、內心卻虛僞無德的人,縱然沒一個人說他,他隱藏在內心的奸惡也總有一天會暴露。所以孟子纔會說:‘人活著,總有過於苛求的詆毀,也有意料不到的贊揚。’總之,毀譽都是外來的,怎麼能避免?關鍵還是要看你自己的修行功夫如何。”
這段話,絕對是王陽明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經驗之談。
自從陽明平定“寜王之亂”後,各種攻擊和詆毀甚囂塵上,把他包圍瞭。尤其是正德皇帝硃厚照身邊那幾個佞臣,如邊將江彬、許泰,太監張忠等人,更是因為嫉妒他的事功,就汙衊他“與寜王通謀”,還說他平叛的動機是為瞭殺人滅口雲雲,總之一心想把他整成明朝版的嶽飛。所幸太監也不全是小人,當時皇帝身邊的大太監張永就是一個相對正直的人,跟陽明的關係也不錯,纔幫他洗清瞭這個莫須有的罪名。
在陽明遭到詆毀、汙衊、陷害的那些日子裏,他平日的修行功夫就派上大用場瞭。
由於早在年輕時,陽明就已經練就瞭“不動心”的功夫,加之後來貶謫龍場,經曆瞭九死一生,更是打造瞭一顆寵辱不驚、自作主宰的強大內心,所以那些小人的伎倆對他來講,無異於浮雲蔽日、蚍蜉撼樹,根本不能傷害他分毫。
那些日子,陽明該做事做事,該講學講學,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隻一意守護內心昭明靈覺的良知,每天照舊過得逍遙自在。用他自己的話說,隻要“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自然有得力處,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傳習錄》捲下)。
由此可見,一個人隻要具備心學的功夫,EQ(情商)和AQ(逆商)自然能夠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但是,這種忍辱的功夫必須“在事上磨煉”,若關起門來在靜定中修,其結果就隻能是玩弄光景,“遇事便亂,終無長進”。換言之,要提升情商,你就必須在情緒發動的時候修;要提升逆商,你就必須在逆境和挫摺中修,否則就是紙上談兵,不會有半點兒實戰功夫。
比較典型的一個“紙上談兵”者,就是北宋文豪蘇東坡。
眾所周知,蘇東坡是一位著名的佛教居士,其佛學造詣不可謂不深。但是,相對於學問而言,他的實修功夫卻差瞭好大一截兒。
估計很多人都知道,蘇東坡和佛印禪師之間經常逗機鋒、打嘴仗,給後人留下瞭不少好玩兒的典故。其中*經典的,莫過於“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的故事。
蘇東坡任職瓜州(今江蘇揚州)期間,與長江南岸的金山寺住持佛印禪師交情甚篤。有一天,蘇東坡自感修行有得,便寫瞭一首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韆。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然後命書童過江送給佛印看,希望得到他的印證和期許。
“八風”是佛教名詞,指的是“譏、稱、毀、譽、利、衰、苦、樂”八種人生境遇。蘇東坡以“八風吹不動”自許,錶明經過佛法的修行,自己在麵對外在的榮辱毀譽和人生的順逆苦樂時,始終能夠保持如如不動、泰然自若的心境。
佛印看完這首詩,就在後麵批瞭兩個字,讓書童拿迴去。一心等著被誇的蘇東坡展開那張紙一看,上麵赫然寫著兩個大字——放屁。
蘇東坡頓時火起,立刻乘船過江,要去找佛印理論。
佛印早料到他會來,就站在岸邊等他。蘇東坡一看見佛印就大聲質問:“你不欣賞我的詩倒也罷瞭,何苦侮辱人呢?!”
佛印笑嗬嗬地問:“我怎麼侮辱你瞭?”
蘇東坡揚瞭揚手中的紙,臉都綠瞭。
佛印做恍然狀:“哦,你是指這個。可你不是說‘八風吹不動’嗎?怎麼一屁就把你打過江來瞭?”
蘇東坡聞言,當場石化。
不知道蘇東坡經此點化,其EQ或AQ是否有所提高,反正在另外一些故事裏麵,他和佛印禪師打嘴仗幾乎每次都輸得挺慘。
生氣的藝術:幽默化解法
在生活中,我想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會比蘇東坡好多少。彆人漫不經心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有可能攪亂我們內心的寜靜,讓我們要麼生一天悶氣,要麼跟對方乾上一仗。
其實,這是很傻的。就像本書第五章講過的那個買報紙的故事一樣,我們為什麼要讓彆人決定我們的反應和行為呢?
孩子與成人*主要的區彆之一,就是前者的理性和意誌都很薄弱,做不瞭自己的主,而後者卻可以憑藉理性和意誌掌控自己的情緒,在麵對外界刺激時選擇正確的反應和行為。然而,我們很多人在生理上長大瞭,在心理上卻一直是個孩子。
那麼,假如在生活中,有人齣於惡意存心冒犯或傷害我們,我們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反應和行為纔算是正確的呢?
答案就是兩個字——忍辱。
但是,韆萬彆以為忍辱就是對所有的冒犯和傷害無動於衷或逆來順受。如果你這麼理解,那就把這兩個字看得太膚淺瞭。
事實上,忍辱不是無視彆人對你的傷害,而是首先要防止你對自己造成二次傷害,其次纔是如何應對彆人的傷害。
為什麼這麼說?
道理很簡單:如果彆人已經傷害瞭你,而你又在自己心裏燒起一把嗔恨的火焰,那你是不是在無意中成瞭那個施害者的同謀,對自己造成瞭二次傷害?
有人說過,憎恨彆人就像是為瞭逮住一隻耗子而不惜燒毀自己的房子,但耗子還不一定能逮到。所以,麵對彆人的冒犯和傷害時,你可以生氣,但必須學會生氣的藝術。
生氣也可以是一種藝術?
是的。亞裏士多德說過:“任何人都會生氣,這沒什麼難的。但要適時適所,以適當的方式對適當的對象恰如其分地生氣,可就難上加難瞭。”
生氣還有這麼多講究,它當然是一種藝術瞭。
為瞭更好地理解如何在實踐中運用這門藝術,我們可以來看看以下幾個場景:
在英國的一個社交晚宴上,著名劇作傢蕭伯納正在專心地想心事,坐在旁邊的一個富翁不禁好奇,就問道:“蕭伯納先生,我願齣一元錢,來打聽你在想些什麼。”
蕭伯納淡淡地看瞭他一眼,說:“我想的東西不值一元錢。”
富翁更加好奇瞭:“那麼,你究竟在想什麼呢?”
蕭伯納說:“我在想你。”
就這幾個字,差點兒沒把那個富翁噎死。
再來看一個故事。美國幽默大師馬剋?吐溫有一次到法國旅行,拜會瞭法國名人波蓋。波蓋生平一大樂趣就是挖苦人,他對馬剋?吐溫說:“美國人沒事的時候,往往喜歡懷念祖宗,可是一想到祖父一代,就不能不打住瞭。”
波蓋是在嘲笑美國人的曆史太短。
馬剋?吐溫笑笑,說:“法國人沒事的時候,總想弄清他們的父親是誰,卻很難弄清楚。”
很顯然,馬剋?吐溫是在取笑法國人的多情乃至濫情。聽見這句話,不知道慣以惡搞他人為樂的波蓋,當時臉上的錶情有多麼難看。
在麵對他人的嘲弄挖苦時,暴跳如雷是*不明智的反應,自己生悶氣也不是好辦法,因為對方嘲弄你就是想讓你齣糗,你要是不懂得高明地應對,那就讓他稱心如意瞭。所以,這種時候*重要的就是冷靜,然後用一種有風度的方式,做齣*恰當的反擊。
換言之,你可以生氣,但不要讓怒氣掌控你,而是要“適時適所,以適當的方式”“恰如其分地”把怒氣送迴它的源頭,送給它的始作俑者,讓對方因無趣而自動閉嘴。
當然,冷靜應對、反唇相譏隻是忍辱的第*層境界,它隻是“生氣的藝術”,需要的也隻是冷靜、機智和幽默而已;再往上走,就要涉及“生氣的學問”瞭。
而這門學問所需的功夫,就沒有那麼簡單瞭。
生氣的學問:大肚能容法
陽明的學生有一次問他:“一個心學修行人該如何看待‘忿懥’(生氣)這件事?”
陽明的迴答是:“人心怎能無‘忿懥’(人怎麼可能不生氣呢)?生氣是在所難免的,關鍵是要把握以下幾個原則:首先,不能‘怒得過當’;其次,要‘物來順應’‘不著一分意思’;*後,陽明還舉例說,比方你上街看見人打架,對於沒道理的那一方,你肯定也會感到義憤,雖然義憤,卻又‘此心廓然,不曾動些子氣’。這纔是生氣的學問。”
總結起來,陽明的意思有三點:
一、生氣的時候要學會控製,把握一個適當的度,不要過火。
二、事情一過,怒氣也要隨它過去,不能執著,不要懷恨。
三、生氣的時候要學會從自己的立場上超拔齣來,找到一個客觀的、第三方的視角,這樣纔能讓理性在場,從而保持“此心廓然”、寂然不動的境界。
這個境界看上去是很高超,可是在現實中,除瞭陽明自己,還有誰能做到麵對侮辱而“此心廓然”、寂然不動呢?
當然有人能。*典型的代錶,當屬唐朝武則天時期的宰相婁師德。
婁師德是武則天時代的一位牛人,不僅在對吐蕃的戰爭中功勛卓著,而且齣將入相,官至宰輔。然而,在古往今來*牛的女人手下當官,無疑是當時世界上風險*高的事情之一。麵對當時極端嚴酷的政治環境,婁師德不得不夾起尾巴做人,從而練就瞭超人般登峰造極的修養功夫。
當時,與婁師德同朝為相的李昭德*受武則天信任,此人生性張揚,鋒芒畢露。由於婁師德身體肥胖,所以行動遲緩,每天上朝都走得慢吞吞,李昭德偶爾跟在後麵,半天過不去,就會爆粗口:“田捨夫!”
田捨夫的意思是農民。在唐代,這估計是一句標準的國罵,因為當年太宗李世民被諍臣魏徵氣得夠嗆的時候,也曾背地裏罵他是田捨夫。如今婁師德無端招來國罵,換成彆人,恐怕一迴頭就跟李昭德乾起來瞭,可是婁師德卻慢慢地迴過頭來,笑容可掬地說:“師德不為田捨夫,誰當為之?”
婁師德的弟弟也在朝中任職,有一次外放為刺史,來跟大哥辭行。婁師德語重心長地說:“我貴為宰相,而今你又擔任刺史,榮寵過盛,必定招人嫉妒。在你看來,我等當如何自處?”
弟弟說:“大哥放心,從今往後,就算有人把唾沫吐到我臉上,我也隻會擦去而已,不同他計較,絕不為大哥惹禍。”
弟弟以為把話說到這份兒上瞭,大哥一定滿意。沒想到婁師德卻憂心忡忡地說:“這正是我所擔心的!人傢把唾沫吐到你臉上,證明他對你火大,你把唾沫擦瞭,就是錶示不服氣,這不是讓他的火更大嗎?你應該任唾沫留在臉上,讓它自己乾掉,然後還要麵帶笑容,錶示你欣然接受。”
這就是成語“唾麵自乾”的齣處。一個人能把忍辱修到這種境界,世上還有什麼人能夠讓他生氣呢?還有什麼事能夠決定他的反應和行為呢?
錶麵上看,婁師德這麼做好像很懦弱,其實這纔是真正的自作主宰,也纔是真正的內心強大。*有力的證據就是:短短幾年後,那個錶麵剛強的李昭德就被酷吏來俊臣整死瞭,落瞭個身首異處的下場(說到底就是被武則天兔死狗烹瞭);而婁師德不僅在武周時期的恐怖統治中頑強地生存瞭下來,“獨能以功名終”,還引薦瞭一大批德纔兼備的官員進入朝廷(其中就有牛人狄仁傑,狄仁傑又引薦瞭張柬之,張柬之不久便發動“神龍政變”推翻瞭武則天政權,可見如果沒有婁師德,李唐復國的時間無疑要被大大推遲),為*終推翻武周王朝儲備瞭強大的人纔資源,也為李唐宗室*終撥亂反正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老子說:“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李昭德因剛強而身敗名裂、人亡政息,婁師德卻依靠貌似柔弱的忍辱功夫,不僅保全瞭自身,而且成就瞭常人莫及的品德與事功。二者截然相反的命運,幾乎就是在為老子這句話做注腳。
……
自序:通往心靈自由之路
近兩年,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似乎受到瞭越來越多的提倡和關注。無論官方還是民間,組織還是個人,好像都已經意識到,我們的社會,正在麵臨一場物質與精神背離、信仰與道德缺失的危機,而拯救之道,或許就蘊藏在古人的智慧中。
意識到危機,是自我救贖的起點。然而,如何真正走上這條救贖之路,如何從傳承數韆年的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中,汲取今日國人所需的精神力量和生命智慧,卻注定要比我們想象的睏難得多。首先,捲帙浩繁、文義艱深的古代典籍會給我們造成極大的閱讀和理解障礙;其次,因時代變遷所導緻的思維模式、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審美趣味等差異,也足以成為橫亙在我們與經典之間的巨大鴻溝;*後,即便我們剋服瞭上述睏難,理解並接受瞭古人的某種思想,可如何讓這種思想“體貼”到自己的身心上、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卻仍然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那麼,有沒有一種古人的學問,能夠*大程度地幫助我們解決上述問題呢?
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王陽明在五百年前為世人揭櫫的心學。
給齣這個結論,並不是說除瞭陽明心學之外,其他的儒、釋、道思想和諸子百傢的學問就不夠高明或不閤時宜,而是因為——陽明心學不僅融攝瞭儒、釋、道的智慧,而且自其誕生之日起,便具有一種強大的經世緻用的品格,並且直接訴諸個體心靈,因而*適於在日常生活中修學實踐,也*貼近當下。這幾年,陽明心學之所以能在沉寂數百年之後悄然重現,漸受國人青睞,其原因恐怕正在於此。
“獨陽明之學,簡徑捷易,高明往往喜之。”(嚴復)
所謂“簡徑捷易”,不僅意指陽明心學集儒、釋、道之大成,而且揭示瞭其可操作性極強的根本特色。換言之,陽明心學不僅是一門緻廣大而盡精微的心靈哲學,更是一種極高明而道中庸的行動哲學。唯其如此,自明朝以降的五百年來,中國、日本、韓國等東亞各國的無數仁人誌士和社會精英,纔能從中汲取源源不絕的精神力量,練就一顆顆強大的內心,締造一樁樁掀天揭地的事功。
“王學絕非獨善其身之學。而救時良藥,未有切於是者。”(梁啓超)
“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日本倒幕領袖西鄉隆盛)
如果說在一百多年前,陽明心學給予世人更多的是一種挽救國傢民族於危亡的膽識、魄力和勇氣,那麼時至今日,它也必然能夠給予我們無盡的智慧和力量,並引領我們走上一條心靈救贖的道路。
這條道路的起點,就是陽明心學的核心精神,亦即王陽明一生中反復緻意、再三提撕的三個字:緻良知。在陽明心學的語境中,良知有兩層含義:一、與生俱來、人皆有之的道德意識;二、內在於人又超*萬物的宇宙本原。
有必要指齣的是,這裏的“宇宙”並不是科學意義上的物質宇宙,而是哲學意義上的精神宇宙。對於物質宇宙的探索,源於人類固有的求知天性,而對於精神宇宙的叩問,則是來自人性中根深蒂固的終*關懷。生而為人,我們所擁有的生命和世界終歸是有限的、短暫的、相對的,但與此同時,人類卻始終在自己的靈魂深處仰望並追求著無限、永恒和絕對。由此,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哲學和宗教,纔在各自的精神宇宙中建構瞭各自的本體,如基督教的上帝,佛教的真如,伊斯蘭教的安拉,柏拉圖的理念,康德的自在之物,黑格爾的絕對精神,老莊的道,孔孟的天,禪宗的本來麵目,程硃的天理,等等。而在王陽明這裏,能夠生成天地萬物且內在於人心的宇宙本體,就是良知。
王陽明教我們緻良知,就是讓我們當下體認這個精神本原,藉此與他人、天地和萬物建立一種廣泛而內在的聯結。如此一來,我們的生命就能獲得一個牢固的基點,心靈就能得以安頓,從而確立人生的意義,展開富有價值的生活。用古人的話說,是謂“安身立命”“本立而道生”。當然,相信宇宙有一個精神本質,並且相信人的生命有一個高貴而神聖的來源,是無法用科學手段驗證的。因為這是一種信念,堅守這種信念並遵循這樣的信念生活,就可以稱為信仰。而信仰是既無法證明也無法證僞的,完全取決於每個人自己的選擇:你可以認為生命在廣袤無垠的宇宙中隻是一種渺小而短暫的存在,人來到世上純屬偶然,活著也沒什麼特彆的意義,無非就是吃吃喝喝、男男女女而已;你也可以認為生命的本原是高貴而神聖的,每個人來到這世上,都帶有一種使命,就是讓自己的人格得以完善,潛能充分發揮,進而為他人和社會創造價值,同時讓自己獲得一個快樂、幸福、成功的高品質人生。
當然,如果人生可以簡化為上述命題的話,我想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後者。因為避苦趨樂、避禍趨福是人性根深蒂固的自然需求。然而,以什麼樣的方式去滿足這種人性需求,通過什麼手段去追求快樂、幸福和成功,卻並非不言自明,而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換言之,倘若我們采用的方式和手段存在缺陷,或者齣現瞭方嚮性的錯誤,那麼我們不但有可能在追求上述事物的過程中付齣極大的代價,而且完全有可能走嚮反麵:要麼是疲於奔命、身心交瘁,卻什麼也沒得到;要麼是得到瞭某種意義上的成功,卻喪失瞭快樂和幸福;或者就是在彆人看來似乎什麼都擁有瞭,自己卻仍然感覺不安和不滿足,甚至比尚未擁有之前更為茫然和睏惑。
毋庸諱言,在今天的中國,我們大多數人其實已經不同程度地落入瞭上述窘境。
究其原因,*根本的有兩點:
一、我們太過於看重物質和金錢,以為快樂、幸福和成功都可以通過物質手段實現,從而導緻瞭物質欲望的膨脹與精神生活的萎縮。今天,我們普遍被這種既定而單一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所睏,基本上喪失瞭選擇的自由,似乎不敢再想象生活還有另外的可能。用美國哲學傢馬爾庫塞的話說,這就叫“單嚮度的人”。
二、我們太過於看重社會的評價和他人的眼光,以至於把自身的快樂、幸福和成功全部交予社會和他人定義,從而忽視瞭自己真正的心靈需求。而當流俗的價值觀和大眾的集體無意識閤謀將每個個體綁架,我們的自我就迷失瞭,而我們的人格也會呈現齣嚴重的“外傾化”特徵。用現代新儒傢梁漱溟先生的話說,這是一種“重心在外”的人生,而這樣的人生很難體會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即便你獲得瞭某種“成功”,這樣的成功或許也隻是外界所定義的,不一定是你自己真正想要的。
當然,要在這個世界上生存,誰都不能沒有物質和金錢。但是,問題的關鍵在於:物質和金錢僅僅是我們獲得快樂、幸福和成功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也就是說,沒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固然很難獲得快樂、幸福和成功,但是有瞭物質基礎之後,這些東西卻不一定能夠自動實現。原因在於,不管我們堆積瞭多少外部生活的資料,也不管彆人對我們做何評價,*終決定我們是否快樂、幸福和成功的根本因素,還是我們自己的感受和體驗。換言之,不僅是“快樂、幸福”這種偏於內在體驗的事物通常需要心靈的健康,就連“成功”這種更多依賴外在條件的事物,也與完善的人格品質和強大的精神力量息息相關。
因此,要想獲得心靈的健康、人格的完善和精神的強大,不再做一個單嚮度的、重心在外的人,我們就必須修行,必須緻良知。
正如良知兼有兩重含義(既是本體也是道德意識)一樣,緻良知之“緻”,也兼有二義:一是體認,二是踐行。本體可以當下體認,但道德人格的完善,卻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切切實實、一點一滴地踐行。如果說前者更像是頓悟,那麼後者可謂之漸修。
當良知作為本體的時候,它超*瞭世間一切二元對立的事物,因而也就超*瞭善惡,所以陽明說“無善無惡心之體”;而當良知作為內在於人心的道德意識時,它卻具有辨彆善惡的功能,所以陽明說“知善知惡是良知”。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言、所行,通常不會有人來對我們做齣道德判斷,而我們自身往往也是疏於去照看的。所以,總是要等到種種言行産生瞭或好或壞的結果,並直接或間接地迴到我們自己身上,我們纔會豁然有省。因此,如果想在生活中踐行陽明心學,那麼*緊要的入手處,無疑就是要在待人接物和行住坐臥的每一個當下,時刻保持良知在場。換言之,就是要對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始終保持瞭瞭分明的觀照和覺知——是者知其為是,非者知其為非,然後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
這,就是緻良知,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傢關於修行的不二法門。
讓良知在場,在有些人看來,也許會覺得是一種束縛,然而吊詭的是,我們目前看上去貌似自由的生活,恰恰受睏於各種無形的枷鎖:一方麵,五光十色的時尚趣味誘惑著我們的感官,刺激著我們的欲望,令我們心甘情願地成瞭“拜物教”的忠實信徒;另一方麵,無孔不入的流俗價值觀又侵蝕著我們的獨立思考能力,讓我們亦步亦趨地追隨大眾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漸漸迷失瞭自我。而緻良知的修行,錶麵看上去像是一種“束縛”,實則恰恰是通往心靈自由的必經之路。之所以這麼說,理由很簡單:一個人首先必須有能力自主其心,然後纔能得到心靈的健康,也纔有資格獲得心靈的自由。倘若我們缺乏自作主宰的能力,疏於照看自己的心靈和言行,那麼我們就很容易被流俗的價值觀綁架,被彆人的眼光和評價左右,被自身的種種欲望和情緒睏擾。試問,這樣的人談何自由?
此外,也許還有人會說,時刻讓良知在場,做人會不會太纍?
是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修行的確不是一件輕鬆快活的事。其實,不光是修行,凡是生活中值得做的事情,比如學習、工作、創業,甚至經營婚姻、撫育孩子等,無不需要付齣極大的心力,並且長時間堅持不懈。既然如此,那我們憑什麼認為修習陽明心學就可以不必付齣努力和心血呢?用王陽明自己的話說,真正的修行,“須是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功夫方能得力。這兩年,由於陽明心學漸獲國人青睞,不乏有人齣於追逐時尚或附庸風雅的動機,把陽明心學視同一般意義上的心靈雞湯,或者當成廉價的成功學,乃至引為茶餘飯後的談資。如此種種,就算不是對傳統文化的無知,至少也是對陽明心學的誤讀。
古代的禪宗大德常把修行喻為“火中生蓮”“大死大活”。可見,真正意義上的修行,必是一場脫胎換骨的人格轉化,亦必是一場浴火重生的精神涅槃。
佛教禪宗的修行如此,陽明心學的修行何獨不然?
毫無疑問,要想擁有健康的心靈、完善的人格與強大的精神,沒有捷徑可走,隻能通過刻苦的修行。究竟而言,通往心靈自由的道路,絕非用鮮花和紅毯鋪就,而是以堅毅和勇氣築成!我相信,從這一刻起,隻要你願意為自己的生命負起責任,隻要你願意邁開腳步真實踐履,那麼久久行去,終有一日,你必定能夠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也必定能夠達到那個“良知全體呈現、心靈徹底自由”的境界。
王覺仁
2015年5月於福建漳州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